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不要把自己的痛苦都归咎于原生家庭?清华教授道出了真相……

作者:主创团·蕾蕾

几天前,我偶遇了一位多年不见的初中同学L。
彼此分享了各自的求学经历后,感慨良多。
她来自西北边陲小镇,从小家境不好。
作为家中老大,她自觉承担起家中各种家务。
奈何父母思想守旧,不愿送她读太多书。
“女娃嘛,长大后能留在父母身边,找个同村人结婚就行。”
可她却非常要强,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而且一心想着飞出大山,改变人生。
在班主任的多次家访下,父母也逐渐同意让她继续求学。
就这样,她一边默默地抽出时间帮父母干农活,一边更加刻苦学习。
终于,她顺利考上了大学,并通过助学贷款,读到硕士毕业。
现在,她已成为北京某家出版社主编。
当谈到自己原生家庭的时候,她却有不一样的见解:
“我父母确实和我观念不一致,但这又有关系呢?
他们的观念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人是没有办法改变时代的。
虽然他们不支持我,但我还是深深爱着我的原生家庭。
毕竟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
这位老同学的故事让我心里一暖,肃然起敬。
毕竟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原生家庭就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
就像豆瓣上那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到处充斥着对原生家庭的绝望和恨意。
和别人关系处理不好,是因为父亲脾气暴躁;
事业平平无奇,是父母的管教扼杀了创造力;
夫妻关系亮红灯,是小时候父母争吵导致的。
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彭凯平在接受采访时说:
“原生家庭对人的发展确实有影响,孩子通过了解父母,认识自己,是一种探索自我边界的方法。
但是过度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甚至演变成'原生家庭宿命论’,就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归因是一种反思,帮你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
而错误的归因就是归罪,是逃避现实、拒绝改变。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吗?
傅雷是当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可是他作为父亲的影响力,似乎超越了著名翻译家的身份。
《傅雷家书》一书曾被万千家长视作养育宝典,他的养育方式也有众多的效仿者,很多人也视傅家为完美家庭。
但你知道吗?
这背后却藏着大多数人不知晓的原生家庭漏洞。
傅雷曾在书中对傅聪道歉: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原来傅雷4岁时,他父亲被人陷害,含恨而终。
他的母亲四处奔走救夫,家中三个幼子因无人照顾,不幸夭折。
丧子丧夫,母亲每天以泪洗面,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年幼的傅雷身上。
为了督促儿子成才,母亲用了很多极端的手段。
傅雷没有让母亲失望,成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教育家。
母亲对傅雷的影响持续了一生,傅雷在教育孩子时也沿用了母亲的方法:
倾尽所有,严格管教。
他发现大儿子傅聪在音乐方面有天赋,于是从紧巴的家用中抠出学费。
租钢琴、请名师,不计成本。
一旦小傅聪不小心弹错音,巴掌、藤条、罚跪都算轻的。
他还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顺手拿蚊香盘往儿子脸上抡。
为了让他们长点记性,他还会把孩子绑在家门口示众。
你看,即使是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无法给孩子绝对健康的原生家庭。
对于普通人来说,完美原生家庭更像是一个悖论。
没有谁的人生是尽善尽美的。
正如心理学家黄仕明说的:“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做到100分,接纳自己是不完美的,接纳父母的不完美。看待孩子的眼睛,也不需要完美。”
原生家庭的理念,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
关于原生家庭,最好的态度不是揪错,而是发现问题,努力做出改变。

为什么这么多人甩锅原生家庭?

微博有个话题#原生家庭很糟是什么体验#,有位网友说:
母亲性格暴躁,一遇到事就大发雷霆,整个家庭氛围都会变得压抑起来。
而父亲性格内向,有什么都不愿意说。
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自己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发脾气。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把迷茫和对未来的焦虑,都甩锅给自己的原生家庭。
就像网上的一则咨询案例:
小爱自幼丧父,为了全心抚养女儿,母亲没有再婚,做点小买卖维持生计。
贫寒的单亲家庭,还是给小爱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困扰。
上学时拖欠学费,老师的催促、同学的嘲笑,让小爱自卑懦弱。
母亲少言寡语,让小爱孤僻胆怯,一直交不到真心朋友。
工作后,小爱事事不顺心,总是看不惯别人好。
曾处过一个对象,怕对方介意自己的家庭,很快就分手了。
对于小爱来说,从小到大,原生家庭的魔咒似乎永远无法破除。
她也日复一日沉沦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自怨自艾。
心理咨询师肥猫曾说:
“抱怨的本质,其实是把自己的问题,甩锅给别人
一个成年后还在甩锅原生家庭的孩子,必定也是自身贫瘠的人。
毕竟人只有在没有能力改变自己,没用勇气往前走的时候,才会回头看。
心理学有一个“自我服务偏差”的概念:当得知自己成功后,我们会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失败时,却把原因归咎为他人或外界因素。
而转换到原生家庭上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错的不是我,是父母,是外部环境,是整个世界。
心理学家阿德勒首先洞悉出了这一现象,于是他提出了“课题分离”的原则。
在原生家庭中运用“课题分离原则”,其本质是厘清“父母的事”和“自己的事”。
父母怎么对你,那是他们的事,我们不用浪费太多时间精力纠结于他们的做法。
我们要做的,是关注自身课题,思考自己如何从家庭泥潭中抽身而出。
与其在过去的经历中不断翻找原因,和父母较劲,不如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当好自己的情绪容器

出生时抓到一副“烂牌”的人很多,比如演员毛晓彤。
父亲酗酒、赌博、重男轻女。
年仅1岁,就被父亲扔进垃圾桶。
母亲半夜摸黑,翻遍大街小巷才把她捡回来。
2岁时,父母离婚,父亲卷走家里所有存款,消失得无影无踪。
母女俩相依为命,妈妈靠卖冰棍和汤圆把她抚养大。
后来她成了一线演员,风光无限。
烂赌的父亲居然出现在某访谈节目,索要5000万的赡养费。
否则,他就一竿子插到底,拉着毛晓彤一起下地狱。
一时间引发舆论,毛晓彤因此被多个剧组解约。
面对无妄之灾,毛晓彤却表现出坚毅的一面,积极拍戏、上节目,终于迎来事业的转机。
虽然每个人都无法拥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情绪容器”的容量,让孩子在大风大浪前也能泰然处之,不至于自怨自艾。
帮助孩子提升情绪容器的容量,我们可以借助3样东西。
第一样是“显微镜”。
人的一生中可能27种不同的情绪,尤其是焦虑、恐惧、抑郁、愤怒、嫉妒和抱怨,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要教他们把情绪放到“显微镜”下,解读情绪背后的信息。
就拿最常见的焦虑来说,人在焦虑时分泌出额外的肾上腺素,合理利用,就会转化成动力;利用不当,会出现抑郁或过度紧张。
让孩子从小明白,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正确的认知是提高情绪容器容量的前提。
第二样是“情绪树”。
董如峰在《一本小小情绪管理书》说,情绪每个人都有过,未来也将一直伴随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情绪,掌握情绪,转化情绪。要知道情绪是如何转化的,需要画一棵“情绪树”。
当一种情绪产生时,大多数人会选择逃避,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来削弱情绪的负面影响,但问题依然存在。
而逃避,在情绪树上是“向右走”的。
长久的逃避会把情绪容器越装越满,容器一旦被填满,崩溃随之而来。
识别情绪,积极面对,反而能获得成长。积极应对,是情绪树“向左走”的那部分。
比如,当我们生气时,发泄是表达愤怒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发泄并不能让我们变得好受一些。
“化悲痛为力量”并不是一碗“鸡汤”,而是告诉我们让情绪“向左走”。
情绪“向左走”是成长,“向右走”是崩溃。了解情绪,掌握情绪,转化情绪,我们可以把情绪转化为成长的一种资源!
第三样“情绪工具箱”。
想要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父母可以教他们随身携带一只“情绪工具箱”。
工具箱里的工具可以帮助孩子应对瞬时产生的情绪。
比如美国心脏数学研究所发明的“30秒呼吸法”。
在情绪激动时,将右手放在心脏上方,集中精神,感受心脏的跳动。
深切且缓慢地吸气,持续5秒,通过手心感受心脏“通通”的跳动声。
再深切且缓慢地呼气,持续5秒,感受心脏的跳动,慢慢恢复平静。
情绪工具箱可以帮助孩子在情绪占据头脑时,迅速恢复理智,避免犯下让自己后悔的错误。

人生就像一场接力赛,原生家庭就是第一棒。
第一棒没有跑好,是停下来抱怨、指责?还是尽快卸下包袱,继续前行?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告诉我们:
“用固定的词汇描述一个人,就像把雪花抓到手中,只剩下一滴水。”
人没有固定的心理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真正的强者思维,是看见自己的“短板”。
了解原生家庭,重新定义自己,个体的自我塑造才是人生最终的决定力量。
愿大家都能走出原生家庭的束缚,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体验。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给你的下一代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
《父母的羁绊》
你挥向儿子的棍棒,将来都会落到你孙子身上
嗯哼的高情商被无数网友疯狂点赞,霍思燕、杜江爆出育儿秘诀
父母偏心弟弟,姐姐竟报了警,这样相处伤害有多大
别再抱怨性格,内向从来都不该是你工作的绊脚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