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PS的图层混合模式 27种不同效果 一次性解决让你不再迷糊(下 )

继续前面的内容,按顺序,来聊下一个组,我称之为“对比组”,看看里面都有哪些混合模式:

这一组中的内容比较多,一共七种图层混合模式。先解释一下这一组的特性吧,之所以称这一组为“对比组”,是因为这一组中的所有混合模式,都会增加图片的对比度。

前面讲过的两个组,分别会完全屏蔽掉黑色和白色,而这一组,则是彻底屏蔽掉50%的灰色灰色在这一组中完全看不到(实色混合除外,这个另说)。

先看下今天使用的图片素材,照片来自我最喜欢的摄影师Thomas:

借助大师的作品,现在我们按顺序的逐个讲解这些混合模式:

叠加模式

在素材照片上,依然放上之前制作的亮度卡,然后将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叠加”,现在来看看是什么样子:

请大家留心观察,照片现在除了50%灰色区域没有受到混合模式的影响,其他位置的对比度都有所增加:

那么叠加模式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看一下:基色大于128(50%灰):结果色=255 - (255-混合色)x (255-基色) / 128。这是官方给出的计算依据,是不是看的一头雾水?没错,我也是!

去他的官方术语!我们用大白话来解释,我个人所认知的叠加混合模式原理为:所有暗度高于50%灰色的内容,会被做“正片叠底”处理,所有暗度低于50%灰色的内容,会被做“滤色”处理。所以,“叠加”基本上就是“正片叠底”与“滤色”模式的结合体。如果这一段你没看明白,请翻看前面两节中关于“正片叠底”模式和“滤色”模式的介绍,再打开一张图片去对比,就容易理解了。

这里顺便说一下,“叠加”是这一组中唯一的“按照下一层图像亮度做计算处理的模式”,前面介绍过,图层混合模式的公式是基色(下方图层) 混合色(本图层)=结果色,而“叠加”模式则是将本图层作为基色,下方图层作为混合色,从而得出结果色。这是它与本组中其他混合模式计算方法的不同之处。

现在我们来看看,“叠加”模式可以用来做什么,已知:叠加是正片叠底和滤色的结合体,对50%灰不起作用,而正片叠底计算得出的结果就是暗部更暗,滤色模式计算后得出结果是亮部更亮,一张摄影照片,暗部更暗,亮部更亮,是不是就增加了对比?

我们以前对于数码照片灰蒙蒙的解决方法,或者是拉曲线,或者是调色阶,是需要借助工具来增加照片明暗对比,那么通过上面文字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图层混合模式来完成对照片增加对比,看个动图:

这是调整前后不同的效果预览,大家可以看到,当把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叠加”以后,照片整体对比增加了很多,甚至有些过头了,没关系,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反复说过,图层混合模式要与图层不透明度配合使用,当你觉得自己照片经过混合之后,对比过大,那就设置一下图层的不透明度,就可以找到一个适中的反差效果了。


在这一组中,“叠加”还有一个配对模式,那就是“强光”混合模式。

强光模式

现在我们将素材中的亮度卡图层设置为“强光”模式,你就会看到,得出的结果与“正片叠底”和“滤色”的结合体的原理很接近的效果:

50%的灰色依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是因为强光图层亮度高于50%灰,混合的图像就会被照亮,类似“滤色”效果;而亮度低于50%,混合的图像就会变暗,类似“正片叠底”的效果。如果使用纯黑色或纯白色来进行混合,那么得到的结果仍然是黑色或白色。因为“强光”模式是基于当前图层进行计算的,这是它与“叠加”的区别。

为什么说“叠加”和“强光”是很配对的模式呢?如果我们交换一下两个图层的位置,然后再换掉混合模式,将会得到一模一样的结果,我们来看一下:

我将亮度卡的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正常,再将复制出来的图层1拖动到亮度卡图层上方,将图层1的混合模式改为“叠加”,这时就可以看到,得到的结果与下面这张做过“强光”混合模式的效果时完全一样的:

大家注意看一下两张图片混合模式和图层顺序的不同,但是效果却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所以说这两个混合模式很配对。

从上述的两张图片案例中,我们可以明白,在自己操作时,你可以交换图层位置,使用不同的混合模式,从而得到不同的混合效果。


刚才是因为这两种混合模式很相像,所以跳着讲了一下,现在回到序列中来,我们来看看“柔光”。

柔光模式

柔光”基本上就是比“叠加”混合模式的效果再稍微柔和一些,这种模式十分常用,起码我自己是经常使用的。它的计算原理,是“混合色”比“基色”的内容更亮的话,那么“结果色”将更亮;如果“混合色”比“基色”的内容更暗的话,那么“结果色”颜色将更暗,我自己的总结是:这种混合模式遇亮就更亮,遇暗就更暗,依然是增加了明暗对比,使图像的亮度反差增大。

在这里我制作了一张动图,这样方便小伙伴们去对比“柔光”模式到底比“叠加”模式柔和多少,大家看一下:

柔光”模式还有个最有用的玩法,那就是建立50%中性灰图层,使用黑色或白色的画笔进行加深、减淡处理,可以调整照片中任意位置的明暗,这个内容以前在我写的《让PS走下神坛》图文教程和还有视频版的《极简PS教程》中都有讲过关于中性灰图层和加深减淡的使用方法,,如果你不熟悉加深和减淡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请翻阅上面说到的教程,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强光模式我们上面聊过了,接下来就是“亮光”。

亮光模式

“亮光”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增加或减少对比度,来加深或减淡颜色,具体取决于混合色。如果混合色(光源)比50%灰色亮,则通过减小对比度使图像变亮。如果混合色比50%灰色暗,则通过增加对比度使图像变暗。

又绕晕了吧,我们就这样去减淡理解:“亮光”基本上就是“叠加”混合模式的加强版。同时,这种模式也是会受图层不透明度影响的混合模式之一。设置为“亮光”模式后,再去调整图层不透明度,所得到的结果会不一样。所以这种混合模式是需要搭配图层不透明度来使用的。还是看一张动图吧:

好了,接下来要说的下一个混合模式是“线性光”。


线性光模式

线性光”的混合模式是“线性减淡”和“线性加深”的结合体,50%的灰色完全不可见,亮度大于50%灰色的,会使用“线性减淡”混合模式进行处理,也就是变亮了;亮度小于50%灰色(更暗的部分),会使用“线性加深”混合模式进行处理,也就是变暗了。亮部加亮,暗部加暗,可以得出,这依然是一个增加对比的混合模式。看看动图,就一目了然:

以前的教程中,教过大家一种锐化照片的方法,就是使用了高反差保留和线性光模式,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在这里为了照顾新朋友,我再重复一次,大家别嫌我烦。

首先,CTRL J,复制背景图层,接下来在软件上方的“滤镜”菜单中,选择“其他”,子菜单中,点击“高反差保留”:

在弹出的设置面板中,将半径设置为4左右(具体数值要根据图片大小而定),点击确定,完成设置:

这时将复制出来的图层1混合模式改为“线性光”,就可以看到基本上50%灰色的图层中,边缘的区域会有一些线条,下一步做混合模式的适合,这些边缘就被有效的锐化了:

如果你觉得锐化的过头了,可以调整图层不透明度,降低高反差保留的强度,照片就锐化完成了。这也是我自己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种锐化方法,这一招对于增强照片质感很有用。

当然,你也可以在做完“高反差保留”后,使用“叠加”或“柔光”等其他混合模式去锐化图片,你甚至可以添加图层蒙版,只锐化部分区域,将不需要锐化的区域擦除。我们一直强调,软件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定要活学活用。


点光模式

点光”混合模式基本是“变暗”和“变亮”的结合体,如果你想同时对比两个图层中最亮和最暗的像素,就可以用到它了。“点光”模式其实就是替换颜色,具体取决于“混合色”。如果“混合色”比50%灰色亮,则替换比“混合色”暗的像素,而不改变比“混合色”亮的像素。如果“混合色”比50%灰色暗,则替换比“混合色”亮的像素,而不改变比“混合色”暗的像素。这对于向图像添加特殊效果非常有用:

在这一组中,最后一个混合模式是“实色混合”。


实色混合模式

实色混合”比较有意思,它只会显示RGB或CMYK光谱的颜色。“实色混合”是把混合色里面的红、绿、蓝通道数值,添加到基色的RGB值中。结果色的R、G、B通道的数值只能是255或0。因此结果色只能又八种可能:红、绿、蓝、黄、青、洋红、白、黑。也就是R、G、B、C、M、Y加黑白。由此可以看出结果色是非常纯的颜色。

刚才的素材照片颜色比较少,这次我们换一个颜色丰富些的照片来说明:

将亮度卡的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实色混合”后,看看会发生什么:

结果特别有意思,我们在图片中可以看到红、绿、蓝、青、洋红、黄、黑、白,还是上述那八个颜色。这种混合模式具体咋用呢?来,我们看图说话。

首先新建一个空白图层,随便填充一个颜色,比如纯度为255的蓝色吧,再将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实色混合”:

接下来在图层面板上,适当降低图层不透明度填充不透明度:

你已经成功为这张照片添加了一种色调,我们做个动图看看调整前后效果对比:

在人像照片调色时,也可以这样用。甚至你可以设置个图层,填充多种颜色进行实色混合,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到这里,这一组的内容也介绍的差不多了,也不知道小伙伴能能不能理解,我是使出洪荒之力去尽可能的说详细些了,真的尽力了。

总结一下这一组的特性,既然是“对比组”,就是为照片增加对比。这一组结合了“变暗组”和“减淡组”中的很多特性,对于照片的暗部和亮部进行混合处理,从而增加图片的对比度。而对于50%灰,则完全忽略,不产生任何作用。

简言之,就是让照片亮的地方更亮,暗的地方更暗,增加了对比,能够有效去除数码照片中灰蒙蒙的感觉。


继续聊图层混合模式的下一个分组,我称呼它为“差值组”。先看看这组中有哪几个混合模式:差值排除减去划分。这里面有些混合模式,在平时工作中,并不是十分常用,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习惯,不代表别人。但也应该了解一下,现在我们来依次看一下这几种图层混合模式的特性。

差值模式

差值”混合模式会对比两个图层的像素,如果像素是一样的,就会显示黑色。所以如果我们使用两个一样的图层,比如CTRL J,复制一个背景图层:

然后对复制出来的图层去做差值处理,那么混合的结果就是纯黑色:

这是因为上下两个图层的像素完全一致,所以得到的结果色就是黑色。

差值”的计算原理是:将两个混合图层中的RGB每个通道中的数值分别进行比较,用“基色”高的亮度值减去“混合色”低的亮度值班,作为合成后的颜色。结果为负数的时候,则取其正值,产生反相效果。黑色亮度为0,所以不会产生影响。随着亮度的不同,除了黑色之外,都会产生混合效果。白色亮度为255,则产生被着色区域原始颜色的反相。听着很糊涂,还是图片来演示一下,我们先看看素材原图:

请大家大概的记住原图上各区域的颜色,接下来我们使用亮度卡,并对亮度卡图层进行“差值”混合,然后对比一下与原图的不同之处:

两张图片做一下对比,大家可以看到,亮度卡图层上,除了左边的黑色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其他区域随着亮度的不同,都会产生或轻或重的混合效果,到了最右边的白色,下方图层中原有的颜色,已经被反相处理了。我们挑比较明显的说:看原图上右下角,原本绿色的树木,经过亮度卡图层的混合处理,已经变成了紫色,这里需要应用到以前我们讲过的三原色知识,树木的颜色中,包含绿色和黄色,那么它们的反相,就应该是洋红和蓝色。洋红和蓝色掺杂在一起,就呈现紫色了。建筑上带有十字架的高塔,原本是蓝白色的格子,经过反相后,变成黑色和黄色的格子了,这就是反相的结果。在这里为不懂反相的朋友普及一下:反相,就是相反的色相。


排除模式

排除”混合模式与“差值”的效果比较接近,不同的是,“排除”具有高对比度和低饱和度的特点,这样的话,获得的颜色就会更加柔和、明亮。在“排除”模式下,黑色与基色混合,得到的仍然是基色,也就是不受影响。50%灰色不产生变化,仍然是灰色。而白色与基色混合,得到的将是基色的补色,也就是反相。

那么“排除”混合模式在日常工作中怎样去运用呢?我们来举个例子,首先我在图层面板中,建立一个纯色图层,将颜色设置为深蓝色,再将纯色图层的混合模式修改为“排除”,就看到下面图中的效果了:

为啥使用蓝色的图层,照片却整体偏黄了呢?现在可以看到,照片中阴影部分偏向蓝色了,因为黑色的亮度为0,不受影响,只会着色,而不会影响亮度。而高光部分偏黄,是因为白色亮度为255,会得到反相的颜色。比如天空部分,原本是蓝色,但是由于这个区域亮度较高,于是经过“排除”混合模式,将这个区域的颜色反相,蓝色相反的色相,就得到了它的互补色:黄色了。也就是说,在这种模式下,阴影是什么颜色,高光部分就会得到它的互补色。


减去模式

减去”混合模式会从基色中减去混合色,减去亮度后结果会变暗,而对比较暗的部分没有效果。如果混合色与基色相同,结果色就为黑色。我们用亮度卡来做一下演示:

可以看到随着当前图层的亮度变大,越亮的区域,结果会越暗,而黑色对于照片不产生影响。


划分模式

划分”混合模式的效果,与“减去”混合模式完全相反,就像语文中学到的反义词。“划分”模式是基色分割混合色,如果混合色与基色相同,其结果为白色。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亮度的增加,越暗的区域,结果会更亮,而白色则完全不影响图片。

在整个“差值组”中,由于个人习惯问题,除了“排除”,其他模式都很少用到,所以也没发现更好的用法,希望小伙伴们参与讨论,给出更加好用的方法。

从第一次介绍图层混合模式开始,我们就说到过,图层混合模式,要搭配着图层不透明度来使用,有些时候,当你做了某个混合模式,你会发现照片变得面目全非,不堪入目,没关系,别着急关掉图片,你尝试着改变一下图层不透明度,或者填充百分比,你一定会得到一个不同的效果。

PS软件中的工具,往往是互相配合才能生成好的效果,在懂得原理的情况下,去加以变化,多做尝试,而不是随便乱调碰运气,那样掌握的知识也不会扎实,换张图片估计就调不明白了。


接下来,我们来聊图层混合模式中的最后一组,我称它为:“色彩组”。因为这一组中的混合模式,包含着色彩三要素:色相、饱和度、明亮度,这些会影响图片的颜色和亮度。在使用色彩组混合模式合成图像时,会将色彩三要素中的一种或两种应用在图像中。

看一下,这一组中,都有哪些混合模式,分别是:色相饱和度颜色明度。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组是关于色彩的混合模式。

色相模式

色相”混合模式只使用混合色的色相进行着色,饱和度和亮度均保持不变。只有基色与混合色颜色值不同时,才能使用画笔进行着色。

这次不使用亮度卡来掩饰了,因为亮度卡只体现了亮度,并不能体现颜色。我们换种方法,新建一个空白图层,并将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色相”:

接下来,将前景色设置一个与天空颜色反差比较大的颜色,比如红色,再使用画笔工具,不透明度设置到100%,在天空部分进行涂抹,就会改变下方图层的色相,而亮度则不会改变: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调色可就变得简单多了,我再找张图片来举个例子:

这是一张逆光拍摄的狗尾巴草,由于拍摄时间的色温缘故,整张照片颜色偏冷,如果我想让冲光部分颜色变得暖一点,就可以用上刚才的方法了。步骤还是一样,建立空白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色相”,设置一个暖一些的前景色,用不透明度100%的画笔去涂抹冲光区域:

这样就改变了冲光区域的色相,为照片增加了一丝暖意。当然,我这只是用最简单直白的方法去做演示,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小伙伴们多加思考,这种混合模式在照片调色中应用率非常高,用画笔去改变整张照片中的任何一个位置,非常方便快捷和实用。

需要注意一点,你不能使用与要修改区域色相太接近的颜色,否则会没有效果,或者是效果非常不明显。


饱和度模式

饱和度”混合模式只会改变图片的饱和度,不会影响色相和亮度。它是使用混合色的饱和度值进行着色,色相和亮度均不受影响。当基色与混合色的饱和度数值不同的时候,才能使用画笔涂抹进行处理。

简单点说,就是取决于你所选择用来着色的颜色,比如你把前景色设置成一个高饱和度的颜色:

请注意,只需要是高饱和度的颜色,至于是什么颜色,除了黑和白,其他都无所谓,然后用画笔去涂抹照片任意位置,你会发现,涂抹位置的饱和度提高了很多:

注意红圈标记的位置,饱和度已经达到最高,这种结果,与直接使用“色相饱和度”工具,将饱和度提升到最高,两者非常接近。

那么再反过来看看,我设置一个饱和度比较低的颜色,再去照片中进行涂抹,会发生什么状况:

这次我设置了一个饱和度比较低的暗红色,去照片中的建筑上涂抹,就会发现,红圈标记处,涂抹区域的饱和度被降低了:

那么看到这里,大家就知道这种混合模式该怎么用了吧?也就是说,你所拍摄的照片,在电脑上进行调色的时候,你想让照片中哪里的饱和度高,你就设置一个高饱和的颜色,然后用画笔去涂抹。同样,你想降低哪里的饱和度,那就设置一个低饱和的颜色,用画笔进行涂抹。涂抹时,可以改变画笔不透明度和“饱和度”调整图层的不透明度,来控制混合效果的浓淡。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黑色、白色、50%灰色去涂抹,只会让照片被涂抹位置变成黑白。比较适合做一些特殊的效果,比如这样:

颜色模式

颜色”混合模式的特点是:可将当前图像的色相和饱和度应用到下层图像中,而且不会修改下方图层的亮度。可以保留图像中的灰阶,并且对于给单色照片上色非常有用。这就有些类似刚才说过的“饱和度”混合模式中的黑色白色和灰色的涂抹效果。

我们来看这样一张素材照片:

现在我们使用CTRL J复制图层,再使用快捷键CTRL SHIFT U,将复制出来的图层去色,这样就得到一张黑白的照片:

新建空白图层,将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颜色”,把前景色设置为饱和度不是特别高的绿色:

使用画笔工具随便涂抹几下吧,照片中本来没有颜色的区域,就被我们手动上色了。而且这样只会添加颜色,而不会影响亮度:

当你觉得颜色太过浓艳,你可以再将前景色设置成饱和度更低的颜色,进行涂抹,让照片的颜色显现出浓淡层次,就会自然一些了。如果你觉得整体颜色都一样,太单调,你可以设置不同的前景色,再去涂抹,让照片呈现色彩层次:

所有调色结果都由你来把控,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明度模式

明度”混合模式的特点是使用混合色的亮度值进行着色,将当前图层的亮度应用于下方图层中,而不会改变下方图层的色相、饱和度。说白了就是用下方图层中的色相、饱和度加上混合色中的亮度来共同创建一个结果色,这个模式的效果,与“颜色”模式正好相反。

现在我们在实例中讲解“明度”调整图层的使用方法,找两个比较常用的来举例说明。我们使用曲线为照片增加对比度的时候,一般会选择S型曲线:

大家发现没有,在增加了照片对比度的同时,饱和度也会随之提高。但是如果把曲线调整图层的混合模式改为“明度”,那么就只会影响亮度,不会增加图片的饱和度:

看一下前后两张图片的差别,就明白了。这个功能非常实用方便。

另外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在图层面板下方点击新建调整图层按钮,建立一个“黑白调整图层”,然后将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明度”: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针对“黑白调整图层”面板中的各项颜色参数的明亮度进行调整了,比如这样随便动几下:

各种颜色的明度就都被修改了,那肯定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了。这只是简单的示范,还有很多工具,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去调整,大家开动脑筋,慢慢发掘。


色彩组”中的四种模式,都是围绕色彩三要素:色相饱和度明亮度来进行混合计算的,所以这个组在日常数码照片调色时,应用率很高,也经常能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我个人比较推荐大家好好研究这个组,对自己的调色会很有帮助。

在日常的调色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把多种混合模式组合起来使用,比如某个图层我使用了柔光模式,某些图层我又使用了正片叠底,这样做往往会有令人惊奇的效果产生。但是假如你工作时,把每个混合模式都去尝试一边,也是很耗费时间的事情,所以才需要大家掌握这些图层混合模式的特点和原理,这样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自然就知道在那个组中去找到解决方案,从而更轻松的去驾驭这些技术。

好了,以上内容就是全部的图层混合模式的讲解,之前也说过,图层混合模式既不好说明白,也不容易听明白,我用尽洪荒之力去解释,只能解释到这个程度。但就算写这么多,也仅仅只是我一家之言,只能代表我自己的观点,写的正确与否,希望小伙伴们辩证的去看,去理解,希望能在大家学习PS的道路上,起到一点点帮助作用。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演示PS这个软件,做起来很容易,几下就搞定了。可是要用文字和图片把原理说明白,真的不容易,27个混合模式,一万六千多字了,我站在自己对于软件的理解上,尽力去说明,不一定对,所以以上内容只代表我自己,希望小伙伴们包容,并选择性的吸收。谢谢大家观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Photoshop图层混合模式图解
ps图层混合模式图文详解
中英文名称混合 Photoshop PS图层混合模式详解(非常详细)_经验技巧_飓风IT资讯
还在为ps中的图层的混合模式而苦恼吗,这里有27种模式详细解读
从0开始学修图 | 懂原理会修图,图层混合模式原来可以这样玩!
困惑了我多年的27种图层混合模式,终于一篇文章就搞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