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气本标中气学说对《伤寒论》重新进行病证分类及六经致病特点的思考

本文刊于《中医药信息》20165月第33卷第3

六气本标中气学说对《伤寒论》重新进行病证分类及

六经致病特点的思考

柳成刚 ,顾植山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安徽 中医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1)

摘要:探讨《伤寒论》中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及六经与六气的关系,三阴三阳,随着一年季节的变换而六气轮转,阴阳随之消长变化,阴阳的多少,六经的时序,阴阳的转化,阴阳之气升降出入等,形成了六种气化状态,有很强的时空观,在天为六气,在人为六经,形成了阴阳的动态观,分析了六气本标中气理论在《伤寒论》六经致病特点及病证分类中的意义,目的在于改变人们多从脏腑角度分析六经辨证。

关键词:标本中气;伤寒论;六经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06(2016)03005802

1六经的本质与六气的关系

关于《伤寒论》中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后世有多种解读方式,有人称来源于经络,有人称其为六个符号而没有具体意义,有人称其为六个阶段等等,本文旨在用运气角度来理解伤寒论之六经。

《伤寒论》中的六经实其以阴阳为纲,即三阴三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所以六经辨证要先辨病发于阴还是发于阳。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将阴、阳分别分成三个阶段,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气的开阖枢。六气的产生源于阴阳,阴阳是以一年当中气化运动的象态变动为依据的,即三阴三阳,随着一年季节的变换而六气轮转,阴阳随之消长变化,阴阳的多少,六经的时序,阴阳的转化,阴阳之气升降出入等,形成了六种气化状态,有很强的时空观,在天为六气,在人为六经。形成了阴阳的动态观,《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纲,统领临床辨证,契合运气学说中“时立气布”天人相应思想。伤寒论中的六经学说只有纳入六气系统才能充分体现出六经的天人合一思想,伤寒的六经与运气学说中的六气不只是名字相同,实则同出阴阳之变化,所以后世医家张隐庵在《伤寒论集注》中说:“天之六气为本而在上,人身之三阴三阳为标而上奉之,所谓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也。”“夫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故撰用阴阳大论……故学者当于大论中之五运六气求之,伤寒大义,思过半矣。”

2六气本标中气阐明了《伤寒论》六经致病特点及病证分类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读法》云:“六气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六气本标中气”见于《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至真要大论》在“六气本标中见”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六经变化有从本、从标、从中的不同。如:“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标本中气以六气分主六经,以表里关系为六经之间互为中见,说明了脏与腑,阴与阳,表与里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关系,明确了六经的性质,少阳的性质为火,阳明为燥,太阳为寒,厥阴为风,少阴为热,太阴为湿。推断三阴三阳的生理病理特点,病变趋向及转变等。从标本中气从化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太阳经为本寒标阳,少阴经为本火标阴两者标本异气,因此两者从标从本,少阳经本火标阳,太阴经本湿标阴两者标本同气,因此两者从本,所以少阳经之病证以热证为主,太阴经之病证以寒证为主。厥阴经以中气为化,阳明经亦以中气为化。所以厥阴经病风从火化,阳明经病燥从湿化。我们可以从标本中气的从化关系及方位中理解六经的功能及发病特点。

2.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病证分类的运气学原理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标本异气,在太阳病篇病证分类的应用,太阳从标从本,标为“太阳”本为“寒”气《伤寒论》教材多将太阳病篇分太阳本证、变证、类似证,我们以标本中气学说为指导重新分类,太阳病多为风寒之邪伤及卫表,影响机体水液代谢,疾病有进退,正邪斗争,从而形成各种变化,所用麻桂之类无不外祛风寒兼化水饮;太阳蓄水证如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亦以温化水饮为原则;太阳蓄血之证我们从表面看为瘀血之证,实为太阳之邪随经腑,水不利则为血,血热互结于下而成。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宜桃核承气汤。”第124条“……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方为活血之方,第106条的“热结膀胱”124条“太阳随经”言其病在膀胱以明确,《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水液代谢器官,又以小便利与不利为鉴别要点,说明太阳蓄血之证实为水液代谢不利而成;结胸之证,大小陷胸汤、大陷胸丸、三物小白散四方无不与水液代谢有关;太阳病类似证多称其类似太阳而不是太阳病,以水液代谢为纲理解十枣汤、瓜蒂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其病亦在太阳膀胱;苓桂剂、小建中汤、干姜附子汤、真武汤等无不与膀胱水液代谢有关;痞证之泻心汤,虽为寒热错杂,亦为水液代谢失常之变而来;至于热痞栀子之类、葛根之类无不病在膀胱,或伤寒转化而来。

2.2《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中病证分类的运气学原理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从中为化,在阳明病篇病证分类的应用,阳明多由伤寒或它因化燥伤津转化而来,阳明致病多以邪热伤津化燥,实热亢盛为主症,结积而成实者治用三承气汤,急下而存阴,邪热充炽上下内外而无结实者治用白虎汤,热盛津伤者方用白虎加人参汤。阳明为合,两阳合明,阳气虽盛,其气主降,“太阴之前,名阳明”阳明与太阴同在中焦,以中焦为轴,互为表里,脾升胃降形成一个小循环,所谓“从中为化”阳明之中太阴脾经,运化水湿,阳明发黄证之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皆湿热相合而发黄之证。

2.3《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中病证分类的运气学原理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标本同气在少阳病篇病证分类的应用,少阳经本火标少阳,标本同气,从本从火,实为少阳出于厥阴,少阳为阴阳动态变化的关节点,其为少阳主枢,所以少阳受邪,枢机不利,郁而化火,“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少阳经本火标阳,标本同气,因此从本,而有口苦、咽干、目眩郁而化火之证,少阳共有八首方剂,每首方剂都有黄芩,只有六首方剂内有柴胡,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组成是没有柴胡的,少阳之方可无柴胡但不可无黄芩,由此可以说明少阳病是以“火”贯穿始终的。多数注家只因大柴胡汤内有大黄,总以少阳阳明合病来解释,但伤寒论第103条、165条从没提出便秘之症,反而云“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何见“下利者”反用大黄?《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其下利为火迫下注,大柴胡汤之大黄、黄芩实为清少阳“火”邪之法,“火”去则利自止,此为相火,故亦属热。可见少阳病证的特点无不与火邪相关。

2.4《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病证分类的运气学原理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标本同气在太阴病篇病证分类的应用,太阴标本同气,从本从湿,主运化水湿,虽为阴脏,但全赖阳气之动力,则可运化精微与布散,水湿无阳则无以运,最易得脾阳虚不运,水湿内停之证,273条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表明了太阴以湿邪为致病特点,治用理中汤、四逆辈治之,以温阳化气,其水湿自行。

2.5《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病证分类的运气学原理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标本异气在少阴病篇病证分类的应用,少阴经为本火标阴,标本异气,从标从本,标阴本阳,临床表现亦出现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少阴心肾,水火相合,精血互化,心肾相交,一统为少阴。陈言在《君火论》云:“……至于君火,乃二气之本源,万物之所资始。人之初生,必投生于父精母血之中而成形。精属肾,肾属水,故天一而生水;血属心,心属火,故地二而生火…·然其所以谓之君者,以不行炎暑,象君之德;万物资始,象君之化;……天道顺序,则生长化收藏,不失其时;君道助顺,故进退存亡,不失其正,其实皆一理也。成象取法,虽主配于心肾,推而明之,一点精明,无物不备。”少阴寒化证方用四逆汤、白通汤等统称其为四逆辈,真武汤、附子汤、吴茱萸汤等方;少热化证之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猪苓汤等证,少阴本为水火两端,阴阳一统。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方,因少阴与太阳之表里关系,少阴咽痛之猪肤汤等,因少阴心肾之主精血。

2.6《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病证分类的运气学原理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从中为化在厥阴病篇病证分类的应用,厥阴出阴阳,虽为阴经,其在阳位,体阴用阳,肝木之性,凡阳不得升、阴得不化,阴不得出阳不得入,风从火化、寒热错杂为厥阴主证,方用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皆为热并用,体用同调,出阴阳之法。厥热有胜复,寒热有转机,而成厥阴寒证之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汤;厥阴热证之白头翁汤、白虎汤等。

总之《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必读经典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运气学思想,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858

[2] 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3217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仲景的世界:《伤寒论》到底应该怎么学?
伤寒论六经争论
视频:《伤寒论》——(70)《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
70《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
《伤寒杂病论》是六经辩证还是六气辩证?
原创连载:《仲景心法探源》——《前言》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