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生基本意识的培养之三:浅谈小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

小学生基本意识的培养之三:浅谈小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

    • 评论:0
    • 浏览:47
    • RSS:0
    文章类型:原创

    浅谈小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数感是学好数学前提。所谓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良好数感的人对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数感要加强估算教学

    (1)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教学的基础是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因此,让学生建立近似数这个概念,是寻求近似数方法的前提。在进行教学时,我尝试从生活实例直观描述引入概念,根据课例,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估算的方法和表示法。

    例如学习了“小数四则计算”,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妈妈上街购物,想买猪肉11.2元,鱼10.8元,蔬菜6.6元,水果25.2元,妈妈带了60元钱,妈妈带的钱够了吗?”我先请学生估计一下妈妈购以上这些物大概需要多少元钱?学生先进行了估算:11+11+7+25=54(元),然后,我再请学生计算妈妈购物实际需要多少元钱?学生很快计算出来结果:12.2+10.8+6.6+25.2=53.8(元)。实际计算的同估算的结果差不多。通过比较,得出了妈妈带的钱够用。这时候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妈妈想用剩下的钱买价格为2.2元的茶杯,可以买几个?”学生随即立即回答可以将价格为2.2元的茶杯看作是价格是2元的茶杯,并把妈妈剩下的钱看作是6元,这样可得,剩下的钱还可以买:6÷2=3(个)。

    这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从贴近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了估算的作用。

    (2)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估算,增强学生数感

    数学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众多的数据中,以敏锐的观察力,迅速地做出选择和判断,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从而有目的增强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了“工程问题”后,我出示这样一题:“一件工作,甲独做5小时完成,乙独做6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我让学生思考:两人合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的时间大致应该是多少?学生根据经验应该知道,两人合作要用的时间一定比一人单独做要少一些,也就是说,甲乙合做完成这项工程要用的时间应该比5小时少,如果有学生算出:5+6=11(时),说明一定是错误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错的。

        估算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估算与其它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多创设估算情境,合理渗透估算,让学生讨论交流估算方法。我们还注意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即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例如,教学了“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某工厂有女职工600人,男职工占全厂职工总数的40%,男职工有多少人?”A、1000  B、750   C、400 ,我让学生进行估算,一些学生很快就选择了C,我请他们说出理由,学生立即说出了理由:因为男职工占全厂职工总数的40%,女职工就占全厂职工数的60%,60%>40%,已知女职工是600人,男职工肯定少于600人,而题中只有C小于600,因此可知男职工的人数应该是400人。

    在培养学生进行估算时,我注意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并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数感要依托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

    提到数感有人会认为很神秘,不可捉摸。其实,它一点儿也不神秘。它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同时,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人所学到和拥有的数学知识是“死”是“活”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数感形成的情况如何与教师有无精心设计、学生有否得到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些数的认识,建构了一些数的概念,掌握了一些数的应用。但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这些都只是学生对数学所具有的一些原始、纯朴、朦胧的认识,尚非是系统、深入、真正的掌握与应用。

    因此,要让学生能把数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能用数学的视角自觉地去观察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能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把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还原,应用于生活,并逐步转化为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数学活动既可包含学生创设的一些情境、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一些小活动,也包含学生一些课外的调查、实践等。

    三、培养学生数感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网上资源非常丰富,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表现越来越突出。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把更多知识引入课堂。也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序的事物,通过网络搜集信息,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案例: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网,了解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汽车车牌号、国际标准书号等数字组合的实际含义,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的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设计:①为班上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②为班上的小小图书室编目录;③设计自己的居民身份证号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以此来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四、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数学感悟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数感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实践操作
    浅谈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转载]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郑爱巧: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