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读懂“诗家语”

作为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古典诗词,是高考的必考题。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

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较容易,切入点较小,但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有的考生憋了半天就回答一句不着边际的话,有的考生即使挥墨如雨,洋洋洒洒写几大行,但也未答到点子上。

究其原因,在于考生思路模糊,答题欠规范,而读不懂“诗家语”是最常见的原因。这里所谓的“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对语言一般做如下变形处理:

一、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古代诗人常活用的词性有:

(一)形容词的使动

展开剩余88%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句中,“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白居易《问六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的“雪”应作动词,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这里的“满”做动词“遮蔽”讲。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惊”活用作动词后,就达到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

(四)动词使动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吹得木叶发出鸣声,“鸣”,使动用法,使物发出响声。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愁余”,使我发愁。黄昏日落,暮色苍茫,正在满怀愁绪的时候,却传来了山中一声声鹧鸪的啼叫,那声音正象是:“行不得也哥哥!”

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改变词序

(一)倒装

(1)主语后置。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谓语倒置,本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下水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2)宾语前置。例如: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两句正常语序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设想妻子正在鄜州仰头望月、低头思夫。“湿”“寒”二字体现她在月下伫望时间之长,露水沾湿了她的头发,清辉使得妻子玉臂生寒。形象感人,意境凄美,可谓语丽情悲。若按正常语序,不但显得平弱不堪,且节奏和韵律亦多有不谐。

(3)主宾倒装。例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故意主宾易位,是为鲜明突出“香稻”、“碧梧”二意象之不同寻常,从而写出风物的美好。若不倒装,就好像真有鹦鹉凤凰在啄在栖,反而显得拘泥。

(4)定语挪前或挪后。现代汉语偏正短语中,定语应放在它修饰限制的中心语前,但诗词曲定语的位置甚为灵活,可放它所修饰的中心语之前或之后。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玉门关”,是为“玉门关”的同性定语,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易让人理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这是定语挪前。又如孟宾于《公子行》:“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应是“青青麦”,“青青”本是“麦”的定语,但将二字置后起突出作用,长势正好的麦苗,却被“骄骢”践踏,活画出愚蠢而又骄横的权豪子弟的丑恶行为。

(5)状语置首或后置。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这里将“簌簌”置于句首,使“落枣花”于“衣巾”的声音得到强化处理,渲染了氛围,令人如闻其声。也有状语后置的,如崔护《题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风笑”,但这样表达,失去音韵美,也会顿减含蕴。让状语“春风”后置,成了“笑”的宾语,让人想象春风之痴情无知,这样更能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

(6)介宾倒装。如刘长卿《偶然作》:“书剑身同废,烟霞吏共闲”中应为“同身”、“共吏”,表示随着身体的衰老,文思变得枯竭,武功也开始荒废,作为一个小吏,只好与烟霞一起共度闲暇时光了。

(二)词句的超常搭配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句之间的搭配关系虽有悖于生活逻辑,却合乎艺术逻辑,从而获取诗意的真实。此类变形语言极富表现力,往往能绝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与体验,给诗歌增添无穷韵味。常被古代诗论家谓之“无理而妙”。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何以捣出“乡愁”呢?这种词语的搭配很难符合生活常理的,但从抒情写意的角度赏析,又确实精妙无比。旅途中独对孤灯,引起行客之思归之梦;阵阵捣衣的杵声,催人心扉,惹起诗人思乡的愁绪。这里,“燃”、“捣”二字是实现此种超常搭配的关键字眼,新颖奇特,光彩传神,描写出眼前凄凉孤寂的景象和丰富复杂的情思。同样王猷定《螺川早发》中的“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也因无理而妙。诗人俯视长江,滚滚不息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划动的短棹好像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诗中词语的超常搭配,营造出空阔渺远的意境,有迷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感受。

(三)句子的反常组合

普通语言的句子组合,一般要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但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引人入胜的情景,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诗人常常会突破此种惯常规律,让句子反常组合。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常式句应是: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山前疏雨,可想夜行人的焦急。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既衬出词人骤然间看到了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记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将“忽见”后移,强调惊喜之情,产生了丰富的审美情趣,有扣人心弦之奇效。欧阳修《戏答元珍》之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诗人先提出疑问,再交代生疑之由,这就是一种因果倒装。“春风”句,作为诗的发端,给人新奇之感,暗用了王之涣《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语意。诗人将含蓄隐微的悲怨牢骚语置于篇首,给整首诗笼上一层感伤的情绪色彩。

三、省略压缩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这时,就产生了省略,出现了空白,目的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蕴含问话。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番问话,至少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

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又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总之,要想对古代诗歌理解感悟得透彻,就要尽量准确理解诗歌语言,这是鉴赏品味诗歌艺术中的第一步。读懂了语言,对于诗歌主题的把握就容易得多,也就不会再畏惧诗歌鉴赏题型。(营山中学 何瑜)

本文来源:招生考试报

图据网络

( 招生考试报微信号:zsksbwx )

英语口语发音技巧 L4-2 弱读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鉴赏诗歌语言
体味古典诗歌语言x
【语文提分技巧】诗歌语言的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2012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