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附子半夏配伍治验
治验举例
1,久咳案:叶女,33岁,教师。2011年12月10日就诊。主诉:咳嗽3个月。患者3个月前因感冒发热,经用抗炎退热药后症状缓解,但遗留咳嗽、咳痰症状至今,久服清肺化痰止咳等药也未能见效。现证见咳声频连,喉间痰鸣,痰液稀白量多,形体丰腴,面目晦暗,四肢发凉,夜卧不暖,胸脘痞满,大便溏薄,腰膝酸软,舌淡胖嫩、苔白腻,脉沉细;胸片提示肺纹理增粗,血常规正常。辨证为久咳(肺肾阳虚,寒饮伏肺);治当补肾回阳,温肺蠲饮;方选四逆汤和射干麻黄汤加味;处方:制附子30g(先煎),干姜30g,炙甘草20g,射干10g,炙麻黄10克,辽细辛10g,炙紫菀10g,炙款冬花10g,五味子10克,法半夏15克,杏仁15g,桔梗10克,茯苓20克,生姜15g,大枣15g。水煎服,日1剂。3日后以咳嗽为主的诸症开始减轻,至10日时咳嗽消失,诸症也基本消失。
按语:患者因感冒风寒引发咳嗽、咳痰不止,又久服清泄肺金之品,致使肺肾阳衰,寒痰水饮滞留胸肺不去,以致咳嗽等症长久不已。阳虚当以四逆汤回阳,寒痰当以射干麻黄汤蠲除。两方一治本,一治标,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方中有意无意中用了附子与半夏配伍。附子是为回阳第一品,半夏是为化痰蠲饮神药,二者相配温阳化痰,并行不悖,切中病机,无疑给治疗带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2,喉痹案:谢谢男,36岁,医师。2010年4月12日就诊。诉咽部不适2年。患者平素易于感冒风寒,2年前外出淋雨受寒,归后即出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清涕、频繁打喷嚏、咽喉不利等症状。经输液和口服抗炎退热等药物后,发热恶寒等不适消失,但遗留咽异物感、吭咯痰液等症状至今未愈。曾被诊断为慢性咽炎,经用不少中西药物都不见好转。患者每于冬季或服用清热药或喝酒后咽喉不适加重,嗜睡乏力,咯痰清稀量多,舌淡紫、苔白腻,脉沉细缓;咽部淡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色暗淡;胸片提示肺纹理增粗。四诊合参,辨证为喉痹(阳虚感寒,痰客咽喉);治以散寒通阳、涤痰开结;方拟半夏散及汤加减;药用生半夏15g,生姜20g,桂枝20,炙甘草30g,防风10g,茯苓30g,陈皮15g,桔梗10g。服药5剂后,痰液有所减轻,但其它症状未有减轻。细观选方用药并无不妥,只是温阳祛寒之药用量不足,于是将半夏散及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药用半夏20g,桂枝20g,炙甘草30g,麻黄10g,制附子30g(先煎),细辛10g,桔梗10g。服药3剂后咽异感及咯痰症状显著减轻,余症也各有不同程度减轻;又服7剂后诸症消失,舌脉基本正常。嘱其服用附子理中丸和霍香正气丸善后。
按语:《祝味菊医书四种》云:“苟气阳之不足,则精寒水冷,血凝为瘀,液聚为痰,废料潴积而为湿,向之资以为奉生之源者,转以为生身之累”。患者平素卫阳不振,外出淋雨感寒中湿,导致寒湿生痰,痰滞咽喉,形成喉痹之证。证见乏力嗜睡,咽中不适,舌淡紫、苔白腻,脉沉细缓,当为少阴寒化病无疑。《伤寒论》313条说:“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结果药后并未获明显疗效。经再次详查后,认为病重药轻,于是将半夏散及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加减。结果10剂病愈。方中附子温阳祛寒以治病之本,半夏化痰散结,二者通利咽喉之功之大矣。
3,腹痛案:马男,45岁。2009年9月28日诊。主诉:腹胀时轻时重2个月。素嗜寒凉之品。患者2个月前过饮冰镇啤酒后,出现脘腹胀痛等不适至今不愈。经胃镜检查后,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经应用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等西药和藿香正气丸等中成药治疗,没有取得预想效果。现证见脘腹胀痛不止,时而痛势剧烈,肚腹鸣响,食入欲呕,纳呆便溏,四肢逆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腹痛(肠胃虚寒,寒饮内盛);治当温胃散寒,通阳化饮;拟附子梗米汤加减;药用附子30g(先煎),粳米100g,法半夏20g,炙甘草20g,大枣20g,白芷15g。先后治疗7日,诸症基本消失,病告痊愈。两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说:“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患者表现为脘腹胀痛,纳呆欲呕,肠鸣便溏等症,证属肠胃虚寒、寒饮内盛,其证机正与本条相合。故用附子温阳祛寒以治病之本,法半夏降逆化饮以治病之标,炙甘草、大枣、粳米缓中补虚、扶助胃气,加白芷以助半夏祛寒燥湿之功。诸药合用标本同治,进而达到了治愈腹痛病证的目的。可见,附子与半夏配伍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上述病患都存在有“阳虚寒凝,痰饮内停”的基本病机,辨证用药上都用了附子与半夏配伍。结果疗效明显,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笔者多次运用附子半夏配伍治疗病患,还曾亲自尝试过附子与半夏配伍煎剂,均未出现过中毒现象,也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其性可升可降,走而不守,无所不至,通行十二经脉,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外固卫阳、内解寒凝,对脾肾阳衰、阴寒内盛诸证有显著功效,被黄宫绣《本草求真》誉为“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半夏辛温,有小毒,入脾胃肺经,具有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的功效,为治痰湿之要药。《医学启源》称其“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附子与半夏两者配伍,辛开苦降,斩关夺将,相辅相成,可祛除机体内外上下、脏腑经络的寒痰水饮,使脾肾得温,阴寒得散,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寒凝痰滞等诸症随除。
所有药物都具有治疗作用与毒副反应,是集两者于一体的双刃剑,这也是药物的共性。中药相反的本质为两种药物同用时,患者出现了比其单一药物应用时更为剧烈的毒副反应。由于其强烈的毒副反应发生使患者根本不能耐受,使疗效不能发挥,出现了与治疗目的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就称这类药物配伍相反。
《神农本草经》是关于中药性能和配伍应用的重要著作。该书明确作出了乌头反半夏的结论,却没有附子反半夏的记载。由于附子与乌头的亲缘关系,最早由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推出了附子反半夏的推论。现代国家药典亦曾指出“附子不宜与半夏同用”。乌头虽为附子之母,七情配伍也与附子相似,但二者药效仍有所不同,故而作为中药学最为经典和权威的著作《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都并没有提出附子反半夏的结论,诸多本草亦持二者可同伍的观点。
附子半夏相伍历家多有应用,由医圣张仲景首开先例,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中的附子粳米汤。医圣用附子之大辛大热之性,大补不足之元阳,祛散阴寒之气,以助半夏温化寒痰之功;用半夏辛苦温之性,辛开苦降,燥湿化浊,降逆和胃,以助附子祛除阴寒湿浊之邪。两药相合融温阳散寒、化浊燥湿、降逆和胃为一炉,成为治疗元阳不足、寒痰内盛、胃气不和等证的绝配搭档。当代名家叶橘泉教授在《古方临床运用》中评附子粳米汤时,称该方之妙就在'附子半夏相伍','二者缺一,效即不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用生附子配伍半夏治疗“胃冷有痰,脾弱呕吐”等证,唐代《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伤寒六书》、清代《张氏医通》等都曾应用附子与半夏配伍治疗多种病证。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还提出了附子升肝脾清阳、半夏降胃中浊气的学说,在临床上经常附子半夏同用,每每取得良效。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历来都被中医学者奉为圭臬,其所列方剂只要辨证无误,疗效都非常肯定。李时珍亦是历史上少有的中医药大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中药学重要的典籍。他们都用附子与半夏配伍治疗疾病,足以说明两者配伍必然有其深意,其疗效是超乎寻常的。
近代和现代应用附子半夏配伍治病的医家也不少见。如近代名医《丁甘仁医案》中以附子配半夏的案例就有50多个,其治疗病种达10余种,包括痰饮、疝气、中风、伤寒、肿胀、痢疾、哮喘、痹证等病证。《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报道,李可老中医常超大剂量使用附子半夏配伍治疗急危重症,认为二者配伍“相反相磨、相激相荡、相辅相成,功效倍增”,治疗老人、孕妇、小儿各种危急重症,屡起沉疴,屡愈顽疾,无1例中毒,临床见效迅速,疗效确切。
附子半夏配伍一直受相反配伍禁忌的约束而不能发挥其非凡的疗效。《新中医》(1989年第5期)杂志认为,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附子与半夏配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应用广泛,所治病证涉及临证各科,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临证只要抓住阴盛阳虚、寒痰湿阻的主要病机,准确辨证,合理运用,就能避偏取利,大大提高临证疗效。
附子和半夏均为有毒药品,二者配伍尚有人持有相反的观点,还不被国家药典支持,所以存在有潜在的医疗风险。为了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需要相伍应用时,使用前应当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嘱其严格按照正确的煎药、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谨慎行事,密切观察病情,小心谨慎,中病即止,不要长期服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运用经方治疗肺癌顽咳三案 作者:张霆
王付经方研究院;经方辨治肺源性心脏病水肿、间质性肺疾病
经方辨治肺源性心脏病水肿、间质性肺疾病
古今名医验方秘方=喘 证(肺气肿)
全是精华!名老中医王幸福老师用药经验辑要(上中下收藏版)
《伤寒杂病论》基础方之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