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23

 第二卷无我篇

A   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B    现代汉语

     讲究思想文化,就是要体悟大道,顺应自然。风再大,不会一直吹,雨在猛,也要停止。谁能够看清者一切,唯有天地自然。天地自然都不能够长久于一事,何况人类社会?所以思想文化认知顺从自然大道,就要舍弃主观融入自然;顺从自然大道,舍弃主观融入社会;顺从自然大道,如果没有文化就解决民生问题。所以说,顺应自然,才能够认清自然之道在社会发展中的体现,顺应民生问题,才能够认清自然大道在社会问题上的表现。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希言谓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疾不能长,暴不能久也。谁为此飘风暴雨者?天地所为也。天地至神,合为飘风暴雨,尚不能使从朝至暮,何况於人而欲慕卒乎

2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言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然则无味不足听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道以无形无为,成济万物,故从事於道者,以无为为君,不言为教,绵绵若存。而物得其真,与道同体,故曰同於道。德者同於德。

3杜光庭注:夫言教不繁,必契自然之道。风雨为暴,固非长久之资,希言将渐於忘言。举暴戒令其息暴,息暴归静,道必应之。信不足,则民违应之以不信。天为暴而不久,风雨岂能常?责夫忘言之言,渐契自然之理尔。且器莫大於天地,权莫重於神明,暴雨飘风尚不能久,人君恃尊怙贵,侮荡寰区,信非久长之道。

4王安石注:多言数穷,故希言则自然。

5吕吉甫注:听之不闻名曰希言,而知其所以言,则言出於不言,而听之不闻矣,故曰希言。希言者,以道言也,故曰自然。飘风骤雨,成之暴戾,非出於常然也,故虽天地为之,尚不能自终朝终日之久。人之言而不出於自然,则多而数穷宜矣,故唯从事於道者,为能无我。无我则道也、德也、失也,吾不见其所以异,故道者我则同於道,德者伺於德,失者同於失,而恢诡谲怪,通为一也。

6苏辙注:言出於自然,则简而中;非其自然而强言之,则烦而俳信矣。故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此所谓希言矣。阴阳不争,风雨时至,不疾不徐,尽其势之所至而后止。若夫阳亢於上,阴伏於下,否而不得泄,於是为飘风暴雨,若将不胜,然其势不能以终日。古之圣人言出於希,行出於夷,皆因其自然,故久而不穷。世或厌之,以为不若诡辫之悦耳,怪行之惊世,不知其不能久也。

7时雍注:天何言哉?听之不闻而已。希言者,天道也,故常自然。飘风骤雨,天地不常之气也。天地不常,尚不能久,人若不常,其德安可从事於道?故从事於道者,体大道空虚而无为,存而生之,亦同乎道矣,体上德清静而无欲,守而畜之,亦同乎德矣

8邵若愚注:夫道,希止也言自然也,不自然则事属有为,故见飘风旋风也不终朝,骤雨疾雨也不终日。故从其事於道者,奉道者心常虚静,故同於道。从其事於德者,惟其一心,故同於德。若专志仁义,失於道德者,同於凡俗之失。

9王夫之注:天地违其和,则能天,能地,而不能久。人违其和,则能得,能失,而不能同。畅于阳,郁于阴;畅于阴,郁于阳。言过则跲,乐极则悲;一心数变,寝寐自惊。不知广大一同,多所不信,坐失常道,何望自然哉?凡道皆道,凡德皆德,凡失皆失。

10林虞斋注:天地之间,只自然两字可以尽天地之理。希,少也。谓此二字,其言不多,而天地之理不过如此而已。飘风骤雨,虽天地为之,而亦不终朝,不终日,人之得丧穷达,又岂可常哉?从事于道者,言学道者也。

11焦竑注:道以自然为至,而世希言之者,喜于作也。有作必有辍,恶能久乎?即飘风骤雨之不能久焉,亦可见也。从事于道者不然,从事于道则自然矣,自然则本无所得,亦复何失?无得无失,而随世之得失,故为德为失,皆信其所至而无容心焉,无不同矣。无不同亦无不乐,乃其理也。夫无不同,则求其信且不可得,况不信乎?

D本注

1本篇为无我篇之九。强调思想文化的重要性, 讲究思想文化,就要不断学习合领悟体感自然大道,只有体悟道自然大道所在,才能够舍弃自我的主观意识,熔融一自然客观事物,顺应自然。

2道者,何为道,为天地自然之大道;德者,何为德,是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失者,何为失,非失去也,乃于上句德,两两相对,即是无德,没有思想文化。后世歪解“德与失”,以圣人之德解德,则圣人已死,德已死,焉有德;德既然歪曲,而失,必然解于与名利之实之相对,故无,则一字差千里,非一人之错,实为学识不足之祸,失与德相配,德即有思想文化,失则为无思想文化,于此,道可明矣。

3依据马王堆帛书本;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则可以正确解读于道,而后世言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文体已经脱离先秦文体的言简意赅特点,明显是儒学后世人添加韵文所为,更为好笑,竟然有三字经之俗语,于此,相通于道,明于老子,难于登天,不察文之变化,徒自穷经望文生义之能事,焉能不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微学精讲【3】第23章——希言自然
《道德經——老子如是說》第二十三章
道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自助者天助之:《道德经》第23章解读
戏说老子第二十三集:道之希言自然
人法天地,希言为道,道法自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