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格高造境 味厚通幽

格高造境   味厚通幽

——记三门峡市楹联协会资深顾问、原副会长张鉴之先生

      虎年鞭炮迎春的硝烟刚刚散去,大红对联还在深情地拥抱着喜庆的门楣,尽管正月的日光仍然有些春寒料峭,但我们四人(《君笑文苑》公众号主编上官君笑、执行副主编郭海、采通部主任夏峻、田荣)的心里却充满了温馨,尤其是当我们走进张鉴之先生那书香满屋墨宝琳琅的“名师工作室”时,更是被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所震慑。屋里四面的墙壁上,悬挂着张先生自己亲书的各种字体的书法作品,楷的工整、行的飞扬、草的狂野、篆的委婉、隶的深邃,无不墨迹淋漓力透纸背,体现了作者在书法造诣上不同凡响的深厚底蕴。坐在我们对面,和我们侃侃而谈的张鉴之先生,适中的个子,略显消瘦的身材,面容清癯,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闪射出智慧的光彩。面对我们的采访,他始终面带微笑,不慌不忙,举止儒雅谈吐得当,使人从他的言谈中受益匪浅。

梅花香自苦寒来 

      张鉴之,名张明学,鉴之是他的字,1939年元月,出生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乡崇村。1963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任教于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育界工作了三十五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连续多年参与河南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并且多年兼任 全国电大和北京师范学院函授教育本科辅导老师,曾参加在北京、云南昆明举办的语文教学研讨交流会。退休后,又在十一局老年大学任教二十年,讲授书法、诗词和篆刻课程。又是三门峡市诗词协会(后改名三门峡市楹联学会)的早期参与者,一直担任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民盟美术家、三门峡楹联学会顾问、河南省老年大学优秀教师、中国老年教育优秀教师、国风诗社社长。

      担任中学教师期间,撰写的教研论文《抉微发隐,提高悟性》,于1995年刊发于全国性的学术杂志《语文教学与研究》,荣获三门峡市教研论文大赛一等奖;担任老年大学教师时,荣获河南省老年大学优秀教师、中国老年教育优秀教师称号。 

      张鉴之先生之所以能够在三门峡教育界和文化界获得如此众多的殊荣,与他从小所形成的勤学苦练的风格分不开。先生出生的渑池县仰韶乡,是“仰韶文化遗址”的所在地,崇文之风可想而知。张鉴之家境寒微,但却丝毫不能减退他求知的欲望,上小学的时候,张鉴之爱慕书法,没有力量购置文房四宝,写字只能用那种十分粗劣的瓦砚,没钱买墨锭,就从山里捡来一种红色石头,这种石头质地较软,可以在瓦砚里研磨出红水,代墨写字。张鉴之便利用节假日,约伴到山里寻找这种石头,为自己练习书法时所用。这种红石头水,既可写字,还可作颜料在书本上涂抹画画,便也常常自得其乐。可惜用毛笔写字,到升入初中进县城上学后就停止了,直到四十多年后才又拿起毛笔写字。才有了临帖习字,研习书法的机会。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中红学任教,长期担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他发现学生的阅读是个薄弱环节,一无阅读习惯,二是阅读不得法。他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在阅读中,往往粗枝大叶,走马观花,常常忽略了文章中某些关键的精妙的细节,而这些看似细微之处,往往却隐涵着作者的构思妙谛和艺术机巧,所以阅读往往不得要领。所以他意识到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这些细微之处,挖掘其所隐藏含的精髓和要义,以便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悟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并读懂一篇文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称这种“细微之处”为“弦外之音,醉翁之意”,让学生学习“抉微发隐”,即提高学生“闻弦歌而知雅意”的悟性。张鉴之认为“这种灵通的悟性形成的因素固然比较复杂,而抉微发隐的能力却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他总结归纳这种“抉微”的两个要点叫“解微言”和“辨疑似”,对作者“寓大义之微言”的写作方法“往往有较强的感悟力”,也就是由小知大见微识著。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还需要“辨疑似”。对疑似之迹,不可忽略,不可不察“。对学生的各类检测,命题者也总把精明眼光投向这一领域,各类试题在这里运筹帷幄,联翩而生,广设干预项,大摆迷魂阵。于是,这里干戈迭起,硝烟不散。因此,有心的学生应该常留意各类疑似资料,用心揣摩,穷究慎辨,殚精竭虑,不断磨砺自己颖悟的长剑”。对于“发隐”,张鉴之也有他的见解,他指出“文忌一览无余。一些重要的语境因素或主旨,常匿而不露,踪消迹失,或东鳞西爪,粉面半遮,造成种种跳跃的思路,含蓄的意蕴,以有尽之言,寓无尽之意。读者阅读时,注意发现这类隐匿因素,是达到深刻理解、把握主旨的关键。这种发掘隐匿因素以达理解的能力,就是'发隐’。它包括寻隐境、辟幽径、识讽喻三项”。张鉴之把这种教学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归纳起来形成论文,在1995年7月号《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公开发表,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张鉴之还把这种理论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奠定了他在三门峡市教育界名师的地位。 

腹有书香终不凡 

     张鉴之在书法方面的功底,是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打下的,那时候因为他毛笔字写得好,村里邻舍春节期间的春联,都找他写。退休后,在水电十一局老年大学任教,即教授书法、诗词和篆刻方面的课程,二十年间始终如一日,在他的辛勤培育之下,已有近二十余名学员获取河南省书协会员证书和三门峡市书协会员证书,学员的书法篆刻作品在全市及全国电力系统各类赛事中多次获奖。张鉴之的书法作品曾经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老年书法篆刻展”,在全国其他重大赛事中曾获金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多次;入展“中日韩书法交流展”,登录《人民日报》“海外网”;楹联书法作品获“全国联墨双优百家”称号;书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三门峡楹联学会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历十九个不凡岁月,张鉴之不但是楹联学会的早期参与者,并一直担任副会长,而且为学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4年,学会成立之初,就成功举办了全市诗词诗歌大奖赛,是大赛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任大赛组委会副主任、评委会副主任,又是大赛作品集《情满崤函》主要负责人之一;接着又连续举办了“香山红叶杯”和“和谐税务杯”、“水泥杯”、“武强医院杯”、“观音造像杯”、“甘棠杯”等全国诗词楹联大赛,连续多届“清风雅韵”全国诗词楹联大奖赛,以及连续多年的全国春联大赛。在这一系列重大赛事中,先生一直担任大赛的作品评审工作和部分作品集的编辑工作。在楹联学会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楹联文化活动和楹联文化建设工作中,张鉴之先生积极参与,不遗余力协助组织卢氏大峡谷采风、双龙湾景区采风、灾民安置和汤峪采风、灵宝鼎湖湾采风、娘娘山采风和函谷关采风、渑池文化古村赵沟村采风、黄河丹峡采风、仁村白雪村采风、义马下磨煤矿采风、湖滨区高庙乡扶贫采风活动,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楹联作品。被授予三门峡市诗联界 “十老”称号。他的诗词楹联作品多次获全国诗词楹联大赛等级奖。在三门峡市成功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工作中,张鉴之也作了许多有益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张鉴之一生钟情于书法,在书法艺术方面造诣颇深。先生的书法植根于临习古人法帖,他认为提高临帖的功效,自然离不开功夫,但还需要方法和感悟,而感悟又是关键,悟性高有可能方法好。方法之要是观察,始于观察归于悟,才能真正入帖。有继承才能创造。应《君笑文苑》上官主编之邀,张鉴之濡笔挥毫,场为我们留下了墨宝,只见他气沉丹田,势如金戈铁马,一气呵成,写下了“厚德载物”四个字,墨迹酣畅力透纸背,体现了先生不凡的文化功底。

  德高望重令人敬 

      张鉴之先生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他一生执掌教鞭,驰骋教坛,教书育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有上了清华、北大、南开、武大的,有三门峡市的理科状元,有的留学美国。他教过的学生比如王宗敏、于琪、王大刚等后来先后任中国水电十一级局局长书记等职。后又到中国水电总公司任职。他们只要回到三门峡,都一定要看望自己的恩师,而每当这时候,则是张鉴之最为喜悦的时候。张鉴之诗词歌赋、书法楹联,皆是高手。他学养深厚,诸体皆善,尤长行草和魏碑。被誉为当代文征明,在三门峡市文化界德高望重,令人高山仰止,但为人却十分低调,处世也不喜张扬,虽属大家,却谦逊有余。他给自己工作的地方取名“云岫庐”,并赋以记,表明了他性情淡泊的处事立场:“华楼如簇,叠嶂连峰。林带萦回,葱茏掩映。拟居岩穴,抚云凌空。云岫庐,意中庐也。身居于市,心在林丘。心迹既远,市声亦无。飞云恋碧岫,思致扬轻舟”“飞云子讷于言,拙于事,昧于人,迟于思,神好静,性喜游。弃货利之谈笑,慕诗书以唱酬。浮游尘外,让避风头。幽鸟风窗啭,林花书案柔。翠岚杀满润,飞泉枕畔揉。” 

      张鉴之先生如此文化名流,却对自己的家乡眷恋不忘,他的一篇散文,在显示出先生的妙笔生花之外,更充分地流露出先生的思乡之情爱乡之切:“我心中有幅画,让我惊异于它的神奇。半个多世纪悄然逝去,诸事已淡远,万物多销迹,唯独这幅画,岁月烟尘,总难掩她的面目,磨不去她的色彩。它常常浮现于眼前,竟然历久而弥新。”是什么地方,令先生如此念念不忘?就是“姑母家住”的南岭。这个地方“虽无异峰险崖,算不上大山,却也岗岚起伏,在我们未见过大世面的孩子眼里,无疑是大山了”。就这么一个只有“五六户人家”的小山村,在先生的笔下,竟然被描写的妙不可言,像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一样:“秋雨初雯,晶莹的水珠,挂在草尖,滚动在树叶上,山翠树绿。空气经雨冲洗,纤尘无踪,清新透亮”。但这种“瑰奇圣洁的美景”是先生“半个多世纪”前所看到的。“四十年来,眼见得城里楼房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越来越豪华了。路越来越宽敞了。农家房舍越来越华美了。人越来越富了,生活越来越如意了。然而清澈的河水干了黑了,蓝天白云难得见到了”,“在蒙蒙的灰雾里,置身其间,你不知道是晴天还是阴天,眼力所及,没有层次,只有模糊的轮廓,像沉沦在无边的浊水中,满心沉沉地压抑着”。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仅看到了先生对故土的眷恋,也看到了先生对家乡环境被污染那种深深地担忧。当然,文章还是给我们看到了希望:“值得庆贺的是,这种污浊到头了,近几年开始有了改善。完全排除人的扰污,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景,重新归来的日子,不会太远了。这是令人期盼的。

      “ 味厚通幽因曲径 ;格高造境起层楼。”这是张鉴之先生“云岫庐”中悬挂的一副自撰对联,形象地反映了先生的性情、人品及其在书法诗词楹联艺术方面的深厚造诣。

     我们惟愿先生“格高造境,味厚通幽”,未来的艺术人生更加美好。

友情支持单位:

三门峡市虢国文化研究会

虢国文化公众号 

黄河文化生活公众号 

三门峡市智慧人生大讲堂

三门峡泊尔心理咨询机构

三门峡老兵蜗居(民宿短租)









 君笑文苑
    编辑部

主编:上官君笑

责任编辑:李卢芹

编审:郭映东

  作者:夏峻  编辑:何赞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门峡楹联学会用诗联点缀寺河山苹果主题公园
疫情中的大爱(六)
100多石刻诗联点亮天鹅湖,来看看这些作品都出自谁手?
坚持书写万米长卷 引来众多学子观摩 (三门峡日报社记者:卢娇娇 文图 编辑:许红卫)
三门峡五届全国廉政征联获奖作品的艺术特色 河北保定 陈双田
三门峡六县市区诗词楹联学会 灵宝采风作品选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