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蕾蕾
“女娃嘛,长大后能留在父母身边,找个同村人结婚就行。”可她却非常要强,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而且一心想着飞出大山,改变人生。在班主任的多次家访下,父母也逐渐同意让她继续求学。就这样,她一边默默地抽出时间帮父母干农活,一边更加刻苦学习。终于,她顺利考上了大学,并通过助学贷款,读到硕士毕业。他们的观念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人是没有办法改变时代的。毕竟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原生家庭就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就像豆瓣上那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到处充斥着对原生家庭的绝望和恨意。“原生家庭对人的发展确实有影响,孩子通过了解父母,认识自己,是一种探索自我边界的方法。但是过度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甚至演变成'原生家庭宿命论’,就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归因是一种反思,帮你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傅雷是当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可是他作为父亲的影响力,似乎超越了著名翻译家的身份。《傅雷家书》一书曾被万千家长视作养育宝典,他的养育方式也有众多的效仿者,很多人也视傅家为完美家庭。“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他的母亲四处奔走救夫,家中三个幼子因无人照顾,不幸夭折。丧子丧夫,母亲每天以泪洗面,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年幼的傅雷身上。傅雷没有让母亲失望,成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教育家。母亲对傅雷的影响持续了一生,傅雷在教育孩子时也沿用了母亲的方法:他发现大儿子傅聪在音乐方面有天赋,于是从紧巴的家用中抠出学费。一旦小傅聪不小心弹错音,巴掌、藤条、罚跪都算轻的。他还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顺手拿蚊香盘往儿子脸上抡。你看,即使是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无法给孩子绝对健康的原生家庭。正如心理学家黄仕明说的:“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做到100分,接纳自己是不完美的,接纳父母的不完美。看待孩子的眼睛,也不需要完美。”原生家庭的理念,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关于原生家庭,最好的态度不是揪错,而是发现问题,努力做出改变。为什么这么多人甩锅原生家庭?
微博有个话题#原生家庭很糟是什么体验#,有位网友说:母亲性格暴躁,一遇到事就大发雷霆,整个家庭氛围都会变得压抑起来。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自己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发脾气。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把迷茫和对未来的焦虑,都甩锅给自己的原生家庭。小爱自幼丧父,为了全心抚养女儿,母亲没有再婚,做点小买卖维持生计。上学时拖欠学费,老师的催促、同学的嘲笑,让小爱自卑懦弱。母亲少言寡语,让小爱孤僻胆怯,一直交不到真心朋友。曾处过一个对象,怕对方介意自己的家庭,很快就分手了。对于小爱来说,从小到大,原生家庭的魔咒似乎永远无法破除。一个成年后还在甩锅原生家庭的孩子,必定也是自身贫瘠的人。毕竟人只有在没有能力改变自己,没用勇气往前走的时候,才会回头看。心理学有一个“自我服务偏差”的概念:当得知自己成功后,我们会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失败时,却把原因归咎为他人或外界因素。而转换到原生家庭上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错的不是我,是父母,是外部环境,是整个世界。心理学家阿德勒首先洞悉出了这一现象,于是他提出了“课题分离”的原则。在原生家庭中运用“课题分离原则”,其本质是厘清“父母的事”和“自己的事”。父母怎么对你,那是他们的事,我们不用浪费太多时间精力纠结于他们的做法。我们要做的,是关注自身课题,思考自己如何从家庭泥潭中抽身而出。与其在过去的经历中不断翻找原因,和父母较劲,不如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当好自己的情绪容器
2岁时,父母离婚,父亲卷走家里所有存款,消失得无影无踪。烂赌的父亲居然出现在某访谈节目,索要5000万的赡养费。面对无妄之灾,毛晓彤却表现出坚毅的一面,积极拍戏、上节目,终于迎来事业的转机。虽然每个人都无法拥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情绪容器”的容量,让孩子在大风大浪前也能泰然处之,不至于自怨自艾。帮助孩子提升情绪容器的容量,我们可以借助3样东西。人的一生中可能27种不同的情绪,尤其是焦虑、恐惧、抑郁、愤怒、嫉妒和抱怨,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要教他们把情绪放到“显微镜”下,解读情绪背后的信息。就拿最常见的焦虑来说,人在焦虑时分泌出额外的肾上腺素,合理利用,就会转化成动力;利用不当,会出现抑郁或过度紧张。让孩子从小明白,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正确的认知是提高情绪容器容量的前提。董如峰在《一本小小情绪管理书》说,情绪每个人都有过,未来也将一直伴随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情绪,掌握情绪,转化情绪。要知道情绪是如何转化的,需要画一棵“情绪树”。当一种情绪产生时,大多数人会选择逃避,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来削弱情绪的负面影响,但问题依然存在。长久的逃避会把情绪容器越装越满,容器一旦被填满,崩溃随之而来。识别情绪,积极面对,反而能获得成长。积极应对,是情绪树“向左走”的那部分。比如,当我们生气时,发泄是表达愤怒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发泄并不能让我们变得好受一些。“化悲痛为力量”并不是一碗“鸡汤”,而是告诉我们让情绪“向左走”。情绪“向左走”是成长,“向右走”是崩溃。了解情绪,掌握情绪,转化情绪,我们可以把情绪转化为成长的一种资源!想要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父母可以教他们随身携带一只“情绪工具箱”。在情绪激动时,将右手放在心脏上方,集中精神,感受心脏的跳动。深切且缓慢地吸气,持续5秒,通过手心感受心脏“通通”的跳动声。再深切且缓慢地呼气,持续5秒,感受心脏的跳动,慢慢恢复平静。情绪工具箱可以帮助孩子在情绪占据头脑时,迅速恢复理智,避免犯下让自己后悔的错误。第一棒没有跑好,是停下来抱怨、指责?还是尽快卸下包袱,继续前行?“用固定的词汇描述一个人,就像把雪花抓到手中,只剩下一滴水。”了解原生家庭,重新定义自己,个体的自我塑造才是人生最终的决定力量。愿大家都能走出原生家庭的束缚,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体验。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