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墨小语|陈汉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执教:陈汉珍

【课前谈话】

1.看图片(名言),猜人物

2.和同桌聊聊这些人物

3.交流聊的内容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引发疑问

师:今天我们一起读一个人物故事,他是谁呀?

生:周恩来

师:对了。伸出手指,跟我写他的名字(板书)

师: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谁来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读得很好。课题挺长的,有没有觉得哪个词语难懂呀?

生:崛字

师:崛起有些难懂,猜猜看,就是中国变得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背吧?借一个词,就是——

生:富强

师:为中国变得 强大而读书。再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十二三岁,也就比我们现在大个两三岁。听我这么说你是不是有些好奇呀?

生:为什么周恩来这么小就立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词,扫清障碍

 师:是呀,小小年纪怎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这个问题。打开语文书96页,自己读书吧。

1.自读课文

生读

2.读通词句

师:先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你来

生:江苏淮安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

师:读得真好。用上这组词语介绍周恩来。你来

生:周恩来的家乡在江苏淮安,他十二岁那年岁伯父来到东北,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上学的时候,他的校长就是魏校长。

师:看来你真的读懂了。读长课文就是要把这些关键信息找到。课文里还有一些多音字,一起读

生:为之一振 惩处

师:放到句子里,谁来读?

生: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师:很好,场句子会读吗?

生:谁知中国巡警……

师:对了,注意停顿,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读长课文就要读通这些难词长句。还有一个多音字,没有拼音,谁来读?

生:背着伯父

师:你来

生:背着伯父

师:能不能读一声?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里是不让伯父知道,如果一声那就是把伯父驮在背上

师:背就是不让伯父知道,偷偷地。放到句子里,读

生:一个……

3.解惑文言词

师:这篇文章是几十年前写的,所以有些句子读起来有文言文的感觉。你看,为家父而读,家父是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为家里人过上好生活

师:家父是谁呢?

生:就是家里的父亲

师:是的。那课文里还有没有这样带有文言色彩的词呀?

生:为明理而读。

师:猜猜什么是明理

生:就是明白读书的意思

师:明白道理,拆字法,真好!还有吗?

生:为光耀门楣读书

师:猜猜

生:我觉得是为了让人看得起

师:有这个意思。你看,那时候的大门,只有通过读书做了大官你们家才配得上门楣,所以门楣是地位的象征。用现在的词就是,光宗耀祖。还有没有文言色彩的语句?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对了,这就是课题,刚才我们说过了。还有吗?

生:有志者当效此生。

师:要理解这句话就得结合前文。看,当魏校长问道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同学们回答道:

生:为家父而读,为明理而读,为光耀门楣而读

师:周恩来的回答与众不同,他说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

生: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师:此生是谁呀?

生:周恩来

师:也就是要向周恩来学习。效仿。

三、再读课文,学习概括

1.修身课上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好像就看到了修身课的场景,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画)这就是修身课上的场景。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这个故事说清楚。不急,和同桌试试。

同桌说。

师:谁来试一试?

生:魏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真不错,长长的课文就读短了。她提到了了魏校长、周恩来,还有同学们。如果解说要变得更简洁一点,想一想,哪个人物可以不用说。

生:我觉得回答问题的同学们可以不用说

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幅图吗?

生:魏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的确更简洁了。为什么周恩来的回答要重点说?而同学们的回答可以不用说?

生:因为周恩来的回答比其他同学的更有意义。

师:写了这么多人物,其实就是为了写谁呀?

生:周恩来,因为周恩来是这个故事里的人物。

师:所以周恩来作为重要人物,(板贴:重要人物)说的这句话也很重要,你看还是课题呢?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方法迁移,概括故事

(1)初了解

师:你们看,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我们就把长长的故事读成了一句话。那周恩来为什么小小年纪就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刚才已经读过了。

生:因为周恩来看到一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

生:外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欺负我们

(2)分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关注了下面一部分,有没有关注上面部分的。你能看出这个部分写了几个小故事

生:我觉得是两个。从11-14是一个,15-17是一个。

(3)自由说

师:我们看全文,一共就是三个故事。请同学们为剩下两幅图配上解说,学着第一幅图的样子,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问题就举手,陈老师就来到你们身边。

同桌交流配解说

(4)所听

师:同学们都试过了,试得怎么样呢?我们一个个来看。先看这个。你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难懂的有文言色彩的词呢?

生: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确实不容易理解。那我们回到文章中,看看从哪些语句能够看出中华不振

生: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领了

生:我们不能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过,还没有地方说理

师:是呀,这就是中华不振。试着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说清楚

生:周恩来不知道为什么奉天会被外国人占据,后来发现是因为中华不振

师:谁又来说说

生:周恩来还是不明白

师:同样的意思有不一样的表达。这儿写的是周恩来先——

生:听到了中华不振,然后他没有完全明白

生: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但周恩来不明白伯父的话

师:你看,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同桌说。

(5)所看

师:好,同学们,我们看看下一个故事。好难,难在哪里?

生:人太多

师: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你来

生:他们不仅不训斥肇事的外国人,反而斥责那个女人。

师:刚才我们用中华不振说出了当时的情况,这是周恩来听见的。(板书:听)如果用一个词说这件事,怎么说?

生:欺负

师:程度还不够,还可以说——欺凌。你想,一个中国女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受到如此欺凌,有苦不能说,有冤不能伸。你有什么感想?

生:中国人不帮中国人,却帮外国人,这是什么道理?

师:你想不想帮?

生:想

师:敢不敢帮?

生:不敢

师:所以说中华不振呀!这些都是周恩来看见的。(板书:看)

(6)概括故事 

师:现在,你用一句话来述说这个小故事,周恩来看到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生:周恩来目睹了这么多人受到欺负,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师:你看,这样我们就把复杂的、长长的故事变成了一句话。谁来给这幅图配上解说词

生:周恩来看到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辱,感受到中华不振。

师;是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同桌说。

师:同学们看,整篇课文三个故事,三幅图,再回到开头的疑问,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现在能说说吗?

生:周恩来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然后看到一个中国女人被欺负,他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所以周恩来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太棒了,掌声送给你。我们把一篇课文变成三个故事,三幅图,变成了一幅连环画,三句简单的话,就把课文读清楚了。谁再来试试

生:周恩来先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然后又看到一个中国女人在中国土地上受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欺负,所以才在修身课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说得好清楚呀!所听所看是原因,所以才有了立志。但语文书上是先写了周恩来立志,能不能按照课文的顺序说说。说给同桌听听

同桌说

师:你来试试

生:之所以周恩来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他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之后他亲眼看见

师:发现了吗,她用了一对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你看,理清关系,我们就把这个故事读清楚了。

3.感知行文

师:课文就是写了周恩来的所听所看,和所说。那为什么要把所说放在开头来写

生:因为先要立志才能知道开头和结果。

生:因为这样更能让读者产生疑问。

4.关联说话,理解问题

师:是呀!修身课上的这一幕是周恩来的重要一课,也是所有中国人的重要一课。

师:当魏校长问到,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回答

生:为明理读书,为光耀门楣读书

师:这时周恩来并没有立马说,反而陷入了沉思,他想起

生:想起伯父说的话

师:还想起了——

生:巡警门前那个女人

5.朗读升华

师: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心里发芽,这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这颗理想的种子也激励着中国人奋斗。让我们再读,牢记这一幕

师生配乐读

四、书写指导,升华结课

1.书写指导

师:效的点和撇注意穿插才好看。拿出书签,或横或竖,写下这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

师:同学们,我们写在纸上,也记在心里。我们一起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升华结课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咱们石鼓路小学建校已经有110年的历史了,作为这所百年学校的学子,此刻是不是也该问问自己:我在为何读书?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或许我们没有看到周恩来那个时代的问题,但每个时代都面临自己的问题,就像今年我们也面临着疫情。为什么读书,这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思考、去回答的问题。课后,去查阅资料,进一步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也推荐大家读一读周恩来的故事。下课!

【语墨看课】

这一课要两个重要目标,一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而是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为了实现概括故事的目标,设计了重要人物做了什么(看、听、说)这样一个支架。这个支架的设计还是不错的,简单实用,但是在运用的时候效果不太好,教师不敢放,还是扶着走的。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开课就提出了问题,把理解原因融入到概括故事的过程中,到最后再回归到立志原因,用概括的方法把原因说清楚,形成一个闭环。结尾的写句子、升华结课还是比较让人震撼的,情感确实得到了升华。

对比之前听过的两节课例,个人觉得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本课时间词语较多,我听过的两堂课中,时间都是划分事件的障碍,这节课没有体现,暂不知道情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课精选|薛法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四上)教学
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 中小学课文朗读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陆生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么读课文对写作文大有益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