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孩子最不该忽视的三种教育,很多父母都没做到



作者:暖心
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前几天,孩子奶奶带着他出去玩,给他买了一大堆东西。

当时我问孩子奶奶:“怎么给他买这么多东西?”

她说:“他想要,就给他买了。”

我反驳她:“把他惯坏了怎么办?”

她却随意地说道:“孩子懂什么,等他大了就好啦。”

这样的对话上演了无数次,每一次我都很无奈。

我们经常会听见一句话:孩子还小,等他大了就好了。

似乎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孩子小时候不懂的,长大了就自然懂了。

事实上,从孩子出生那一天开始,我们就要肩负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陶行知先生说:

孩子是未成熟的小芽,合适的教育是让小芽健康地成长,否则小芽只会出现问题,难以有成就。

父母若是大智若愚,就该明白孩子的地基够牢固,未来才会站得够稳。

尤其是这三道难关,迈过去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01

物质满足,要教会孩子“有取有舍”

一个女孩因为妈妈减少她的零花钱,心生不满:

生日礼物只送我奔驰c级车,每个月零花钱只给我1000美元,我妈要把我逼疯了。

这个女孩的生活是极尽奢华的,15岁的年纪,却是满柜子的名牌包包、衣服、化妆品。

女孩是单亲家庭,妈妈平时又非常忙碌,所以总想给她最好的。

妈妈说:

“很小的时候,我就给了他信用卡,因为没有额度,她一个月可以刷掉一万美元。每个月,我还会给她5000美元的零花钱。

妈妈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想女儿和她一样辛苦,因此在物质上都是无条件地满足。

这位妈妈其实和大部分的父母一样都有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心思,总想用自己的辛苦换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

但是它的结果是什么?

在无形中埋葬了孩子心中的爱,养成了孩子“不思进取,只知道依赖父母”;孩子挥霍无度,欲望不断膨胀,永远不会满足现状。

就像女孩所说:

“我从小就是这样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因为妈妈会给我。她必须继续为我提供这样的方式,因为这是我唯一熟悉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因为,父母只会“给予”而不教会孩子“取舍”,才会养出一个只会伸手索要的孩子。

教育家卢文潮曾提到过一个观点: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得到的物质,会影响他未来对世界的看法,并且决定他们对未来物质的取舍态度。

如果从小到大他享受的都是最好的,最贵的东西,长大后会因为心理落差而无法适应生活。

他指出,适当的“放养”是有必要的,不一定要让孩子有最好的物质,其实让孩子吃一点苦头,才能让他明白在获得最好的对待的同时,什么叫来之不易。

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懂得取舍和控制,才不会一直索要。

首先,要让孩子“舍”弃一些东西:

1)不能凡事有求必应,对于无理取闹的孩子,有原则的拒绝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我都必须满足”。

2)用“只能选择一样”的约定,让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

想要的东西可以舍弃,需要的东西更有价值,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取舍能力。

其次,要让他自己“获得”:

袁咏仪教育孩子的观点是:孩子想要某种东西,要让他“换取”。

有一次她的儿子想要一条狗,袁咏仪就每天带着儿子去宠物店捡狗屎,就这样连续做了好多天,她才答应儿子买了一条狗。

孩子的主动获取,会慢慢具备自己找到物质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需求,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让孩子“有取有舍”,是教会孩子控制的起点。

02

防隔代溺爱,父母应掌握教育的“主导权”

在短片《家长》中,一位奶奶对孙子的溺爱刷新了境界。

孙子不管做了什么事,她都会向着自己的孙子。

短片中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

孙子在地下车库刮花了别人的车,车主找到奶奶理论,并要求2000块钱的赔偿。

奶奶当时耍起了无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不缺这点钱,但我就是不给。”

在相互的争执中,车主找来了物业。

结果物业来了以后,奶奶立马又换了一个嘴脸:“孩子还小,什么也不知道。”

随后还倒打一耙地诬蔑车主想要敲诈,从头到尾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

第二幕:

在家里孩子拿着彩笔在墙上涂鸦,妈妈就阻止男孩,还批评了他一顿。

奶奶看见后,一把将孙子护在身后:“他还小懂什么,画一画又怎么了。”

这样的长辈,着实令人无奈。

有一位妈妈说:再会立规矩的父母,也挡不住溺爱孩子的长辈。

“隔代溺爱”成了很多家庭无法迈过的坎。

因为在长辈眼中:孩子就是宝贝,做什么事都应该偏爱他,严重到甚至分不清原则。

有教育专家表示:

在我国,70%的隔代抚养都不成功。

李玫瑾教授说过一个案例:

一个12岁的少年因为抢劫,故意伤害而被劳教,而少年丝毫不认为自己犯了错误。

后来被问道:听说你从小被奶奶宠爱长大,有没有想过自己犯下的错,奶奶知道后有多伤心?

一句话,令男孩泪崩。

因为奶奶从小就宠爱他,从来没有指责过他一次,以至于他在奶奶的宠爱中迷失自我。

李玫瑾教授曾经指出:

被老人溺爱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有出息,难以在社会立足,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无法脱离被宠爱的依赖。

从心理学上来说:老人的溺爱是过度焦虑导致的。

因为长辈在照顾孩子时有一种责任感,觉得教育一切都是他的责任,所以在孩子的问题上就会过度紧张,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受欺负。

但是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老人帮我们照顾孩子是情分,我们不可能希望他们按照我们的方式教育孩子。

因此,将“养”和“育”分开,祖辈可以养孩子,负责孩子衣食住行等实际琐碎问题;父母负责心理抚养和深度陪伴,抚育孩子的心灵,做到各司其职,才是最平衡的状态。

养孩子:吃饱穿暖,保证孩子的安全就够了。

教育孩子: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顺位人,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做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比如说:

奶奶心疼孙子被人欺负了,父母就要保持原则,引导孩子分清是非对错;

爷爷总是在孩子面前说脏话,父母就要用文明的语言带动孩子保持教养。

养孩子是老人的情分,教育却是父母的责权。

“养”和“育”分开,才能杜绝孩子被溺爱。

03

孩子犯错,保持教育的“惩戒原则”

知乎上,一位网友谈到一次经历。

有一次她在看电影时,一个熊孩子拿着手里的激光笔往屏幕上照。

坐在旁边的妈妈丝毫没有阻止的意思。

这让很多人心生不满。

有人开始愤怒:“谁家的孩子,能不能管一管。”

可是妈妈依然没有制止孩子。

这时候,一位男士发怒了:孩子没有素质,大人也没有吗?没人管教我替你管了啊!

于是用一个矿泉水瓶砸在了孩子的头上。

此时妈妈一边摸着孩子的头,一边骂人。

没想到又有人扔了一桶爆米花到这对母子身上。

惹得妈妈大发雷霆,对着后面一群人乱吼,在骂骂咧咧的声音中走出电影院。

“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为犯错的背后缺乏管教。

李玫谨老师也曾说过:

成人的犯罪行为,倒退至他的童年,你能找到原因,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造成的。

一个行为错误的孩子,缺少一个无法灌输正确行为观念的父母,就无法教给孩子明白是非的能力。

孩子未来的路直不直,就要看父母的管教到不到位。

在孩子三到六岁这个阶段,父母就该对孩子立威,它包含“规则”和“惩戒原则”,它是帮助孩子守住边界的主导因素。

一方面在教育中用规则来限制孩子的行为,告诉他“自己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另一方面用“惩罚”来管教孩子的错误,给孩子一定的反省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需要很强的引导性,家长在这个阶段要成为“重要他人”,而实施权威的教育。

在梁启超的教育理念中,他认为孩子的雏形立于幼年,这是源自于母亲的教育。

在梁启超6岁的时候,曾经因为一件事而向母亲说了谎,母亲因此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并为他立下“不许说谎”的规矩。

规矩也是原则。

孩子的小恶不管,就会成为大恶,有时候适当“敲打”孩子的坏毛病,就会养出一个堂堂正正的孩子。

自体心理学流派创始人科胡特说过一句话:在教育的时候要保持“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其实就是在说:在大的原则问题上,要让孩子清晰地知道行为的界限,又要在心理上保持无条件地关爱孩子。

因此,立威和原则,缺一不可。

比如:

平日里,为孩子做好榜样,言行不要出格;

立规矩就要坚决执行,不要因为孩子的要求而妥协;

犯了错就要惩罚,可以不打,但一定要给孩子认识错误的教育。

“严”和“爱”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04

《人民日报》曾写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只是老师的事,更是父母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父母与孩子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

我们总是为了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在付出中我们更肩负着将孩子带入到人生正轨的责任。

它可以让我们收获孩子给我们的爱、成功和他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教育一旦成型就无法撤回。

因此,除了爱,更要给孩子人生的方向标。

物质满足,从“价值”融入情感,让孩子看透给予与收获的关系;

父母就不要做教育“甩手掌柜”,要明白教育的责任人始终是自己;

对待孩子不要“服软”,原则和威信拿出来,才能帮孩子树立他的价值观。

父母应做好孩子的护航者,才能引导孩子稳稳地向前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家都一样,你不能特殊
为何家会伤人?透过这面镜子,你看到了什么
3岁娃门口玩耍,突然看见打工回家的妈妈,下一刻的举动让人泪崩
妈妈为什么要学习
有一种失败的教育,是孩子越来越不尊重父母!
想让男孩成材 请先做好四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