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家族的婚礼~~(转)

    

 

无论是从小相爱,青梅竹马,自由恋爱结合的婚姻,还是所谓“明媒正娶”的联姻,土家族在婚俗上逐步形成了一种不成条文的惯例,即要请媒人说亲求婚、打节送聘礼、讨庚问女方生期、定亲求女方放话允婚、迎亲、回门等繁多的程序。在婚礼方面别具一格的情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典型环节是哭嫁、坐床、回门。保留和展示了土家族婚礼与其它民族的差异性。

    婚前一月或半月,姑娘就要哭嫁。“歌丧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民族风俗。“哭嫁”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如泣如诉,若悲若喜,悲喜交融,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哭嫁歌中有“哭父母”、“哭歌嫂”、“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轿”、“哭媒人”、“哭辞祖宗”等。经过一代代妇女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意境悲切凄苦,语言简明朴实,充满浓郁的风土味,常巧妙地运用比兴、双关、拟人、反复、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文学性。

    婚期到来,男方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酒、肉乃至盐、茶、米、豆等,叫“过礼”。过礼要在女方家神龛神位前隆重举行,要献上给女方祖宗三代的冥封,点燃香烛,并慎重其事地将其礼物摆放在神龛前桌上,把礼物清单递交给女方长者。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哭嫁歌中“哭戴花”唱词是:


金花银花不见藤,
只见金花不见人。
金花银花头上戴,
头上响铃闹沉沉。
八宝耳环金圈子,
牙签插到胸当门……

    经以上唱词描述,一位装饰艳丽,花枝招展的土家族新娘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娘“开脸”、“上头”后,当晚哭嫁达到高潮。

 

凌晨,新娘上路前,要由歌嫂或兄弟慢步背出闺房,没有歌嫂兄弟,则由叔叔,姑姑替之。父母是不能背的。穿过堂屋时,再让新娘站在事先安放在堂屋的一个方斗上,踩上一双脚印,名曰:“踩斗”。然后再背出大门,给新娘穿上一双由婆家带来的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着地了。新娘“踩斗”意味着把富贵也留给娘家,祝福娘家年年五谷丰登。接着娘家的管事点燃葵花杆或柏香树皮制成的火把,向新娘前后抛去,洒下满屋火花,预示新娘未来前程灿烂。新娘则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把筷子,向身前身后撒去,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哭上轿”对此进行了概括叙述:

脚踩金斗四角方,
手拿金筷十六双。
前头八双跟我去,
后头八双给兄弟。
前头八双跟我去,
我自拿来我自吃。
后头八双给兄弟,
多多进些钱和米。

    新娘上路,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要由新郎准备一把油纸花伞,叫“露水伞”,送给新娘打着。此时新娘上穿右开胸,大袖大摆的“露水衣”,下穿八幅罗裙,叫“露水裙”,头包青丝帕,朱花银饰,琅佩叮当,由人扶着在堂屋哭拜一番,辞别祖先,告别父母,然后坐轿或步行起程,此刻,唢呐、锣鼓、鞭炮齐鸣,大旗大伞前行,迎亲队伍抬着嫁妆抢道走在新人前面,否则会被嬉笑为“送亲客”;送亲队伍在后簇拥着新娘或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充满喜庆气氛。

哥哥背上轿,
嫂嫂送到八角庙。
吹唢呐,放大炮。
哩哩啦啦好热闹。

    这首土家族童谣,正是土家人迎亲场面的生动写照。

    新娘跨进婆家大门前,要用脚踏一下大门槛,以示自己来到婆家。在新郎家祖宗神龛前举行拜堂仪式。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双方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姑娘往往坐在界线上,但新郎也不甘示弱,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外去,双方各不相让,挨挨挤挤,若假若真。倘若新郎猛然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坐床便随之告终,十分风趣。结婚当天,男方家杀猪宰羊,摆酒设宴,招待亲友。当晚洞房内外灯火辉煌,摆满糖食瓜果,男男女女入座,说四言八句,摆龙门阵,开新郎新娘玩笑,强要新人喝交杯酒等。名曰“闹洞房”。土家人有“三天不分大小”的说法,即从结婚那天起不分老幼尊卑,可以大闹三天。

    拜堂第二天举行“庙见礼”,又叫“出拜”,新娘一一拜见族戚长辈,长辈们说一些祝福吉利的话,并打发一些银钱。婚后三天,新娘偕同夫婿回娘家省亲,叫做“回门”。“回门”是新娘回省父母,新郎拜见岳父母的礼节。因此新郎要向岳父母家送上丰盛的礼物,如糖、酒、面食类,其中二十几斤重的一只猪腿是必不可少的。“回门”时新娘走前面,新郎走后面;返家时相反,则是新郎走在前面,新娘走在后面,并不能回头张望。

    到“回门”归来,作为土家族心目中所崇尚的人生大典——婚嫁礼仪才到此结束,从此夫妻开始新的生活。

 


附: 婚 

    汉族传统婚嫁有发八字、报日、过礼、迎亲、闹房等程序。发八字,即定亲。旧时联姻,由父母包办,男家看中某家之女,即备礼物请合适人选为媒,俗谓“请媒”。媒人受托之后,上女家说合,探视女家意向,俗谓“提亲”。女家表示联姻意愿后,男女双方即请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八字合,女家即选定日期,邀集至亲到男家去探视家境与婚姻当事人的相貌、人品,俗谓“看人家”。人家看成后,男家即选定黄道吉日与女家交换当事人的生辰八字,俗谓“发八字”,即算正式定亲。是日,一般男家邀请男女双方至亲参加,设宴招待。

    报日,即“请期”。先是男方备礼托媒人前往女家“求喜”,提出结婚日期,经女方家认可,便选定吉日,备办牲酒茶点,正式提出婚期,称为“报日”。报日一般在婚前半年进行,以便女家置办嫁妆。

    过礼,指迎接亲的前一天,男家送给女方礼服、首饰、化妆用品,以便新娘装新;又送牲酒糕点等,以便女家待客。同时,女方将床、柜等大型嫁妆交男方带回。是日,新娘开脸、梳头、戴花、着新衣,并宴请亲友。晚上举行一‘辞家礼”,专为女儿设筵席,并邀女之至亲至友相陪,称为“辞亲酒”。席间,亲友临别赠言,父母告以为人处世之道。席散,女方至房中“哭嫁”,实为哭唱,旧时有《哭嫁歌》。

    迎亲,指成婚之日,由媒人率领新郎及伴娘(一般由少女充任)等迎亲人员至女家迎接新娘。旧时男方用花轿迎亲,富者还带有乐队、仪仗。60至70年代,时兴自行车迎亲,80年代以后时兴小轿车迎亲。女家于迎亲人员来到之前紧闭大门,要“开门利市”,经讨价还价之后始开门“发亲”。陪送新娘出嫁曰“送亲”,陪送者称“上亲”。“上亲”为大,男方须请对等人员相陪。新娘到男家,由伴娘牵引与新郎在香案前拜堂。旧时,拜堂很讲究,有礼生司礼,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新中国成立后,改用行礼,或改在晚上举行结婚仪式。新婚之夜,有闹房习俗。

    婚礼次日早晨,新婚夫妇“筛茶”(蛋茶),以此拜见父母、尊长、亲友与百客,受拜者须偿钱,称为“拜茶钱”。早餐后,新郎偕新娘至岳父母家省亲,与女家亲友晤面,称为“回归”。岳家设盛宴款待新郎,但不留宿,习俗新婚一月不空房。夫妻当日回家,婚礼便告结束。

土家族的婚姻状况,一般也是经过了原始群婚制、对偶婚制到一夫一妻制的演进过程。

  族内婚制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有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的传统惯制。所谓“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称之为“还骨种”。姨表亲也叫“扁担亲”,兄亡弟收嫂叫“坐床”,妻亡续妻妹曰“填房”。

  族外婚亦大量存在,即异性开亲,但掠夺婚影响却十分突出。这种婚制产部落间战争引起的一种掠夺婚的联姻现象,表现为一种男子勇敢而占有妻子及财产为目的,起作用决定的是世家的利益。这种婚制的遗风在民间亦时有表现。

  “改土归流”后,鹤峰土家族(包括居住在审里的其它民族)婚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仍然是渐进的),同姓为婚、姑表、姨表婚的习俗,逐渐革除,而且带有很大的强制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遂形成,并随之形成了一整套效法汉族的繁文缛节的婚姻程序及婚礼习俗。

  (1)提亲:订婚之前提亲。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正式“进话”,提亲讨口气,女方父母同意后。再择定吉日。女方由哥嫂、弟妹陪同去男家“看廊场”,叫做“过门”,男家要给女方一些见面礼物,名曰“打发”,如女方收了“打发”,则表示看后满意。同意婚事,双方家长便请人“合八字”各执半幅作为婚约凭证,即“换庚帖”。男方即准备到女家去行“认亲礼”正式提亲。

  (2)订婚:是以男方为主进行的,在双方商定择定日期后,男方要到女方家去“讨红庚”,也叫“发八字”、“讨八字”。由男方备下礼物,名曰台盒,将男方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即所谓的“八字”写于红纸上,俗曰“庚书”,由媒人领着台盒去到女家,女家亦用同样格式书写女方的姓名年月日时,即所谓“对八字”,完成后即行认亲礼。

  (3)认亲:认亲的过程是首先由女方提供女方亲戚的姓名辈份及送礼的等级,然后由男方准备肉、酒、茶食之类的礼品若干份,在长辈哥嫂的陪同下,由媒人领头,将礼品装成台盒(实为托盘)到女家去,女家则六亲聚会,备办宴席,红烛高照。媒人将托盘礼物打开,逐一介绍亲戚的辈份称谓,依次送礼,男方即依次呼出某伯某叔某姨某舅,这便是“认亲”了。女方的亲戚也要给男方一些礼物,表示对这场婚事的赞同。

  (4)求喜:婚事订下后,男女双方开始积极筹备结婚彩礼和出嫁的妆奁事宜。男方则要首先到女家去征求意见,叫做“求喜”,俗曰“搬恩”。如女方同意嫁,就由男方请人看日子叫做“看喜期”,然后把日子通知女方。这个日子叫“过喜会”,一经确定,即不容更改。

  (5)过礼:在婚期(过喜会)头一天或当天上午,男方要将迎娶的彩礼和为女方亲戚准备的礼物,备成礼盒,由媒人都管、迎台师(吹鼓手)、迎亲客等一干人马,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到女家去,到后将礼盒置于堂屋中央,名曰“装盒”,于是女家的朝堂先生及亲戚亦迎上来,开始了一场约定俗成的礼仪程式。

  (6)取亲:取亲的主要习俗是抬花轿,花轿是能工巧匠扎制而成的专用品,一般是每个村了有乘,为有钱人家所拥有,借用须放喜钱。花轿到了女家,嫁娘要由自己的亲哥弟背负上轿,原有背亲的遗风。花轿到婆家后,男方门前要点一堆火,迎亲队伍从火上跨过,叫“拦车马”,新娘下轿后要在大门坎上蹬三脚,表示通报了男家的老祖宗。拜堂时有“傲拜”的习俗,即拜堂夫妇拜堂时,抢占堂屋中脉(所谓子午线),据说抢占与否,涉及到未来男女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拜堂后还有抢床的习俗。当晚“闹房”后,婚礼习俗基本结束。

  (7)哭嫁与“哭嫁歌”:嫁娘在出嫁前一段时间即停止其它农活,主要任务是做鞋、绣花等针线活动,家里也有匠人弹棉絮,打嫁奁,媒人也活动频繁,这时嫁娘便开始哭“爷娘词儿”了。这种习俗源于何因,其说不一,有说因要离开爹妈了,是诉离别之情;有的说是出于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而以泪控诉;有的则说源于原始的掠夺婚制等,姑且诸说并录。

  哭嫁歌词一般比较自由,即兴发挥者多,但是程式上基本上有一套定式,一般有“哭爹妈”、“哭哥嫂”、“骂媒人”、“别姊妹”、“梳妆”、“辞祖”、“穿衣”、“哭上轿”等。解放后哭嫁习俗逐渐淡化乃至消泯。

  此外,婚后首夜同床的时间,在鹤峰境内有地域上的差异,有的结婚的当夜可以同床,有的则不能同床,新娘由送亲的女性(可以是前辈,也可以是同辈)陪伴,第二天送亲的人走后,夫妻才以同床。一说改土归流前,结婚当天均不准同床。

  (8)回门:婚礼的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娘家看父母,一般路程太远的可以不去。而且姑娘女婿不能在岳父母家同房,平时也有这种禁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北恩施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流程
《乡党应酬》【之贰】
恩施利川土家人婚姻习俗大观
土家族婚俗
张家界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民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