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徕卡Leica IIIg改“M口”的探索纪实(之一)

徕卡似乎是讲缘分的。我的徕卡缘分似乎又格外的好。

2015年,我有缘遇到了资深的徕卡藏家和玩家江建林先生。我第一次到他那里的时候,就看到了【不朽的徕卡传奇】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世界著名的徕卡专家,荷兰人Erwin Puts。

而这本书是2014年在台湾翻译出版的,很快就售罄了。

江建林很无私,我很痴迷,因此这本书在我的案头前前后后大约有一年的时光。当我老眼昏花地看了前边,忘了后边的时候,我才感觉到我需要这样一本书。因为这不仅是一本徕卡的学术专著,也是徕卡的工具书,时时刻刻都需要翻阅。

为此,我就托在南京的台商李明宪先生帮忙买这本书。他是资深的徕卡玩家,经常往返于南京和台北,而台湾的徕卡底蕴是很深的。

受此委托,虽然李明宪先生每次回台湾看望父母的时间很紧张,但他都锲而不舍地去寻找这本书。后来听说这本书要补充内容后再版,他又一直跟踪并试图预定。然而就在希望渺茫的时候,2018年4月,他居然意外地从台湾带回来了一本。

李明宪先生微信中说到这本书的再版依然没有消息(至今也没有再版)。而他说到的“作者”,是笔误,准确的说是“译者”----就是“郑敬儒”先生。关键是李明宪先生竟然找到了郑敬儒先生的老师,而郑敬儒的老师是李明宪的朋友,这样才得到了这本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是费了很大功夫的。

他告诉我,这本书的译者郑敬儒先生自己仅存了4本,还要送出去两本(包括我们这一本),译者仅存2本,确实是无比珍贵了。

市面上这本书已经绝迹,但凡拥有这本书的徕卡人,恐怕绝不会拮据到要用这本书“变现”而挂到诸如“孔夫子旧书网店”上吧,因此想买二手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上面这一段文字,是作者Erwin Puts为此书写的序言。可以看到,他授权郑敬儒和张家弘为合法的中文出版商。

另外,我也注意到,5年前的Erwin Puts在序言的最后一段中,对即将建成的“现代化的全新徕卡园区”,以及对徕卡“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篇章”,充满了赞美和期待。

如此紧俏的书,花了三年的时间,我真的不好意思收下,我在微信上反复表示。

但是李明宪先生依然坚持要送给我,“让美事成真”。

当我与李明宪先生十分高兴地见面时,打开书的扉页,第一眼就看到了译者的签名:

这样一本有着郑敬儒先生签名并写下“赠阅”的书,应该是不能用价格来衡量的,我深感受之有愧。

其实李明宪先生本人就是一位资深的徕卡用家和玩家,不仅拥有徕卡M系从胶片到数码的诸多相机和镜头,而且也有徕卡单反R系的收藏,甚至还拥有徕卡的专门用于观看“反转片”的幻灯机。

他把唯一得到的这本书转赠与我,这种忘我无私的人品美德,这种赤诚相待的人格魅力,真的是无价的,是感天动地的。我们俩是因为徕卡而相识的,但透过徕卡,他付出的是真诚,我收获的是两岸兄弟血浓于水的难忘情谊。

这不正是我的徕卡缘分吗?!


故事说到这里,其实还没有点破“正题”呢。下面接着来说:

正因为我有了这本书,我才有可能随时随地查询和阅读。当我为了在徕卡IIIg上捯饬闪光灯的时候(请参阅:我是怎样在徕卡IIIg上用闪光灯的?),我反复阅读这本书中有关IIIg的篇章,意外地发现了关于徕卡IIIg曾经有过M口的记述。我十分惊讶,更十分激动。

一种突然涌动的“巴纳克”情结,促使我对M口的徕卡IIIg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参看:Leica I (A)的铭文为什么是凸出来的?-老头玩老头(27)

书上的第29页(上面的截图),在关于IIIg的描述中,我第一次看到了这句话:“有少量的IIIg原型机采用M接环,......”。也是第一次知道了在徕卡IIIg的机身上曾经有过“M口”的事实真相。

然后我又仔细地翻阅全书,在第41页(上面的截图)关于M3的段落中,又发现了一小段文字(黄色横杠标示):“插刀式接环并非M3独有,原先这个设计要做在新型Leica IIIg,确实也有几台IIIg原型机是做成插刀式接环”。

接下来的这句话很重要,也很费解(红色横杠标示):“恩斯特·徕兹喜欢这台相机,但想到和M3比起来太重了。”(注:恩斯特·徕兹是当年徕卡的老板)

请对照上面图片的原文,“但想到和M3比起来太重了”这句翻译的不好理解,甚至可能误解(这可能说明两岸的语言文字在某些表达上的差异)。

为了搞清楚这句话的原意,我写了一封电子邮件给作者Erwin Puts。他给我发来了这本书的英文版原版的电子版。请看下面截图:



蓝色标记条上下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恩斯特·徕兹(Ernst Leitz)偏爱和喜欢这部(M口的IIIg)相机,但是他认为,如果投产这部(M口的IIIg)相机,它将会与M3发生非常激烈的竞争。

联系到下面这张图片来理解,就更清楚了:

“有少量的IIIg原型机采用M接环,然而徕兹公司搁置这个计划,怕影响其他相机的销售”。请看上图红色横杠的标示,这个“怕影响其他相机的销售”的“其他相机”,是什么呢?就是1954年发布的徕卡“M3”。

我的M3+11823。这部相机有一段“让梨”的故事,说是我的“缘分”,其实是江建林先生的无私和慷慨(请参看重阳节:素描【西风的话】及徕卡M3。)。

M3,是徕卡公司花费了近十年的功夫,下了很大的本钱,打造出来的插刀式可更换镜头的第一部M口相机。它标志着告别“巴纳克”螺口相机系统,开创了徕卡历史上又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

当1954年徕卡发布M3的时候,作为当时最受追捧、最畅销的巴纳克相机“IIIf”,尽管它已经上市三年多,但一直依旧火爆。而且当时几乎所有的相机厂商都在模仿山寨徕卡III系。因此很多人对新推出的M3并不买账,包括当时徕卡的大老板“徕兹就非常迷恋巴纳克相机”(Erwin Puts在书中说的)。

在徕卡M3上市两年之后的1956年,徕卡公司为了顺应潮流,又在IIIf的基础上,推出了IIIg,并且制作了M口IIIg的原型机。试想,如果真的把M口IIIg推出来,当时M3和M口IIIg谁主沉浮,恐怕真的是仲伯难分。如果时光倒流,我肯定要把M口IIIg收入囊中。

为了防止影响M3的销售,M口的IIIg就这样被“流产”在了原型机的阶段。但是徕卡IIIg一直持续生产到1960年,可想而知,徕卡用家们对最后这部“巴纳克”相机的痴迷程度。直至今天,许多徕卡的玩家,特别是我认识的,都是对“巴纳克”相机一往情深,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徕卡。

而徕卡的螺口镜头一直生产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更没想到的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沉寂已久的螺口L39镜头又突然兴起,日本的几家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很棒的螺口镜头。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徕卡藏家用家都特别喜欢IIIf和IIIg,我也是因为喜欢这部相机而经常用它去拍胶片的。我更加梦想能把数码相机装进这个机身里。




在我的公众号文章中曾经多次提到把数码相机“装进”徕卡III系的机身中(请看上面两张截图)。这是许多“巴纳克”忠粉们所梦寐以求的。

其实,这本书的作者,世界著名的徕卡专家Erwin Puts,也是徕卡III系的拥趸。前不久很多摄影媒体热传Erwin Puts的一篇博客【Farewell to the Leica world(告别徕卡世界)】,例如下面的截图:



具体内容可以点击这个链接:Leica 的灵魂已死

Erwin的这篇文章在摄影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特别是在徕卡的圈子里。为此,我专门致信请教他的原文,Erwin发给我了一个原文的链接,全文如下:



Erwin Puts的这篇博客虽然不长,但却是他多年来对徕卡发展道路的期盼和失望的综合表达。

别忘了,我在前面说到,5年前的Erwin Puts对徕卡“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篇章”,还抱有很大的信心呢!

我给Erwin Puts回信赞同他这篇博客的观点(见下面图片),并告诉他,我和我的两位伙伴有兴趣研究IIIg改M口的问题。



他当天就回信了。在信的第一段,他赞赏我们对带有M卡口的III系原型机的兴趣,还用了感叹号“ !”。

他的回信第二段(上图红色横杠所标示的)透露了一个细节:“ I tried some years ago to convince Kaufmann to produce a new version of the III body with digital innards. He refused ! ”

他说的意思是:几年前,我试图说服Kaufmann生产带有数码化内部结构的徕卡III系的新版本。他拒绝了!

“他拒绝了!”也用了感叹号“  !”----是遗憾?是不满?还是无奈?不得而知。

世界著名的徕卡专家Erwin Puts被拒绝了。拒绝他的是Kaufmann。

Kaufmann(考夫曼),何许人也?哇!原来是徕卡现任的董事局主席。

由此:

1、Erwin Puts对徕卡III系是情有独钟的,彰显了他对旁轴徕卡的坚守。

2、也从另外一面说明,“被Kaufmann拒绝”这件事,可能是促使Erwin Puts发表【Farewell to the Leica world】的内心考量因素之一。而他给我的这个回信,抑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注脚。

3、作为当今的徕卡,诸如“无反”、“高级全画幅便携机”、“中画幅单反”等等,不是不需要追赶;诸如合作的品牌及各种贴牌等等,不是不可以改头换面或冠以“可乐标”;诸如纪念版、限量版、复刻版等等,不是不能够“傲岸”和“矫情”......毕竟摄影器材的今天已经是市场经济的天下,赚钱圈钱是一切商家生存发展最硬的道理。但是,徕卡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旁轴”系统的不断创新上----因为这才是正宗徕卡的血脉传承,这才是百年徕卡的真正灵魂!


从李明宪先生赠送我【不朽的徕卡传奇】这本书开始,从2018年的春夏开始,徕卡Leica IIIg改“M口”的探索,先后在江建林老师、沈国庆老师和我的一次次酝酿和探索中,不断地碰撞出火花,并于2019年深秋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

上图是2019年10月14日拍下的。由沈国庆老师操刀,已经在一部破旧的IIIc上完成了第一次改M口的实验(红色标记),即将在一部成色很新的IIIg上(蓝色标记),开始新的挑战。

缘分是要倍加珍惜的,但愿我的这篇图文,是对上述帮助我的老友们的最欣慰的回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徕卡 leica leitz 第一代 R35 summicron F2
分析&评论:Leica Summarit-M,转变中的Leica
饱经战火的洗礼 纵观战争中的功臣相机[转载]
名门贵族——莱卡M3
昔日辉煌:Leica IIIf
终极者: Leica系列二(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