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说中的虚词"之""而""以"的用法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 结构助词 ,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 千里马 ”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 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马说中的虚词"之""而""以"的用法
题目:

马说中的虚词"之""而""以"的用法

解答:

【之】的用法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w 
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第三,“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如“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邺》);“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 
“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 
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赤壁赋》),可不译出.⑤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②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 
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 
邻人之父亦云(“之”是助词) (意思:的) 
人皆贺之(“之”是人称代词 ) (意思:他(她) ) 
学而时习之 (“之”是人称代词) (它) 
使之冲烟而飞鸣(“之”是人称代词 ) (它) 
作人称代词时,根据语境才行
【而】的用法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er】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ér
(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ér
如,好像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呜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大家先议一议,而后正式表决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érjīn
[now]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而2
néng
(1)
通“能”.
(2)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3)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另见ér
ér ㄦˊ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郑码:GL,U:800C,GBK:B6F8
笔画数:6,部首:而,笔顺编号:132522
and that;moreover;
【以】的用法
以 拼音:yǐ
部首:人,部外笔画:2,总笔画:4 ; 繁体部首:人,部外笔画:3,总笔画:5
五笔86&98:NYWY 仓颉:VIO 
笔顺编号:5434 四角号码:287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E5
五笔拆成C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高级汉语词典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词性变化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如:阿以战争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吴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清·姚鼐《登泰山记》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姚鼐《登泰山记》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常用词组
以暴易暴
yǐbào-yìbào
[substitute one tyrant with another] 用残暴者代替残暴者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史记·伯夷列传》
以便
yǐbiàn



我有更好的回答:
如果您对该问题有其他更好的理解,希望您回答出来,微思作业本感谢您的奉献。
剩余:2000字
提交 关注公众号:wesiwenda获取最新回答

分类: 语文作业
时间: 11月27日
上一页:我国公民享有的最起码、最基本的一项权利是下一页:滴定完毕后立即读数,半分钟后颜色又褪去---------氢氧化钠的浓度偏低? 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与《马说中的虚词"之""而""以"的用法》相关的作业问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第二题:A的“日”字,时间名词作状语,解释为“每天”;B的“襟”和“带”,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衣襟”,“以……为衣带”;C的“尽”字,副词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尽头”第三题:ACD都是宾语前置句,A的“奚”和D的“焉”都解释为疑问代词“什么”,都提到了动词“疑”和“求”之前,属于疑问句宾语前置;C出现了“莫”字,代
整理一下《与朱元思书》中的实词和《马说》中的虚词.

缥碧:青白色.2.奔:飞奔的马.3.轩邈:向远处和高处伸长;轩,高,动词;邈,远,动词.4.戾,至.5.经纶,治理政务.6.反,通“返”.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世务者,窥谷忘返: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马说中的实词与虚词

虚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
语文古文中虚词,古今意义词的用法

古今异义词教学目的:1、了解考纲,掌握考点知识.2、掌握推断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内容:一、考点解析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
求古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

你好,下面是我在百度上搜索到的,请你参考文言虚词用法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五柳先生传中的虚词、实词、通假字等等.拜托了.

五柳先生传:虚词:1、焉(因以为号焉):句末语气助词,不译.2、而(既醉而退):表承接,不译.3、于(不戚戚于贫贱):来自于 4、之(无怀氏之民欤):结构助词,的.5、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句末凑足音节,不译.实词:1、以(因以为号焉):用 2、或(或置酒而招之):有时 3、如(晏如也):.的样子 4、以(以此自终)
孔雀东南飞中的虚词及用法,要全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
孔雀东南飞中文言虚词的注释?

  请笑纳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
请问:刻舟求剑与郑人买履中的虚词与实词有哪些?

文言文综合阅读,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而且文言文语段的阅读理解,更着重于考查学生将学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语段的理解中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我们认为,在进行文言文语段阅读时,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整体意识.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般说来,提供的语段都是浅易的,我们要在疏通
谁有初三文言文课文中的虚词解释啊?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
岳阳楼记中含虚词的句子有哪些?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
马说中主人日再食中的食字的读音

这不是马说中的吧..《送东阳马生序》“主人日再食”中的“食”念 “si ”第四声 通 “饲”.
描写《马》的古诗古诗《马》中最后一句是清秋还是金秋?

《马》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论语十则 中的虚词我们的作业是:整理 《论语十则》中的通假字和虚词!希望各位大虾能帮帮忙,我有很多追加分的~

通假字 说-悦 之 其 虚词
石有shi和 dan两个读音.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读什么

古时 石 只有 shi 一个读音 无论量词还是名词都读shi后来 才有的 dan 现在 一般都分开读石 shi 1 石头 2 治病的石针 3量词 4八音
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食读什么

楼上的,都是干啥的?误人子弟!“食”应该读sì原因:这个字通“饲”饲养.如果你实在不信的话,可以去百度百科查马说,在注释那栏里就会找到了!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刘备的马“的卢”中“的”字怎么读

狄 同音
孔子马逸中其野人大说的说是什么意思

呵,通”乐”,高兴的意思
孔子马逸中的野人为什么扣住了孔子的马

孔子出游:途中马儿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原文】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卑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冯述评〕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转载]知识树小结整理 120个文言诗词 18个文言虚词
积累课内文言知识 迁移运用课外解题
古汉语语法
高三文言文复习之教材篇
2011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总复习知识结构图解例说0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