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书解读六卷:《孟子》连载 利国以仁义为本

来源:中国孔子网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篇

利国以仁义为本

【原文】1.1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己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与货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忠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己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将会对我国有什么好处呢?”

孟子回答:“大王为何非要谈好处呢,只要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大王开口就是‘对我国有好处吗?’世家贵族大臣开口就是‘对我家族有什么好处吗?’平民百姓开口就是‘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吗?’这样从上到下纷纷追求利益,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在一个拥有万乘车的国家里,犯上作乱杀其君主的肯定是拥有千乘车的世家大夫;在一个千乘战车的国家中,杀君犯上的一定是拥有百乘车的大家氏族。在万乘国家中就能拥有千乘;在千乘国家中就能有百乘,富贵程度实在是够高了,但是处在先谈私利后讲仁义的情况中,不杀君夺权独占整个国家便永不会满足。讲仁的人决不会遗忘其父母亲人,有义的人不会做出不忠于君主的事来。大王只要仁义为本,就足以保国安民了,何必开口要好处呢?”

【解读】

孟子这节讲的是“利国以仁义为本”的哲学道理。治国以仁义为本,是儒学德政礼制之根本。孟子如此“崇德胜于好利”的政治思想,或许我们今天讲究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难以理解。但是孟子如此“崇德胜于好利”的德政思想文化却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传统文明。尚德胜于尚利以仁义为本德政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故此,“利国以仁义为本”的哲学观念,必然其内在一定有他不可否认的哲学道理。

梁惠王,是战国时代魏国君王,“惠”是他的谥号。

梁惠王他之所以欲利而不尚德,这与他所处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时代有必然关系。春秋战国长达几百年,自尧舜、夏、商、周两千年的传统德政文明,在这个时代己经丧失殆尽了。各诸侯国都处在个自为政,为争土夺利战争不息之中。在如此礼崩乐坏,道德乱伦的形势下,梁惠王一见孟子所问的第一句就是,你老先生能给我代来了什么利益了吗?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如此所言道出了孟子政治思想之本义。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之根本在于继承弘扬先圣时代“好善忘势”的仁政王道率人善本天性立道施教,以仁义来治国平天下。遵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政礼制,才能使百姓“有耻目格”从而人人崇德好礼,自觉自律,耻恶从善。孟子观念是人无不向善,无不好仁,唯有遵守仁义道德“以不忍人之心,施不忍人之政”才能得人心,统民志,获民信。孟子如此以“尚德不尚利”的观念来劝谏梁惠王,仍然是继承孔夫子“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的政治观念。

孟子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这是在赞扬尚德不尚力的仁政王道,得民心得天下的政治思想。百姓不可能以封销边界就可以固守住,国家也不是能以山川险阻就能保住安全。拥有仁义道德的政权,必获众助;失去了仁义道德的政权,得助必少。如此观念正是孔子言“德不寡,必有邻”(《论语·里仁》)的道理,意义在于得民心得天下。

以仁义道德治国为利,而不是以财富与国防实力为利的传统文治德政思想,其内涵哲理十分深刻。虽然如此尚德不尚利的政治不适今天之时尚,但是“利国以仁义为根本”的传统德政思想,其理论是完全与人固有善本天性相吻合,与“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人心无不向善,人心无不向仁的儒家仁本政治思想相契合,是亲人政治之道。

[王曰:‘何从利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的这段论述确定了政权欲利不是利国,反而是害国的理论。孟子说如若国君,贵族大夫,平民百姓从上到下不崇尚仁义道德,互相争夺的都是为了利于自己,这个国家也就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孟子所要讲的道理是,全国上下都为了自己争夺利益,必然会消弱仁义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利益相争必将会产生“放于利,多怨”。(《论语·里仁》)欲利不崇德必会产生“为仁而不利,为利而不仁”人生价值观。全国上下丧失仁义道德,自然就会产生争权夺利的各种贪欲,贪欲是万恶之根。由于贪欲泛滥将社会秩序推向利益分争,社会就会丧失安定,上下交征势必会消弱百姓的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与力量,苛政与百姓争夺利益,其结果是杀鸡取卵,自毁长城。

儒家倡导的仁政王道政治思想,又是如何富民强国呢?孔子说:“先富,后教,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如此强国之道讲的是先让本国的百姓富起来,然后对百姓实行道德文化教育。本国百姓为自己国家文明进步而欢欣鼓舞,外国百姓必将慕名纷纷投奔而来。孔夫子如此富民强国的政治思想,就今天而言不可否认。

孟子认为国家欲利于政权,仕大夫欲利于自己,这样必将会形成上下交征,百姓在层层的苛政盘剥中,就会丧失生存的衣食基本保障,从而消弱了百姓扩大再生产的物资力量。如此杀鸡取卵之苛政,破坏了先民富,后国强之规则,这样的国家能不岌岌可危吗。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圣人讲的是治国安邦兵可舍,食可弃,唯民信不可失。无兵有民信可重建,无粮有民信再生产,如果这个国家丧失了仁政王道,治国如齐家的民信,就像大树坏了根,江河断了源一样,这个国家也就明存实亡了。周朝一统天下八百年,在这个朝代中有几十代人生死交替,靠的正是德政礼制广得民信。孔夫子的这段论述是对治国“不以利为利,以仁义以为利”政治思想最切合儒家思想的解读。

[万乘之国弑其君,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这段论述主要讲的道理是,欲壑难填的贪欲之害。说的是贪欲是万恶之本的道理。这段论述所说明的道理是,舍弃仁义道德的政权,由上至下皆不崇尚道德,都以利益为目的,就会产生争权夺利,在欲壑难填的促使下,无所不用其及。孟子说丧失仁义道德的政治秩序,就会滋养贪欲盛兴,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比弱肉强食的禽兽更残酷,禽兽只求食饱,人的贪欲是整个天下。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如此所言讲的是,一旦丧失了仁义道德,贪欲无所不用其极欲壑难填。唯有将仁爱与羞耻之仁义道德发扬广大,形成社会风尚,全国上下崇德好礼蔚然成风,久而久之成为民俗化,世俗化,才能有效的树立“尚德不尚利”的社会风尚,才有益于建立不治而致的社会秩序。“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如此之言是孟子是警示欲壑难填其危害之严重性。如此之所言不仅仅是对治国而言,对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同样很有广泛的学习价值,欲壑难填,害人非浅。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忠其君者也]

孟子如此所言讲的是“孝悌政治”与上行下效的“絜矩之道”政治规则。讲的是“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与治国如齐家的理论。“孝悌政治”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理论之根本,是治国如齐家仁政之基础。

《大学》中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梯”。说的是在上位的领导人能做到孝悌之道,百姓们就会学着去做。在家能尽其力孝敬父母,亲爱兄弟,把如此亲情转移到社会上,就能做到忠君敬长,天下皆兄弟。如此所言讲的正是“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忠其君者也”之规则。

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一君正天下平”(《孟子·离娄下》)如此上行下效的絜矩之道,讲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儒家倡导上行下效的絜矩之道正是为天下树立“道德王”的形象。身居高端的君王应当以身作则成天下百姓的表率与楷模,这才是仁政王道政治规则。所以孟子最后说,君对天下仁,天下对君忠,君对天下义,天下就不会违背你。大王只要以仁义为利,遵守“孝悌政治”治国平天下才能富民强国,何必开口就要“利”呢,“利,不是利国而是害国”孟子如此之结语就当时诸侯分争而言,是有道理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14章 诤誎惠王 斥责自圭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治国,而此人背道而驰,竟也能统一天下?
历史的另一张面孔
王之不王?左右张望,不知道咋wang!
央视纪录片《仁义之道——孟子》
王道仁政——孟子的政治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