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老中医医案16】 三叉神经痛
于某  女  79岁 2015年7月 8日就诊。



【主诉】 左侧面颊部阵发性疼痛二十年加重四个月。






【病史】


患者二十年前因与人争吵生气后,出现左下眼睑不自主跳动,逐渐扩展到左侧面颊部,后出现左侧面颊部疼痛,以上齿第二磨牙处为中心沿颧弓呈电击样放散,略加刺激即可诱发。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第二支),予以中药汤剂治疗(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有所缓解。后平均1-2年发作一次,均无明显诱因,无明显规律,患者各处寻求中医中药治疗方法,辗转多地,口服大量不同汤药,但随其复发次数增多,疼痛程度逐渐加重,治疗时间亦随之延长,疗效不佳。今年三月份突发左侧面颊部疼痛,口不敢开,进食、对话、刷牙、漱口均受到严重影响,夜间疼痛加剧不能入睡。百般无奈寻求手术治疗,医院考虑其年岁已高,手术风险大,遂给予西药卡马西平,一次两片,一日两次口服。患者服药后出现口干、头晕、乏力、恶心等药物不良反应。听闻针灸可以治疗此病,故来我处就诊。



现:患者手捂左侧面颊步入病室,形体略胖,面色少华,表情痛苦异常,语声低微,哀哀欲哭,双目干涩,口不敢开,口干,饮食仅以流食用小勺试探入口,夜不能寐,大便2-3日一次质干,舌体瘦舌尖红,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




【查体】

当以棉签轻触患者左侧面颊部颧髎穴、迎香穴即诱发电击样剧烈疼痛,伴下颌关节酸胀不适。



【诊断】


中医诊断:面痛

              瘀血阻络

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处方】


主穴:患侧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夹承浆、合谷、中渚、 侠溪、内庭。

配穴:血海、太冲。



【针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循经远取动法先针患侧侠溪、内庭、太冲、中渚、合谷。得气后行捻转提插泻法,以酸胀为度,同时嘱患者试探做叩齿、咀嚼动作。再针其余穴位平补平泻。针刺面颊部穴位颧髎、下关等穴时进针深度应达2.0寸,以局部出现放电样神经刺激感觉为佳。电针密波翳风、颧髎穴,下关、迎香穴。一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初诊中药处方:予以天江中药颗粒剂

              熟地    龟板    地龙     川芎              

              白芍    藁本   延胡索    蜈蚣   

              杜仲    萸肉     白芷    甘草

              各一袋七付冲服。




七日后复诊:患者自觉疼痛减轻,夜间可稍安卧,进食略有好转,仍觉夜间疼痛加重,近几日偶有眩晕,耳鸣。大便2日一次,舌红苔白脉弦。

处置:针灸处方不变。

      中药方剂加天麻 、石菖蒲、全蝎各一袋。七付水冲服。嘱患者试探减少卡马西平剂量,改为每日一片,每日三次口服。

三诊,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卡马西平改为每次一片每日两次口服,减量期间疼痛时有波动,其中夜间疼痛发作一次,每日上午疼痛加重。查体上齿扳机点仍存在,但需用力碰触才可诱发。患者可进食米粉、稀粥、蛋糕类食物,夜间痛减,可深睡眠2-3小时。大便一日一次,语言流利,舌红苔薄白,脉弦。

处置:蜈蚣量增加至两袋,其余药物不变,五付冲服。

四诊,患者夜间疼痛消失,头晕症状消失,可深睡眠,饮食可进馒头、米饭等易咀嚼食物,大便日一次,舌红少苔,脉弱。患者提出停服卡马西平,嘱患者减量为每日一次,每次一片口服。

处置:上方去石菖蒲。七付。

五诊,患者自行将卡马西平减量至每日一次每次半片口服,疼痛基本消失,上齿仅存轻微隐痛,饮食基本正常大便一日两次,语言流利,舌红苔薄白。

处置:蜈蚣改为1袋。去延胡索、石菖蒲加杜仲1袋 七付冲服。

六诊,患者停服卡马西平,口服中药汤剂及针灸即可完全控制病情,夜间安然入睡,饮食及二便正常,精神佳,语言流利,口开合幅度接近正常生理度。面色红润,疼痛未见发作,上齿仅存少量隐痛不适。嘱其继续巩固治疗。其避风寒、慎起居、畅情志,免劳累。现患者疼痛消失,恢复正常生活。

 



【按】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面痛”“颊痛”“偏头风”的范畴,主要因风、火、痰、瘀,侵袭手足三阳颜面之脉络,不通则痛。此患者由于病程迁延时间较久,加之年老,恐其正气不足,精血亏虚,久病入络,血分有瘀,虚实夹杂故而选择针灸和中药汤剂结合治疗,祛邪扶正,通络止痛。依据《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少阳三焦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拙。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可知按经络循行辨证,该患者疼痛当属阳明少阳经。又病程迁延较久,虚实夹杂。综合分析,急则治其标,采用循经远取动法及病在上者下取之的原则,选择手足同名经远端穴位侠溪、内庭、中渚等穴,侠溪内庭为胆经和胃经荥穴,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输穴,“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此三穴合用配合患部运动,止痛效果明显。再选取太冲、合谷、百会。太冲穴与合谷穴相配名曰四关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之原穴阳明经巡行经过头面部,且阳明经多气多血,.而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两穴相合,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升一降,使气血调达通畅。伍诸阳之会穴百会,通督脉,统调十四经气血,使清阳得升,浊阴速降,驱邪外出。病变局部穴位(翳风、下关、颧髎、迎香、夹承浆)此组为治疗面痛常用穴,针刺时应深刺强刺激,以出现电击样感觉为佳。以上穴位共用祛瘀,通络止痛。

此病多因局部气血不畅,血瘀或痰浊阻络,不通则痛,在中药方面选用地龙、蜈蚣、全蝎等虫类药,通络止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阳明经引经药白芷,太阳经引经药藁本可引药力上行至头面部。延胡索为止痛要药,白芍甘草相配,取其调和诸药,解痉缓急止痛之效,再选用熟地、杜仲、萸肉、龟板、天麻等药物滋肾阴潜肝阳。

此案患者病情反复,迁延日久,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难度。但从本虚标实的角度,以及经络循行角度进行分析辨证,予以针灸中药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病例
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疼痛。治疗三叉神经疼...
三叉神经痛
胃寒筋急病入络,三叉神经有不担责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医案医话】韩碧英教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验案1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