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泽连斯基在白宫吵架,还有一个新闻,惊动全球。
中国内蒙古发现22万吨钍矿,够14亿中国人用2万年!
换句话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啊!
不过问题来了,钍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到底是怎么用的?
被忽视的“宝藏”:钍的前世今生
钍的故事,要从1815年说起。
彼时,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发现了这个新元素,顺手以北欧神话中的雷神“Thor”命名。
听上去就很牛,但很遗憾,瑞典人虽然发现了钍,却不知道怎么用。
美国是第一个动手研究它的国家,1965年,美国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钍基熔盐堆”,但仅仅运营了4年,就被关停了。
原因有两个:一是技术不成熟,二是钍不适合造核弹。
别小看这第二点,当时正值美苏冷战,美国的终极目标是造更大的“蘑菇云”,而钍的稳定性太强,根本不适合搞“终极大杀器”。
相比之下,铀、钚这些元素能轻松搞定氢弹,威力惊人。
所以,钍被直接打入冷宫,成了能源界的“弃儿”。
钍的“逆袭”:比煤炭强350万倍的能量宝藏
然而,钍并不是没有优点,甚至可以说,它有着“碾压级”的能源优势。
首先,钍的能量密度极高。一吨钍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50万吨煤炭!
其次,钍基熔盐堆的安全性极高。传统核电站的燃料是铀,一旦出现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而钍基熔盐堆完全不同,它不会爆炸,即使出现极端事故,底部的“冻结塞”也会自动融化,让熔盐流入储存罐,停止核反应,彻底杜绝“切尔诺贝利式”灾难。
再者,钍的环境友好度高。它的核废料放射性较低,半衰期也短,处理起来远比铀燃料简单。
换句话说,钍能让我们享受到“核电的便利”,但不用承受“核电的恐惧”。
更关键的是,钍基熔盐堆不需要靠水冷却。传统核电站必须建在水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但钍基熔盐堆可以直接安排到荒漠、戈壁滩,让中国西部的沙漠变成能源高地,实现“西电东送”。
这么看来,钍虽然造不成蘑菇云,但对能源来说,简直就是王炸级别!
中国的能源变局:钍能否改变游戏规则?
从现实来看,中国已经在布局钍基熔盐堆了。
甘肃武威的全球首座钍基熔盐堆实验反应堆即将开工,一旦成功,这意味着中国将在钍能源领域抢占先机。
那钍基熔盐堆除了发电,还有别的用处吗?当然有,而且是“大用处”。
首先,它可以用在核动力装置上,比如核潜艇、核航母等。
要知道,核动力航母是全球海军强国的象征,而中国一直缺乏这一技术。
如果未来中国的航母用上了钍基核反应堆,那将意味着续航时间无限延长,战斗力大幅提升。
其次,钍基熔盐堆可以提供稳定的能源,支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动车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随着AI算力的爆炸式增长,未来电力需求会越来越高,而钍电站能让中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加速能源转型,真正迈入“电力时代”。
钍,一种曾经被遗忘的元素,如今正在被重新发掘。
它的出现,或许不会让石油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一定会让世界能源格局发生巨变。
从煤炭到石油,再到铀,中国的能源版图一直在变化。
而如今,钍很可能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终极底牌”。
毕竟,22万吨钍矿,足够14亿人用上2万年——这种级别的资源优势,放在任何国家,都会被视为“国之重器”。
能源的未来,属于电。
而钍,可能正是开启这扇未来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