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仝小林:方药量效关系与临床疗效

疗效是中医生存的命脉,提高临床疗效必然是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研究的关键问题。因此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立项资助了中医行业第一个以临床为主的研究课题——“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

研究首先通过临床疗效评价验证几个示范方药的临床疗效,证实量效关系的存在,得出粗略的量效理论,并通过药理、药学、汤药煎剂超分子结构等研究进一步探讨其科学内涵,从而形成“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同时选取古今文献,对现代临床医师进行访谈,通过相应的横断面调查、数据挖掘等手段和方法,提炼出“以人为本体”的方药用量策略,从而初步构建系统的方药剂量理论。

本研究的临床部分,拟验证和初步探索汤剂、颗粒剂、中药注射液等不同剂型复方治疗内科、外科、儿科等不同疾病的量效关系。

一、从单病例谈方药量—效关系

治疗不同疾病,对其疗效不能简单地用有效和无效来判定,还应考虑起效的快与慢,疗效的强与弱,疗效持续时间的长和短等。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方药量效关系确实存在,从以下3则病案就能体会到剂量对疗效的影响。

患者王某是一个17岁的女孩,父母花费重金送她到北京学画,一日花费逾千元。夏季炎热,王某夜间入睡后未关闭空调,次日晨起周身疼痛不适、头痛、头晕,无汗出、咽痛,无发热,诊断为感冒。王某父母希望女儿尽快复课,要求医生药到病除。根据患者病情,我用经方麻黄汤加减治疗:

生麻黄24g,杏仁24g,桂枝60g,白芍60g,炙甘草30g,金银花60g,芦根120g,藿香24g(后下)。

1日1剂,水煎,分4次服。患者服药1剂后,周身微微汗出,诸症消失,感冒霍然而愈;次日上方诸药剂量减一半,分4次再服,巩固疗效。

普通感冒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七日左右自愈,而患者家属提出快速治愈的要求,因此医生加大了发汗解表药物的剂量。该处方所有药物的剂量均超过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药物最大用量。君药生麻黄,功在发汗散寒,其剂量24g,是《中国药典》规定最大用量9g的2.7倍。若按中医院校教科书经方1两折合3g,《伤寒论》麻黄汤原方麻黄3两、桂枝2两,麻、桂分别只能用9g和6g,很难在短时间内起到发汗散寒之效。

同时,本处方的服药方法并非早晚各服1次,而是分4次服,观察患者汗出的情况,病情缓解后中病即减、中病即止,避免大剂量麻黄发汗太过、损伤正气。本病案体现了大剂量与“兵贵神速”的量效关系,中病即减、中病即止及分温频服的用量策略也提高了大剂量用药的安全性。

患者吴某,32岁,男性,入院时已出现眼眶痛、腹痛、腰痛、少尿、精神委靡,醉酒貌,球结膜充血、水肿Ⅲ°、两腋下皮肤及软腭黏膜可见出血点、肾区叩痛阳性等症状和体征,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重度)。入院后,西医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第4日病情急剧恶化,体温升至40℃,狂躁欲起,目直骂詈、不识亲疏,多人按压不住。后心率升至150次/分钟,全身皮肤发绀,尿闭,病情危重。中药处方予清热凉血、重镇安神的方1和清热化痰的方2,联合峻下逐水之十枣汤和中成药鲜竹沥水、紫雪散以涤痰开窍。

方1重用大生地200g、生石膏粉300g(先煎)、生龙牡各100g(先煎),中午服方1一剂、下午服方2两剂,配合十枣汤2剂,全天服紫雪散9支、鲜竹沥生姜汁大半碗,次日患者病情好转,体温降至38.3℃,心率114次/分,喘憋明显减轻,面部发绀转红,神清语明,24小时尿量增至3100ml。病势松动、乘胜追击,调整处方大生地用量增至400g,生石膏粉用量调为200g,加用北沙参100g。又服加减后的方1两剂、方2一剂,累计一日内服用生地800g、石膏400g。

至23点,患者心率降至86次/分,呼吸平稳,安静入睡。入院第7天,热毒之势已退,原方减量继进,病愈。

《中国药典》规定生地、石膏的最大用量分别是15g和60g,然而对于重度流行性出血热这样的急危重症,15g生地和60g石膏极难撼动病势,故以重剂顿挫,胆大心细,嘱患者频频服药,密切观察病情,中病即减,提高用药安全。

患者贺某,男性,58岁,患糖尿病8年,1年前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逐渐加重,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双下肢疼痛剧烈如刀割,伴麻木发凉,夏月仍需穿两条厚长裤,行走困难,每日仅能步行200m左右,严重影响睡眠,几度欲自杀。肌电图检查发现双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提示双下肢神经性损害。

处方予乌头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其中制川草乌用量各30g(先煎8小时),服药2个月,下肢疼痛麻木减轻30左右。效不更方,然病情缓解不明显故调整剂量,制川草乌用量增至各60g(先煎8小时)、黄芪90g。患者连续服上方6个月,双下肢疼痛、麻木、发凉症状基本消失,每日可步行3000m。病情好转,将制川草乌减为各30g,继服2个月,下肢疼痛、麻木症状消失,肌电图明显改善。

服药期间患者未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脏不适症状、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

制川草乌是有毒中药,辛、甘、大热,有较强的补火助阳、散寒逐湿之效,《中国药典》规定的最大剂量是15g。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慢性疑难病,目前西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病例重用制川草乌最大120g/d,体现了以重剂起沉疴的用量策略。初始制川草乌日用量60g,后加至120g,病情好转后减为60g,亦符合中医随证施量的用量规律。

二、从临床研究谈方药量—效关系

在葛根芩连汤不同剂量组治疗54例2型糖尿病(湿热内蕴证)的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3个月后不同剂量组控制血糖的整体疗效不同,高中低剂量组降糖的有效率分别为80%、47%和33%。高中低剂量组平均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79%、0.66%和0.12%,高剂量组与其他两个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本研究初步证实了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湿热内蕴证)存在量-效关系,高剂量组的疗效优于其他剂量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剂量选择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
临床中药用量该如何确定
甲减服用优甲乐的药量
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运用(全篇)
经方原方剂量应用临床体会
仝小林方药用量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