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心阅读】乡村腊月


作者简介许少海,土族,青海贵南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青海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在贵南基层一线从事文学创作工作,作品曾获得多项省州级文学奖项,现供职于贵南县委宣传部。
乡 村 腊 月
(上 篇)

又进入腊月,村庄上空炊烟袅袅,缭绕盘旋,远远望去好像处于仙境一般,空气中处处弥漫着醉人的浓香。走进腊月,春天也近了,似乎听到新年款款走来的脚步声。乡村的腊月,孩子们嬉闹着、妇女们忙碌着、老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簇闲聊着、男人们在回家的路上匆匆奔波着……这一切,勾勒出一幅幸福和谐的自然画卷。它唤起了多少离乡人儿沉积心底的乡思,升腾着一种执着坚定的回乡信念。

腊月,从千百年的世俗风尘中走来;从凌冽刺骨的寒风中走来;从人们忙碌的身影中走来,也走进了海拔三千一的贵南高原,走进了我可爱的乡村,走进了千家万户。在火红温馨的日子里,在万家团圆的祝福里,分享着幸福生活的甜蜜!

腊月,在人们心中,就像是一盆寒冬里的炭火,燃烧着激情,传递着希望,慰藉着心灵。只有你亲身走进乡村,才能体会到腊月里年的味道,是那么古朴,那么绵醇,那样诱人。

腊月,人们几乎成天忙碌,购置年货、祭祀打扫、油炸煎炒……每天都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天一个日程。在街道两旁卖春联年画的、卖水果蔬菜的、卖瓜子糖果的、卖日用杂货的……一个个花言巧语、眉飞色舞,尽显各自看家本领,不放过这个赚钱的大好时机。此时,就连平时斤两计较、吝啬疼钱的老头老太太们,一个个像着了魔的大款,出手阔绰大方,看准看好了东西就买,再也不管 “腊月水土贵三分”了。

腊月,把朴实百姓的幸福和喜悦高高悬挂在门楣上,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浓缩在红红的喜庆里。腊月离乡的游子们回乡了,可以好好休息,享受一下一年中的“天伦之乐”。自然也成了婚嫁高峰,腊月几乎每天都是好日子,村里隔三岔五,娶媳妇的,嫁闺女的,迎来送往,娶媳迎亲,好不热闹,成为乡村一道最热闹、最靓丽的风景线。

乡村腊月,被喜联和人们甜美的笑容染红了,被爆竹与年味烤红了,红得淋漓尽致,喜气冲天!

腊月就这样被女人的幸福包围着,被男人宽容的陶醉着,被孩子们的天真的笑容滋润着。今天,你要出嫁了,穿着红红的嫁衣,化着红红的容妆,唱着红红的歌谣,欢天喜地地迎娶那个叫春天的新郞。

腊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浓浓的乡村味,这种气息逐家挨户、无声无息地点燃,到最后把整个村子都熏醉了。沿着这股香气,就能看到处一片片忙碌奔波的身影。

在腊月,杀猪宰羊是最热闹的、最期盼的一件事。每到此时,在村头巷尾,村民们吆喝声、猪羊的嚎叫声此起彼伏,时断时续,使以往宁静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沉浸在酣梦中的孩子们被吵醒,知道要杀猪了,急忙跑出去看热闹。他们也不消停,手忙脚乱地帮大人剃猪毛,攒些猪毛到货郎担那里换点小玩具。也迫不及待地等猪开膛,可以拿猪尿泡吹气后当足球踢。他们提前感受着年的欢喜快乐。

腊月,忙碌了一年外出打工人们陆陆续续回家了,背着大包,提着小包,满载着一年艰辛的收获,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土。“回家过年”,这简单的四个字,不知道出多少游子的心声。对家的思念在无声中悄然滑落。远离故土,回家过年是他们最真诚的期盼和夙愿。即使在千里之外,远隔万山千水,也阻挡不了他们腊月匆匆回家的脚步。在家里的父母、亲人,每天扳着指头,盘算着孩子们的归期。朝朝暮暮在村口踮着脚尖眺望,那就是亲人对游子的期盼和守望啊!

腊月,乡村就像一锅蒸笼。一山山,一水水,到处都冒着腾腾的热气。有油馍的素香,有鲜肉的馨香,还有各种年味的芳香……老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忙碌着,把一年的收获搬出来,抛弃蓄积的所有埋怨和劳累,准备开始慢慢享受成果了。此刻,一家人聚起了喜悦,聚起了热情,聚起了幸福和祥和。

夕阳慢慢搭在山梁上,落在沟里头。一条曲曲折折、若隐若现的山路,把山里和山外的思念,用一脉流动不息的血缘紧紧相连。

山在高,只要肯攀登,总会有希望;水再深,只要有帆,总得要起航;世界再大,只要有付出,心一定会达到。你听,远处山梁上有一个人在吆喝,我们便听到处处朗朗的回音。

中 篇

宁静的村庄,在腊月里开始慢慢复苏,处处洋溢着欢歌笑语,呈现出一派派祥和欢乐的气象。冬让整个乡村褪去了缤纷,只剩下满目的荒芜和凄凉。腊月的到来,又让冷落的村庄恢复了热闹的气息。在过腊八节时起,乡村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喝一碗用五谷杂粮熬制的腊八粥,心里暖暖的,让人们更加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和对幸福生活倍加珍惜。一碗普普通通的粥,预示着汇聚万物、调和生灵之意。常言道:“吃腊八粥人们就开始糊涂了,在不知不觉中春节就到了”,这句话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在乡村里大人、小孩还在说。

到了腊月二十前后,在乡村的集市上人来人玩、热闹非凡,大家呼朋唤友,结伴而行,开始购置年货。狭窄的巷子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多样的年货给小巷增添了几份喜气。男人们买适合自己口味的烟酒;女人们在挑选自己喜欢衣裤;孩子们忙着买玩具和花炮,高兴地手舞足蹈,不亦乐乎。你看,那个拽着大人的衣角小孩,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小脸冻得通红,但他脸上依然快乐开心。街道上的喧闹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还有扩音器里的呐喊声混杂在一起,组成一个美妙的乐符。满街红红火火的春联、灯笼、中国结……洋溢着老百姓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随着腊月二十三的到来,春节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农家院里的炊烟飘扬,各类佳肴的香味愈来愈浓。急不可待的孩子们,已悄悄地点起了鞭炮,打破了村子的宁静。催促着大人们赶紧给他们添置新衣,分发压岁钱。在他们红彤彤的脸蛋上盈满了幸福和甜美。

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家家户户,对角角落落进行清理打扫。俗话叫“打发灶爷上天”。相传灶神专管人间灶房烟火,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向玉皇大帝回报人间的生活情况。在这一天晚上,家里的女人把厨房里的锅台、灶堂打扫洗刷得干干净净,在灶头上点起“青龙过江”的灯,彻夜不灭。把糖果、菜肴等食物盛在盘中,为灶神饯行。这些流传的习俗,把喜迎过年欢快忙碌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过了腊月二十三,整个乡村被浓浓的香味所弥漫。

春节的脚步临近,只要你打开门,就会迎来一个喜气洋洋的笑脸。辛辛苦苦了一年的人们,在这个时候才能得到尽情地释放。

如今的乡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乡村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转变,给乡村腊月注入了新的活力。汉族自发地玩起了社火,耍起了狮子,敲起了太平鼓,舞起了长龙,踩起来高跷,划起了旱船,把腊月装点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藏族也不敢示弱,他们也跳起了锅庄,唱起了“拉伊”,邀请周边邻里举办射箭比赛,十里八村前来助威,一阵阵吆喝声、欢呼声、呐喊声,给乡村腊月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乡村腊月,是民间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舞台,古往今来源远流长的传承,如百年陈酒,窖香浓郁,醉人肺腑,品不完民俗文化的神韵,尝不够民族文化的大餐。乡村腊月,来得风风火火,走得匆匆忙忙,留给人们幸福温馨的回忆,激发了对明天生活的美好憧憬。乡村腊月,充满着温馨、洋溢着祥和、散发出喜庆、载满了吉祥,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腊月的日历一页页地撕去,除夕的日子也就一天天地临近。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给银装素裹的乡村增添了几分安宁祥和,红红的春联,贴在门楣,在瑞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正是有了腊月的火热和欢腾,人们才有了对过年有滋有味、回味无穷的盼头。

下 篇

“爆竹声中除旧岁”。当除夕夜那震耳欲聋的爆竹声穿入云霄响彻乡村时,年,终于迈着轻盈的步子款款而来,在一片欢呼声:“过年喽!”全家老少在新年的钟声里许下新春的祈愿。

除夕,在乡村腊月尽显精美和极致。树捎上挂着一轮瘦月,笼罩着祥和宁静的村庄。五彩斑斓、绚丽夺目的烟火在空中怒放,预兆着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一幅幅诗情画意的春联,把朴实、幸福、吉祥,悬挂在门楣上,倒贴一个“福”字,让福气赶快到来。游子回家了,和母亲唠唠家常,和父亲喝喝小酒,和兄妹诉诉苦衷……一杯杯甘甜醇香的美酒,散发着醉人芳香,斟满了敬意。此时,把一年来所有的艰辛和付出,珍藏在心底慢慢沉醉。

除夕夜,一顿五花八门、样式丰富的团年饭,便是腊月着最后的主题曲。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有炖的、炒的、凉的、热的样样俱全。当然,也少不了那道最富有寓意的“清蒸鲤鱼”,因为 “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阖家团聚,吃顿团圆饭,是一件最开心和幸福的事了。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在交流亲情骨肉的情感。此刻所有的奔波和劳累不再沉重,所有的失落和苦痛烟消云散,所有精神的物质的贫穷或富有都不再重要,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除夕零点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旁,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敲响新的一年中的希望。最令人期待的还是那顿象征团聚的除夕夜饺子,谁吃到包着钢镚儿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最有福,最走运。

拽不住时间的尾巴。除夕夜总是过得太快。子夜,各家小孩迫不及待的去放鞭炮,声声震耳欲聋,花炮在天空中竞相绽放,整个乡村被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烟花所照耀包围。此时,勾勒出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热闹景象。

在不知不觉中,天亮了,人们开始相互拜年了,整个乡村在年的气氛中沸腾起来。在乡村,拜年是流传千百年的一种民俗,是整个节日期间最富年味的活动。现在城里的拜年无非是相互送送礼,时互相问候一声讨个吉利罢了。而在乡村拜年是一件很庄重和讲究的事。首先给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们,一一磕头,说着祝福的话语并敬酒,这时长辈们给儿孙们分压岁钱。此后,家中的男人代表们,给村子里的左邻右舍和所有熟悉的人家逐一进行拜年。

如今,网上拜年(抢红包、发红包)、短信拜年,方便快捷;电视直播,变成了精神大宴,令人回味无穷。

腊月,让乡村迎来空前的团结和谐,没有仇视,没有谩骂,也没有不稳定的因素,一切都在相互祝福中和睦相处。腊月,似乎是乡村的专利,连漫天飘舞的雪花也纷纷扬扬充满了年味!

腊月里,忙碌了一年四季的乡亲们,仍然在忙碌着。不同的是,乡亲们是在盘点岁月的给予和回报,在谋划来年的希冀与收获。他们忙碌着,把所有的辛苦和欢乐在乡村的腊月尽情的释放和挥洒!传统习俗,民间风情,在红红火火的腊月里,编织成了红红火火的中国梦,筑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永远绽放着温馨和魅力!



责任编辑:俄智措
初审:肖玉珍  监制:胡芝蓉     
总监制:扎西东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乡村腊月
邓仲祥:乡村腊月
“疫”中杂记|闻听吆喝声,忆起少年时
【三江文学】诗人赵彩琴:爆竹声中话元宵
不管年味浓与淡,回家就好
回荡在乡村的吆喝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