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防疫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人类同瘟疫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治未病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古人如何防治瘟疫?

病因归类

古代采用实用理论对病因进行归纳概括,分为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

内因是讲饮食、情志及正气虚弱;外因是指各种外来的致病因素;

不内外因是刀伤、棒伤、虫兽咬伤等。

外因中常见的当属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术语来源于自然界气候或气象现象。六淫包括适宜于这个条件下生存的细菌、病毒等致病生物。

秽浊之气:人到山野人迹罕至的地方染上奇怪的疾病,表现与风寒暑湿燥火致病不同,病因称为秽浊之气。

疫疠之气:是秽浊之气中致病性和传染强的病因称为疫疠之气(非典和新冠肺炎),性质是温热挟湿的疫毒之邪,毒邪贯穿本病始终,热毒、瘀毒、湿毒是其病机关键。

疫疠产生与野兽出没有关《山海经》一些飞禽野兽出现往往伴随着瘟疫来临。

疫疠之气也存在于人迹罕至的地方,岭南多瘴气,现在看来可能是指疟疾,霍乱这类胃肠道传染病。

《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而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一定是因为正气已经虚弱了。固护正气,不受外邪侵扰,并提高了抗病能力,中国古人对生命的研究。

                    预防方法

中医的病因学与预防思想,一,要正气充足,"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正气从何而来?精神调摄法

文天祥《正气歌》:“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纵它有七种秽气,用这一种正气可以敌过那七种气,还担忧什么呢!况且博大刚正的,是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地上的山岳河流、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由正气形成的,在人间,便成了人的浩然正气。

人若是随时都保持着善良平和、一身正气,任何邪恶之气也都不敢靠近了。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告诫人们“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并要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

进补以助元气,

补气扶正药每个冬季都可以服用,人参煎水代茶饮,服用膏方,春天吃了可能上火,

 悬挂佩戴法

药物悬挂门户、帐前或带于手臂、头顶,以预防疫病。

单味药物主要有桑根、女青、马蹄屑和降香,

复方主要包括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虎头杀鬼方、除秽靖瘟丹等。

《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厉温毒诸方第十五》老君神明白散:“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有香囊香袋,茅香根茎、花椒、茅香和辛夷。茅香晾干后具有香气,用来防衣料虫蛀。花椒有温中行气、逐寒、止痛、杀虫等功效。辛夷“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

《理瀹骈文》“辟瘟囊方”以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佩于胸前,长期佩戴预防四时感冒、可辟瘟疫。

配制香囊的草药大致有薄荷、冰片、樟脑、茉莉、防风、丁香、木香、白芷、月桂、乳香、艾叶、苍术、槟榔等。根据不同病证进行香囊药物配制,可以治疗和预防各类疾病。

辟秽避瘟的芳香中药比如:苍术、白芷、佩兰、藿香、香薷、降香、檀香、乳香,雄黄,樟脑、冰片、艾叶等都有用来做香囊香袋的。

儿童佩戴香袋主要用于祛寒湿、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临床观察发现,佩戴香袋后感冒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液检查发现佩戴香囊可以改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以升高分泌型IgG(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第一道主动防线)。

苍术:将苍术加95%酒精浸泡8-10小时后取出点燃。结果细菌明显减少。

十香辟瘟香囊。打碎,装袋做成美观大方、香气沁人的香囊,用来镇静辟瘟。

小小香囊包含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基本特点,涵盖阴阳五行、气血精神、病因病机、养生防治等主要内容。

“圣散子”

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洪涝后又遇大旱,瘟疫肆掠,来势凶猛。苏轼拿出黄金五十两,并着些官银,又动员杭州富商,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慈善医院 “安乐坊”。一味神药 “圣散子”,是苏轼的挚友巢谷在黄州赠予他的。

药效神奇,成本便宜,只要一文钱。横幅 “千钱活千命”,大锅现煮现服。 “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苏轼将药方公开,传遍千家万户,

用药是“以毒攻毒”, 健康时不随便用药,倘若生病对症下药,药不对症时须及时换药。药材价廉易得有效为最好,不盲目追求名贵药材,

《简要济众方》张贴于市,以供民众抄录使用。

熏香法

李时珍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验方新编》“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

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

意念吐纳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药浴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普济方》治时气瘴疫浴汤方:“桃枝叶(十两)、白芷(三两)、柏叶(五两)上为散。每服三两,煎汤浴之,极良。”

《松峰说疫·卷之五·诸方·避瘟方》“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

粉身法

《肘后备急方》赤散方以“牡丹五分,皂荚五分炙之,细辛、干姜、附子各三分,肉桂二分,真珠四分,踯躅四分。捣,筛为散……晨夜行,及视病,亦宜少许以纳粉,粉身佳。”该方以各种祛邪辟秽药物组成,外粉周身以御时行邪气。

《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姚大夫粉身方”,“芎穹白芷藁本三物等分。下筛,内米粉中,以涂粉身于身。大良。”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粉身散、《外台秘要》治温病粉身散方与此方同。

点眼法

清代鲍相璈首先明确提出用“人马平安散”点眼预防时疫,其组成和用法为:“冰片、麝香、飞过明雄、飞过朱砂各五分、牙硝一钱,共为细末,磁瓶紧收勿泄气,男左女右以少许点目大毗。用此入时疫病家则不沾染。”

塞鼻涂鼻法

明代雄黄被单独用于涂抹防疫,同时用于塞鼻以防疫。《医方考》辟瘟法中说:“凡觉天行时气,恐其相染,……仍以雄黄豆许用绵裹之塞鼻一窍,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或用阿魏塞鼻,皆良。”

《串雅内外编》在辟疫条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

注:

1、给病邪直入鼻腔制造了障碍(过滤网功能)

2、以香避秽,油性粘滞 ,故选香油。

3、探鼻取嚏,驱邪外出合升阳之法的理。

取嚏法

明代万表在《万氏济世良方》“瘟疫不相传染方”中指出:“凡入疫病之家,……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

《杂病源流犀烛》 “通气散”:“元胡索钱半、皂角川芍各一钱、黎芦五分、踯躅花二分半,用纸燃蘸药,搐于鼻中取嚏,日三五次。”

服药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 “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方中四味药物,特别是朱砂、雄黄是后世辟瘟防疫常用的药物。

《和剂局方》所载“仙术汤”,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以苍术为君,配合干姜、枣、杏仁、甘草而成。

《医方简义》中的“避瘟丸”,由雄黄、鬼箭羽、丹参、赤小豆组成,服之“可不染瘟疫也。”

《圣济总录》的“调中丸”,由大黄、麻仁、枳壳、茯苓、芍药、前胡、黄芩组成,“食后饮下,微利为度”,“辟四时疫疠非节之气”。

饮食卫生以及个人清洁。《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用佩兰等草药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

保持口腔清洁:“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辟瘟驱蚊的香囊配方
芳香正气锦囊,药香防疫口罩——小香囊里的大乾坤
中国祖传的大型辟瘟术——熏香法,你用了吗?
夏季流感杀到,别慌!这里有预防、应对之法
宋文艳原创丨不绝如缕——来自“然是心香”的殷殷呵护
非常时期,小叔送你们一个防疫香囊,走哪带哪,让德尔塔滚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