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耶鲁哈佛的教学规矩让人大跌眼镜?陪作业的时候做到第一点,你就赢了
耶鲁哈佛的写作教育,能不能成为全人类未来的教育共识?至少在当下,能不能为家长们解决陪作业发飙的问题,提供一个解药?


每一个为孩子教育和未来而焦虑的父母,今天这篇文章可能是解药,也可以是毒药,喝不喝取决于你。

只想让大家看到,原来教育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原来每个人手中还有这么强大的力量,与你有多少钱、多少资源无关,只取决于你怎么想怎么做。

我们先做一个小测试:

如果告诉你,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永不发火,你愿意尝试吗?

在童书妈妈第二届写作高峰论坛的分组讨论中,所有给孩子辅导过作业的家长,都表示没有不发火的情况。但是,耶鲁大学写作课导师史蒂文·雷恩和哈佛教师史蒂夫都说,他们课堂规则第一条就是——不能批评学生。

▲本届写作教育论坛的第一位嘉宾:西海岸桂冠诗人、耶鲁大学写作课授课导师史蒂文·雷恩(Steven Reigns)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批评,学生怎么进步呢?三川老师代表大家问史蒂文:如果学生写得不好,你会直接了当地告诉学生吗?史蒂文说:从不。我们从不批评学生,只会鼓励和表扬,为他们的每一次写作而欢呼,只给他们正面的东西。

而在第二天的哈佛老师史蒂夫也说:在哈佛,我的写作课堂中,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外部世界,批评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有些学霸强烈的竞争意识,也会破坏我的课堂,我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 本届写作教育论坛的第二位嘉宾:哈佛写作名师斯蒂夫·阿尔蒙德(Steve Almond)

史蒂夫说:我不是天使,但是批评和竞争意识,不可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帮助孩子关注外部和内部世界,不仅只是写作教育的目标,更应该是更广义的教育的目标,更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目标。而史蒂夫自己也说:真是惭愧,虽然我在课堂上从不批评学生,在家面对孩子,还是忍不住吼孩子。

而当我们扪心自问:知道哈佛、耶鲁的理念好方法好,在家里我们真的能做到不批评孩子吗?

不陪作业母慈子孝,一陪作业鸡飞狗跳。

“你怎么这么磨蹭?”“这都不会做,你怎么这么笨?”“你脑子里装的是浆糊吗?”
“这么笨,你到底像谁?”……一进入到陪作业的状态,表情管理和情绪管理真的太难了,还有家长辅导作业心梗装支架的新闻。

戳心的地方正在于——为什么老师能做到不批评只鼓励,我们做为家长,对自己亲生的孩子,为什么很难做到呢?想来至少有四个原因:


01
我们为孩子的未来过度担忧

我们为孩子的教育而焦虑,是因为我们想给孩子的人生铺路,开创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可以让孩子顺利前行,最好不要经历失望和失败。

要么想尽办法让孩子提前学、成绩好,升学一路畅通;要么让孩子避开竞争白热化的国内高考,去读国际学校,去考国外大学;要么带着孩子去大理、去清迈读书,躲避焦虑,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如果我们不为孩子的人生做好准备,那么我们就是失败的家长,如果孩子未来过得不好,我们就得承担所有责任。

换位思考一下,我们现在活得好不好,主要是因为爹妈负责吗?我们可以把自己人生不如意的所有责任,推给爹妈吗?如果我们自己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对孩子的责任,看得那么重要呢?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会像自己一样,可以不依赖爹妈的帮助而成功呢?

过分焦虑的弊端在于,如果你投入太多,必然对孩子抱以高期待,一旦孩子不符合你的期待,就会生气、就会有挫败感,并且会把这种压力转嫁给孩子,对孩子的批评和管控就随之而来,这无异于是对孩子的精神虐待。

不仅如此,就算我们能一路畅通,帮孩子躲开种种困难,孩子没有机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孩子如何成长呢?这样反而会导致孩子变得平庸,甚至无法独立生活。



02
我们把孩子当成了
自己生命的延续

有很多教师身份的朋友都说,可以做到对学生不批评只鼓励,但是换作是家长身份,恐怕很难做到?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我们希望孩子好,不仅仅是无私的、无条件的父母之爱,还因为“自私的基因”。我们希望孩子好,其实就是希望自己好;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也把自己能变得更好的希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作为父母,把自己和孩子的人生绑在一起,可能是人类基因本能的冲动,但现实是孩子从来不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和父母绑在一起的,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独立的自主的人,而不是弥补父母遗憾、实现父母规划的工具人。

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曾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这是为什么很多被父母高压管控出来的孩子容易得抑郁症、长大成人了也容易得“空心病”。在批评下长大的孩子,只能知道自己什么事情做得不好,还没有达标,还要努力,哪有机会去思考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我们能真心实意地接纳孩子是他们自己,把批评都换成鼓励和表扬,结果或许会完全不同。



03
我们过度迷信“努力”的作用

我们这一代家长,自己往往是很努力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相信“可以不聪明,不能不努力”,如果努力了做不到那就认命了,不努力就不可饶恕。

所以我们无法接受孩子懒惰、贪玩,而无数的研究成果却告诉我们,孩子学习的动力往往是好奇心,觉得一个东西有趣、好玩,所以才想去学,才是更长久的动力。

为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数理化学得比美国人难,也比美国人好,科技创新能力却比美国人差了好几十年?因为我们太勤奋、太努力,想要孩子学太多,结果造成了孩子厌学,即使学出了成绩,也不喜欢这个学科;考上好本科就是人生巅峰,考研是为了好找工作,考博是为了评职称。

有多少人会因为好奇心、因为热爱某个学科,而继续钻研,有所建树?

▲ 本两届拿到国际奥林匹克金牌、保送北大的付云皓,在大二时自称迷失了自己,因沉迷于游戏辍学。害他辍学的不是游戏,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了。


04
我们怕输怕落后
总盯着短板,是一种穷人思维

为什么担心孩子幼小衔接?作业不会就发飙?成绩不好就生气?因为我们害怕落后,觉得“输”是丢人的事,没有看到输的好处。

“落后就要挨打”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是写进中国人共同记忆的深刻教训,以至于我们就算看到了当今中国的富强,却怎么也从容不起来。眼睛盯着短板,盯着自己没得到的东西,这也是一种穷人思维。

富人思维怎么看问题呢?就是把一切遭遇和经历都视作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

事实上,输也有很多好处。

只有输过又能靠自己赢回来的人,才能不那么害怕输了,暂时的落后失败,都是让孩子锻炼成长的契机,这种成长不是为了以后每一次都能赢,是为了面对竞争时不会患得患失,让孩子真正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波折起伏。

输了还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不擅长什么,能把精力转到自己擅长的事情上面,比如我们小时候,大家都相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从小偏科、学了文科的人,长大未必混得不好。

学校的评价体系是单一的,等到了社会上,我们才慢慢意识到,能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往往更容易幸福和成功。作为父母,我们在家是延续学校的评价标准,还是选择补偿的机制,帮助孩子看到每一种经历中都有成长的机会?

当我们不断批评孩子,告诉他们你有多差劲,多么不如人,短期效果可能不错,孩子可能会成绩不错,但我们就成了一条“你不够好”的鞭子,每天去鞭打孩子。

慢慢地,我们就不用批评孩子了。因为“你不够好”会刻进孩子的心里,他会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进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可是终其一生,他会感到快乐吗?他会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够好”总是惴惴不安?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要做到对孩子不批评、只鼓励,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上,特别是在陪作业的时候,尽管很难,道长且艰,但是只要我们真的相信,并且下定决心,是有希望能够做得到的。

我们想向大家倡导实现正向家庭教育的三件事:

第一、当我们决定之后,第一件事可以是对孩子说出你的决心,一旦你说出来“我以后辅导作业就不发火”,就会更有动力让孩子看到,你能做到。

第二、跟孩子签订协议,贴在墙上,我们编辑有写过“如果斥责孩子超过三分钟,自动罚款100元”的合同,果然会因为心疼钱而约束自己。

第三、每天安排夸夸时间,真心地说出对家庭成员的欣赏,让每个人都感到被看到、被认可之后,批评别人的冲动或许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留言征集:你相信哈佛和耶鲁写作课堂里的头条教学规矩——不批评只鼓励,适用于家庭教育吗?欢迎大家把自己的观点留下来。

如果大家对哈佛和耶鲁的写作教育有好奇和兴趣,欢迎大家在留言区提出,说不定会有惊喜哦。

END


撰文 | 涉川  编辑 | 舒雯
值班编辑 | 晓理、小满、小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位妈妈的家规太厉害,把两个女儿送进了哈佛耶鲁! - 今日头条(TouTiao.com)
UC头条:哈佛研究表明: 孩子一生最宝贵的“黄金7年”, 家长要好好把握
哈佛、耶鲁校长: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会培养孩子这3种能力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深度好文丨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内力觉醒
他们凭什么上哈佛、耶鲁? 这么培养你家孩子也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