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敏敏:目光。怀念我的父亲蓝润华

全文长约 3500 字  阅读大约需要 7 分钟

目  光

怀念我的父亲蓝润华

文/敏敏
这是他离开后的第十二个清明节。
十二年,一个轮回。
十二年,一个循环。
这样的一轮,足够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少年。这样的一轮,足够一个壮年进入中年。这样的一轮,也足够让我将对父亲的爱和思念沉淀得最深最浓。
十二年前的一个晚上,他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离开了我们,我因工作关系却没能守护在他的身边,也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这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我最亲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了。
……
1
 
清明前夕,家里商量扫墓的事。
母亲已经默默地准备了很久,伴随着家里折好的金银元宝慢慢越堆越多,我的思念,也随着这纪念的进行,越发不可自拔……
过往的一切,如清晰的电影画面,在脑海中一一闪现。
我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传染病专家,主治肝病。“文革”前是南通医学院的教授。文革后于传染病院当医生。
和他在学术界的成就相比,我的出生对于他来说更为重要,老来得子的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
我闭上眼睛,父亲的目光如春阳般温暖地覆盖在我周身。暖暖地,柔和地,无声地包裹住我,就如同他生前,充满无限的爱与关怀的注视,我享受了整整三十六年,区区的三十六年,短暂的三十六年……
记事起,父亲就从未吝惜过对我的宠爱,印象最深的,便是父亲慈祥的目光,这目光里包含对我无限的爱。交流中,谈话间,父亲的目光中总透出信任的爱、期待的爱、关心的爱。
有一次,我刚下楼要赶着去上班,忽然想到忘了带钥匙,便急急地转身向楼上喊,想让母亲帮我扔下来。就在转身的那一刹那,我看到父亲正站在二楼的阳台上,望向我……原来,每天关门下楼后,他便站在阳台上,望着我离开。
从开始的步行,到后来骑自行车,再到后来,有汽车停在楼下来接我,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不变的姿势,拖着他日渐苍老的身躯,在阳台上,用他最慈爱的目光守护我。他不会像妈妈那样喊:路上当心,早点回来,下雨了要带伞。他只是默默地,用他一贯的方式站在那里,护送我。
每天上班,父亲每天目送我离开;每天下班,他会摸准时间,不时地站在阳台上张望,直到看到熟悉的我的身影从拐角出现,他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容顿时如花一般绽放,满足而踏实。
过了多少年,当我也为人父,当我每送儿子去远方读书,望着儿子离开的背影,忽然体会到当年,父亲每天必做的功课。
我想,在他心里,一定有着小小的不舍,当他注视着我的时候,那目光里有对我最深的爱!他会在心里挂念,会担心,如果他离开人世,还有谁会像他这样来爱我。
父亲逝世后,我总觉得照片不足以表达怀念,便请雕塑家为父亲塑了一尊和真人差不多的铜头像。现在,这尊铜像就放在家里的客厅里,朝夕相处犹如父亲仍在我们中间。是的,雕塑虽然可以做到形似神似,每天我一进家门,最先迎接的就是他亲切的目光,仿佛当年。但是,这目光啊,怎么让我那么心痛!
2

虽有智慧的长者在一起,无须要他教你什么,看到他那样的表情,就学会很多东西。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全面而广泛的,好静不好动的性格、坚韧坚强的精神、宽于待人的品德、满足知足的心境……全部来源于父亲。因为我的身体里流着父亲的血,我的成长受到父亲的影响和教育。
“不一定期待去做大官,但立志做父亲那样的好人”是我一直的追求。
父亲善良一生,作为一名医学专家,他养成了细致耐心、好静不好动的性格。除了看病、救死扶伤外,回到家里总是一份《参考消息》、一份《红旗》杂志加上一杯浓茶,就能久久坐在那张藤椅上一动不动。
安静的家,安静的父亲,安静地坐在那里。如此安静的时光,仿佛是这个世界里最诗意与恬静的瞬间。
这样的画面,始终印在我心里。以至于,现在的我,也习惯于静静地坐着,阅读、茗茶,思考……仿佛当年他的模样。
虽然家境尚可,但几十年也形成了习惯,将吸剩的烟头全部留下,然后取出烟丝卷成喇叭烟抽。
我稍大懂事后知道那里焦油特多,常劝父亲不要这样抽了,可他坚持着这一习惯:把白纸裁成小片,小心翼翼地卷起那小喇叭烟,点着后深深地吸上一口。当他吐出那缕缕白烟的时候,脸上便透出安稳,透出恬静,透出幸福。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抗日时在徐州战区养成的习惯。
父亲告诉我:当年在战区,条件艰苦,从当兵的人那里学会了这样节约缓解烟瘾的方式,习惯了。
当然,他习惯的,还远不止这些。
他习惯于尽心力治病救人,习惯于在逆境中依然坚持,习惯于对科研的追求和探究……
其实我并没有享受过父亲的辉煌岁月,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已经从教授大楼被赶到了反修平房,我的成长笼罩着浓浓的政治歧视。
父亲瘦弱却精神矍铄,弱弱书生形象的他教给我自信和坚强。政治上的牛鬼蛇神,无法动摇父亲的学术地位。父亲对肝病的研究和治疗,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他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一直工作研究到生命的最终。
他把很多病人从死亡线上挽救了过来,人们想感谢他、报答他,他却从不接受任何礼物。马路上商场里,常常遇见治愈病人面向父亲感激地伸出颤抖的手。那些病人见了父亲,总是老远就喊着“蓝教授”,并小跑着过来,激动地握着父亲的手上下地动。父亲总是憨憨地笑着,谦虚地将身体向前,攥着对方的手并叮嘱几句注意事项。
他可能不太记得他治愈的每一个病人,但每一个病人,都牢牢地记着他。很小的时候,我站在他身边,怯怯地扯着他的衣角,这样激动的场景一再在我面前上演,而当我渐渐长大,我搀扶着父亲,目睹这一幕幕看似稀松平常的点头问候,越来越深地感受着百姓对父亲的拥戴,心里的自豪感与日俱增。我想,那时,站在他身边高大而优秀的我也是父亲心里的骄傲吧!
父亲是属于人民的!为人民做好事,不重金杯银杯只重群众口碑,这也是父亲留给我的精神财富。
在那个年代,虽然红小兵、共青团,我都没能在第一批加入,但作为学生我总是最优秀的之一。不用父亲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争做上游,他的一言一行,无声地成为我最好的榜样。每当我将奖状、奖杯捧回家的时候,他总是微笑着点头——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成为他最欣慰的成就。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我骄傲地向他汇报好成绩的时候,他眼里闪烁着的欢乐的光芒……
3

他还是一个极能排除困难,超脱于自我而工作的智者。眼看他渐渐老去,却从未褪去孩子般的天真、开阔。对待这个世界,哪怕有万般的不公平,父亲都以他宽阔如大海般的胸怀包容着……
父亲待人亲和宽厚,学术上从不以权威压人,生活上处处关心同事和后辈。
父亲因胃不好,上班常常会带上母亲为他准备的饼干等食品。父亲带去的饼干,总是成了没吃早饭的同事的救急早点,有时又成了部门同事工间的零食。父亲带去的茶叶也总是大家共享的。有时他的胃病犯了,却发现空空如也时,他不仅不生气不发急,还会乐呵呵地说:“挺受欢迎挺受欢迎。”目光中透露出长辈的慈祥。
因为受父亲的影响,我没能在第一批当上红小兵,没能在第一批入团,却始终没放弃我的努力。全世界都知道,父亲这个名分的尊严,而我的父亲,以他的实际行动给我做了最大的榜样。
他的一生,有自己的灿烂。静静地、宽容地、容忍地,快乐地生活着,对肝病治疗与研究做出了业内人士才明白的贡献。
……
十二年间,我有无数次后悔。为了学业,为了工作,种种借口和理由,我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亲的爱,轻率地把和父亲在一起的三十六年时光度过了。我总以为还有很长时间可以在一起,我总觉得他的离去,是和我开了一个玩笑。
时间在变,空间在变,而我们受其左右,一直也都在改变着。
和十二年前相比,此时的我减少了几许的激情洋溢,但却沉淀了更多的内敛稳重。而对于父亲的那份爱,那份思念,依旧。
十二年的思念,一直想写点什么,来纪念父亲,而这样的事,竟然一拖再拖,我一笔一画地记录下对父亲的所有思念,情到深处,浓到化不开。很多细节,像潮水一般涌来,堵在我胸口,只恨自己的笔跟不上我跳跃的思维。
写得很辛苦,也很欣慰,因为这是我十二年来,唯一一次,写得最多的和工作无关,只和父亲有关的文字,这也是我除了思念之外,为父亲做得最用情用心的一件事。父亲在天上,一定温厚地用他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我,彷佛十几年前,他站在二楼阳台上目送我离开的样子……
十二年过去了,又是清明。
2011年的清明,又一个新轮回的开始。
父亲——我爱你!
2011年4月4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十六年的回忆(一九八〇至二〇一六)
三十六年的回忆(1980-2015)
三十六年后重逢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上海华商店器股份有限公司故票
佘华荣:那一抹晚霞
三十六年的集体回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