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心外无物(宋明儒学)

 

1、 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通过意来联系心与物的关系,其《传习录》记载: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此四句中三句涉及到意,故儒家的修行其关键是对于意的把握。在王阳明的四句理中我们可以得到确定的是:“知”是本体上的知,此即王阳明后来所提倡的良知,而意如何回归到本体的知即在于“格物”,然与朱子的格物不同,朱子的格物是穷外在之物理,而阳明的物是意中之物,故格物终究回归到诚意正心,此是心外无物的立言宗旨。

四句理中“意之所在便是物”即是王阳明的唯心理论,佛教中亦云“一切唯心造”,如屎尿苍蝇喜闻而人恶之,淫女俗人喜近而修道人远之,故外在的世界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儒家不立十法界众生,只从人伦角度契入,以人的道德实践为本,故儒家所呈现的是一个价值的世界,事事物物完全取决于人心的价值判断。此价值判断有个人意识层面,也有集体意识层面。故美国人的世界观可以和中国人不一样,单独的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也可以和大多数中国人不一样,也或许某个美国人的世界观和中国人一样等等,心有种种差别,世界观就有多种多样性。然若要实现平天下的绝对公正就需要一个绝对公正的意识,此意即是儒家要求的诚意,唯有诚意方能正心,此心是宇宙的本体,所体现出的用(价值)在天地曰道,在人心曰良知。儒家的理虽通透,然不立十法界众生,其慈悲只是落实在人道中,而对于其他法界众生如宰杀猪羊等就不可能达到意识的彻底清净平等,这就是儒家在理上虽然能通达一切唯心,宇宙即心的道理,但在事上却无法究竟,若事上不究竟,也无法做到诚意而到达本心。

(这里顺便向大家说明的是作为一名出家人,我不认为儒学的诠释是理解佛家最恰当的方式,然佛家丰富的可诠释性必然不离世间法,何况也是经历了两千多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只有在完全通达千年经典的精神再与之佛教相比较后,才能知道人类文明的瓶颈在何处,佛法又是如何的甚深无上了。)

 

2、意之所在便是事


让我们再次回到“意之所在便是物”的话题上,刚才提到儒家的物不是客观定死之物,而是具有价值之物,那此价值判断就无法离开我们的意了。意是意志、主张、意向,对于外在物的主张即变成了一件事,王阳明最为著名的心外无物的话题是“山中观花”,同样也记载于《传习录》云: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中国人喜欢讲感应,菩萨化现是你心的感应,花开得美不美也是你心的感应,王阳明用“寂”来说明心没有感应,但不等于说未看此花时,花就不存在。实际上客观世界的花存不存在,对于王阳明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因为心外无物的重点是心外无事,意之所在便是事,山中观花的回答,重点在“观花”这件事,观花是种审美情趣,正如王阳明另一段话:“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仰高俯深都是内在的审美体验,而不是纯粹的认知形式,若只是纯粹的学习与记忆而没有内在的意向与意愿,也就失去了认知的价值意义。事关联着意与物,如何把一件事做好和要做什么事有本质的区别,从whathow,是认知到深入理解直至消化的过程,儒家重视道德实践,对于外在礼教的认知必须回归于主体的意愿,在主体的意愿中呈现出“仁”,感应到“仁”。

 

 3 立言宗旨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即是心外无事,如其《传习录》中的徐爱录: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此段中王阳明根据《大学》的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顺序提出心---物的次第,即是本体-工夫的进路,由本体的心所发之诚意,而诚意的当下便是良知,由良知而规定某事物的价值,此就圣人证得本体后的心路而言,而对于修行者需要格物到致知,由致知的进路不断诚其意而正其心,此是工夫的进路。重点是“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内涵就规定了格物的方向性在于意,不在于客观的物。此正如孟子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此迹就是迹象、事相,如先学孝的事(具体的礼教),然后从事上反观行为的起心动念之意,意的终极目标是良知,良知即是天地之心或曰本心,因人的心量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心包太虚,故在树立这一远大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诚其意正其心。此即是心外无物的立言宗旨,王阳明并不排斥认知的作用,而是让读书人将所认知的学问最终都能回归到道德实践的主体上,若一味强调认知而忽视了道德实践,便会将四书五经的学问研究地支离破碎。王阳明更是继承了孟子关于伦理道德唯心本体论的价值体系,使得生命更为积极并同时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重估王阳明“心外无物”论的价值 | 曾海军
漫谈心学:心、意、物的关系展开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王阳明《传习录》32句心学名句,领悟‘不朽完人’王阳明的智慧!
理学的式微与心学的崛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