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庆特辑:经典心理电影赏析

高能预警:还没看过的请谨慎阅读,大量剧透,建议看完再一起来回味。


今天推荐的三部电影是:《死亡实验》《灵异第六感》《美丽心灵》编辑按:文末有更多精彩影评推荐




你知道斯坦福监狱实验吗?


这本是一次大胆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于 1971 年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进行,一共招募了 24 名学生,让学生扮演囚犯和狱警的角色,模拟监狱的生活。


原计划中,实验将持续 2 周,并按照 1:1 的比例,将志愿者分配至囚犯组和狱警组,其中每组有 9 名正式参与试验,3 名作为替代。


这些学生都经历过嬉皮士年代的洗礼,大多放荡不羁、不受约束,喜欢性爱、大麻、旅行,反对战争、爱好和平,他们反对所有权威或建制,血液里流淌着反动与不满。


然而,短短几天模拟监狱实验,就让有的人屈从于淫威,有的人变成了魔鬼。


最后场面失控,2 死 3 伤的惨剧让实验不得不提前结束。


后来,实验主持者写了一本书,书名是《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Lucifer)即撒旦的代名词,曾是天使的路西法,最后坠落为恶魔撒旦。


路西法效应指:人物的性格不一定非常重要,善恶之间也并非不可逾越,在一定环境下,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在这次模拟监狱实验中,即使实验开始时,两组都是无犯罪前科、精神正常的人,若环境赋予的角色为狱警,则该组人物之后将倾向于残暴;若环境规定你为囚徒,那么则倾向于畏缩。


《死亡实验》这部电影,讲的就是斯坦福监狱试验的始末。


斯坦福实验对「权威服从」的探索和证实具有巨大意义。


对权威的服从,不仅仅来源于群体间的服从(如囚犯对狱警的服从),还有群体内的服从(囚犯们服从于 77 号;狱警们服从于伯瑞斯),以及电影中人物对角色的服从(囚犯们不断提醒 77 号,说编号而不说名字;一介小市民的伯瑞斯在镜前反复观察自己作为狱警的形象)。




这是一部恐怖片,也是一部剧情片,随处是细节。


《灵异第六感》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位儿童心理治疗师和一位小患者。通过使用无条件的信任和接纳等咨询技巧,心理治疗师逐渐获得了小朋友的信任,让小朋友道出了自己整日感到恐惧的真相。


真相原来是:小朋友总是看见可怕的鬼。


治疗师接受了小朋友的恐惧,引导小朋友认清具体发生的事情:鬼主动来找小朋友,并不像只是为了吓唬小朋友,而是可能需要唯一能为他们连通现实世界的小朋友的帮助。


通过重塑信念,小朋友首次鼓起勇气战胜了恐惧,向一个呕吐不止的小女鬼提供帮助,她得以通过录像带告诉爸爸:是妈妈害死了她。


妈妈为什么会害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呢?让我们从一种罕见的精神障碍说起。


17 世纪时,有一位德国男爵叫孟乔森(Munchausen),喜欢用装病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且伪装得惟妙惟肖,其整个人生几乎以装病渡日,以此「孟乔森综合征」就来形容那些故意装病来获得关注的人。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则为监护者(多见于亲生母亲)故意捏造儿童患病的事实,使儿童多次住院就诊于多个医生,所患疾病无法解释并持续很久,以此来获得他人的关注或同情。


在一个家庭里,受害者可能不止一个儿童,但通常不会同时发生被故意捏造病情的情况,当有新的受害者出现时,则其他孩子的「症状」就好转了。


为了让儿童表现出症状,施害者往往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如给予催吐药来诱发呕吐、给予镇定剂来模仿昏迷或癫痫、给予泻药来诱发腹泻、喂食腐蚀剂或重金属、偷换标本、故意污染伤口使其无法愈合等等。


在影片中,妈妈则是长期在她大女儿饭中加入有毒物质,并让她别抱怨饭菜味道怪怪的。当大女儿死后,便将魔手伸向小女儿;在葬礼上,其他人穿的黑色衣服,而施害者穿的是格外扎眼的红衣服,表明了其强烈想获得关注的欲望。


影片末尾,剧情一转,治疗师本人成了受到治愈的那个人,有关细节像幻灯片一样回溯,原来电影早就交待了这个结果。




《美丽心灵》这部电影讲述了数学家纳什传奇的一生,既有奇妙的思维,也有与精神分裂症不屈不饶的斗争史,更有与妻子那段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动人爱情。


精神分裂症类型很多,纳什所患的类型是偏执型(也称妄想型),精神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到,约占精神分裂症的一半。


这类患者主要表现出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患者可能伤人毁物。


该类型起病缓慢,多发生于青壮年或中年,预后较好。


那么,纳什在电影中具体表现出哪些症状呢?


1. 幻觉

  • 幻视:在影片中纳什虚构了 3 个人物,分别是如浪子一般的室友查尔斯,国防部头头帕切尔和小女孩儿玛茜。他们的存在,为纳什的生命带来安慰、鼓励、保护和成就感,当然也带来无尽麻烦。不过实际上,临床很少见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幻视。


  • 幻听:这是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症状,对于诊断精神分裂症最有意义的便是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在纳什身上,各种幻听通过他幻视产生的人物说出口,如帕彻尔和查尔斯命令纳什杀死他的妻子艾丽莎,这是典型的命令性幻听。


  • 幻触:帕切尔招募他进行一项非常机密的活动时,给他进行手腕处植入芯片,通过纳什的表情,能明显感觉到他当时的疼痛感,对于纳什来说,这种幻触觉是非常真实的,以至于在精神病院切开手腕试图找到芯片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在影片中,纳什的幻觉非常具体和生动,他对于这些幻觉深信不疑。例如入院时,他深信自己被苏联特工囚禁;停药时,又看到虚构的查尔斯,并让查尔斯帮忙照顾自己的孩子,自己去关窗户,以至于差点淹死了自己的儿子。


2. 妄想

  • 被害妄想:当纳什接到他虚构的秘密任务之后,不管是在送信的时候,还是参加州长的晚宴时,或是一场数学会议发表演讲时,都怀疑身边有苏联的特工在跟踪他、想杀死他,并虚构了一场枪战。


  • 夸大妄想:五角大楼破解密码之后,纳什回到工作地点,由于空调坏了,他抱怨道:「(这么热的天,空调坏了)那我在这儿还怎么去拯救全世界?」他的下属指出他登上了财富杂志,但纳什却说:「我才不要和这帮废物待在一起」。要知道,以前的纳什可是少言少语、十分拘谨。


  • 关系妄想:开始虚构的任务之后,纳什就坚定不移地相信,所有的报刊杂志里面都藏着密码,都关乎着 15 万人的性命,只是其他人看不出来而已。


3. 情感障碍

  • 情感平淡:在影片中,纳什从一开始就表现得生性孤僻,少言寡语,极少参加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缺乏正常人的关怀和交流。


4. 意志和行为障碍

  • 意志减退:孤僻离群,行为被动,很少参加活动,在纳什思考自己原创理论或苦苦寻找隐藏在报刊杂志的密码期间,似乎还存在生活懒散的迹象。


终于,纳什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当纳什在精神病院醒过来的时候,嘴角边流出了口水,这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抗胆碱能效应」所致的副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纳什第一次住院,恰好是精神科应用药物的开端,而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正是以影片中的氯丙嗪为代表。


此外,纳什还存在过度镇静、头脑混乱的临床表现,再加上后来纳什出现了性功能障碍,不得不说,导演对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副作用这一细节描述得很到位。


影片里面还提到「胰岛素休克疗法」,这一疗法在上世纪 30 年代中期至 50 年代初极为流行,因为那时对于精神分裂症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就通过胰岛素注射来诱导患者昏迷,来达到控制患者的症状的目的。这一疗法风险极大,是当时不得已为之,早已被弃用。


在影片之中,似乎还存在电休克疗法,纳什四肢被绑在床上,动弹不得,嘴里塞着两根压舌板,浑身抽搐。一般而言,电休克疗法(现在改良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作为精神分裂症的首选,可作为辅助治疗,其最佳适应症为木僵状态,以及存在抑郁症状的高风险自杀患者。


在影片的末尾,纳什在与诺贝尔奖委员会的人交谈的时候提到,自己正在服用一些新药,应该指的是以氯氮平为首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最终,纳什的妻子艾丽莎不抛弃不放弃,曾经的老友马丁也给予帮助,构建了抗击纳什幻觉的前线,让纳什走出了自己的幻觉世界,选择性地忽略幻觉,并带着这些幻觉生活和工作。


和疾病共存,接受现有的状态,这也许是精神康复最美好的状态。


在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委实处境艰难。


一些患者家属或者患者所属的公司更愿意每个月花点钱让患者一辈子呆在精神病院,因为这样对于他们来说更加省事儿。


所以经常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即使患者已达到出院标准,但家人仍不乐意接他们回家,患者只能一辈子呆在医院,一直到死。


最后,他们曾经最害怕的人,变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而他们曾经最亲近的人,却变成了最陌生的人。


觉得不过瘾?回复电影,推送给你一篇外科医生写的精彩影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人皆有分裂时
那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名人,曾经说过的励志名言
抑郁症严重就会变精神分裂症?有本质区别但并非没这个可能
出现幻听幻觉的精神疾病该如何治疗
幻觉是什么
严重抑郁症会变成精神病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