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应中:如何写“时事诗”

全文共有4452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山河无恙

花枝春满

文摘

1

编者

我觉得学习诗词的最快捷的门径就是:拜师。找一个诗词水平比较高的老师,从诗词的入门开始学习,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开始,我觉得写诗有三关难过:一、对待习以为常的生活要有感悟,这样才是你诗思、灵感的来源。这个老师教不了,需要自己去慢慢的感觉,刨根问底、寻找事情的真相,情真意切感到自己从而感到大家;二、表达上,就是你的诗所表达的内容要跟你的主题紧密联系,意象统一、起承转合。还有就是诗的语言,跟平时的语言还是有所区别的,简短,优美,但是不能生造词。三,写诗的手法,像观察生活的角度,其中所利用的修辞方法等等。后两个都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能够领悟的。但是现在写诗的高手不多,而且真正的大家都很忙碌,用来指导学生的时间就很有限,所以我提倡大家走出去,多参见一些诗词活动,见识一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没有机会遇见好的老师,大家就应该多看看诗词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我平时总爱看一些名家诗话,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真如醍醐灌顶一样,许多困惑迎刃而解,遂找到自己以前收藏的优质诗话奉献给大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冬已尽

春可期

IT IS A TITLE

如何写“时事诗”

张应中

以诗歌写时事自古有之,汉末建安时期开始多起来。曹操的《蒿里行》即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全诗仅八十个字,写出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争权夺利,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情景。

到唐代,杜甫以新题写时事,“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写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以及“三吏”“三别”等一大批以乐府体制歌咏时事的诗篇,使诗歌带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唐宪宗元和年间,李绅、元稹、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开创精神,从事新题乐府创作,白居易更从理论上提出“新乐府”的概念,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明确提出了“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其辞质而径”等创作原则,写出了大量反映时事的诗篇。

此后,时事诗成为诗歌写作的重要内容,宋代的陆游,明代的郑善夫,晚清的黄遵宪,现当代的钱仲联、饶宗颐等等,都写出过抚事伤时、忧国忧民的时事诗。

时事诗的写作具有新闻写作的一些特点,包含真实性、典型性、时效性等。在这里我觉得有两点特别重要:典型性和倾向性,以下举例略作说明。

一、典型性

时事有重大题材,有一般题材。重大题材偶尔出现,一般题材可能比较频繁。写一般题材的时事得有所选择,提炼典型,避免见到什么写什么。杜甫的叙事诗就善于概括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抨击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诗中“行人”所说的话“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成边”,道出了无数个征夫戍卒相同或相似的遭遇,极具代表性。“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极好范例,如《石壕吏》:因为“安史之乱”,连年战争,朝廷不断征兵抓丁,致使人民家破人亡。《石壕吏》中所描述的一家,三个男孩都去征战,其中战死两个。这一家不但得不到政府的抚恤安慰,反而要捉老翁去当兵,老翁只得连夜翻墙出逃。无奈,老妪请求代替老翁从军,服役烧饭。这个悲惨的家庭是当时无数家庭中的一个,是遭战争祸害家庭的代表。该诗不发议论,寓思想感情于客观的叙述之中,体现了杜甫的非战思想,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老妪的行为也体现了人民对叛乱战争的反对态度。

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是有计划的大型组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一首写一事,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新乐府》五十首效法《诗经》,以诗的首句为题,并在题下用小序注明诗的美刺目的,如《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白居易自言《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这两组诗体现了白居易选材的特点:“一吟悲一事”,即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择最典型的事物,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中唐的弊政。如白居易在《卖炭翁》题下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即宫中市买货物。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常在闹市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新唐书》卷五十二说:“有赉物入市而空归者。每中官出,沽浆卖饼之家皆撤肆塞门。”可见,其受害者不止一个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二、倾向性

写时事诗得有一个基本的立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倾向。这方面,杜甫、白居易为我们做了杰出的榜样,他们都有着经世济民的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他们的时事诗无不体现了爱国爱民的立场,仁爱的情怀,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这种倾向性有时不直接发抒出来,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有时体现为直接的议论抒情。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只描述事件的始终,没有发表意见,而情怀自见,有时,以事实说话,比直接的议论、大声的控诉更有力量。

白居易的很多时事诗,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表明诗人的立场态度,对所写的事情作出明确的评价,所谓“卒章显其志”。比如《红线毯》,先写红线毯的制作过程、质量的精良,宫殿使用红线毯的奢华,地方官加重人民负担的贡奉,最后写道:“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简直等于指着宣城太守的鼻子加以谴责。

一般说来,时事诗的主体部分描述事件的始末和主要过程,表明观点态度的诗句不宜多,反思事件的性质或生发开去,寥寥数语即可。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廷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赔款割地,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割台消息传到台湾,群情悲愤,痛哭失声。丘逢甲一年后有诗《春愁》云:“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台湾行》大概是黄遵宪戊戌年回乡以后所补作,该诗铺叙华人到台湾开疆拓土的功劳,割台以后台湾同胞誓死卫台的决心,以及战败后投降的屈辱行径。有大场面的铺陈,有细节的描写,淋漓尽致,极具现场感。自“噫贼吁”以后发议论,话不多,饱含悲愤、叹息与无奈,表达了深沉的爱国之心,王蘧常《国耻诗话》评曰:“末数语发人深省。”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国家死亡人数累计约二十万人,为二百年来海啸之最。周啸天作《海啸歌》反映这一重大自然灾害,诗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极写海啸的破坏力,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最后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发议论,表明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真成无谓蛮触争,海啸一来便倾城;

市街连翩倒骨牌,水火于人殊无情。

由来剧变不可测,朝或多金暮洗白;

饥寒起盗令齿冷,一方有难八方惜;

港台慷慨尽解囊,大陆富豪莫羞涩!

由水火无情,自然灾难的不可预测,看出人生的无常,认为人们争名夺利真是没有必要,进而呼吁人们慷慨解囊救灾救难。这些议论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悲悯与同情,还有对生命存在的哲理性思考,具有超越海啸事件的启示作用。

本文节选自《怎样写古诗词》

(完)

特别推荐:

诗集推荐:《流云绝句三百首》

作者曾继全,收取了2018-2021年之间的部分诗作共321首绝句。又将其分成:亲情、主旋律、爱情、祭悼、讽喻、送别、咏物、游历怀古、田园、抗疫、时事感悟几个章节,还有一部分名家、高手给绝句的点评。

现余下50本左右,首先提供给流云诗词平台的读者。预购者请加我的微信:zjq924948011.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乐府
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三支一扶:古代人文常识考点
360doc个人图书馆〖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
诗词曲语辞汇释
让诗词在修改争论中脱变升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