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同的“八八六六”
userphoto

2023.03.27 云南

关注

                                

早年,大同城乡红白喜事的酒席,都有约定俗成的规格或档次。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八八六六”了。听父亲说,昔日大同城里的官员士绅掌柜,大同乡间的殷实人家,家里婚丧嫁娶都是“八八六六”的排场。旧时吃饭不兴圆桌,多用八仙桌,每桌八人,上八冷八荤十六道菜肴。

那时富庶人家,不仅红白喜事要“八八六六”,老年人寿筵、小孩满月也要用“八八六六”。因其席面排场、气氛祥和、乡俗浓厚、味道鲜美而成为筵席文化之精髓,深受人们欣羡与追捧。说起这种豪华铺张的席面,人们均以“八八六六”蔽之。

人在饥饿时,全天萦绕在脑际的就是一个“吃”字。记得1960年,父亲天天把“八八六六”挂在嘴头子上,我一直以为“八八六六”是个形容词,及至中年才知道,这是个实打实的数词。

后来才搞明白,所谓“八八”,即八冷八荤。八冷即八盘凉菜。因地制宜,没有大的说道,但雁北大粉盘却是绝不可少的。要害是那八大海碗热菜:扒肉条、过油肉、红焖鸡块、黄焖丸子、糊肘子、扒羊肉、红烧鱼、八宝饭。

八热的首要为扒肉条。这道菜仅后期上笼屉蒸,就得两三个小时以上。要达到口感酥烂、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六六”即六冷,然后再依次上六海碗热菜。

但不管是“八八”还是“六六”,主食是没有差异的,一般都是馍馍、油炸糕两种,只有寿宴才会增加长寿面。

“八八”较“六六”,不仅盘碗多、品种花样多,而且选料更上乘、制作更精细、味道更适口、席面更排场、费用自然更昂贵。但无论“八八”还是“六六”,一般农家根本承受不起。

听老人们说,“八八六六”取自“发发禄禄”的吉祥谐音。家境欠宽裕的人家摆不起“八八”的,可以降格以求,能摆起“六六”也行。

至五六十年代,大同能摆起“八八六六”的人家日渐稀少。大同城里的政府官员、企业里的头头脑脑,乡间的社队干部,或许还有能力铺排一下。

那时,得胜堡条件好点儿的人家,红白喜事席面还有办六荤四素的,叫“十大碗”;再次点儿的办四荤四素的,叫“八大碗”;条件再差一点儿的,只上四个碗子,每个碗里面放两种菜品,叫“四品八样”;条件最差的人家,只能往桌上摆一冷一热两个大烩菜,吃了可以再添的,人称“二五眼”。以上所说的这些席面,“碗子”里盛的都是“实菜”,即上下同样,表里如一。肉碗子里盛得都是肉,素碗子里盛得都是菜。

还有的人家,觉得孩子成婚是一辈子的大事。虽然家里拮据,割下的肉装不满那么多的碗子,但还想让人们说是吃了一个“十大碗”的席,于是就在碗底底上做文章。用炸下的山药蛋、切碎的大白菜等廉价的东西做底衬,把碗子基本装满后,再往上面薄薄地浇上一层肉。这样一来,在碗子摆上桌,客人们未动筷子前,看到的也是满满当当的“十大碗”。这种席,由于是在素碗子的“头顶”上浇了一层肉,所以人们就称之为“浇头席”。那时,农村贫困,村里人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多,人们办事宴做浇头席的不在少数。因此厨师们也都有经验,到了事宴上,就先问主家是做浇头呀,还是做实菜呀。上事宴的人呢,因为大家都彼此彼此,对这样的做法也都能理解,都能认同,都能接受。

那时除了“八八六六”用的是大海碗、细瓷盘,大同城外农家装菜用的都是旧式的盔碗、龟盘(盔碗从腰部至底部渐朝里缩,口阔底尖,容量不足同口碗的三分之二;龟盘盘面若乌龟盖,向上拱起,看似满荡,其实仅为薄薄一层。猜想古人为穷所逼,欲既省食材又不失面子之创造)。

即便这样的席,人们吃起来急如风火,犹如风卷残云。有的人为了腾肚子,头天晚上就不吃饭了。上桌后,早已饥肠辘辘,见了肉两眼直冒蓝光,下筷子稳准狠,吃相自然不会雅观。

听舅舅说,除普通菜蔬外,凡沾荤的菜每碗每人只能一筷子。因每盘或每碗里的东西只够一人一块或一片,你多了别人就没有了。当然也有人不管不顾,无奈席上人眼睛雪亮,最终会成为笑柄。  

那时,若全家吃席,事先要把小孩叫到一边进行饭前教育,反复叮嘱在桌上不能乱夹,或干脆不让小孩上桌。即便如此仍有风险,难保不出纰漏。若孩子们经不住肉香的诱惑,情绪失控,一拥而上,那么大人的眼色或筷子的敲击均无济于事。如果大人不提前警示,菜一上桌,就被不懂事的小孩抢光了,于主人则更为尴尬。

一般来说,一道热菜上桌,主位上的人有优先权。大家都眼巴巴地等着主位上的人先动筷子,这时家教、人品往往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一碗炖肉,即便切得再均匀,也总会有大有小。这时,先动筷子的长者,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指着一块肥硕厚实的肥肉礼仪性地谦让大家:“菜上桌了就吃,不要放凉了。”于是一桌人都会跟着附和:“动筷子,动筷子!”礼让间,长者先把碗中最大的一块肉夹走,余下者也当仁不让,一碗炖肉瞬间就只剩小半碗飘着油珠子的肉汤了。很快,这肉汤也被人倒光。据说,肉虽解馋,但吃肉后馋虫只能抑制三天,而喝汤却能抑制七天。此事为那个年代的人熟知。

在参加婚宴或给他人帮忙操持的宴席上,人们要向主人家要一张菜叶之类的东西。凡盘碗中一人一个或一片的荤菜,如丸子,扒肉条,捡来不吃,放在菜叶上,散席后包好带回家中让老人或小孩吃。这与现今的吃不完打包是一个完全不相干的概念。此种风俗,其爱心可嘉、孝心可嘉,而真正包含的,却是食物短缺的酸楚味道。物质条件稍好,此俗自然绝迹。

听说得胜堡有个男人,早年开过饭铺。家里有篷布、桌椅板凳和碗碗筷筷,谁家婚丧嫁娶,便来他家租赁。但凡要办这种事宴,都要提前一天来预订。不管春夏秋冬,等赁篷的人一走,这家的男主人便不再吃饭。第二天,他带着那些东西到人家那里吃上一天,回来后的第二天一整天也不再张口吃自家的饭。

雁北乡间许多人,特别奸猾,天生一个松紧肚,得胜堡人也有说这是橡皮肚。这种人在自己家吃饭那肚子小得可怜,好歹吃几口就是一顿,而一旦有机会吃集体或者是吃别人,饭量就大得惊人,恨不得一顿把几天的饭吞下去。人们看到那副饿狼一般的样子,就会说:“你不如把嘴对着屁股缝起来,那样的话就都省下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常常饿肚子。他们肚子越饿,就越会思谋那个美丽的传说——“八八六六”,“八八六六”成了村民们在田间地头精神会餐时的主题,说得人们口水直流、心痒难耐。可“八八六六”对他们来说,犹如一场永远也实现不了的梦。

那时,可怜的村民们吃甚呢?好年景时,主食是谷面窝窝或毛糕。谷面就是小米面;毛糕就是黍子不脱皮蒸出来的糕。年景不好时,清汤灌大肚,顿顿喝糊糊。糊糊就是那用莜面或者玉米面熬成的比糨糊还稀的粥,一泡尿肚子就空了。

说来见笑,得胜堡的村民说,1960年,五舅给表哥娶媳妇时也是“八大碗”:

1、清炒黄花

2、清炒苦苣

3、清炒荠菜

  4、凉拌绿豆芽

5、凉拌猪毛菜

6、小葱拌豆腐

  7、过油豆腐渣

8、铁锅焖山药

就这样的“八大碗”,人们也吃得盆光碗净。因为那时人们饿得眼睛都绿了,肚里一点油水也没呀!

后记:

老大同八大碗,究竟由哪八道菜组成?一直以来在餐饮业界争论不休,存在多个版本。2009年冬季,大同市美食爱好者曾组织过一次“八大碗”研讨会。据行家介绍,大同“八大碗”的菜谱,根据年代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烹饪技法基本是蒸、煮、炸、扒,按照严格的程序和工序,并在选料、刀功、火候及配料上下功夫。 

沿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同八大碗的菜谱,基本上有扒肉条、红焖鸡块、黄焖丸子、过油肉、糊肘子、扒羊肉、红烧鱼、八宝饭等八类。

历史上,大同市各县区均有风格不同的传统八大碗制作工艺,如:广灵“八大碗”包括丝子杂烩、焅肉、水烧肉、隔墙肉、清蒸丸、虎皮丸、焖羊肉、猪肘子等,独成一派。

八大碗在全国各地有着多个版本,比较出名的有正定八大碗、清真八大碗、北京八大碗、兰州八大碗等等。清代,大同与京城商贸往来频繁,北京八大碗逐渐流传于大同坊间,成为人们婚丧嫁娶时的主要宴宾形式。但是,大同的八大碗,并非照搬北京八大碗菜谱。由于当时大同又与口外商贸往来较多,吸纳了西北地区“清真八大碗”的一些菜品,如扒羊肉、扒牛肉,故而形成独具风味的“大同八大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的八大碗到底有多神奇
民间的八大碗
八大碗----过年杂忆之四
临沂八大碗
大同八大碗
大同广灵的美食你知道几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