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水平?

首先要说的是,逻辑是个很大的话题,提升逻辑水平也需要慢慢来。本文只是搭个桥,方便有个的门径。想深入,还得系统读书学习。

一、揪住名词开始分析(1)

咱们的表达,都是从字词开始。而词语具体、真实的含义,我们其实是不大清楚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是“跟着感觉走”——似乎我知道这个词,也有个大致的感觉。实际这个词到底说的啥意思,可能并不清楚。

但是我们习以为常,说话的时候,压根意识不到这问题,张口就是一堆自己也不能确定的名词、概念。

既然我们说的一段话中,很多词自己都不清楚是啥意思,那我们说的这段话,表达的意思还可能准确么?

比如,我经常听到有人争论:东方文明好还是西方文明好。

(天呐!天呐!阿天呐!我怎么经常碰到这种场面~~~)

这虽然是个常见的话题,但其实很“不逻辑”。当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话题简直没法讨论。

因为题目中的每一个词诸如文明东方西方···,都需要详细界定、探讨,每个词都是那么的不确定、具有伸缩性。

可是我们依旧乐此不疲,凭着感觉争得面红耳赤、吵一宿,实际上说了一宿废话——这一宿废话,有利于增进感情或者破坏关系,不利于搞明白问题。

二、揪住名词开始分析(2)

但是,如果我们开始揪住名词进行分析,那么就会立刻变得“有逻辑”了!

A:我门来聊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优劣?

B:别急,请对“文明”一词的内涵进行界定。

A:(巴拉巴拉说了一堆)···我们下来比较东西方文明的优劣吧。

B:别急,你说下东、西方的界限是?

A:(巴拉巴拉一堆···终于按照经纬度画了一个范畴,可能聊到这时候发现天已经亮了)。这下可以继续吧?

B:别急,东、西方这么多国家,各自形态不一样,我们到底比较哪个?

A:(巴拉巴拉半天)···确定比较希腊和中国吧。

B:别急,历史和现在不同,您说的是历史上的希腊还是现在的希腊?历史上的又是什么时候的?具体哪一方面?

A:(巴拉巴拉半天)···还是希腊轴心时代和中国先秦时期吧···

B:别急,那时候那么多思想家,孔子老子一堆“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一堆名字,到底拿谁和谁比较?

A:苏格拉底和孔子?

B:别急,您读过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作品没?

A:···我想弄(neng)死你~~~

不过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可以进行“有实质性内容”的讨论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逻辑分析过程。

通过揪住名词,细化、精确名词的内涵,最后把一个没法讨论的话题,变成了可以讨论的东西。并且在思辨过程中,会学到很多新知识。

事实上,逻辑好或者从事学术的朋友,会自行在大脑里完这个细化过程。他们在讨论话题之前,自就会己追问自己,这个词到底啥意思?一层一层界定,最后才开始动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老觉得,那些大学者们,怎么净是拣小问题讨论、或者总是从一个小点开始写东西的原因。

三、揪住名词开始分析(3)

当具备揪住名词分析的意识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被人蛊惑了。

这时候,假如老板对你说“你好好努力啊,我回头给你加薪”,我们就知道这是个忽悠的话。

“好好努力”?有没有标准?

“回头”?是啥时候?

“加薪”?加多少算加?一块还是一百万?

那么,作为老板,说什么样的话才算有逻辑、不忽悠?就是把上述句子中的不确定的名词,全部给以清晰界定,这句话就有意义了。

比如:你的销售额如果能在一周内完成(好好努力),我下个月发工资的时候(回头)给你加薪20000元(加薪)。

当然,具体在揪住名词的时候,怎么分析名词?就要学会给名词下定义。如何下定义,又是个话题,以后再说,大家也可以买《逻辑学导论》去看,里面有关于下定义的详细内容。今天此文的目的是概说一下。

四、分清楚所讨论的话题范畴(1)

具备揪住名词分析的能力,就走向了提升逻辑水平的康庄大道。不过,只有这个还不行,我们还得学会区分讨论的范畴。

如果范畴不清晰,大家就会陷入牛角尖、越钻越死。

日常中,最容易搞混的范畴,有这么两组。

第一组,是“真、善、美”的界限。

可以说,真、善、美囊括了我们日常的所有内容。但是很少有人能清晰意识到,这是三个独立的领域,不能混淆在一起。

所谓真,就是常说的求真。求真是探求一个东西的真实状态和规律,某句话、某个观点到底符不符合其客观现象。常用是、非来判断。

比如:1 1等于几?一米等于几厘米?地球大还是太阳大?这个事情犯法没犯法?这个字写没写错···这些就是求真的问题;

善呢?就是我们常说的求善。求善,是探讨事物的价值。某个事,他的社会意义是啥?价值取向是啥?常用善、恶来判断。

比如道德、政治关系、爱国、爱个人、同性恋、异性恋、社会风俗习惯···这些,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就都是求善问题。

审美,就是追求美,探讨外界对内心的影响。常用美、丑来判断。

比如这幅画美不美、书法写得如何、音乐有没有打动我、某个小说如何···这都是审美问题。审美问题比较复杂,大家众说纷纭,不易表述清楚。

五、分清楚所讨论的话题范畴(2)

中国古代思想,更关注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我们喜欢讨论一个人怎么才是君子、小人,怎么治理国家、成为明主贤君···这些都属于“求善”范畴。相对而言,在求真领域——对问题不太“较真”、对客观规律探索的较少,所以自然科学发展就较弱。

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古代真、善、美不分,并且一切以求善为第一,“善”统摄了“真”、“美”。于是,在整体而言,我们更喜欢强调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至于某个事情的真相?只要不影响社会团结、不影响大局,那么就不管啦~~~~

在个体而言,我们鼓励成为君子、看重人品,强调人际关系,至于个人能力?你能力再强,不是我的人,我也得把你踢出局。就是我们常说的“只问站队、不问是非”。

实际上,真、善、美领域不同,在有些地方有交集,但是决不能混同;并且,在具体讨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分开看。

比如,小明在道德上,是个品行不好的人,但是他的数学有可能是最好的;老张私生活可能很淫荡,但是他的艺术水平有可能是很高的。

但是我们总喜欢混在一起说。看一个人,先看他是不是“正能量”,哪怕能力弱点,只要他和我一条心,那么重要的技术岗位也交给他。

至今在中国,搞臭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攻击他的人品、道德,说他私生活不检点、男女关系不正当。那么,他的艺术、数学能力,就一并被抹杀了。

可惜,这“不逻辑”啊!

六、分清楚所讨论的话题范畴(3)

分清楚真、善、美的界限,并且在各自领域内探讨问题,您的逻辑水平,又瞬间暴涨!!!

当分清这个界限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观念,都是瞎扯啊。

比如,“人性是善还是恶”的话题。从孟子他老人家开始,到荀子、杨雄,到现在很多人,大家就没搞清楚真、善的界限。

人性,是个自然属性,吃喝拉撒睡····是求真领域的内容;

善恶,是价值判断,是求善领域的内容。

这两个内容压根不搭界啊!!!!

2和5 能结婚吗?一个是自然数字、一个是社会概念,套到一起分析,这本身就是个假问题。

同样,人性是善还是恶?这是假问题啊。

人性就是人性、一个自然属性,和善恶不搭界!木头是善还是恶?水泥是善还是恶?这压根就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啊!

可惜我们争了几千年····

七、分清楚所讨论的话题范畴(4)

还有一组范畴,我们也容易搞混——就是观念现实

比如,我们这几年喜欢争论的话题——自由。这个词,在观念层面和实际层面,并不是一回事。

观念层面的自由,是无拘无束;现实层面的自由,是具体的权利,有明确的指标(罗斯福四大自由权利,免于匮乏、免于恐惧、言论自由、信仰自由)。

很多人攻击自由,说“自由之后,过马路想咋走就咋走,那我们交通不是就乱了?”

要我说,这不是交通乱、这是您脑子乱。现实中的自由,是自由权利;和观念上的“想咋就咋”,他不是一回事。

再比如,我以前批评于丹讲《论语》。那是从观念层面批评,说她讲的错误很多,误导很多人;但是在现实层面,我从不否认她普及《论语》的功劳。

因为观念层面,是要追求极致、完美;现实层面,则要一步一步走路、一口一口吃饭。

同样,我写普及逻辑的文章,在观念层面看,表述有问题、不严谨;但是现实层面,需要一个桥梁,一个通向真知正见的、不完美的桥梁。

分清楚观念层面和现实层面,我们就能避免很多无谓的争执。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不喜欢看批判性的文章、不喜欢批判性的思维。其实这也是没有分清楚观念和现实的区别。

知识分子的批判,基本都是在观念层面批判;至于现实,当然能理解目前的现状。只是在观念上,要保持清晰,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断修正错误,才能在现实中少走弯路、老百姓少受一些苦。

所以,在中国,就批判中国的社会现实;在美国,就批判美国的社会现实,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样子、这也才是真正爱国的表现——当然,我这句话,也是在观念层面上说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备考 | 雅思(英语)写作的“三大层次”理论
林路:从当代摄影看摄影的生存方式|摄影|北京文艺网
叶茂中和王家卫
§194-212 B.“客体”综述
通过[大衣哥]的话题讨论,看我们提问的逻辑及认知
70周年庆典触及全民泪点,但要警惕个别声音干扰判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