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过“阅读预习课、作文活动课”突显语文学科特色2

作文活动课

杜郎口中学

洋思中学

教育

通过“阅读预习课”和“作文活动课”

突显语文学科特色

 

爱我心痛

 

其实,这是不理性的看法。无论是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还是杜郎口的“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充分重视了预习,都体现了以下特征:

一、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是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老师不能超过10钟,学生不少于35分钟;其次,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第三,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老师再不是居高临下;第四,老师真正由台前走到了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二、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时时都在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处处都有学生在大胆展示自我学习的成果。

三、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

五、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多的在课外。

六、学生的学习始终贯穿于一系列科学高效的学习活动中。

由于时间关系,这些特点不展开讲。再者,在座的都是教育的精英,言多必失。

大致了解了一下“超校”,结合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我们应该大胆地突破语文教学的常规,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突显语文的学科特色。

既然要突破常规,我们还必须回顾一下常规的语文课是怎样的?

我们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怎么上语文?阅读课:板书课题——作者、写作背景简介——生字词板书——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归纳中心思想——讲解写作特点。作文课:出题——学生写——老师改——选两篇好的全班宣读或张贴,完事了。

现在大家怎样上呢?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反思:课堂是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阵地吗?我们的学生在课外花了多少精力自觉而高效地学语文?

每堂课我占用了多少时间?学生占用多少时间?

阅读课是怎么上的?每篇文章上完了,学生认真读过几遍原文?每堂课我们给学生多少时间去阅读、思考、交流讨论、表达展示了?

学生喜欢上我的语文课吗?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吗?在课堂上是不是充满了激情?

我关注过学生的学习方法吗?我培养了学生哪些学习语文的习惯?

课程标准中的每一项“标准”,我是怎么去落实的?综合实践活动怎么开展的?

口语交际我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的?学生读了多少文学名著?积累了多少语言素材?背过多少篇美文?

我的教学是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选文?补充了多少文章?作了哪些方面的拓展?

作文课怎么上的?是不是也是在黑板上出一个题目,然后对学生说:“你们写吧!”

虽然新课程推行了十来年了,虽然我们也有许多教研课题结题了,虽然我们也发表了许多教学教研方面的论文,但我总觉得,真正值得推广的、能够立竿见影的语文教学模式还没有。我们现在来假设:如果要我们选一种教学模式——选洋思还是选杜郎口呢?可能大家和我一样,举棋不定,甚至可能一样都不选。

担心什么呢?怕失败。校长怕升学率低了不好招生;老师怕平均分低了少分奖金、评不了职称;家长怕子子孙孙生活在农村。

杜郎口为什么这么大胆子?他们不怕吗?他们的情况特殊——课改前他们就是最差的。已经是最差的了,还会担心失败吗?捧着半边碗的叫花子还担心遇到打劫的吗?率性和你拼了,硬着头皮就上。所以教学改革也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当然,“杜郎”由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也不全凭勇气,更多的是他们艰辛的付出和“不足为外人道”秘密——我们的一些老师去后,想找他们了解一些表象背后的东西,可他们从老师到学生,全都守口如瓶。你请他吃饭,他拒绝,你给他钱,他现在待遇是我们好几倍。实在不行,饭照吃,酒照喝,问绝招,一句话:“自己看!”

我们脑子里总有许多固有的观念:语文课是一门课,总要把它当课上才对。既然是课,就应该老师讲,学生听、记。既然是课,就应该在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上,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既然是课,就要上课本上的文章……用我们传统的眼光来看,“超校”的课堂还是课堂吗?我们老师太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一回事了,所以瞻前顾后、战战兢兢,最后的结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从传统的眼光看,语文教学培养的主要能力是“听说读写”,更注重知识性和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文学性。新课程背景下,在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同时,更注重人文性和文学性。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注重突显学生的主体性;更加强调学习情感、创造精神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及个性人格;更加看重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及审美欣赏和评价。更加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综合性实践活动。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或者说根本不能做到的。

可能同行们都很明白,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主要吸纳了以下一些成功的语文课改实验的成果——一是“整体阅读”,一是“课内外衔接”。“整体阅读”颠覆了阅读教学“词句——段落——篇章”的教学思路,重建了全新的阅读思路:先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把握文章的思路、基本内容、主旨;再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重点段落、词句进行探究、赏析、评价等。“课内外衔接”则把语文教学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自然、图书馆,让语文老师跳出了“课本和教室”的狭小空间,实际上,新课程标准中的许多“标准”,均来自于90年代末期这项在全国语文界影响最大的课改实验。只是这项实验的首创者——英语专业出身的语文余蕾先生并没有成为语文界的“超男”,不过,能够进入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委也算是对这位英语老师最大的安慰吧。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是有别于其他所有学科的,也应该教出语文的特色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管建刚
【教坛春秋】搭建通向生活的桥梁——张晓梅老师及其大语文教学圈
【原创】我教学工作的得与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学篇2(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23日对我校的报道之二)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七年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