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过程最优化》摘录与读后感
《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
2010-02-12 14:03:59|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无 |字号大中小
摘录<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沉默的羔羊 发表于 2007-12-9 13:21:00
【摘录】如果没有提出明确的标志,借以评价某个过程的优化程度,那么,任何关于该过程是不是最优化的争论都毫无意义。……最优是指对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准则来看是最好的。……最优化的准则总是同一定的教学效果相联系。……在现代条件下,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应当是使各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优、良或者不及格),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P25)
【摘录】“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第一个准则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低于所规定的评分标准的及格水平” (P26);“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准则是学生和教师都遵守有关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规定” (P27)。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按教学效果和时间耗费这两个准则来实施的。最优化向教师指出了以较少力气获得较高的教学教育效果的途径。最优化可以使教师摒弃那些习以为常的、由于教学不甚得法而产生徒劳无益的做法,避免无止境的尝试和错误,返工劳动,浪费时间(P27)。……教学最优化,要求教师备每一节课都应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创造性地选择研究新课题的最好方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应千篇一律,公式化,一成不变,不可夸大个别方法和形式的作用,不要平均使用所有的方法和形式,而应当找出该情况下各种方法和形式的最好结合方案。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就是选出最适当的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即教学过程的所有基本要素),以及适当的速度,并且保证良好的教学条件(P29)。
【摘录】教学最优化,要求教授(教师活动)最优化和学习(学生活动)最优化统一起来。
Ø         教授最优化的第一个方法是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最优地组织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任务具体化,这应以研究该班学生的特点和进行教学的条件为基础)
Ø         教授最优化的第二个方法是使教学内容符合于教学任务,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如果我们不能把注意力坚决集中到主要的东西上,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都不能防止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P31);
Ø         教授最优化的第三个方法是选择最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即提问、学习新材料、练习、巩固、家庭作业、小结等的顺序(P31);
Ø         教授最优化的第四个方法是教师自觉地为完成一定的教学教育任务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P32);
Ø         教授最优化的第五个方法是对学生采取区别对待和个别对待的办法,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P32);
Ø         教授最优化的第六个方法是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道德心理条件和美化条件(P34);
Ø         教授最优化的第七个方法,我们认为是采取专门措施来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P34);
Ø         教授最优化的第八个方法是按照最优化准则分析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时间用量(P34)。
【摘录】……只有用上所有色彩的颜料而不是仅用一种,并把各种色彩颜料调和好,才能画出最美的、反映现实世界的图画。……只有掌握基本教育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P40)。……最优化的实质不在于采用这种或那种新的教学方法、方式和形式,而在于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方式和形式。……探索、比较各种方案的可能性,采取最好的教学决策,这就是教学最优化的根本所在,每一个教师都应当很好地掌握这一点(P41)。……应当记住,只有同时做到提高教学效果有合理使用师生的时间,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P42)。
【启示】中国有句古语:“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要想能实现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光知道这些方法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我们而言,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是否熟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方法论的知识?我们是否能对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有深入的了解?我们能否对当前的教学任务、教材等做出透彻的分析?我们真的愿意去尝试最优化的方法、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探索最优化的过程吗?只有我们足够的充实、足够的厚实之后,才能在最优化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对教育教学的方法、方式作出最合理的选择,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让师生在有限的时空里实现最和谐有效的发展。我们要能思辨地对待最优化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最优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在省“五严规定”和市“十条禁令”之下,我们提出了“建构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能给我们很多的启迪和帮助,会让我们对教学效果、学习时间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摘录】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课堂教学任务。“众所周知,任何活动,关键都在善于设计它的目的和任务。自觉的目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人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许多教师难以将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统一起来,这是课堂必须而且可以完成的……教师应当坚持不懈地掌握综合设计每一堂课任务的教学技能(P57),……在考虑课的教养任务时,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的要求,熟悉教科书中该专题的内容,熟悉教学法课程,并选出该堂课实际可能解决的最重要的任务(P58),……不言而喻,并非每个课题内容都能完成所有任务。教师必须仔细分析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参考书中的建议,以便于突出在讲授该专题时可能直接和顺利完成的那些教育任务(P59),……为了使教师完整地看到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各种可能的任务,必须注意,在心理上,个性特点是智力、意志、情感、动机这四个基本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在规划教学的发展性作用时,不能不考虑发展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和动机(需要、兴趣等)的必要性(P60),……教师不能公式化地罗列所有可能的发展性任务,而是在详细地分析该题材的可能性后,才能在每种具体场合下,选出特别重要的,由该课题特点自然引申出来的发展学生的任务(P60),……教师在规划培养学生的意志、情感、学习动机的任务方面,感到最困难(P6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的目的和任务,决不是说,一堂课就应完成所有的任务,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在45分钟内完成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操作时,在考虑课题内容可能引申出哪些任务之后,应当从中挑选出特别重要的、在学习该专题过程中必然要完成的任务(P61),……做综合规划课堂教学任务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保证在教学任务中机械地具有三种任务。这种规划的复杂性在于,所提出的各种任务,应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有助于顺利解决所有问题(P62),……在规划课堂教学任务方面,最大的缺点,正如观察所发现的,在于很少考虑该班的特点,也不善于从许多任务中突出特别重要的、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任务(P63),……就是不善于规定课堂教学的“最高任务”。然而,教学最优化的主要方法之一,恰恰是要善于具体确定任务,并从中突出特别重要的任务。(P64),……只有考虑下列几点才能具体确定任务,就是(P64):
Ø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Ø         考虑考虑该班学生的特点;
Ø         考虑该班各个小组的特点;
Ø         考虑该课在该专题课堂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当天课程表中的地位。
【启示】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能有机地融合三维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最大效益。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观察发现,对于三维目标的整合我们存在着很多认识的误区:机械地割裂三维目标,只是简单地在备课本上罗列出所谓的三维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根本就不去考虑;有的时候妄想在一堂课中实现所有的目标,结果适得其反,所有的目标都不能很好的达成;有的时候太过于注重细节,面面俱到、不能抓住本质的、基本、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平均用力,使得教学效果流于表面;更多的时候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等待灌满的容器,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训练、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渗透,致使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除了考试还是考试,不能独立地解决研究问题,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忽视了作为人的教育,塑造的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人格、道德基准。如何有机地融合三维目标,上面的摘录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研读课程标准、研究学生、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是必须的。
【摘录】研究学生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并逐步走向举行完整形式的教育会诊。举行教育会诊对教师的好处(P78):
Ø         会诊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因而更加客观;
Ø         有助于发现学生成绩不良或修养欠佳的原意;
Ø         有助于交流对学生个别施教的经验;
Ø         保证该班教学教育工作过程中采取一致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Ø         有可能更具体地规划课堂教学和教育措施的任务;
Ø         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教育会诊课帮助他们找到最简便而又可靠的方法来教育学生,更快地完成教学教育任务。
采用上述方法来解决研究学生的问题,最大的收获在于它可以使教师在开展班级工作的某个阶段,突出教学和教育的主要环节,并在这一基础上,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更大的发展(P79)。
0
推荐
P25如果没有提出明确的标志,借以评价某个过程的最优化程度,那么,任何关于该过程是不是最优化的争论都毫无意义。要知道,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一般地说,不是最好的教学过程,即并非理想的教学过程。最优,也不是最大和最小的简单平均数。最优是指对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来说,以及从一定的准则来看是最好的。这些准则,在每种场合,都具体规定的,随着学生和教师可能性的变化而逐渐复杂化。最优化的准则总是同一定的教学效果相联系。有过一个时期,有人认为 没有留级生的教学就是最优的教学。后来,提高了对学生知识质量的要求,以及要求增加学业成绩友、良的学生人数。以后又对教学过程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
P26在现代条件下,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准则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低于所规定的评分标准的及格水平。
P27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准则是学生和教师都遵守有关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规定。
P29  教学最优化,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应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创造性地选择研究新课题的最好方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应千篇一律,公式化,一成不变,不可夸大个别方法和形式的作用,不要平均使用所有的方法和形式,而应当找出该情况下各种方法和形式的最好结合方案。
P30教授最优化的第一个方法是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
P31教授最优化的第二个方法是使教学内容符合于教学任务,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
教授最优化的第三个方法是选择最恰当的课堂教学结构:即提问、学习新材料、联系、巩固、家庭作业、小结等的顺序。
P32教授最优化的第四个方法是教师自觉地为完成一定教学教育任务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授最优化的第五个方法是对学生采取区别对待和个别对待的方法,把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这个方法的重要性,许多教师早已明确。
P34教授最优化的第六种方法是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道德心理条件和美化条件。
教授最优化的第七个方法,我们认为是采取专门措施来节省教师和学僧的时间,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
教授最优化的第八个方法是按照最优化准则分析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时间用量
读了《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我发现这本书不像其它的理论书籍一样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高谈阔论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的东西,而是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很多东西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下面谈谈如何做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学生的特点、本人的特长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并在内容中充分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也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其次,教学不应完全依赖“课本”,也就是说要灵活地使用教材。“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新课程的环境给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自主教育空间,要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当作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抓手,让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围着教材转。
其三、要做到教学内容最优化,还要做好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整合,备课不但要研究课文的思路,老师的教路,还要认真研究孩子的学路。我们在认真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备学生”!学生们知道些什么,什么可以自学,什么应当小组议论,什么必须教师讲授,教师都应该做到有所预见。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可以区别对待了,作业的布置也要做到相应的分层次布置。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节上下工夫,力争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入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大有收获。
此书让我受益非浅,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今后我会少一些浮躁和懒惰,多抽时间阅读学习,让习惯学习,爱好读书成为我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加油站”。
最优化,永远的教学追求
——读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卓有影响的教学思想。事实上,人们进行每项活动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最优化”。在教学活动中,“最优化”更应成为我们自觉的、不懈的追求。任何课程改革的落脚点,也无不着意于教学最优化———用最适当的教学时间,通过科学的方法策略,赢取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活动承载的特定任务。近读巴班斯基经典之作《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深感受益匪浅。
教学最优化的意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减负增效”,这也是目前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焦点问题。巴班斯基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归结为缺乏科学方法(主要是教材建设和应用)、教学方法不当和组织管理混乱三方面,进而指出教法不当是主要原因。如果教师“不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不善于把各种教学方法优选地结合起来,不善于正确地分配讲授新教材和提问的时间”,不善于结合学生特点选择数量合理的练习,势必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课外活动时间的减少。
优化作业设计是考查课堂效果不容忽视的重要标尺。反观时下的常态课,教学设计上常是环节饱满,形式上“乱花渐欲迷人眼”,效果却是“浅草才能没马蹄”。美国教育家卡罗尔把“教学质量”定义为“对学习任务要素的表达、解释及程序安排符合特定学习者的程度”。虽然不少教师经过一时打拼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其实质可谓“时间+汗水=酸涩的成功”,更表现为另类“积极”:课后抢学生、抢时间、“公海里打鱼”。如此超越“实际学习可能性”和正常规程并导致学生日趋厌学的做法难道是我们的追求吗?
优化教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大致划为三类,即学习认识活动的组织、刺激与检查。在每类方法之下又作了细分,并始终强调要以完整、辩证的观点对待教学过程,结合实际分析和选用教法。“有效”是课堂教学的基点和底线,但这只是一个基本追求。如果每堂课只驻足于达成一定效果,久而久之也会趋于乏味、低效。反之,如果学生有鲜明、强烈的学习动机,内在学习愿望被唤醒,那么教学活动就可能取得更有质量、更持久的效果。所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作为专类予以研究相当必要。巴班斯基对此进行了着重分析,对课堂导入、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游戏、讨论与争辩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作了精要评介。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的“有效”,还须针对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开发鲜活的课程资源,充分观照学情,融入“改善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趣”。调动学生学习情趣,才能使课堂有效性渐进攀升并持续巩固。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义务感、良好学习习惯二者密不可分;强调兴趣亦非单纯激起热情,而是“引导学生去研究问题”,“不是诱使他们把问题撇在一边”。充斥不必要的激情、为热闹而热闹、为情境而情境的浮华之风,只能远离课堂本真,对增进教师教学素养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害无益。这也是课改以来,我们从课堂教学走过的一段弯路中得出的教训。
教学效益低下、教学过程的粗制滥造主要源于学校缺乏良好的情感氛围和师生交往。营建良好的精神心理条件是教学最优化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调研,巴班斯基发现:教师过分急躁对课堂气氛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以致欲速不达;教师健康的个性、得体的风范是课堂必需的。有的教师上课十分卖力却得不到满意的效果,有的教师似乎并未特别努力却达到了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就在于后者更立足学生实际、考虑学生需求与兴趣,善于运用激励手段、把握教育分寸,勇于自我检查。
在强调加强教师工作规范化、规划性的同时,巴班斯基对加重师生负担的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千篇一律式教学管理进行了批驳,特别指出“最优化不是排斥教师的创造性,而是以教师的创造性为先决条件”。最优化的前提是师生活动必须遵守法定的时间消费标准,而不是“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加压”。刻意以“规范”为教师加压、抹杀教师创新品质的教学管理,纵然一时取得“骄人成绩”,也永远称不上“最优化”。
“最优化”必定是教学相长的教学,它需要我们返璞归真,走向平实的课堂生活。行走于课改之路,“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正是我们一直追寻却又久违了的指南吗? (山东省烟台市第二十中学 孙贞锴)
资料链接
尤·康·巴班斯基(1927—1987)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曾任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1975年,他担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直属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不久还担任了教育科学院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所书记。1981年,他就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并且是前苏联部长会议下属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审会议主席。
巴班斯基一生孜孜不倦地工作,写出了400多部(篇)著作,涉及教育科学的众多领域,有的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中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成果占了最大的比重。1977年出版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是全面论述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奠基性著作。此后的10年中,巴班斯基又继续联系实际,改进和充实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留下了《怎样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提高教育学研究的效率问题》和《教育学》等著作,以及大量有关“最优化”的论文。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24日第8版
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体会
孙宁
在教师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一直是教师孜孜追求的永恒目标。最近读了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接触这本书后收获颇丰。这本书主要从理论上全面科学、系统辨证地阐述了教学最优化的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细细研读,我们不难发现,本书所倡导的一些方法、思想和我们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是一致的,如在“课的教育性任务”中,不仅要“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理论”等,还要“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特别注意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发展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认知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学习兴趣”…… 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一节课上设置的多维目标。在“改善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一章中,巴班斯基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解、领会教学信息、拟定提纲,引导学生独立练习、自我检查等方法,都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巴班斯基在“最优化”理论中,把教学目的划分为教养性目的、教育性目的和发展性目的,即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情感态度,发展智力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从发展的角度因材施教,用赏识的眼光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取得成功就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整合多种教学方法,让它们有效地并举于课堂,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保证。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所以,在所有的优化中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最主要的。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课堂上要做到师生平等
教师要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要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首先,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学生会毫无顾忌的指出来,我也欣然接受。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
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有一次,学生告诉我:课上举手发言,一直生怕出错,所以不敢举手。我和蔼的对他说:“大胆地举起你的手,别害怕,即使错了也没关系。”以后,只要他怯怯地举起手,总是请他发言,经过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怕了,课堂上能看见他的小手了。
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教学过程中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教师在巡回中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进行综合、归纳同学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进行集体交流等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或示范表述,并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各抒己见,防止思维惰性,特别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标新立异的看法,使讨论波澜迭起,让学生茅塞顿开。这样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学生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并且是在愉快中学到了相应的知识。
三、利用现代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媒体的可控性,指媒体可在人的控制下,有选择地再现所需要的内容。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知觉活动。学生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然而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东张西望,抓不住事物的特征。现代媒体中的录相、电脑、投影等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就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从而教会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求图形的面积时,光靠讲解是无味的,必须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学习为乐。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演示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在分析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的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演示过程中,画面不断闪烁,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了图形的变化。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每一个学生,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教学,从各方面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有感
[日期:2009-02-17] 来源:  作者: [字体:]
“优化”二字成为现今的时尚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在大力倡导“最优化”。其实这一概念并不如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富有创意,只不过在当今教改形势下,有必要让大家重新认识“优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把教育学家曾经深入研究的问题结合教学改革,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具实效。
假期里我翻阅了班巴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这本书主要从理论上全面科学、系统辨证地阐述了教学最优化的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本书所倡导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与我们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是一致的,如在“课的教育性任务”中,不仅要“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理论”等,还要“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特别注意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发展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认知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学习兴趣”…… 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三维目标。在“改善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一章中,巴班斯基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解、领会教学信息、拟定提纲,引导学生独立练习、自我检查等方法,都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优化教学呢,我边读边思考,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深入分析教材的内容,并分析准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开展新层次的教学,这是学生乐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分清重要内容和需重点突破的难点问题,精选例题,参阅不同版本的教材,选择合适、多角度的练习内容,以期取长补短,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全面。
二、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所谓教学方法最优化,就是选择对一节课来说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我们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精彩。但是,选择媒体也要适切,要能真正为本堂课的教学服务,同时要指出,媒体不能代替一切,板书、教师教具的演示、学生的动手实践都应发挥其作用,如何选择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是一堂课是否高效的保证。
三、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巴班斯基理论中的“最优”一词是具有特定内涵的,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是指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教师依据教学任务、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等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从这一意义上说,一刀切是被严格否定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练习、达到同样的准确率,更不能以用样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他们,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们做教师的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每一位教师都了解科学地组织劳动的意义,科学地组织劳动为提高工作效率,并以最合理、最经济的办法达到目的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自己平时教学过程的优化问题,最近有幸拜读了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著作《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深受启发。
巴班斯基说在教学论中论证了据以顺利组织教学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是:科学性原则,教学同生活联系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巩固性原则。这些原则直接来自教育科学所揭示的有效教学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经常表现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之中。
让我深受启发的是在教师指导作用下,学生在教学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的教学原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统一的,对教学过程来说,也是合乎规律的。教学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只有在互相联系中共同发挥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如果教师积极的教,学生却不参与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那就不可能指望有什么成果。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学习一旦得到教师直接或间接的良好指导,就会更加有效。联系实际,平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只管自己去教,上课时总希望多讲些,多给些东西给学生,四十分钟总是排的满满的,有时候还感觉课堂时间不够用,下课时还希望多讲点,但一学期下来事实上还适得其反,学生的成绩不仅没提高,平时也喊累,有时候上课时总是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走神,甚至还发现有几次学生在课堂上睡着了,看了巴班斯基的书后,我知道了,我在教学过程中丧失了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的原则,教师在课堂上唱起了主角,学生对课堂慢慢的丧失了兴趣。一节好的课堂,教师要积极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有充分驾御课堂的能力,好的引导,可以给,平时的教学会更加有效。
人类知识世代相传的过程和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门研究都表明,教学的效率有规律地依存于人的感觉器官的知觉程度。对教材的感知越是多种多用,就越牢固地掌握这些内容。这一规律早在直观性教学中得到反映。平时我在课堂上喜欢用固定的模式,这种方法只能让学生越来越感到枯燥。
要做到教学内容最优化,还要做好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整合,备课不但要研究课文的思路,老师的教路,还要认真研究孩子的学路。有句俗话叫“众口难调”,所以,大厨师很难当,而且吃饭的人越多,越难一致。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老师相当于大厨师,学生相当于吃饭的。客观地说,再高明的厨师也做不出让每个人都满意的饭菜;同理,再高超的老师,他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提水,有的孩子提一大桶水很轻松,有的孩子提半桶水却非常吃力。但是,课堂上,教师上课一人不可能上出两堂不同的课。怎么办?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提出来的。但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不信请看,所有的同学作业是同一个练习本;家庭作业是同样的分量和难度;目标达成是同一个标准……还恨铁不成钢地数落着那些暂差生:“一样听的课,你怎么就不会啊?”同时自己也一脸茫然和无辜。这就和大厨师抱怨吃饭的一样:“我做的一样的饭菜,别人都吃得津津有味,你却死活不喜欢吃呢?”
因此我们教师不妨在认真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备学生”!学生们知道些什么,什么可以自学,什么应当小组议论,什么必须教师讲授,他们中又有多少能提动整桶水的,有多少能提动半桶水的……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区别对待了,作业的布置也要分层次布置了。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节上下工夫,力争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入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大有收获。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读完这本书之后猛然发觉我以前不知将多少瑰宝闲置在书架上生尘。我想这次是一个好的开始,今后我会少一些浮躁和懒惰,抽时间重新阅读学习,并让此成为习惯,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读书中更加丰富多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赛解题”成绩不理想,不宜过分解读
远晴聊教育(三十四)
关于课堂教学的八点思考
再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紧跟时代步伐,做永远的“新”老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