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经商案例启示“愚者赚今天,智者赢明天”这是商界的经验之谈

现如今社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创业者要想杀出一条“血路”,就必须有高于别人的营销策略。下面这几个古代经商案例很有意思,不妨学学其精华。


“愚者赚今天,智者赢明天。”这是商界的经验之谈。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瞬息万变,想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图强生存,就像一匹刚烈的奔马,驾驭得好可以一马当先,驾驭得不好,就可能失足跌入万丈深渊。要驾驭得好,就得充分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干今天,想明天,抓当前,谋长远。这样才能把握未来,取得长盛不衰的主动权!才能使创业者走向成功!

清朝嘉庆年间,在京城有个“五百包子店”,老板姓王,这个王老板做生意却很怪,他每天只卖500个包子,卖完就收摊,多一个也不卖。包子往往不到半天就卖完了,晚去的顾客吃不上,只好等到第二天再去买。有一天,一位赴京城赶考且和王老板相熟的读书人不解地问王老板:“你的包子这么好卖,为什么不多做些?”王老板反问道:“当大家都酒足饭饱时,再送上美味佳肴,还有多少人想吃?”多年后,当附近的杂货店纷纷关门歇业、改换门庭的时候,这个“五百包子店”仍然兴盛不衰,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直到清末后期才因战乱关了门。

眼下经商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可在众多经营者的思维中,供不应求一直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生意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无酒喝凉水”,赚的就是眼前,否则他人就抢去了商机。

其实,任何一种产品都有畅销于市,供不应求的时候,但它的前提必须是形成自己的特色。即使有特色,但它也有衰落的时候,因为市场也是有限度的,不论什么产品都有热销期,同时也有饱和度,从热销的这天起,也就是它衰退期的开始,但如何保持畅销不衰,这里面有很多的经营学问。“五百包子店”始终保持求大于供,造成“物以稀为贵”,注重研究消费心理,从而吊起了消费者的胃口;有道是“物极必反”,注重营销策略,也是取胜的重要法宝,“智者赚明天,愚者赚今天”。

成功案件一

有一位卖锅盔馍的林老板,刚做生意时,他对请来做秤的师傅说:“要是你做的秤能将9两馍称成一斤,除工钱外,我再赏你2两银子。”林老板出门后,老板娘则对做秤的师傅说:“你做的秤,要是能将1斤1两馍称成1斤,除工钱外,我再赏你5两银子。但要对我当家的保密。”做秤的人按老板娘的吩咐做了秤,多领了五两银子,高高兴兴的走了。从此,林老板用这杆“特制”的秤做生意,生意越做越红火,同行一天卖一担馍都还吃力,而林老板一天至少能卖5担馍。夫妻俩忙不过来,只好请帮工。渐渐地,林老板成了远近闻名的小老板。

每卖1斤馍都要给顾客多称1两,这位老板娘的做法看似“傻帽”,实则精明。她的“发家诀窍”就是:薄利多销,以诚待客,让顾客永远得到实惠。 由此,想到了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奥伯里说过的一句话:“企业是否兴旺,不是看它的日销售量;而是看它的年销售量;不是看它每日接待顾客的多少,而是看它拥有的顾客:“回头率”有多高。”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经营者只有靠诚实守信、货真价实、降价让利来赢得众多的回头客,永保客源不断,才能达到薄利多销、赚取高利润之目的。而如果信奉“无商不奸”的信条,靠以次充好、短斤少两、掺杂使假等不光彩的手段去赚昧心钱,经商的路一定走不远。因为“大众最聪明,也是最公正的”。

“愚者赚今天,智者赚明天”。只有诚心对客,才能生意兴旺,财源滚滚。

浙江杭州有一家著名的老字号叫“胡庆余堂”,每天顾客盈门,店里有块牌匾很醒目:“戒欺”。跋文由创始人胡雪岩写就:“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他规定,“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员工有违反,不仅剥夺饭碗,还要送官府。

来看看老字号胡庆余堂的经营秘方:

1、是乃仁术

胡庆余堂门楼上现今还保留着创始人胡雪岩所立“是乃仁术”四个大字,它表达了胡庆余堂创办药业是为了济世、广济于人。这四个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医者,是乃仁术也。”更真不二价

真不二价反映了当时就有难能可贵的诚实守信和治病救人的仁义。数百年来胡庆余堂一直铭记这一祖训。

2、真不二价

胡庆余堂制药遵守祖训:“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所生产药品质量上乘,所以在竞争上提倡货真价实,“真不二价”。“真不二价”的横匾现仍悬挂在国药号大厅。

3、戒欺

胡庆余堂崇尚戒欺经营,著名的“戒欺”匾额系胡雪岩清光绪四年四月亲笔所写店训,它告诫属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戒欺的理念,涵盖方方面面,反映在经营上,首推的是“真不二价”,即做生意讲诚信,老少无欺,贫富无欺,不能有丝毫掺假,“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戒欺”是胡庆余堂以“江南药王”饮誉120年的立业之本。

成功案例二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

保证质量,严把选料关

从开业之初,同仁堂就十分重视药品质量,并且以严格的管理作为保证。创始人乐显扬的三子乐凤鸣子承父业,1702年在同仁堂药室的基础上开设了同仁堂药店,他不惜五易寒暑之功,苦钻医术,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型配方,分门汇集成书。乐凤鸣在该书的序言中提出“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规范,代代相传,培育了同仁堂良好的商誉。

仁行天下

同仁堂历经沧桑,“金字招牌”长盛不衰,在于同仁堂人注重把崇高的精神、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熔铸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并化为员工的言行,形成了具有中药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系统。的确,“质量”与“服务”是“同仁堂”金字招牌的两大支柱,坚持质量第一、一切为了患者是同仁堂长盛不衰的最根本原因。

斗转星移,东兔西乌,但同仁堂的“顾客至上,竭诚服务”的观念却始终不变。1984年,一外地顾客来店求购4克天仙藤,一位老售货员收方后说:“这药4克值4厘钱,给你10克,收1分钱。”顾客满意地笑了,为了这一分钱的生意,这位老售货员柜前堂后跑了两趟。事后,顾客投书称赞同仁堂可贵的风格,认为像同仁堂这样的大药店,仍能保持做好小生意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上述几则古代经商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买卖一定要讲究营销策略和以诚待客。研究消费心理,注重营销策略,是取胜的重要法宝。而老字号的经营核心是以诚待客、以质取胜。因为,消费者是“上帝”,他们决定着你的“饭碗”。如果在经营中偷工减料、偷梁换柱、以次充好,违法经营赚昧心钱,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市场所淘汰。这些经营方法和古训道理值得我们这代人深刻学习和传承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坊街上庆余堂
我心中的企业文化
修建胡庆余堂,德业传百年
(1)胡庆余堂国药号的成功秘诀
文化索骥 I 徽商老字号:“江南药王”胡庆余堂
智者和愚者的差别到底有多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