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春远嫁的屈辱远超想象!并非和亲,而是用银子换来的婚姻

有关探春的结局,红迷们大约都知道她要远嫁番邦。

其实曹雪芹的80回原著里,并没写过探春的婚嫁。但是他给过很多箴言: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这些伏笔很清楚地指向:探春一定要远嫁,而且一定会嫁个贵婿。

87版正是依据这样的思路,安排南安太妃认她为义女,以宗室女的名义和亲番邦。看上去很不错,情节通顺,但是否真是原著的意思呢?

01 87版编剧的谬误

由于87版影响力非凡,时间久了之后,令很多人产生错觉,以为那就是原著情节。

其实非也!这个结局,思路上没问题,但过程却极其潦草敷衍,故事里到处都是逻辑混乱。

首先是远嫁起因,87版编剧的是朝廷打仗打败了,需要挑个宗室女去和亲,由于领兵打仗的是南安王,所以这事就由南安王府解决。

南安太妃不舍得自己女儿出嫁番邦,就来贾府强行认探春为干闺女,以此搪塞政府,推卸自己的责任。

探春不情不愿,赶鸭子上架。南安郡王是得罪不起的,为了家国利益,只得牺牲自我。

到了远嫁时,南安太妃一副奸计得逞、得意洋洋的神情,还唯恐探春反悔。而贾母凤姐等人则一副冷漠嘴脸,并无留恋之意。

这一刻,探春仿佛真成了“泼出去的水”,爱咋地咋地吧。

对于卓语的铁粉而言,现在来看87版这编剧,是不是觉得有点搞笑啊?

人物立场模糊,角色情感错乱,这些都还在其次。更关键的是:

1、人设不符

四王八公属于一个圈子里的。他们祖上功勋卓著,但后代多为闲散状态。所谓南安王带兵打仗,不符合原著的设定。

2、历史不符

即便打仗失败要选人和亲,也绝不可能选到贾家来。

历史上,和亲对象都是帝女和宗室女。大臣之女顶多做媵妾陪嫁,但即便如此,也必须出自高官显赫之家,且祖上往往有皇家血脉。

而贾家早已退出政治核心圈里,只有贾政一个公务员,还仅仅是个工部的五品小官。以这样的门第、官衔和工作单位,轮一百圈也轮不到他头上。

3、即便选人,也不可能由【太妃】来执行

封建历史上,皇帝、亲王、郡王、五侯遗孀,以及丧夫的诰命夫人,会享受“晋爵”待遇。

先皇妃嫔受封为各级太妃,王爷的遗孀封为太王妃,诰命夫人受封为太夫人。南安太妃就是王太妃,是已故老王爷的遗孀。

莫说王太妃,即便是宫中的皇太妃,政治地位也等于零。她们无权管辖后宫,更不能插手政治事件。

如果确实需要选人去和亲,那就是一件严肃的政治事件。无论如何,官方都没理由交给太妃去操办。

4、辈份错乱

从书中描写的礼仪细节可以断定,南安太妃跟贾母是一辈人。她在贾母面前,从来都当仁不让地居尊位,从没有北静王那种客气的表示。

因此,她跟探春不可能认为母女。

很多人对此有误解,以为太妃顶多比北静王高一辈,北静王不到20,那太妃也就30多岁。

这个说法毫无道理,他两人无法建立联系。也许他跟太妃差两辈呢,但他仍然可以袭【北静王】爵位,因为那是世袭罔替的爵位。

5、跟曹雪芹原著冲突

此处高能,这一点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

第七十二回,有人来向贾家提亲:

“前儿官媒拿了个庚帖来求亲,太太还说老爷才来家,每日欢天喜地的说骨肉完聚,忽然就提起这事,恐老爷又伤心,所以且不叫提这事。”

第七十七回又提到:

“且又有官媒婆来求说探春等事,(王夫人)心绪正烦,那里着意在这些小事上。”

看看前后文就能明白,两次官媒婆求亲都是冲着探春而来。

如果按87版编剧的,南安太妃已经认了探春为义女,替朝廷选好了人,那探春就是名花有主了,且肩负政治任务,怎么可能再出现这种情节?

这可不是自打自脸了吗?

还有更严重的:贾家最亲密的盟友江南甄家已被抄家,从各种信号来看,贾家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南安太妃一旦认她为义女,她就是宗室女身份,比元春高贵得多。在这个时候,朝廷会同意吗?难道大发善心来救贾家?

所以,认义女这个情节无论如何都不成立!完全脱离了家族政治背景,脱离故事大脉络。

说白了,探春根本没资格成为宗室女。影视编剧完全不懂,反而还让她不情不愿,可谓自相矛盾,漏洞重重。

02 太妃来访

依原著来看,南安太妃这次来访只能是私人活动,跟官方毫无关系。

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时,贾蓉进来向尤氏说道:

方才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四家王爷,并镇国公、牛府等六家,忠靖侯、史府等八家,都差人持了名帖送寿礼来,俱回了我父亲,先收在帐房里了,礼单都上上档子了.......

请看,贾敬都出家了,压根不在贾府,他过生日,四王八公也会送寿礼来的。这就是他们跟贾家的交情。

当下的贾家早已失去政治光芒,跟四王不在一个平台上。为什么四王还如此给面子?全因祖上!

生活里有此体验的人都会明白,这种交情很特殊,以礼仪性为主,并无真切的利益挂钩,跟江南甄家那种铁杆不一样。

所谓礼仪性,就是红白喜事,尤其是跟前辈有关的,才最好使。

而这,才是贾母提前过寿的原因!

这个问题,之前已解读过。新粉参看《刘姥姥瞎编故事,明确揭开宝、黛、钗命运大结局

只有搬出她这个老祖宗,又号称80大寿,等于把自己能用的条件都用满了,才有可能请的动这些王妃,才有可能劳动她们来帮帮忙。

吃了茶,园中略逛了一逛,贾母等因又让入席。南安太妃便告辞,说身上不快,“今日若不来,实在使不得,因此恕我竟先要告别了。”贾母等听说,也不便强留......

请看这段,你想过吗,这跟故事主线有啥关联?若无深意,曹雪芹又何须写这废话?

其实它说明,南安太妃很难请的动,这次也是勉为其难而来!要知道人家是太妃啊,地位比一般王妃更尊贵。

这全是靠着贾母豁出老脸,虚加岁数,大摆寿宴。

到了七十二回,贾琏跟鸳鸯商量:

这两日因老太太的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银子都使了。几处房租地税通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明儿又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一时难去支借.....

请看,这个时候贾家的经济危机已经多么严重!可是贾母还把【银子都使了】,这绝不是闲着玩,她这样的人早就不稀罕那些虚排场了。很显然是有苦衷的。

【明儿又要送南安府里的礼】,这一句就更厉害了,为什么把它放在娘娘的重阳节礼前?

这说明,南安府就是当前的头等大事!无论怎样都得办,还要风风光光办!

把前后联系在一起,你才能明白:这个时候贾家就是腹背受敌。想借点老朋友的力,也绝非易事。

谁都不是傻子,贾家的政治处境大家都知道。在这个时候,人家没有躲着你,就算是很有情义的了。但想让人家办事,银子还不跟上吗?

综合这些情节来看,南安太妃纯粹是卖了贾母面子而来。贾母对她有求,她并没有当下答应,只是跟探春见了一面而已。

很显然,贾母是希望太妃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去安排探春。以结局来看,远嫁为王妃绝不是一句话的事,需要等待合适契机。

加上太妃可能也忌惮政治影响,需要考虑考虑,所以婚嫁之事当时并未敲定。也因此,有了后面官媒来求说探春。

很多阴谋论者,总以为四王八公的存在,就是要跟贾家密谋造反。这都哪儿跟哪儿啊?看不懂原著就瞎猜。越瞎猜还越有市场。

03 使了多少银子

【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贾琏说了好几桩事,每件事的花费并不多啊。

呵呵,你若真以为三千银子能办这么多事,那你就太幼稚了!

其实这银子是用来支应人员开支的。礼物的价值,怎能告诉你呢?

凡写这些事,都是点到为止,内情怎么能全写出来。好比你写一部现代官场小说,走个亲戚花好几亿,那不是太罪恶昭彰了?

看看贾母的私库,再看看贾府收礼的价值,你就明白了。

就在贾琏跟鸳鸯商量前,偏偏先跟平儿论辩【蜡油冻的佛手】,你以为曹雪芹干嘛写它,就是给读者做参考用的。

蜡油冻是一种珍贵冻石,是福建寿山石中的珍品。而寿山石的古董中,不乏十倍黄金价值者。这蜡油冻佛手价值几何,你想想吧。

令人惊掉下巴的是,这竟然是个和尚送的,还是不相熟的外路和尚。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身为王公贵族,总不能出手比和尚还吝啬吧?

由此可见,三千两连个零头都不够。只不过,那些高级礼物不需要现买,让贾家的珍藏品发挥作用就是了。

04 探春嫁给谁

探春到底是怎么走上远嫁之路的,以什么身份远嫁?

肯定不是王妃义女,也不是和亲。她不是官方出嫁,而是私人关系做媒。

历史上的曹寅,就有两个女儿都是王妃,跟书中的情况高度相似。

萧奭的《永宪录续编》上说:

(曹)頫之祖□□与伯寅,相继为织造将四十年。寅字子清,号荔轩,奉天旗人,有诗才,颇擅风雅,母为圣祖保母,二女皆为王妃;及卒,子颙嗣其职,颙又卒,令頫补其缺,以养两世孀妇........

曹寅长女,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嫁平郡王纳尔苏为妃,这个有清朝的史料为证。他的次女,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出嫁,有曹寅奏折为证:

臣愚以为皇上左右侍卫,朝夕出入,住家恐其稍远,拟于东华门外置房移居臣婿,并置庄田奴仆,为永远之计。臣有一子,今年即令上京当差,送女同往,则臣男女之事毕矣。

这一年,曹颙送妹出嫁,兼进京当差,曹寅还提到女婿的住所问题。但是到底嫁了谁却成谜,清皇室里没有发现她的玉蝶。

根据当时的通婚潜规则,她嫁给附清的蒙古子弟,可能性极大。这种通婚正是统治者乐见的。那些蒙古子弟,有“内廷随侍”者,有“内廷教养”者,婚后多返回藩部。

所以,曹寅次女的婚姻很可能分两步,第一步是嫁给蒙古侍卫,第二步是婚后返回蒙部,后来成为王妃。

历史上的康熙非常偏爱曹家,但在书里却完全没这回事。南安太妃就取代了康熙的作用,她会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让探春联姻一位蒙古王子。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那些附清的蒙古子弟,多是败落部落后裔,又受到清政府的扼制,大多经济拮据,且文化教养十分落后。所谓王子,有名无实。

探春这样一个才智清明的女子,嫁给又穷又蛮的蒙古王子,想想都令人心痛。

当然,在书里未必一定嫁到蒙古。无论用什么地名,本质一样,那位番邦王子的情况就是这样。

可这已经是她最好的结局,是贾母拼尽全力为她争取来的。至少,避免了经历家族败落,避免沦落底层。

和亲是一桩国家大事,对方一定兵强马壮。和亲者是为国立功,其家族必然受到优待庇护。而探春的婚姻并没这些作用,她只是借助家族最后一点余福,且自降身价,苟全性命而已。

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也是深度悲剧的所在。

05 贾母为什么藏起众女儿

南安太妃……又问众小姐们,贾母笑道:“他们姊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有的是小戏子,传了一班在那边厅上陪着他姨娘家姊妹们也看戏呢。”南安太妃笑道:“既这样,叫人请来。”贾母回头命凤姐儿去把史、薛、林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

这是一段令人颇为迷惑的描述。肯定有很多人想不通,既然费劲八叉的让人来说媒,怎么还藏着众姑娘?

其实,这就是曹雪芹的高明啊!

贾家此前也搞过一些社交,从来不藏女儿,这次藏着,恰恰说明别有用心。

就像古代帝王接受禅让,必然要再三再四的推辞。越渴望什么,越要做个假样子。反正,我们千百年来就兴这个。

贾母等的是南安太妃那句话:“既这样,叫人请来。”

自己跑出来见客人,与客人请来见,意义可是不一样的哦!

从这句话看,南安太妃跟贾母早已达成默契,她是配合贾母演戏,演给其他贵妇们看。

06 贾母只顾探春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解析贾母说话的顺序:史、薛、林、三妹妹

这又是极其令人迷惑的地方,为什么薛会在林之前?

其实此前搞社交,贾母历来都把黛玉捧到最高。这次很显然是特殊情况。特殊在哪里?就在于那个“三妹妹”。

也就是说,贾母把最重要的主角放在最后面,压轴出场。按照这个意识形态,那就要反过来排列了。

史湘云已经订婚,这次活动根本与她无关,所以放在最前面。

后面跟了薛宝钗、薛宝琴,她俩当然都愁嫁不出去啊!贾母虽然不待见宝钗,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到了这个时候,贾母并不吝啬给她们提供机会。

再后面是黛玉。由此可见,贾母并非要让黛玉吊死在贾府。如果说从前是这样,现在也变了。这恰恰印证了贾府面临的危机有多么严重。

最后才是探春。为什么重点不是黛玉呢?还是因为宝黛间的爱情。贾母想给黛玉安排归宿,但又明知宝黛无法分离,这不是两难之事吗?

如此一来,探春就成为最需要、也是最应该安排出路的那个。

实际上,贾母并非只顾探春,凡是出场的姑娘,都具有被豪门相中的机会。

只不过,这机会的成功率微乎其微,更像是虚落人情。因为有探春压轴出场,又是唯一的贾姓姑娘,那些世交怎么可能越过探春,先选其他人呢?

07 为什么没有迎春和惜春

贾母借寿辰给孙女安排相亲,并非秘密。只有读者们被蒙在鼓里,人家贾府人可是全都门清。

看看邢夫人对此事的反应:

“且前日南安太妃来了,要见他姊妹,贾母又只令探春出来,迎春竟似有如无,自己心内早已怨忿不乐。”

邢夫人的不满由来已久,但是,这是唯一一次由作者赤裸裸的写在明面上。

在封建社会里,媳妇对婆婆不满,那是大不孝。这样写到明处,就说明这不满已经达到火山爆发级别,根本压不住了。

邢夫人的反应,能印证如下问题:

1、寿宴上的见面的确非常重要,而且肯定好处大大的。

如果真像87版编剧的那样,南安太妃来抓壮丁的,探春被迫屈从,就不算什么天大的好事。邢夫人又何须如此气恼?

2、贾母的确偏心

尽管邢夫人这人格局小,但能气成这样,总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贾母对贾政一家的偏心,那是实打实的。无论是私产、人脉、资源,还是家族管理权,无一不是贾政优先。

从后面给王府送礼看,不是一般意义的相亲,要促成这事需要花银子。这样的话,以贾府当前情况,只能集中资源保优势股。

而探春当然就是贾母心中的优势股。

不仅仅因为探春自身优秀,还因为探春早已投靠到贾母麾下!这个时候的她,甚至取代了凤姐的作用,成为贾母最有力的臂膀。

曾经的探春,极力讨好王夫人,要做她的小棉袄。但一切都悄无声息地变化着。(至于变化过程,卓语会另有文章解读)

集合了这么多条件的探春,你说贾母怎能不偏心她?

08 小结

古代女子没有独立人身权和财产权,只能依附外界。生于大厦将倾家族的探春,无论多么优秀,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站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探春已经算是逆风翻盘、人生赢家了。对比贾家其他人的结局,探春无疑是最幸运的一个。最关键的是,幸运还全靠自己争取而来。

其实探春当时的处境非常微妙,若无正确选择,她的下场绝不可能好过迎春。(这些问题,会在以后的文章里继续解读)

但作者曹雪芹是个穿越人,他具有现代人的意识,那就是强大的自我意识!

站在探春的自我理想、人生价值的角度,天生我才不能用,反而要被放逐蛮夷,这是多么惨痛和无奈啊!

由此,你才能懂得作者的悲鸣是何其深沉: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春“王妃”身份探遗
君笺雅侃红楼——说说探春远嫁的前情后事,背后发生了什么?
红楼梦: 贾元春为了后宫争宠做了一件事, 害了妹妹一个人, 坑了贾府一族人
红楼梦探春在远嫁后都经历了什么?是什么结局?
贾探春远嫁做了王妃,下场比元春还凄惨,贾宝玉生日时说出答案
南安太妃挑选远嫁和亲的人选,贾母喊出来五人,为何太妃选中探春,而不选黛玉和宝钗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