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精荟》:补气固表:黄芪

黄芪又叫北芪,为豆科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山西等地。一般生长多年者质量为佳,野生的质量更好,价格也更贵。采挖后晒干,润透切片。常生用或蜜制用。

一、功效应用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其特点补气力强,善于扶正祛邪,托里生肌,被誉为补气升阳之要药、疮家圣药。古书中也叫黄耆,为补药之长之意。

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久泻,脏器下垂,自汗,水肿,疮口久不愈合,气虚血滞,血痹偏枯等证的治疗。

黄芪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且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是中医临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之一。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痈疽久败疮疡,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别录》:“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

《日华子本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珍珠囊》:“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汤液本草》:“黄芪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起,补肾元,是里药。”

《药性歌诀》:“黄耆为强壮剂,可益正气,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医危”。

《长沙药解》:“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二、配伍应用

1.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则出现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证。如兼中气下陷,则能导致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如气不摄血,则能引起便血、崩漏。黄芪能补脾肺之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故可用于上述诸证,实为补气升阳举陷之要药。治脾虚气陷,中气下陷,常配伍党参、当归、白术、柴胡等,即升阳举陷之名方补中益气汤。

若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甚则亡阳垂危之证,常配伍人参、炙甘草、升麻等,共奏益气升提、摄血固脱之功,即举元煎。

张锡纯参补中益气汤意,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者,常用大剂黄芪为主,再配伍知母、柴胡、升麻、桔梗等,即升陷汤。

张锡纯言:“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

2.用于气血两虚。黄芪能补气生血,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两虚诸证,有气血相生之妙。治血虚诸证,最常与当归配伍,即当归补血汤。本方也是补气养血类方剂的基础方,内藏阴阳至理,当重点领悟。

若治心脾气血两虚,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黄,或脾不统血证,常配伍人参、当归、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等,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既归脾汤。

《本草蒙筌》:“黄芪一两,当归二钱,名补血汤。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

3.用于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等证。黄芪能益卫气,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常配伍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即牡蛎散;若配伍白术、防风,即为玉屏风散。

若治阴虚盗汗,常配伍生地、黄柏等滋阴降火之品,即当归六黄汤。

今有成药“黄芪颗粒”,为单味黄芪加工而成,亦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购买应用皆很方便,值得参考。

李东垣言:“黄芪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

朱丹溪言:“黄芪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

4.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证。黄芪能补气扶正,托里生肌。治痈疽不溃,常配伍当归、皂刺等,即透脓散。

若治久病体虚,疮疡久不收口,常配伍人参、当归、肉桂、甘草等,共奏益气扶正、托里生肌之功,即补虚之名方十全大补汤。

汪昂言:“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经》曰血生肉。毒气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气盛而元气衰也。痘证亦然。”

黄元御言:“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

5.用于浮肿尿少。黄芪有补气利尿效肿之功,故适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之证。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常配伍防己、甘草,白术等,即防己黄芪汤。

6.用于气虚血滞所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或半身不遂等证。中医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黄芪能补人体正气,有推动之力,配伍于活血通络方中,能明显增加疗效。治血痹虚劳,肌肤麻木不仁,常配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即黄芪桂枝五物汤。

若治肩臂风湿痹痛,常配伍羌活、防风、当归、姜黄等,即蠲痹汤。

若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常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即补阳还五汤。

黄元御言:“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而益卫气。逆者敛之,陷者发之,郁者运之,阻者通之,是燮理卫气之要药,亦即调和营血之上品。”

8.用于气虚津亏之消渴、虚热等证。黄芪虽药性甘温,然应用得法,反能除人虚热,促生津液,此乃“阳中求阴”、“甘温除大热”之法,医理颇深。治气虚消渴证,常配伍人参、生地、麦冬、天花粉等益气养阴生津之药。

张锡纯治疗消渴病,创立玉液汤与滋膵饮二方,皆重用生黄芪,论之甚详,可供参考。

三、用法用量

黄芪常入煎剂,也可做丸散。入煎剂常用量从十余克至百余克不等,所治病症不同,用法用量也有所区别。

黄芪的具体用量,应灵活掌握,以想要达到的疗效为前提,不必刻意限制用量。如一般补虚之方,十余克即可;而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用量则是当归的五倍,取其“气能生血,阳中求阴”之意。还比如补阳还五汤中,王清任重用黄芪四两,换算今天剂量也有120多克。上述剂量还是以黄芪皆为野生为参考,若换成今天种植的黄芪,则用量还需适当增加。

今之中医者,虽学古书,用古方,但所用之药,以远非昔比。因此在处方用药时,首先要考虑的,应是药品质量问题。这也是整个中医行业,今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一般认为,用于补气托里生肌常生用;用于温补气血宜炙用。

黄元御言:“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

汪昂言:“为补药之长,故名耆。皮黄肉白,坚实者良。入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

四、应用注意

黄芪补气生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故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肿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服。

张锡纯用黄芪,为防其温燥,常以半量知母配伍,可谓良法,值得参考。

中医实战笔记20.11.8晚

#中医实战笔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芪
黄芪有奇功自古至今受欢迎
补药之长
不仅补气还能消浮肿 黄芪,补药之长
“补药之长”是黄芪
补气生血最强药效配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