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网友讨论抢救性保护和复兴汉中地方戏剧汉调二黄剧种

发表于 2012-7-2 -2013.8

[沔水]由汉中实验剧团(原汉中汉剧团,解放前叫汉中平民二黄剧社) 演出的《二度梅.重台》片段。
剧中陈杏元由汉中汉调二黄老艺人毋玉梅饰演,80年代曾当选为陕西省汉剧学会副会长。两位老艺人大概均已年近古稀,男演员嗓子挺好,可惜名字看不清楚。
如不出所料,此当为网上所仅见的汉中派汉调二黄唯一音像资料。最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就要消亡了,悲哀。。。
[yili]非常感谢介绍汉调二黄,这是汉中人民宝贵精神财富,大家都应该积极保护这个文化瑰宝!
[沔水]地方戏是一方乡音韵律美的极致,也承载着一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汉调二黄应是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与南郑县的汉调桄桄相比,其念白为汉调,但是唱腔归韵时却转为秦腔。而汉调二黄无论唱腔、念白,均是名副其实的汉调,只可惜网上汉中二黄的资料太少。从历史上讲,汉中包括安康的汉调二黄戏顺汉水而下,影响形成了湖北汉剧,湖北汉剧与乾隆时期进京演出又促成了国粹京剧的形成。汉调二黄向南传播,影响了川剧五大声腔之一的胡琴腔(在川剧昆、高、胡、弹、灯五大声腔中所占比重较大),在四川的广汉80年代前还有一个唱汉调二黄和桄桄的专业剧团。
只是很可惜,我们汉中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对汉中的汉调二黄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康抢先申报以后,汉中再申报难度
很大。不过至少可以以汉中派二黄戏的名义,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啊,至少要让外界知道我们汉中还有这么一个地方特色鲜明、旋律古朴优美的古老剧种,而不是邯郸学步地跟着关中吼秦腔(汉中人因方言和民风迥异于关中,吼不出来那个味道和气势的),希望热爱汉中本地文化的朋友都能来关注我们的二黄戏。
谁知道这个汉中实验剧团现在还经常演出不?
[yili]沔水热心搜集保存和介绍如此丰富汉调二黄音像资料,非常难得非常可贵!汉调二黄确实唱腔和道白,都完全是汉中地方特色,特别亲切特别悦耳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土生土长的汉调二黄,没受当地文化部门重视,积极采取保护传承措施,未能及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应该追究其渎职责任,也成为汉中当地老百姓的遗憾。
希望 沔水联络汉调二黄老艺人和青年有识之士,成立个汉调二黄保护传承的民间团体,并向当地文化部门申请扶持,一方面积极开展培养接班人工作,一方面积极在各项社区和乡村文化活动中演出汉调二黄戏剧,然后积极向陕西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工作虽然十分艰辛,却是承前启后造福汉中百姓事业,既报千年前贤列祖文化遗产恩德,又发扬光大为后世子孙保存精神文明瑰宝,体现人生价值功德无量!
[沔水]yili先生的设想和建议非常好。只是这件事情实践起来难度实在太大。
首先,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戏曲业余爱好者,平时喜欢听京剧。06还是07年,在网上看陕西《黄土地原生态戏曲鉴赏会》,无意中第一次看到汉调二黄《南北会》录像,感觉跟京剧很像,后来查了些资料,方知二者确有渊源。民国时期,梅兰芳大师的编剧齐如山先生曾有过论断“京剧源于陕南汉调二黄”,京剧界另外一位四大名旦程砚秋先生50年代到西安考察,看到陕西的汉调二黄,甚为吃惊,连看了好几场,后来撰文抛出一个惊人观点:清朝时期,秦腔分前后两个,187几年前是前秦腔雄霸陕西剧坛,前秦腔包括历史上名震北京的秦腔名伶魏长生应是唱汉调二黄的,而后秦腔是之后才兴盛起来,也就是现在流行关中、甘肃的陕西梆子。网上的有关文章介绍,原来我们汉中地区也有汉调二黄这个剧种,并且建国后还有专业的汉剧团,但是很遗憾一直没有找到汉中二黄的任何音像资料。
其次,鄙人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身在外地,要想做好这件事情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如果我在汉中本地上班的话,我很想利用业余时间去接触、请教汉中汉剧团老艺人,去给他们义务录音、录像,虽然本人对录像技术基本外行,但是至少可以保存一些珍贵的资料,至少可以在网上可以宣传、推介。让历史上曾经兴盛一时的本地汉调二黄戏曲不至于湮没无闻。
据《陕西戏曲志汉中卷》记载,汉调二黄的起源跟汉中有很重要的关系。历史上汉中派二黄科班林立。清代中叶,紫阳人杨金年联合汉中本地艺人在陕南开设最大的二黄戏科班就在西乡县沙河坎一带,并且培养出了许多艺人,这一派别的汉调二黄戏在汉中、安康传承了18代直至解放后,艺术影响旁及商洛、关中、川北、鄂西北。虽然历史上二黄戏很兴盛,但是之后在陕南、汉中却是无可奈何地衰落了,7-、80年代,陕南各地尚有十几个汉剧团,但是90年代以后,能演出汉调二黄大戏的仅剩下安康汉剧团一颗独苗了。汉中汉剧团听说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基本濒于瘫痪状态,人员老化,并且后继乏人,如何去传承发扬?这个结果,一方面由于当地政府的不重视和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不作为。往深层次讲,个人觉得也是汉中文化自觉性比较弱,易受关中强势统治文化的影响,粗犷豪放的秦腔不知何时起反倒在汉中有一定的市场,而汉腔汉韵、婉转优美的汉调二黄戏却在汉中被人们遗忘。自我记事起,本地(勉县)的庙会、节庆演出中曾经都是秦腔班子,据了解,勉县、汉台、略阳、城固、洋县、西乡曾经都有秦腔团,于是,操着川、鄂口音的汉中人(洋县除外),却邯郸学步地跟着关陇人唱起了秦腔,只是那个味道差了许多,气势也弱了许多。而本地的汉调二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我父辈和我这一代大部分人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剧种,这样的局面,实在令人无奈,也令人唏嘘,因此汉中的二黄戏要想重振旗鼓,再现辉煌,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了。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发达地区更加只重视经济发展,加之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空前破坏,导致新生的人对传统文化包括戏曲的接受发生断档,而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大潮,港台录像、电影电视、流行歌曲等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更加剧了传统文化(包括戏曲)的日渐式微。又更何况是小地方的小剧种呢!
当今世人,大概也没多少人还会去真正地关注我们日渐衰亡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戏曲。借用一句古诗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戏曲,也许都将难免趋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惨淡结局。奈若何?可奈何?因此,欲以少数人之力,挽其于衰颓既然倒之势,几乎是不可能了。
有感而发,啰嗦的有点多了。
[沔水]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借用网络这个相对开放便捷的平台,来宣传我们的乡土戏曲文化,至少可以让感兴趣的人能够接触、领略到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的优秀文化遗产,用本土乡音乡韵吟唱出的婉转优美的汉调二黄。但愿它不至于成为一件死去的文物,被久久地湮没于历史的长河。
[陌上]可惜汉中一瑰宝,口口声声要打造汉中的汉文化,汉剧原本不是一张很好的名片么,土长土长,很有代表性的艺术。就这么成了绝唱了。
[沔水]是呀,有什么办法呢。
[ zs666888]2012-10-18 妈妈汉中汉剧绝唱了,我很心痛,你和爷爷为汉剧付出两代人的心血
[沔水]你好,毋玉梅老师还好吗?汉调二黄戏音乐古朴悠扬,婉转动听,而且无论唱、念均是名副其实的汉调汉韵,应是汉中本地最具特色的戏曲剧种。可惜啊,汉中当局不重视,以至如今没落如此。不知阁下还有毋老师的其他唱腔资料吗?
[沔水]汉剧,陕西仅次于秦腔的第二大剧种,在清光绪年间翻越秦岭来到四川,从此便在蜀地扎根。如今,汉剧正准备申请四川省级非遗,这个百年来历经风光,又迅速走向衰落的剧种,正在为它的明天寻找出路。入川——汉剧改成“汉调川音”
[菡萏] 2013-6-14 
汉调二簧没听过,但我希望汉中戏曲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陕西汉调二黄的流传历史与独特技艺
京剧形成到底多少年?
猴年石泉县千年古建“禹王宫”非遗汉剧唱响千古传奇
南阳市汉剧
简说京剧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