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练习-松与紧

太极拳内家拳的典型代表,与形意、八卦并称为内家拳的三大正宗流派。内家者,内功也,内外兼修,健武一体,强身御敌之谓也,有所谓“犯者立扑”。人们形象地把内家拳功夫概括为:“太极的腰、形意的胳膊、八卦的腿”;亦或称之为“太极的柔,形意的刚,八卦的巧”。

  

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拳要放“松”;至于还要收“紧”,却鲜为人知,似乎是个悖论。

松与紧是指身体的阴阳变化,也是功夫修炼的重要环节。能松,才能紧。没有松,就无从紧;没有紧。松也是没有意义的。有多大程度的松,才能有多大程度的紧,在松与紧这一对矛盾体中,双方即相互制约又相互转化。在评价一个人功夫高低的诸多方面,这里占了相当的比重,松与紧相比,松是第一位的,是占主导地位的。

太极拳练习【松的本质】

太极拳“松“入拳,讲缠丝劲,发劲的状态是“棉里藏针”,归根到底,劲从何来,还是由“筋骨崩弹”而来。“松”的是肌肉,撑的是骨节,拔的是大筋,发的是惊颤劲。太极拳中讲,练拳时要像衣杆上挂着的衣服,迎风飘扬,但架子还在,其要领无非是身体骨节的“撑拔”不能丢,如同蓄势待发的“弓”,如崩紧的弦,丝毫的触动均可崩发,这样的拳,才更加接近人体的本能,将潜力开发出来。练拳要达到“天地为之一宽”的境界,不是技巧能够给予的,要从开发人体根本的结构做起,具备虎豹的迅猛敏捷,才能真正算功夫上身了,才能为别人所不能为!

初学太极拳者对松与紧 不知或知之甚少,练习当中很困惑,太极10年不出门,乃未得其法,终未人道,而非其拳奥。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摸也;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法也。所以,方法科学一年胜十载。

太极拳之柔与刚,松与紧,不是嘴能做到的。

 

太极拳之特点,总不过“内外兼修、健武一体”。虽然有人说:太极拳不过“气势而已,用势即太极”,其说不错,但并不那么简单,不可妄臆其意。“气势”即神态、神气、神意,它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内在的精神气质,亦可转换成为一种无形的能量而释放,所谓“咄咄逼人”是也,“神”敛于内而射于外可入敌之髓,令敌不寒而栗、不战而退。气者,神也;势者,态也。态势者不过动静、虚实、开合。所以,陈鑫说的“虚实、开合即为拳经”,着实有其道理。虚实、开合若再深入具体,亦不过“松紧”而已。松则蓄能,紧则释能,松紧乃是一切运动之根本,离开松紧人将停止一切运动,何况拳乎?人的屈张、伸缩、虚实、开合、刚柔等等,都是松紧之为。

太极拳练习【松在紧中求】

太极拳虽以松柔人手,更要柔中练刚,柔中有刚,柔中寓刚,绝不能只一味地松柔,也不能只慢不快(切记,快不是努力较劲求快,而只是在慢的基础上的加速而已),更不能只化不打。

大家在练习“筋骨”的过程当中,要牢牢抓住“紧中紧崩断弦”的劲意,千万不能讲“松”,松则无法拉起大筋,而无法体会“弹”从何来。同时又要求“肌肉”不能去用力,那是不是矛盾呢?其实质是通过肢体的“磨”形成阻力,借助阻力使关节缝开,这是一个关键点,是阻力而不是肌肉力,明白这其中的区别,就能够事半功倍。关节缝开,大筋崩弹,能够产生细微的“嘭嘭”声,这时候就要开始寻着声音打,声音怎么大,怎么玩,就等于找到了线索,是提升的路径。当劲力能够出来了,就要去感受“大筋”的回弹力,找到这感觉,就能够将单面的发劲变成多方向的劲力,并且可以做到一势多下,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灵劲”!

 

真正的太极拳功夫,要柔而不软,刚而不硬,活而不散,慢而不僵,快而不乱;要柔中寓刚,慢中见快,虚实瞬变,不动如山,动若雷霆,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高来高就,低来低应,进打进乘,退打退跟,化打不分;要练拳推手相兼,多练散推,再过渡到散手;要做到周身一家,劲由内换,虚实相生,遇力则应,软硬不吃,刚柔瞬变,化打无形;再从我顺人背,任他巨力打,四两拨千斤,进而达“极柔极刚极坚强”和“无坚不摧”的太极拳上乘真功之境。

太极拳练习【紧中紧,崩断弦】 

大筋”的盘练中,有部分朋友不得要领,其实第一步我们必要先要撑开关节,而这种关节的撑开需要借助外在的阻力,但仅有第一步的拉紧还不够,需要在撑关节的基础上,通过紧发条的方式,使本已拉紧的大筋再紧一下,这时候才能够具备崩弹的状态。有朋友练习的时候猛扯开关节,那样是起不要“撑筋拔骨”的作用的,我们需要慢慢拉紧,再紧一下,然后崩弹。这样的感觉需要慢慢去体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大筋的存在,那是因为关节没有开发过,关节撑不开,大筋粗而紧,这时候,我们需要通过“由量变到质变”,慢慢加大练习的力度,数量先上去,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自然能够感觉到关节的撑拔,大筋的拉开。在此基础上,随着数量累积上来,大筋”开始出现反弹劲力,这时候,人体的运动开始变得灵活有弹性,进入到另外一个层次。

  

我们在练拳时,很多时候,师父教徒弟都强调一个“松”字,如果理解成为肌肉的“松”,发劲的时候,可能就会变成肌肉的松紧“爆发力”。如果我们可以“由紧入松”,通过“撑筋拔骨”达到关节的“开”,“骨缝”轻松开合,此时表现出来身体“柔软无骨”,似乎非常“松”,其实这种“松”是不需要刻意的放松肌肉的,反而相反会去找“紧”,寻找“大筋”拉起的紧,与此同时肌肉却真正做到了“松”,但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现象。我们不能把现象当练法,这样会越走越远,背道而驰。当我们能够用“筋骨崩弹”时,本质上讲,已经忽略了肌肉的存在,并非主观意识寻找“松”的过程了!所以,“松与紧”是相对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裆劲探析 —— 尾骨的作用
关节的松紧变化
【关节的松紧变化】
想要学好太极拳,看一下这些细节的表现 ,不然难有精进。
太极拳真功三秘合篇\李秒丰(秘而不秘去玄通俗其机自现)
太极拳初练者保护膝关节受损的五种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