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闻道 识道 悟道----31

         中国古代教育是六艺,是先秦先贤经过深思熟虑,总结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体式的教育典范,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在继承民族文化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没有继承就谈不上任何发展,这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基石。《周礼》“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五礼,通常说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吉礼主要是对天,地,人的祭祀典礼;嘉礼是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宾礼是外出宾客之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所以说五礼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人的素养和水平,《论语》“不学礼,无以立”,正是此说。

         六乐,又叫“六歌”或“六舞”,是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云门大卷》是黄帝之乐,为承受祥云福佑之意;《大咸》又名“大章”尧时的乐舞,增修黄帝之乐咸池而成的祷告之意;《大韶》又称韶,九韶,舜时的乐舞,美妙的仙乐,有庆祝安泰之意;《大夏》,夏朝时期的舞乐,传为节日庆祝之意;《大濩》是商朝时期的乐舞,庆祝胜利,祭祀之意;《大武》时周朝时期的乐舞《,大武》是手持武器的战舞,庆祝战争胜利的“武舞”。古代的乐舞分为两类:一是礼仪性的;一是娱乐性的,六乐是前者,肩负着社会教化的功能,这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倡导的主流方向,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文化的主流方向,只能够漫无目的,瞎子摸象般行进,跌跤是一定的。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而且因时代久远,这些雅乐变得越来越模糊,失传,所以说中国文化在汉代是鼎盛时期,是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分水岭。此后,许多文化因为外界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加上被分化,被歪解,以及个人化的私利性,开始走向歧途,而这种歧途越走越远。

       五礼和六乐,并称为礼乐。孔子反复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在于“礼、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所以国家立于文化之本,必须通过“礼乐”的社会教化作用,来引导民众的视听好恶。一个国家宣扬什么,倡导什么,简洁的说明国家和社会的各方各面的具体状况,这一点毋庸置疑。历来聪明的君主帝王,都会沿袭以礼乐的制度来治理国家,只有国家倡导礼乐,整体社会风尚礼乐文化,精心治国,官员守礼,百姓巡礼,上下皆然,那么中国在发展的历程中,才会再一次创造人类历史的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深音乐达人:孔子
《论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关于古代教育,那些你不可不知的事儿
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究竟是一种什么音乐?
由器见道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