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民俗(16)---娶亲通信

娶亲通信”是老北京人的婚嫁习俗。老北京的婚礼是在满族习俗汉族习俗相互影响下形成的,是这两个民族习俗的融合体。更准确地说,是在汉族婚礼习俗的基础上,加上满族婚礼习俗的影响.经过融合而成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老北京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也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文化。娶亲通信婚嫁礼俗就是精神文化中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北京各族人民的传统道德风貌、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乃至思想感情、民族意识。透过人生礼俗,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老北京婚姻共分三步走。

这第一步分别是提亲、打听、相看、合婚共四件事,称之婚事的序曲。

提亲

——是男家向女家求亲,提亲是委托媒人求亲。媒人有大媒、小媒之分。大媒是双方亲友,小媒是媒婆子。老北京的旗人大多以委托本家或亲友为媒作介绍,汉族除了上述提亲方式外,还有委托专门的媒婆进行提亲的。

打听

——是在提亲之后一个了解对方的环节。如果是亲上加亲和友谊密切的家庭之间相互联姻,这一环节就可以省略了。但彼此素不相识或间接相知而缺乏往来的,要决定婚事则必须通过打听来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打听,汉族人大多通过“行当”联系,这些人既是同行,又有同乡之谊,在信息沟通方面相对可靠。而满族则通过旗人的牛录组织,了解对方的情况,这样做不仅要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而且要防止族内通婚。

相看

——又称“相亲”。在媒人的撮合下,由父母将情况转告子女,带有对方相片,如双方都有意,即可提出当面相看,由媒人选定合适地点,使双方见见面。也有通过逛庙会、游厂甸的机会进行。往往经过面相,如未发现本人有大的缺残,就可以进行合婚。

合婚

——在现在看来是十分可笑的事情,就是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放在一起,请命相先生批示婚姻是属于“上等婚”、“中等婚”,还是“下等婚”,再决定婚姻是否要缔结。合婚,首先是男女的属相上要合,否则,会立刻拒绝。当时,有一个指导合婚的歌诀:“羊鼠一旦休,兔龙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白马怕青牛,蛇虎如刀错,猪猴不到头。”如果男女的属相不合,一切皆无从谈起,这种荒唐的说法,在当时无论旗人和汉人都深信不疑。如果合婚通过,下一步则可以进入婚姻的第二个阶段了。

  

第二步分别是放定、过礼、通信、过嫁妆等环节,是婚事进行过程中的举动。

放定

——是订婚的一种仪式,也叫下定礼。放定时需择专日,通过媒人将男方交给女方的信物转送女方,并更换双方的庚帖。信物,一般是戒指、手镯或小型金玉如意等,为男方认为贵重之物。庚帖,是书写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折子形帖子。一般使用纸店印好的龙风帖。龙凤帖一份有折子两个;颜色不同,一红一绿。红色的属男方,绿色的属女方,上面印有黄色的龙风花纹,帖内正中并排分写“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庚帖照例由男方备办;请人书写。写庚帖人要求是"全福人”,又不是“四眼人”。所谓“全福人”是配偶健在的人,有子女者更好,但其妻如已怀孕,那便成了”四眼人”,就不合格了。在男方庚帖和信物送交女方的同时,媒人将女方庚帖带回,便完成放定手续。放定仪式也可以由男女双方共同商定选一家饭庄宴请大媒,双方当面办理,一并选定结婚吉期,再办理过礼手续。

过礼

——是男方将双方商定的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并将新娘在结婚当天所穿戴的衣服首饰送交女方。另外备有送给女方的礼品。礼品有鹅酒双鹅双酒或单鹅单酒、鲜鱼、猪腿、羊腿、糕点(糕点一般是龙风饼、状元饼、水晶糕)等。鹅、酒、鱼各占一抬,衣服、首饰也可用高抬抬去。高抬是用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桌面四周围以小栏杆,桌面下穿两条棍,由两人抬着。其他食品则用食盒,即长方形双层大木盒·盒子置于木架之上,中穿一棍,二人抬着。在礼品当中,鹅是必不可少之物。汉族古老婚礼订聘时就必须有鹅,因为鹅与罹同而大雁作为候鸟是守信用的代表,用代表雁的鹅作为礼物完全是为了昭信。满族旧俗只送猪、羊、酒,入关后受汉族影响也接受这一礼俗。鹅一般是在市上鸡鸭店购买,要纯白色鹅背上和脖颈上要染成粉红色,供过礼专用。上述物品由二位大媒(一位男媒,一位女媒)押送。女方收礼后,将衣服和首饰留给新人用,将肉类和点心大部分用于感谢两位大媒,小部分分赠亲友。至于那时鹅则售于鸡鸭店,供过礼者购用。原来放定和过礼是分开进行的,后来合而为一,以图简便,再后来,将“通信”也放到定礼中去。

通信

——是双方决定结婚日期,一般多请算命先生来确定一个黄道吉日。

过嫁妆

——是在喜期的前一两天,女方将陪送给新娘的物品 送到男方。当时女方备办的物品,一般有座钟、掸瓶、帽镜、茶叶罐、食品圈、茶具、盥漱用具、便溺用具等等,连同箱笼、衣服、被褥、首饰,个别人家还暗送木器家具。另外,还有一盏长命灯,也就是一盏铜或锡制的点灯草的灯台。运送工具有用高抬的,也有用“窝脖”(即用肩扛的雇工)的。用高抬的可分为三十二抬、二十四抬、十六抬,取决于女方的经济条件。少于十六抬的,就找搬运工搬运。押送人员除两位大媒外,女方还需男客二或四人陪同前往。嫁妆送到男家后,男方将物品妥善安置在新房,并请送妆的大媒过目。个别人家还找来吹鼓手,在新房外吹打,谓之“响房”。这些事情准备停当,婚姻就进入了第三步嫁娶。
第三步分别是迎娶、娶亲送亲、扶轿杆儿、见面分大小、吃酒开箱、拜客、回门等事,也是婚礼的高潮所在。
结婚当天按当时习俗执行的礼仪,就是婚礼。“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我国历来把娶亲办喜事当成人生的一大乐事。为此男方主婚人都要出帖大请亲友,注明为第几男或第几孙“授室”。迎娶仪式往往由专门的杠房进行操办,为男家提供花轿、执事等。迎娶新娘用的轿子满汉有所不同。汉族结婚用三顶轿子,一顶是红缎绣牡丹彩风的八人抬花轿,另外两顶一红一绿,分别供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乘坐。满族人旗人结婚用一圾轿子,轿围子不用彩缎绣花,而是清一色大红喀喇呢的,俗称“官轿”,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不乘轿而坐轿车。因此,老北京人一看便知办喜事的是旗人还是汉人。汉族迎亲花轿前则有成对座伞、成对筛镜,24名或32名吹鼓手(包括八面大鼓),外加清音。在前有各种旗帜,肃静回避牌、对扇,若干对金灯以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最前为一对开道锣。满族迎亲队伍前则有牛角泡子灯10-40对,左佩弓右带箭的乘马箭手10人,反映了狩猎民族占老的习俗传统。如新郎亲迎,则另加绿缎绣花八人抬大轿一座,新郎端坐其中,行于红轿之前。至于随行人员,有大媒、伴郎、娶亲的、赞礼的等乘车随后,前往女方迎娶新娘。娶亲行列到女方后,新郎拜见女方的父母,向他们各磕一个头,称为“谢亲”。女方当日也要请女宾1人,男宾2~8人不等的双数送新娘到男方,谓之“送亲”。当新郎谢亲完毕,新娘就要在送亲人的护送下乘轿到男家。上轿之前,还得由迎亲女宾给“开脸”,用红线将前额和鬓角上的细发去掉,并蒙上红盖头。做这些活动时,都由赞礼人边唱贺诗,边赞礼。如请新娘上轿,则赞“请新贵人登宝轿”,三请之后,由送亲太太扶新娘上轿。新娘盘腿坐,落轿帘。新郎仍乘绿轿前导。新郎例穿民族所定的常礼服——蓝色长袍、青马褂,头戴小礼帽,足穿青缎粉底官靴。迎亲去时单披红,到女方后,女方又请老年长亲,为新郎再披一道红,成为双披红;帽上插金花,来往都由伴郎陪伴。此外,满族婚礼中,新娘坐轿而行时,其兄弟必须“扶轿杆儿”随行,这也是纯满族风俗的特点之一。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新娘所乘花轿直抬到礼堂前落轿,抽去轿杆。这时礼堂中央花烛高照,上面供着天地牌位,已由所请的“老寿星”男方的老年长辈上好香。供桌和花轿之问,左右各设两把椅子,靠桌坐着两位伴嫂,挨着坐的是两位伴姑。这时送亲人端过一个茶盘,内装糖茶五杯。伴嫂伴姑每人一杯,余一杯由送亲人端着,掀开轿帘从轿内一过,算是奉给新娘的,之后再逐一将茶杯取回。伴嫂伴姑只接茶在手,并不饮用。送茶后,赞礼人赞“请新郎人华堂”,三请后,伴郎伴新郎进入堂中。赞礼人遂赞“向上打躬”、“向轿打躬”。新郎行礼后退出。这时赞礼人再唱诗赞,请新娘下轿。新娘便由送亲人扶持下轿,站在供桌的左前方向,撤轿。再请新郎入堂拜天地,行三叩首礼。
礼毕起立。这时赞礼人赞“请老寿星祝寿”,三请后,老寿星登堂。由赞礼人递过一个用红纸包裹上插喜字的寿杖用秫秸秆制作。老寿星双手捧寿杖先在新郎头冠上叩三下.念“多福多寿多男子”;再在新娘凤冠上叩三下,念“永富永贵永康宁”。老寿星祝寿后退出。这时赞礼人赞“夫妻对拜”。男作揖,女万福。礼毕遂唱送新郎、新娘人洞房。这时用彩绸连接新夫妇,新郎倒退,引新娘人洞房,并肩坐于床上,谓之“坐帐”。坐帐时新娘坐上首,新郎这时用老寿星祝寿时用的寿杖挑下新娘头盖的盖头,新娘这时才露出真面目。然后,新娘和新郎要尝尝饺子和面条,称为“子孙饽饽’’和“长寿面”,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之意。再由伴郎伴嫂各端着一个酒杯,请新郎新娘饮“交杯酒”。新郎新娘各沾一沾唇,换酒杯,新郎新娘再各饮一次。随即换上两小碗冰糖莲子,如前互相交换着各尝一些。于是“坐帐”礼成。新郎退出卸去花红休息,老寿星送焚天地码,拜堂之礼告成。至于闹洞房,各地汉族花烛夜闹洞房的习俗早就存在,北京汉族人家则此风不盈,旗人则绝无闹洞房之举。旗人家结婚,新房在结婚当天和以后的三到五日内是禁止进入的。
次日早晨,新娘要拜祖先定名分礼仪,俗称“见面分大小”。盛妆的新娘要先向祖先牌位和公婆跪拜磕头,然后再向兵他家中长辈磕头。对于平辈的人则要作揖,唯独对大姑子要墟头,称为“高见礼”。这一天,男家还要下帖子请女家来会茉,男家设宴四桌招待,这是正式的“吃酒”。新郎父母在席啊举杯致贺,并谢女家。新郎则对每桌磕三个头,汉族新娘一同叩首,而旗人新娘则不参与。女家人员大多只坐席而不饮食,由男家将这四桌酒席送到女家去。同时,女家来“吃酒”时,将衣料及其他诸物装箱送至男家。等到吃酒完毕,即行“开箱”仪式。女家送来的箱子里装的大多是衣料、鞋袜、化妆器具、文房四宝等,“开箱”后,将这些物品分赠给男家诸人,作为新娘初人夫家的赠品。北京的旗人宁可“耗财买睑”,非常重视“开箱”,不论女家经济状况如何,开箱赠物总是力求丰厚,以此挣足脸面。
一般来说,从过嫁妆、迎亲到会亲需要3天时间。这3天中.男家要搭喜棚,宴请宾客叫办喜事。众宾客、亲友要出“份子”和送礼品表示祝贺。3天过后,新婚夫妇“回门”,双双回到新娘娘家。二人来到后,先拜女家祖先,次拜长辈,平辈互相问安。中午照例由女家盛宴款待,尽欢而散。这是新娘第一次回娘家,新郎饭后先回自己家,新娘过后也要回去。
“回门”以后,新郎的母亲要带着一对新人乘轿车“拜客,,或称“谢客”。白族人(本家)开始,再为姻亲,再后为诸友及参加婚礼的人家。拜客时,车上有人帮着拿红毡子,每到一家,一进门就叩首。因亲友众多,拜客往往要连续数日,非常辛苦。拜客结束后,新人结婚也已接近一个月了。新娘娘家在女儿出嫁后一个月,便派人把女儿接回家,住上一个月,称为“住对月”。在此期间,新娘还要领着新郎带着双份礼品回拜女方亲友。至此,老北京的婚礼才真正宣告结束。
现在婚礼增加了发证环节,这是发结婚证的仪式场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结婚步骤
蒙古族的婚礼是什么形式
传统结婚风俗礼仪大全
婚嫁的一般习俗 ——订婚 :一种契约行为
老北京的南方式婚礼--佚名
婚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