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内英语教学:问题与应对措施

英语生活

2018/05/30 MAY

国内英语教学:问题与应对措施


李承文

   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高级国际商务师。1979年毕业于华师大一附中,同年就读于复旦大学,1985年考入外交学院研究生,先后任职于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等单位。2014年出版长篇小说《白色的火焰》(署名童蒙)。

编者按

本文为作者的长篇调研报告。基于其在浙江某大学和江苏某高中的教学实践,详尽分析了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教学资源过于集中于应对考试有关,而对于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阅读和写作被忽略。对此,作者提出了改进英语教学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案。出于方便叙述的考虑,文中仅提及“高中”或“中学”,其实,本调研报告对大学英语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8.05.29

首先,我想对辛勤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表达我的敬意。对他们而言,夜以继日不仅仅是一句成语,而是生活的写照。对各种层次的英语教学而言,教师们都在穷尽一切手段,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个关注点本身没错,问题在于到底应该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此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莫衷一是。当大家处于种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时,很难静下心来,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一、正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英语成绩(分数)从哪里来?归根到底,它来自实力,来自考生的水平和能力。这一判断很少有人反驳。但是,在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关注点过于狭隘,无形中削弱了对于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培养。

与几十年前相比,我国英语教学设备更先进,手段更丰富,教师的课件都制成PPT文档,图文并茂;从教学内容来讲,变化也是明显的,课文及阅读材料的涵盖面更广。遗憾的是,教学方式基本未变,说得尖锐一点,目前国内的英语教学几乎等同于英语考试辅导(以下简称应对型教学)。从课堂讲授的内容分析,还是注重单词、语法等知识点;从考试形式上讲,主要还是完型填空、多项选择、阅读理解等等。这种教学本身没错。但是,如果它们占据了所有的教学时间(包括学生课外自习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师生们多年花在英语教学上的心血将大打折扣、甚至付之东流

这既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我个人的主观判断。据国际英孚教育全球成人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我国成人英语水平为50.15分,不仅落后于日本、韩国,甚至低于越南(51.57分);山东大学英语教授李玉陈对210名研究生进行的跟踪调查证实,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研究生使用英语不能成句,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研究生读不懂英语文学和学术原著,学位论文中只要是自己动笔写的部分,语言错误百孔千疮,惨不忍睹;清华大学原外文系主任孙复初批评该校学生“四、六级考试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一塌糊涂。”大学生尚且如此,遑论中学生。下面,我想就高中阶段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探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问题之一:对英语核心能力的培育有所偏废

对于教学而言,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是花在教学当中的时间。任何教学方法的优劣,只有放在学习效果方面,才便于比较。也就是说,问题的关键在于“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

资源配置不合理,对英语核心能力的培育有所偏废,是我们教学中的顽疾。以“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的阅读为例,学生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和花在阅读练习、考试与讲解方面的时间,完全不成比例。我随机问了一些学生,他们认为两者的比例大约为一比九。我们不必纠缠到底是一比九还是三比七。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学生们成天忙于做阅读练习、听老师关于阅读练习或试题的讲解,而系统阅读的时间反而寥寥无几。如果不阅读,怎么能提高阅读能力?怎么能在阅读考试中得高分?同理,不练习英语对话,英语口语能力从哪里来?不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英语作文能力如何提高?

一个人对某种语言的掌握程度,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读属于信息输入,说、写属于信息输出。我们缺乏足够的输入,却一个劲想提高输出的成效,这样做无异于缘木求鱼。

更重要的是,语言学家们认为,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中,“读写”的重要性远大于“听说”,前者是核心。抓住了读与写,也就抓住了语言素养的命脉。可是,我们花在“读写”上的时间反而最少。也就是说,我们宝贵的资源都消耗在一些次要的方面。

应对型教学几乎全部围着知识点转。所谓知识点,从逻辑上讲,是归纳的结果,而归纳的前提是大量的研习。学生自己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深入接触归纳赖以得出的信息源,而仅仅被动地学习归纳的内容,这就好比只读书评不读原著,对该书的内容必然是一知半解。

问题之二:对学生缺乏整体的、方法论的指导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可以说是各管一摊,各自为战,每个阶段的教学都围绕自身的目标和任务运转。教师对学生缺乏整体的、方法论的指导。以阅读为例,在历时长达十多年的英语教学中,各个阶段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牺牲阅读——初中英语老师担心阅读影响中考成绩,高中英语老师担心影响高考成绩,大学英语老师担心影响4、6级考试成绩。其结果是,学生最应该学内容的没学,最应该接受的系统的写作训练几乎是空白。因而,中国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令人担忧。或者说,他们的英文水平和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如果从开始学英语起,学生们就有一个整体的学习方案,并遵循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的英语能力会有质的提升。

问题之三: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范围过于狭窄

目前中学学校订阅的课外英语阅读材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一些报刊,比如《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和《英语周报》。其优点固然很多,但其最大的不足,还是有点模拟教材的意思,仍然关注于一些知识点的训练。比如,我随机抽取了2017-2018学年第21期的《英语周报》,其头版整版刊登的都是名词、冠词的专项讲解与练习。课外阅读的目的,应该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如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本差不多,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阅读,起不到上述作用。其次,它们的语料库还是不丰富,有近亲繁殖的弊端。

我们切不可低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中阶段,完全可以让他们直接阅读中外的英语报刊,甚至英语原著。让我们看看民国初年出版的《英语经典著作丛书》,其中有《鲁宾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莎士比亚故事集Tales from Shakespeare》和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见闻札记Sketch Book》。须知这些英美文学经典著作的扉页上都标有“中学校用”的字样。100多年前的中学生都能读这样的英语典籍,我们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超越他们才对。

对于听力材料的选择,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思路,尽量让学生多听“真实的”材料,而不是专门针对高中生的听力材料。所谓“真实的”听力材料包括国内外的英语电视、英文电台、英语的电视剧、电影等。一般来讲,京沪等大城市高中生的英语水平高于偏远地区的孩子,除了师资等因素外,他们对于“真实的”听力材料接触较多,也是重要的原因。

而我国大学生的课外英语读物,大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十九世纪经典作家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亚,勃朗特,狄更斯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从语言形式到作品内容都离我们较近的作家,比如海明威,卡佛,哈珀·李。他们完全可以与古典作家争辉。

 

问题之四:各个阶段教学的分层不够明显

我国英语教育的一大特色是:从小学经初中、高中、大学,到硕研、博研,教学内容重复率高。重复的结果必然是效率低下,我国的英语教学从整体上陷入低水平循环的泥沼。

具体到初中和高中阶段,尽管教育大纲里有规定,但是作为一线的老师,还是应该认真思考,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我们的英语教学到底应该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衔接?分层是否明显,是否有重叠之处?(比如在课文和阅读材料的难度、练习和考试的形式等各方面)。我相信,这个问题的解决和不断完善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对他们的教学,也应该有所区别。

问题之五:强化训练的内容和类型不够丰富:

目前,各个学校、尤其是中学都在拼英语强化训练,训练的内容过多地集中于各种习题和模拟考试试题,而英语口、笔头实践的基本功训练远远不够,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质量。

换言之,我们苦干有余,而巧干不足。同质的反复练习有一个弊端,即边际效用递减。也就是说,以单位时间内所投入的精力而言,这种练习所起的效果会逐渐降低,并最终形成一个瓶颈。这正是我国学子英语水平普遍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

所有上述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从考试的角度出发,而对于如何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探索不够。语言的一大特点是活泼、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可是,由于我们日常练习的机械性和考试题的排他性(如多项选择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造成学生对语言理解的狭隘和僵硬,这会极大地阻碍学生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当然,这样说并非否定目前的教学和考试方式,而是说,我们需要其它方式的补充和平衡,比如平行练习。

平行练习法是我国顶级英语专家推荐的学习方法。与传统的习题形式相比,它是一种更主动的练习,更有效的信息输入方式。其具体方法是:熟读一个英语句子,然后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重复这个句子,只要意思相同即可;如果是写作,则需要熟读一篇至数篇范文,模仿它进行写作。比如,你要写一篇游记,可以先读几篇优秀的游记作品,然后再动笔。平行练习法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也不深奥。但它对于增加词汇、学习英语地道的表达方式、提高口语及写作能力均大有裨益。而且,它也是很好的句法练习。李玉陈教授认为,学英语,抓住了句法这一环,就是抓住了根本;教英语,以句法为轴心,就能收到纲举目张之效。因为所有的语法规律和现象都体现在句子中,所有的文章都是由句子组成的。

二、充分认识应对型教学的代价

经济学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机会成本。比如一亩地,你种了大豆,没有种棉花,那么每亩棉花的收成就是你种大豆的机会成本。中学生的时间异常宝贵,应对型教学的机会成本非常高。当我们在题海中挣扎时,会不知不觉地付出极大的代价。

代价之一,牺牲了阅读及写作训练。

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不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而是学术界权威人士的共识。

林语堂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据我所知,那些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水浒和三国看来得,仅仅靠一学期五六十页的文选是学不好国文的。英语也是这样。”

杨振宁、李政道等西南学的学生刚到美国的时候,校友中流传着这样的学英语体会:“读二十本英语小说,选非英语作家的作品,如托尔斯泰,莫泊桑等。”非英语作家的英文版,翻译者用的是大众语言,极少用生僻的字词,比较适合英语学习者用。读了20本英语小说后,相当于美国大学文化程度的英语水平。

齐邦媛(台湾最著名的英语教授,翻译家,文学家)曾说过:要达到任何语言的深处(advanced depth),必须经由完整的阅读,不能只阅读零星的选文。

杨宪益(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文版译者):没有读过100本英文书,别来和我讨论翻译问题。

他们谈论的角度不尽相同,但都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阅读对掌握任何一门语言至关重要。而应对型教学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英语学习时间,学生们没有精力从事课外阅读,尤其是齐邦媛教授强调的系统阅读。此其一。

其二,美国著名学者艾德勒和范多伦认为,从阅读理解的角度而言,词义和单词(word)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一个单词可能有很多意义。读者对文本内容的不理解(他们称之为模糊地带),是因为作者和读者之间对这些单词的意义还没有共识。因此,词义可以定义为没有模糊地带的字。读者不可能在字典中找到词义,虽然那里面有制造词义的原料词义只有在作者与读者沟通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双方找出共通的词义时,沟通就完成了,阅读中的模糊地带就消除了。

他们的观点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脱离文本背单词不管用,为什么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花在习题和试题讲解上,为什么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系统的阅读。

其三,阅读要求流畅和专注。但是,因为学生们是带着答题的目的来阅读,所以其关注点不在文本本身,而是文本中与问题有关的句子和内容。也就是说,其阅读尽管带着基础阅读和分析阅读的成分,但主要还是选择性的阅读,即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一方面,学生的阅读材料是零星的选文(而非整本书),另一方面,他们长期进行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不能上升到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层次,因此,他们的阅读愈发碎片化,阅读水平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第三,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系统的训练,需要大量的写作练习,不能仅仅靠句子或短文的翻译或写作。当然,这方面不仅中学生欠缺,连大学生也做不到。

代价之二,“教”与“学”的失衡

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教”,而不是“学”。老师唯恐学生没掌握好一些知识点(从而在考试中丢分),所以拼命教,反复灌输。这样做的效果不一定好。学习,学习,应该是先“学”后“习”,多“学”勤“习”。可是,事实上我们是有“习”无“学”,也就是习题多,讲解多,自主的学习少。

熟悉考题题型,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都是必要的,但不能迷信它。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次考试是怎样的,只能提高自己的水平,以不变应万变。在此,我建议借鉴国际上流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它要求我们实现四个转变:教师的教学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到课上与课下相结合;以讲授为中心转变到以引导为中心;以结果评价转变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对于这些理念,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全盘接受,但是适当的引入是必要的。

三、为何要改进我们的英语教学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我们要“做对的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做对”;各行各业都要持续更新,不断完善。现代化生产需要这样,教育亦不能例外。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学也要接受新理念,探索新路径。

那么,对英语教学而言,什么是对的事情呢?简而言之,我认为英语既要当作外语来教,也要当作母语来教;要加强英语阅读和写作训练。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曾说: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父母是最容易犯错误的老师,阅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事情。其实不是“忽略”,是“牺牲”,因为道理大家都懂,可是都怕影响考试成绩,所以就牺牲阅读,把时间全部投入到应对型教学当中。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忘记了“功夫在诗外”“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老话。拿足球运动来说吧,它比拼的也是分数(足球进门数),但是任何一个足球教练员的训练内容绝不是单纯的射门,还有其它内容,比如体能训练等。对于足球运动员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体能,其他都归零。    

同理,阅读就是英语教学的体能训练。中国人英语水平有个普遍的特点,从英语到汉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远远高于从汉语到英语的表达能力,极端不相称。这与英文阅读及写作训练太少有关。

英语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熟练程度的考试,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考试成绩一定会受影响。以前国家教委出国人员英语水平考试,叫EPTEnglish Proficiency Test。Proficiency就是“熟练”的意思。即便是母语,没有阅读习惯的人阅读速度也成问题,更不用说外语了。

另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全靠讲解和练习,阅读本身也会有帮助。这与学习驾驶或游泳一个道理,要多开车上路,多下水游泳。不阅读,甚至连“now”这么简单的词汇都不能掌握。我曾听到一个英语系的副教授问,对过去的叙述里怎么会出现“now”呢?她只知道这个单词的一个意思,不知道它还起着段落和语气之间承转的作用,不一定是“现在”的意思。

四、改进英语教学的总体思路:

我认为,母语或外语仅仅是相对于一个人生长的环境或国度而言,它是可变的、不是绝对的。但是,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和学习、掌握语言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当我们要学习一门外语时,不能仅用所谓的外语教学法,而应当加入母语教学法,像教母语那样教外语,重视阅读和写作训练。

如何通过阅读写作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呢?我的总体原则是:以应对型教学打基础,以读写共生为支柱,而它们两者之间的廊桥是平行练习。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在职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教的东西多一百倍。青年教师的在职学习主要是英语原著阅读和写作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其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我曾在某市数十所中学的英语老师中随机调查,看看有多少人读过三本以上的英语原著。结果没一人达标。这种状况必须扭转。

五、改进英语教学的实施细则

上面阐述了总体思路。如果以体育做比喻,那么高考是长跑,不是短跑。我们要掌握好节奏,不能一开始就冲刺。我的具体建议如下(以高中为例):

高一阶段:打基础

高一是积蓄能量、打基础的时候。这个时期,应鼓励学生背诵名篇,强化阅读和平行练习。阅读材料可包括《圣诞忆旧集》《老人与海》等英文经典原著,也包括中外英文报刊。这个阶段的平行练习以句子和段落为主,适当做些短文写作练习。

对绝大多数同学而言,背诵是个苦差事。因此,我们可以从句子开始,从段落开始。背诵歌词、学唱英语歌曲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关于阅读与应对型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含课堂及课外的时间总和)可暂定为4比6,或3比7。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高二阶段:练本领

这个阶段平行练习的重点是文章或短文。同时,高二阶段也应拿出相当的精力来进行应对型教学的训练,为高三得高分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高一阶段的大量阅读及平行练习,此时做各种习题应该更加熟练。关于阅读与应对型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含课堂及课外的时间总和)可暂定为2比8。

高三阶段,拿高分

这个阶段可以完全沿袭传统的应对型教学方式,用全部的课内课外时间做高考模拟试题等各种练习,向高分冲击。在这方面,我国中学英文教师经验丰富,无需赘述。

对于初中生而言,因他们考高中的压力同样很大,因此可以参照此方案,在初一时多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到了初三则全力以赴备考。

六、迈出这一步很重要

上述所有观点都容易接受,难的是付诸行动,真正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无论道理说得多么透彻,大家依然会担心,害怕阅读拖累了学生的成绩。在此,我想援引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语文教育专家李希贵的例证。李校长用很多真实的案例来说明,阅读不仅不会拖累分数,还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早年在山东时,李校长注重培养他儿子和内侄女的课外阅读,并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卷子批出来后,语文老师们大为惊讶: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之后,李校长率先在山东潍坊某校进行了语文教学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果。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阅读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由此李校长得出结论: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可是,我们好多课堂确实是因为大量的、繁琐的一些环节而影响了孩子的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了之后,孩子就感觉不到生命的活力。其语文实验教学还有一个经验,就是不能急于求成,只要坚持两个学期以上,学生的成绩就会突飞猛进地提高。

英语与语文在教学方法上是相通的。如果有人觉得这个案例的说服力不强,可以读读《巨流河》。在这本书中,齐邦媛教授讲述了她在台湾大学历史系和中文系开展英语实验教学的案例。她曾要求这两个系的学生每年读四本以上的英语原著。开始时学生们也是叫苦连天。但后来,他们都感受到阅读的益处。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去美国留学,没有遇到任何语言障碍,完全能够和美国同学一起上课、交流。须知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也是很难得 。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超乎了我们的预见和想象,国际传播及交流将以更加惊人的广度和深度展开。培养懂英语、有文化的青年学子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勇于担当,勇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李承文

                           2018年5月26日


公众号信息
微信号:译介与文化传播

编辑:蒙军    

联系方式:kevindoodoo@tongji.edu.cn

China-World-184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考试“大变脸”,如何利用寒假让成绩更上一层楼?
高三党福利:明年高考英语写作素材,写作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靠它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卷子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四年级语文期末质量分析
时评:高考“微写作”莫成“大负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