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是“站”着的父母,养不出听话的孩子​


父母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好心好意”,变成了充满攻击的“恶言相向”;也千万不要让自己的“高高在上”,遮盖了孩子心灵的“自我成长”。请适当蹲下来,去看见不一样的孩子。
——萨姐



作者:吴漾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这个日子真不是人过的。”
前天晚上11点多,检查完儿子当天的暑假作业,正准备上床睡觉,闺蜜就炸裂的发来大串语音。
听了第一句,我就猜到了,肯定是又跟姑娘杠上了。
暑假第一天,闺蜜就跟我吐槽过:
“人家闺女是小棉袄,我这闺女可能是黑心棉做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生她的时候,忘记把耳朵生出来了。”
听着闺蜜已经略微沙哑的嗓音,脑海里浮现出她们母女的沟通日常,想到了《别做无效沟通》一书中的一段话:
“传递信息“是无效的。因为沟通是双向的交流,传达信息则是单方面的表达。传达者假设他们的听众会倾听自己的信念,并接受自己的结论。
为人父母,我们用十几年时间教孩子如何说话,却很少有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初,真正花心思想过,如何与孩子说话。
反而,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起,就占据了身高、身份的高度优势,以俯视的角度,奠定与孩子沟通的基础。
而孩子呢,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慢慢就变成了:
关上自己的耳朵,让你说到喉咙沙哑。
每每此时,父母便无可奈何地抱怨和求助:怎么样才能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
殊不知,亲子之间,要孩子“听话”,本身就是失败教育的起点。
唯有懂得沟通精髓的父母,才能真正地做到有效沟通。
01
每个“不听话”的孩子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知名博主 @国际宫and乡土莉 有一个系列视频《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只在一瞬间》,以诙谐搞笑的方式,真实展现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的崩溃瞬间。
在最新一期中,孩子需要看图写画,一群动物到医院看望生病的狮子。
可是,孩子偏偏说生病的是老虎,爸爸引导了好几次,孩子哭着也要坚持己见。
还是爸爸反应过来,问孩子是不是不会写'狮’字,孩子才边哭边笑的点头。
接下来,在写猴子在干什么、给狮子带了什么礼物等时,孩子又故技重施、顾左右而言他。
爸爸、妈妈一边听孩子“瞎白话”,一边找到了真相:
孩子不会写“猴”字,同时他知道礼物是什么,但是觉得字太多,不想写。
博主的每个视频中,几乎都有这样的情形,孩子的答案天马行空,父母耐心探索小脑瓜背后的真实想法。
有留言说道:
很喜欢博主的这个系列,但是,应该让孩子有个好习惯,不应该在写作作业时嬉皮笑脸。
另一个网友则表示,给二年级的儿子看了这个系列的视频后,希望爸爸妈妈也能像视频里的父母那样,太严肃了,她害怕。
心理学研究指出:
孩子的每个所谓的“问题行为”,都是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未被看见而发出的信号。
每个不听话的孩子背后,都是有其原因的。
无论原因是否合理,都是他们情绪的展现。
通常父母看到孩子不听话时,总是习惯性地站在对错、是非的角度,去评判孩子的行为,而忽略了背后的情绪。
在畅销经典教育书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作者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过这个问题:
父母在沟通中常犯的两个致命错误是:忽略感受和陷入评判。
纵观身边的亲子沟通日常,无外乎三种形式:
命令式沟通、批评式沟通,以及单方面暴击式输出式沟通。
久而久之,亲子沟通就像打在棉花上的拳头,父母以为自己头头是道,言之有理,孩子却是“我不听,我不听,王八念经。”
02
比沟而不通更可怕的,是“假性沟通”
卡耐基曾说过: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他们忘记了一个重要原则:让人感到自己重要
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也是如此。
父母让孩子好好学习,耳提面命地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时,孩子很难体会到“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而是会觉得“在爸妈眼里,学习比我更重要。”
父母让孩子参与家务,不厌其烦、手把手教孩子该如何做时,孩子很难理解脏乱差对人生的影响,反而会认为“这一点儿小事都干不好,我就是不行。”
父母告诉孩子,人生充满了挫折,要学会勇敢迈过去,看似很有力量的鼓励,当孩子在向我们表达沮丧时,这些“力量”都会成为压垮他们的“稻草”。
父母以为自己说的话,已经足够客观正确了,而不断成长的孩子,也有了基本的是非观,有一颗向善、向美、向好的心,甚至在理论上,不会认可父母所说的道理。
可是,为什么在具体的沟通中,会经常出现父母“越正确”,孩子越无视,关系越冲突的情况呢?
《父母的觉醒》中指出:父母的指示和道理没有错,但是,孩子不接受,这就是矛盾所在。
孩子不接受的,不是父母传递出来的道理、经验和观念。
其中的矛盾点在于:父母在迫切的处理事情,而孩子则渴望情绪被接纳。
沟通时的情绪不畅,则要沟通的道理就无法通。
相信很多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都问过孩子类似的问题:
“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就不明白呢?”
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父母找不到答案。
大道理都懂,小情绪难自控。
想要沟通有效,既不会沟而不通,也不会看似都懂却无法改变,父母就要记住:
道理再正确、事情再紧急,也比不上孩子本身重要。
沟通的重点,从来都不是说了什么,而是听到了什么。
03
蹲得下来父母,才有可能养出听话的孩子
有个两三岁的小孩,每次到超市就哭闹着要抱抱。
妈妈为了了解原因,便在孩子身上挂了一个摄机,体验了站在孩子的视角逛超市是什么感觉。
在大人眼里,超市里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孩子所见的,却是大人们匆匆的脚步,还有推车、家具等的腿。
那一刻,妈妈才能理解孩子总是要抱的原因。
感触颇深。
在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父母在说,孩子在听,即便孩子偶尔有表达的机会,最终,也会成为父母的高高在上、正确有理,孩子的事事不懂、必须服从。
久而久之,教育的过程,便成了孩子“失声”的过程。
想让孩子“听话”,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打开孩子的耳朵,而是走进孩子的心灵。
通往孩子的心灵之路,不是空降,而是蹲下来,推孩子的心灵之门。
当孩子犯错时,不要急着批评、指责孩子,而是蹲下来,先听听孩子怎么说,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再去定夺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在面临分歧时,不要抱着“为你好”、“你不懂”的观念,而是坐下来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他要做这样的选择,而后再去讨论,而不是“通知”、“命令”。
在发生冲突时,不要盲目给孩子贴上“你不听话”、“你太淘气”的标签,而是停下来,克制自己,像朋友一样,对孩子说“妈妈/爸爸现在很伤心,需要平静一下”,尽可能的不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一头巨大的怪兽”,而是让孩子感受到“原来,爸妈也有无助的时候”。
很多人说,孩子越大越难教,越大越难沟通,殊不知,哪个孩子的小时候,不是追着爸妈叽叽喳喳、说东扯西?
即便我们哄他“吃了糖,就会被警察抓走”,孩子们也是奉为箴言,刻进脑子里。
为什么当孩子越来越大时,越不愿听父母的话呢?
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小小的身体里,已经悄悄长出大大的自我。
唯有把尊重与平等、用心与坦诚,化为亲子沟通的“前奏”,孩子才能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过:
“人生有三种绝望:不知道自我、不愿意拥有自我、和不能够拥有自我。”
父母们:
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好心好意”,变成了充满攻击的“恶言相向”。
千万不要让自己的“高高在上”,遮盖了孩子心灵的“自我成长”。
“站着”的父母,适当的蹲下来,你才会看到不一样的孩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育儿:爸爸辅导儿子作业,5分钟气得撞衣柜:做情绪稳定的父母,到底有多重要┃沐汐
现在的孩子,不缺爱、不缺衣少粮,最缺什么?
和孩子较劲的父母,赢了孩子输了未来
每个叛逆的孩子背后,都有个不肯长大的父母
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铠甲
孩子长大和父母不亲,多半因为这些经历,很多家长却不在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