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医学归元》---序言

          中国文化浩浩汤汤,繁若星辰。究其原,中国文化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而后出易,医,道,儒,墨,五家文化形态,而以子,史,经,集,别,杂,总分为六大类别。医,即医家,是中国文化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全世界人类文明最好的贡献。因中国文化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而阴阳五行,外化龙形,是中国社会进入文化文明的标志,而世界其他区域,因图腾而出宗教,然后有宗教文明,这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区域的地方,也是中国文化优异于世界各地的所在。(宣扬龙为图腾者,皆为宣扬西学者,以西学解释中国社会,悖之始已久;今日之中国,非昔日之中国,当回归于中国文化本原,所以解读中国社会用中国本原的文化,中国文化根系阴阳五行,一切具有中国典型性的代表物,无一例外,都归于阴阳五行的体系。所以说,龙,是阴阳五行外化,非图腾。)

         中国医学,是医家文化, 欲成医家者,须先博览群书十数载,熟谙中国文化六大部类,方可体悟思想文化有成,再通阴阳五行体系,从而感悟自然大道之所在,察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源远,体悟有成,后可入医道,则成医家,这是中国医学医家发展的必有之路,非后世或学于师,或学于家,守一室之明,不见天光大好。

         中国医学之道,成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又为医家四世,或叫医家四圣,进入医道则精读于四世,方可用药。及至汉代张仲景发展出中国医学的医药互证体系,即是医理以阴阳五行通达不颇,而药物以阴阳五行配伍,运行无碍;以医理观病,则必用其药,以药物观病,则必应其理;以医理为阴,容岐黄之理,以药物为阳,容伊尹汤液;外化于医之实践者,上则望诊,中则问诊与闻诊,下则切诊,这是中国医学的本原真谛,传世之方剂,虽有千万,然而万变不离仲景之妙传。倘若没有博览群书作基础,医家四世之书,难以读通,难以体悟,何以成医家?医家修为高低,乃阴阳五行修为高低来决定,高者一剂,则神,低者,五剂可通,五剂不见其效者,定是庸医。

      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是社会时代的大动乱时期,加上佛教,道教的流行,社会消沉思想流行,躲祸避世心态滋生,而这一思想导致对于文化认知产生偏见,而对于医家理解,开始进入歧途,医家顿佚,医者丛生,在此际中国医学的四大分类医药,养生,针灸,推拿及骨伤分科,得到确立。后经过隋唐,到北宋,此刻原本根于阴阳五行的易学,始用太易而变成起用太极,用少阳提升到用老阳,殊不知物壮即老之常理,所以中国文化全面走入歧途,中国文化遂不再引领世界文化之潮流。太极理论也影响医家发展,此际医者形成以脉法为宗,以方剂为用,背离医家大道,何其远矣,这是中国医学出现偏差的根本所在。

         以方剂药物为用,促使中国药学向纵深进一步发展;虽然发展如火如荼,于药物本身来说,是发展和细分,而对中国医学而言实则进入歧途,不明阴阳五行机理,妄自以药材外表形态区分阴阳,更有好事者,以此出现所谓理论指导,片面鼓吹某药物,或产地,或阴阳,或分类,中国医学正道,遂为歧途所代替,医理顿丧,良医不存。中国社会全面进入理学儒教时期,处处皆为名医,皆为理学儒教体系下的名实之徒,沦为卖药郎中,医家沦丧,不知医学真功,更不言中国医学真谛。而静心研究医道者,或许思想认知,或许医术的感悟,或文化积累之薄发,或体悟之感触,生发回归医学大道之感慨,促使医学分科的必然成立,为医学发展出现新的进步。

        1850年中国社会开始工业革命,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风潮,崭新的时代和社会到来。在中国医学经络脏腑理论发展上,出现经络注射法,这是中国医学的近世最好的进步,也是中国医学发展和创新的新历程。当下最紧要是要回归中国文化大道,确立阴阳五行的文化核心基础,才能够更好的承继中国文化的优秀所在,并且在这条道路上,,社会认知再次回到始用太易的状态,将会焕发中国文化的灿烂时刻;医道回归,中国医学在阴阳五行的认知下,医药互证的理论体系才能够全面恢复和建立,进而修正历史传承中国医学文献的错误和不当。如此,则中国医学以正道行天下,社会无因病而亡之人,更无因医致死之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醇正和缓,平淡至极,孟河医派名医费伯雄临证经验分享
学中医从哪开始?建议先读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
医理真传
道医的八大境界,少一个都不行
从《黄帝内经》到《五运六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