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风水真解(第一章)

第一章.风水引论

一.风水是门大学问

   风水不是一种小术数,而是一门蕴含天地之道的大学问。

   中华的先哲很智慧,他们创造的所有术数,尤其流传广泛的六爻、八字、六壬、太乙、奇门、紫薇,以及本书介绍的风水等都是本于对天地之道的根本认识的。测事也好,测命也好,人生变化是世界上最活跃最复杂的事情,但在我们中华先哲那里都是可以用一种或多种方法预侧的,如果没有一个对于天地万物的一个非常本质的认识,怎么能够创造出这些术数方法来呢?

   风水之道尤其渊深博大,其对于人生的意义,较之其他术数也尤其非凡而深远。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的安居。大体说来,除饮食、男女之事以外,安居当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但饮食男女实为人类的本能,没有这两样也就没有人生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础,但却不象安居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意义而言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文明标志。有了居所,我们在这里工作,我们在这里吃饭,我们在这里休息,我们在这里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居所,我们就要流浪。人类都没有这个居所,人类就成了未开化的动物,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就不大了,比如说原始社会,比如更早……所以安居之道意义重大。

   中华先圣认为,在我们生存的大地上,有的地方“生气”不足,有的地方“生气”强旺,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人类安居。风水的另一个常用的名称是堪舆,所谓堪舆,许慎认为:“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康熙字典》上说:‘堪者’天文也,‘舆者’地理也。从这个名称意义上说,风水的观察和选择,实凝聚了中华先哲对天道的认识,对地道的认识。一个好的风水居所就是让天道和地道都对人类产生最好的作用。让那里的“生气”最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安宁、健康和幸福。所以,《宅经》上说:“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宅居而言,好的龙穴之地,生气旺盛是地法天的结果,而人择吉地而居,建屋构宇自是人法地的表现,而宅居在这个序列中是人法地、地法天的中间环节,是人与天地自然和谐为一的枢纽。因宅居在人类的生活和文明中关系重大,而择吉而居所蕴含的天地之道又如此渊深博大。所以在我国传统建筑中,举凡聚落、材镇、都邑、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及道路、桥梁等,无不受风水理论的影响,无不是堪天舆地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名都大邑,如苏州、杭州、南京、西安、洛阳、广州、福州、绍兴、北京等,更是典型的风水案例。几千年来,中华先民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察辨天道,师法地道,兴都造邑,安居乐业,传承文明,与大自然合谐相处。人们可以看到,典型的中国建筑都邑构形系统完整,端圆体正,诗情画意,屈曲生动,与大自然的背景谐合统一,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独具意境,自成一体。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风水理论中深刻合理的建筑文化思想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注意和重视。他们发现,他们那种天地万物人为尊的思想,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乐观态度是有着很大错误的。技术的片面发展导致了很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惨剧,如伦敦的“杀人烟雾”,洛杉矶的“水误病”、“骨痛病”等,人类滥用技术破坏生态环境的可怕前景,迫使他们反思他们的自然观和建筑思想。于是以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为核心思想的生态建筑学诞生了。它那日益注重整体思维,注重人与自然有机谐和的,把人类聚居场所视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的思想,让人感觉到其与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在谐和,在西方已有一大批学者研究中国风水思想,并融入到他们的建筑思想之中。

   风水之学是我们中华先哲创立的,如今却已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大势所趋,中华先哲思想的深邃,其利生致用的恒远,不能不令我们赞叹,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研究它,让先哲的创造在新的世界文明背景下发扬光大。

二.风水的定义(什么是风水?)

   学者一般认为风水这一名称来自晋代风水名家郭璞的风水经典《葬书》。《葬书》上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乘的意思就是利用。从郭璞的解说我们可以知道,风水的核心,就是对“生气”的利用。而要利用这个生气,要尽量回避一样大自然的因素那就是风,要尽量利用一样大自然的因素那就是水。风会使生气散失,水会使生气凝聚。这就是风水之谓风水的因由。这个叫法由于直接来自操作风水时两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形象生动而具体,流传也最广,较之堪舆、阴阳,堪舆、阴阳显得大而抽象,较之地理、形法,地理、形法又好象有些片面不到位,至于青乌、青囊之类似乎就更让人抓不到要领而显得不确当了。

   不过《葬书》的解说,主要是在论阴宅时论及的,初学者可能会对它的含盖性有疑问。其实,阴宅阳宅是同一个道理,只不过,阴地规模比较小,并不适合活着的人聚落,而给生人聚落的风水格局比较大。或为村落,或为都邑,如此而以。

   所以想办法找到围合藏风之地,想办法找到临水聚气之所。这样的地方也就是所谓风水宝地。

风水的别称

   风水术源渊流长,在长期的流传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及历史沿革等因素,风水之学还有一些其他称谓。大体说来有堪舆、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阴阳、地理山水之术等等。其大意可简述如下:

   堪舆的意思基本就是说风水之术是本于天地之道的,着重于风水之术的哲学根据。不过推究堪舆两字,堪有大地凸起部分的意思。舆有大地凹下部分的意思。则堪舆还是有着重于风水是地理之道的意味。

   形法是观察大地山川的自然形势以立城郭室舍的意思,是属于峦头派较早的一种称谓。

   地理,或叫地学,与现在的地理之义有别,重在相度土地之宜。

   阴阳,典出《诗经》中《公刘》,“既景乃岗,相其阴阳”,也是侧重于风水术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而命名。且风水基本模型总不离山水,而山水也正是一阴一阳。

   卜宅,卜的本意是占卜,卜宅就是以占卜的形式确定择地的吉凶,后来卜又引申为考察选择的意思。

   相宅,略同卜宅,相是察勘的意思。相地,相墓与此意相同。后来以专门看宅相而预卜吉凶,也称相宅。

   图宅,图有谋划的意思,图宅也就是按一定方法确定宅地是否可居。不过,这个一定方法或因其本于河图、洛书故有此名。

   青囊:典出大风水家郭璞,郭璞受教于“郭公”,“郭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所以以青囊指代风水。又一说青是木之色,代表东方,又为一年之本始,推衍其理而“囊括万象”故名

   青乌:相传汉晋时有一大风水家叫青乌子。有术书传世,影响很大,所以又称风水之学为青乌术。

   山水之术,上佳风水宝地就是一个靠山而面水的基本构型,所以风水术又叫山水之术。

 

四.风水的研究对象

   风水在中国已经流传运用了几千年,连普通老百姓也知道有风水这回事儿,但风水研究的到底是什么,你说得明白吗?

   内陆的很多风水学术书籍一般只谈风水的基本模型。港台的风水书籍大多只谈一般的家宅布置,商业风水及理气。一般来说读者可能还听说过阴宅风水。可以说,它们都是对风水的研究和宣传,都是风水之学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搞明白它们之间的分别和联系。内陆的风水学术由于受到文化环境的限制一般不深谈具体的风水运用,尤其理气更是被视为迷信成份较重而予回避。所以只谈明显具有合理成份的基本模型,即自然风水,它是风水的基本理论、基本形态部分。      

   但是除阴宅可以直接选择风水基本模型,点穴安葬以外。我们平时的家居所在和商业场所都是人造建筑,很显然不一定能直接安置在自然的风水穴场上了。这种人造建筑所讲究的风水是风水之学的变形发展,是风水的具体运用。

   但是这种人造建筑,虽然具体形态千变万化,却同样具有风水的一般意义。虽然人居聚落,不一定都在很强的气场上,人造建筑内的气场强弱也是千差万别,但总归有气在那里流动,有气场在那里分布。所以,人造建筑和自然的穴场,虽然具体形态和气场强弱差异很大,但有着共同的本质,都是风水的研究对象。

港台的风水书缺乏基本理论、模型的介绍往往让人搞不懂风水的来由与合理性。但注重家居风水及商铺风水这些人造建筑的风水状况的研究和介绍,实用性很强。

   故此可以得出结论,风水是以大地上的自然气场及人造建筑的气场为研究对象的,它要研究自然的及人造的环境中气场的分布状况及对人所产生的作用。

 

五.对气的推想

   既然风水研究的是自然的及人造的环境中气场的强弱及分布状况,及其与主体——人所产生的相互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具体介绍风水构造模型之前,先对“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气”又写作“,,,气”,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用得很普遍,可以说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中医论气,武术练功论气,兵家练兵演阵论气,书法作画也要论气,等等。自然风水之学也是以气为核心来讨论的。

   不仅在各个具体领域中可以见到有关的气的运用和论述,它还是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气的有关哲学论述就可以在诸子著作中见到,如《老子》、《庄子》、《管子》、《孟子》等著作中都有有关气的论述。汉代王充在《论衡》中也有很多有关气的讨论。到了宋明理学,更把气上升到和“理”一样的哲学高度上来论述,与理并称“理气”。

   在这些古代哲人的论述中,气的基本含义大致如下:

   1、是流动而无定形的物质存在,但具体可以感知,如水气、云气、气味等。如“云,山川气也”,“气,谓嘘吸出入者也”等等。可以确定地说,风水之学中研究的“气”不是这个概念上的气。

   2、“气”被视为万物之源,即“元气”。是一种无形的却又是具有生成万物的能量的初始物质,是天地未分以前的混沌统一体。《鹖冠子.泰录》说:“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公羊传解诂》:“无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论衡》“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气还被视为无时无处不在的、充盈天地的,与有形物质相互作用的精微无形的基本物质。“其细无内,其外无大”。且气凝聚即为有形质的物质,并贯通其内外。张载《正蒙.太和》中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4、气充斥并维持有形的物质以至包括生命的存在,并推动及决定其变化,又称生气、精气。气的运动是有一定规则的,无论是气自身的运动,还是气推动凝结的有形物质的运动。它们都有一定的量和运动轨迹,以保持物质运动的平衡与和谐性,这被称为“数”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历史或演义小说中说一个事物的终结叫气数已尽。

   5、宋明理学气又和理联系在一起,使对“气”的讨论,更加深入了。不过理气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以朱熹为代表,认为“理”在气先,是“先天地生”的道。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另一种王廷相等的观点认为“理载于气”,理是气所固有的。王廷相说:“气,物之原也;理,气之具也;器,气之成也”,理只是宇宙间唯一的实体存在即气的规律表现。

   古人对于气的这些观点大概太抽象了一些,现代的有些研究者常常想把气具体化一些,所以有人把科学发现的某种微粒子或西方观点的某种初始物质与气联系起来。如有人认为气是原子,或认为气是“以太”等等。

   不过本人认为这种太过具体的联系是蹩脚的,也不大可能准确。我想在我们没有确切搞清气的物质成分和本质之前,最好不要和现代科学认识的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硬拉上关系。而有一些抽象的概括和联系,或许能给我们以某些启示。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气是一种宇宙背景能量。宇宙背景能量很抽象,涵盖性也很强,而我们不难想象,在我们可视可感的有形物质背后是一定会有某种无形的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的物质存在的。而这种无形物质是有能量的,是和有形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气不一定等同于宇宙背景能量,但大体上我们可以认为它们是可以有某种关系的。还有一个较抽象的现代科学发现也能给我们以启示,那就是“暗物质”。科学家研究发现,宇宙中存在“暗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实实在在存在着,而且存在得更普遍。我们可视可感的有形物质,只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极小一部分,而“暗物质”的存在才是广泛的、主体部分的。这和《道德经》中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和“惟恍惟惚”、“窈兮冥兮”的,及“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等等的描述不是很接近吗?

   从上边的介绍,我们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做一些思维的展开和延伸。

   我们首先可以很确定地说,宇宙空间的物质是一定存在有形和无形这样两种形态的。有形的如土地、流水、草木、飞禽、走兽、云霞、太阳、星月等等。我们可以看得到或我们可以摸得着,总之,我们一般的感官可以感知到它们。而无形的,我们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见,摸也摸不着,是我们一般的感官感知不到的。但它实实在在存在,在某些人的特殊功能态和感知中也可以感知得到,如气功师进入气功态,就可以感觉到气的存在。而科学的发展也总有一天可以认识它,并揭示其奥秘。这有形的物质,古人叫形而下,谓之器;而无形的物质,古人叫形而上,谓之道。

   对于无形和有形的认识,也就是对于道和器之间的关系。我们得确定哪一个是根本的,而哪一个不过是物质演化的末端。我们很难想象有形物质是根本的,是原初物质,是因。因为,首先,有形物质有了各自不同的结构和性质,如果世界以有形物质为本,那么世界就无法统一,也无法谐调,如此世界的统一性都成了问题,那世界也就很难存在了。其次,如果让有形物质充塞于天地之间,那世界就会成为僵死的物质世界。世界将不可能有生命,而我们也就不可能思想了。再次,我们知道有形物质都是有限的,并终将归于消亡,那么如果有形物质为本,我们会很容易认识到这个有形有限的世界,世界将不会有那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探索,而世界的终点我们也会较容易把握。所以,有形物质只能是末、是器、是用、是物质的终端。而反过来我们只能把寻找物质的本源、物质本体的日光投向无形物质。

   我们知道现代科学对微观物质世界的探索已经揭示了很多物质运动规律给我们,对于物质构成的基本规律,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而且基本粒子有着高度统一性。一是基本粒子由更基本的粒子构成或演化而来,二是粒子有波粒二象性。第一点说明了物质本身在微观的统一性。第二点说明了粒子与光波之间的统一性。

   我们不难想象初始物质是微观而无形的,但它有着无限的能量和生发演化能力。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演化出有形的物质,但是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极大部分的物质存在仍然是无形的。它们广泛存在和分布着,推动有形物质的演化和发展,并给有形物质提供能量滋养,和有形物质相互作用,使宇宙万物生生不息。

   这个思路也是符合《道德经》和《易经》中的描述的。《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易经》上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道对应着无极,一对应着太极,二对应着两仪,三对应着四象。我们可以说它们描述的是一回事儿,只是语言上有差异,它们都在告诉我们无中生有,无形物质产生有形物质。所以《道德经》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无、无形物质是根,是因;有、有形物质是末,是果。只是这个天地母、这个根或因太玄、太难以说清了。所以有了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它们,来传递给我们。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所以,诸如理、气、道、众妙之门、无等等都是想告诉我们那个无形的玄之又玄的天地母。也许在这么多名称里边只有气多少有一点可感的味道,加之中医和气功实践中又能检验到它的存在,所以气这个概念用得很普遍,为人们所常见。

   虽然无形物质为本,有形物质为末,按我们的逻辑思路可以确定了。但是我们还要再探讨一下上边提到的这些描述无形的天地母的概念的区别。无极、道、大、理、气、众妙之门等等在不同的先哲著作里似乎都是在告诉我们那个无形的玄之又玄的天地母。但是气这个概念与无极、道、大、理等概念似乎是有层次上的不同的,有时候好像它们在同一个层次上,指的都是在天地未分之前的那个“寂兮寥兮”、“惚兮惚兮”的那个状态,那个存在,你甚至很难说它是物质。所以用道、理、无极、无这样的称谓。所以有人说它们有唯心主义的味道。这个层次上的气是天地母,哲学层次最高。而有时候,气的层次很显然要低一些,指的是物质已经演化甚至天地判然已分之后,不可见又很精微的物质存在,它和有形物质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世界的演化和发展。甚至维系和导演着生命的生老病死及富贵穷通。

   那么这两个层次上的气有没有联系呢?我想一定是有的,浑元一气演化而生万物以后,它自身不可能完全消失,它在演化,它可能也在变得稀薄,它演化生成具体的物,而具体的物中潜藏着它,流布着它,我们通常的思维和方法很难找到它,很难说清它,但某种特别的途径和修炼,可以感觉和认识到它的存在,否则老子怎么知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怎么知道它“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个途径之一,应该就有气功的修炼。气功修炼不是讲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吗?虚就是无。老子说:“无中生有。”这个话应该不是随便说的,应该有实践的根据,道演化万物是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个顺行的过程。但你看气功修炼,它是个逆行的过程。它是在一步一步地往回走,修到深层次就可以感受到那个虚无的道。所以,老子又反复叮咛要人们“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说:“反者,道之动。”他告诉人们往回走,归根入静,逆向可以体道,悟道,可感觉到那个混成的恍惚的气,也等于告诉我们那个气还在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着,甚至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我们从无形物质为物质之本淡到为“天地母”的气。但很显然,无形物质和气是有区别的,从无形物质谈起,是为了逻辑思路的方便,无形物质应该还有丰富的层次,不同的无形物还应有复杂的构造和形态,它相对于我们的肉眼而言看不到而称无形。(佛说佛不仅有肉眼,还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悉知悉见,所谓的无形物在佛眼里大概都能看到),气只是无形物中之一种,无形物却决不可能都是气,至少我们通常所知的空气、大气、蒸气、水气等,以及一些其它的具体的气不是这个为“天地母”的气。这个气是有特定内涵的气,是创生天地万物的气,所以有时称之为元气,它又是维系和推动有形物质运动演化的气,甚至是生命健旺、康宁、福寿、灵慧有序运动之所系的气,所以又称之为精气、生气。

   这个气很抽象,其它的文化甚至认识不到,如西方文化中就没有这个气,但这个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常常能找到它的身影。这个气在中医中存在,且常与血并称气血如何如何。在修道和气功修炼中存在,我们常听说气沉丹田。等等。当然在风水中也存在,我们风水研究的就是这个气。

我们还可以对这个气有什么深入认识呢?

   这个气在时空中广泛存在。因为万物都是它演化的,它虽然肉眼不可见,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但却在可见的物质后面支持推动着万物的运动和变化,甚至万物本身也是它的凝聚、分裂、联接和结构,且万物终要复归于它。

   这个气,能量巨大,可以说是无限的;功用无究,可以说是万能的。有形之物都是有限的,当其诞生以后,占有一定空间,然后经历一定时间以后,成、住、坏、空而消亡。有形有限之物不足为万物之本,万物之源,不足以生繁兴万象。能为万物之始者定是无形而无限的,故无形为本,有形为末;虚为本,实为末;无限为本,有限为末。老子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绵绵若存说的是其虚无状态,用之不勤说的就是其能量巨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个气功用无穷,可以说是万能的,天地万物都是它演化的,生命是它创造的,甚至智慧也不过是它的功用的显现。你看到了潜艇在水下游,巨轮在水上走,飞机飞船在天上飞。你还看到了电脑多少万亿次的运算,智能机器人的千般工巧,以及人类一切的智慧创造。但这一切说到本源都不过是气的演化,道的显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个气运动变化很有规律,具体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它的具体展开,但万物的运动总规律还是由这个气决定。所以先哲才给它命有别名为道、为理,我相信王廷相的观点是正确的,即“理载于气”,理是气所固布的,当物质还原到最虚无的状态,理和气应该统一起来。就象波粒二象性的发现一样,理和气应该也具二象性,到了虚无状态心和物不再有什么样区别,精神和物质不再有什么区别,理自然有气,气自然有理,当气演化、凝聚、分裂、结构为万物,万物——形自然具有内在的理的规则,这具体事物中的理,即具体事物的运动规律、尺度古人叫数,这个数可以用易道之方法——术来推测来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八字、八卦、六壬、太乙、奇门,以及星象、占候、风水等术数之学。所以,具体事物之中自然有理气的存在,气对有形物质的运动有支配作用。正因如此,你看我们中国的传统历法,六十甲子排列得多么规则。它就是对气的运动的标识。它表现的是“五运六气”,你再看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五脏六腑,十二经,三百八十三穴,子午流注,多么规则而具统一性整体性,而人体气脉的运行与六十甲子又是多么同步。天人合一于此可见矣!

   这个气有场态分布,以场态运行。这也是气的运行规律表现之一。这个场态分布有正极有负极有阴有阳,有很规则的序列,具体而言就是那个阴阳鱼图形八卦排布——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五行生克——水木火土金。由于物物一太极,大地自然穴场也好,一室之内也好,人身这一小天地也好,都是全息太极场态运行。于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易经》乾卦《文言》),物从其类,场态有了差别,于是有了伏劣吉凶之分,所以《系辞》第一段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无形为体,有形为用,气为体,形为用,气要发挥功用就要学演化出有形之物,不能总停留在虚无状态。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是说实体——有形之物提供了便利,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们以一棵果树为例子。果树最有用的部分是其果实,但果实不能凭空而生,它生长在枝上,枝生于干,干生于根,根生于土地。我们按这个思路可以推论,宇宙天体不过是宇宙中的果子,而这些果子的根呢?是那虚无的气。至于能赞天地之化肓的人及其它一切生物则又是果之果而已。这就是从体到用的过程,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要凝聚和消耗能量的,它是元气要有所表现,有所利生致用的过程,也是个有欲的过程。生命的生存竞争是这种有欲的过程的表现,人类的欲望和创造也是这种有欲物质运动过程的表现,且这个过程一般总是索取和消耗资源。

   但是物质运动不能总是这个过程,它要有所逆,要有个往回运动的过程,这样物质运动才能平衡。而这个逆行的过程才是“得道”的过程。所以老子才说:“反者道之动”。这个逆行的过程对于一般物质是个还原的过程,对于智慧的生命来说是个得元气体道行道的过程。这个得道的过程要师法自然要无欲才行。老子不是说了吗,“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又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个过程能达到天人合一,能得更多的元气,能逍遥游。但是,物质运动顺行的力量是强大的,是个显过程,众生容易认识得到,所以大多数生命,大多数人都跟着这个运动方向跑,有所动,有所欲,有所为。但是总有生命、总有人能体悟到那个道的可贵,要去求物之本,去追求那个天人合一,去练那个气,去得那个道。虽然这种人很少,但对人们醒悟到生命的本质、万物的本源很可贵,于是“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去求那个元气。这个元气无形无限,是生命最宝贵的资源,是“用之不足既”的、无形无象的无形资源。

   从体到用的这个顺行的过程,显现了道的无穷功用,使世界万象纷呈。物质越往高端发展,即顺行运动发展得越远,具体物质就越禀受和具有了某种特别的能力,显现了某种神奇卓异之象。但造化是公平的,有所得必有所失,物壮则老,过刚则折,高端的东西也是末端的东西。末端的东西显现了功用,但离本源却远了,离道远了,生命力也不强了。植物是生物中低端的东西,但千年的古木,万年的松不在少数。老虎、狮子是高端的生物,生物链的顶端,异常凶猛,但寿命短,繁殖力也不强,现在老虎、狮子等很多猛兽已经快灭绝了。

   人是天地间最智慧的生物,在中华先哲的思想里人与天地并称“三才”,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也已经非常光辉灿烂,人类的智慧之光可谓照濯全球,并开始伸向星系环宇。但是人类在这个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在失去很多东西,失去了自然朴质的心性,失去了野性的生命力,失去了部分普通生物都具有的某些直觉功能┉人类的文明发展了,向自然索取了很多有形资源——煤、油、气、金属等等。制造了很多高楼大厦,现代化机器,甚至尖端武器。但是出现了“人口爆炸”,造成了“环境污染”,及“资源枯竭”,即西方所谓“三P危机”。人类的文明发展了,科技昌盛了,但是也使人类曾狂妄自傲地认为自已可以向自然宣战,做大自然的主宰。但是近一百年来的科技进步、社会文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现代文明病、生态失衡、新的心理疾病、男性精子减少、发达国家生育力降低等等,使人类不得不反思人类自己适当的定位,使人类不得不深入思考什么是更文明更合理的生活方式,怎样生活更有哲学、更得道。什么是生命之本?其中有些人包括很多西方人就把目光投向了人类早期的生活方式,人类更自然的生活方式,那旧日的真理虽朴,但也有它更真、更本质的一面,                       

    于是印度的瑜珈等走向了世界,中国的气功、中医等走向了世界。而在人类的居住文化、建筑文明方面,也有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的风水之学。风水之学当然不能解决人类现代文明造成的所有问题,但是至少可弥补一些现代文明的不足,可以使现代建筑文化的缺陷得到矫正。而最重要的是使人对世界的认识更本质一点,更具整体观、系统观一些。

   从体到用的过程,是从无形物质到有形物质的过程,是演化万物利生致用的过程。但这个气演化出的形也是有内在的理数规则的,也是有太极运动的,有些形是有着凝聚强气场以有助于“生生”的作用的。地球本身就是这样的形,就是这样的强气场,否则地球就不可能孕育生命。你粗线条地看地球,地球的陆面和水面就都是那个阴阳鱼图形的一半,陆为阳,水为阴,地中海是阳中之阴,澳洲为阴中之阳,分别为阴阳鱼的两个阴阳点。大地的结构也是有凝聚强气强场以有助于“生生”作用的形。它山脉绵延,如树的干枝一般分布,按风水思想,气脉随山势而运动,而在某些低凹平坦的、有一定构形的围合之地,气得以凝聚,气场更强。这就是风水说的穴地——风水宝地。按合理逻辑——中华先哲也这样认为,人生活在这样的风水宝地——气的强气场所在,以大的聚落而言,则族群兴盛,以小的聚落而言,则家族昌隆,所以要让生命力更旺盛,国运、族运、家运更兴盛,就要归根食母,找到大自然中气场更旺盛的地方,找到那个强的有序的生气,找到那个对人的生存有“吉”的作用的生气。并要在人造建筑中尽量凝聚这个生气。要研究这一生气如何分布及分布的吉凶优劣,气场的分布状态与生活于其中的生命有什么关系,要研究这个气的流动变化对生命有什么影响。

 

六.风水的本质

   人们常说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对这个话的意义理解得其实很不够,有时甚至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一点。

   地球上陆面很大,但是不同的地方空间意义是不同的,土地的质地是不同的,不同的地方生长不同的植物,不同的作物,养育不同的动物,也养育着不同的人的族群,这就是俗语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就大的区域而言。

   而就小的范围来说,不同的山川结构,不同的土地肥沃程度,地质、水文条件,对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也会有不同的影响。而所有这一切外在现象的差异,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呢?是否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呢?在我们的风水思想里认为是有的,那就是大地上不同的地方气场是不同的。外在现象的差异只是不同气场的外在表现。

   不同土地上长出的作物质量不同,产量不同,这个因果关系很直观,你好理解。但是说长了两条腿又有智慧的人也受地力、地气的影响,你可能就是觉得有点费解。可是古人特殊的思维方法,长期的生存实践得出结论,大地上不同的构形,不同的水土条件,不同的气场和生活于其中的人之间也是存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关系的,不同的自然气场与人生命的状态、吉凶息息相关。现代的研究调查也证实,地方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和当地的地形地貌及水土物理化学性质差别是有本质联系的。虽在同一地区,这种差别也会造成重病区、轻病区和非病区的不同。

   把大量调查结果和传统风水理论相印证,则可发现,如果按照风水关于相土尝水、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各方面选择标准来衡量,其吉利者恰在非病区,而病区也恰在风水视为不吉的地方。

   所以,不要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生命,具有高度的智慧,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就以为自己可以脱离大地,就以为自己的命运与所居住的环境气场没有直接关系。我们生存的环境,无论是大的区域,还是很小的所在,乃至一家一室、其中都有气场,这个气场或强或弱,或优或劣,或吉或凶,与你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

   但是,用现代科学观念培育出来的人常常不懂这个道理,所以生活中的很多创造,以及生活方式,常常是对自然的奔离。比如钢筋水泥为主要材料的城市建筑,越来越高的高楼大厦,城市广泛存在的化学污染,建筑群落中不合理的构形,等等。

   已知的其它的行星找不到人烟,地球上沙漠地带寸草不生,高原丘陵地带人迹稀少……我们懂得他们不适合人居。但你为什么不懂得在人群广泛聚落的地方,其局部的不同也有质地差别,也会有不同的吉凶呢?

中华的先哲在这方面有特别敏慧的地方,有特别的求根追本的精神,有着一理相求的思维。他们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摸索了一整套的方法,来探寻什么样构形的地理环境气场更强,什么样的地理形势气场不足,什么样的龙脉穴地能使居住其中的族群兴旺发达,什么样的人工建筑与自然穴地有同工之妙,什么样的建筑结构与居住其中的人有怎样的全息关系等等。

   所以,风水是人与大地关系的学问,是探寻不同的气场与人的生命状态关系的学问,是对自然的环境相亲合的学问,是与所居环境相合谐的学问,是在居住方面尽量做到合于天道地道,达到天人合一状态的学问。

 

七.研究风水的目的

   风水是研究大地及人居气场的学问,而气场的强弱吉凶有一定的大地山川环境。研究了这个东西做什么?当然是希望人所居住的环境尽量地对人有益,希望人所在的气场尽量地达到趋吉避凶的效果,协调人与所居环境的关系。

   人也是“气”运动造化的结果。但人不是直接由“气”演化而来,而是万物演化到一定阶段以后诞生在一定的星球——也就是我们所在的地球上。《管氏地理指蒙》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但是,人也好,地球也好,乃至其它生命也好,你有了形,成了一个在形体上相对独立的存在,但主体的人也好,客体的物也好都须臾不能与气失去联系,而是恰恰要每时每刻都与创生的母体相谐调、相感应,从母体那里获取气的滋养。从根本上说,人是与天地间气的整体运动相应的,这是人与天道的关系。但直接来说,人是与我们所在的大地具体环境,具体的气场相应,这就是人与地道的关系。

   人的生命是非常复杂的现象,你看看生理卫生,再看看西医对人体的解剖,一章一节的,讲的很丰富。但是,什么是人的生命现象中最根本的东西呢?西医解剖讲了很多(细胞、组织、器官、系统这样一个有层次的组织构造)。诸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人体具体的子系统。但人体的核心、根本是什么?它讲不到位,讲到心脏、血液循环就探索不下去了。还好,它还知道血液这个人体中最有流动性的东西是维系生命的关键纽带。中医这个传统文化的产物不像西医,它能透过表象看最本质的东西。它讲藏象学说,讲六经辩证,讲眼睛看不见解剖找不到的经络,而经络中运行的是什么呢?是气。好,又找到气这里来了。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先哲对天地万物有一个根本的认识,万物一气而生,一气而系。且人体的气脉运行与时空有相应的关系,如五脏六腑与一年四季的旺衰相应,十二经脉的开合与十二时辰相应,三百八十三穴与一年三百八十三日(含闰月)相应等等,了解一点中医,你就会明白,人是一个需要生气维系生命的生物人体每时每刻都在与天地的“五运六气”发生着同呼吸共命运的全息关系。所以,先哲对生命的认识是天人合一的,而气的运行是关键的纽带。他们不象西方那样把人当做较孤立的血肉之躯来认识和研究。

   既然人也是一气而生,又是大地的直接产物。那么,大地的具体环境、气场强弱对人所发生的作用,与人的相应关系,就应该为人所重视,并为我们所利用。

   古人说:“地有生化”,但不是所有的土地环境都对生物有利。你把花草树木种植到沙漠上,它们将无一成活。具体的大地环境有足以利生,有可以害生。凡有形之物都有差别。我们审辩大地气场环境就是要让人这个需要生气的生命尽量地选择大地上对生命有利的气场环境,尽量地利用好地道利生的性质。让地道这个“阴阳之枢纽”充分地发挥“生生”的作用。达到地道为人道服务的目的。使人这个生命尽量地趋吉避凶,这也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极残篇之十 八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
(17)气,一个相当古老的话题
零基础入门学中医,中医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微明六爻化解心法篇(公众号篇)
易经的致命缺陷是什么?
知天探易看人生-许海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