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录:回忆我的中学二三事

全文长约 3000 字  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回忆我的中学二三事

文/赵录 

人老了爱回忆过去的往事。前几天脑子不知怎的突然闪出了60多年前上中学时经历过的几件事儿,回想起来也就是故事了。闲来无多事,想想动笔记载下来,也挺好的。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青海西宁度过的。初中是西宁三中,高中在青海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1956年9月西宁三中建校,当年15岁的我是第一届初中学生。学校校址在位于西宁东南角城垣之外“山陕台”高地上面,斜对面是南门外体育场,一条称作“解放渠”的水渠从西向东拐了个弯穿过学校,学校在水渠上还建了一座小桥,现在还记得各班轮到的值日生,手拿着拖把就到水渠里清洗拖布,很方便。
据记载,1956年初夏学校开建,仅仅用了四个多月就建成了容额八个班学生,有一栋二层教学楼、一栋二层综合办公楼、两座男女生平房宿舍,具有学生食堂和教职工食堂的初具规模的校园。后期学生入校后又平整修建了两个简易篮球场。
我们第一届入学的八个班同学中,除了靠近三中城区各小学毕业的学生和周边农村的学生之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临近西宁市的大通县、互助县和乐都县的学生。任课老师一部分来自西宁各学校抽调的骨干老教师,大多数年轻老师都是来自北京、上海、东北、浙江、成都等地知名高等院校刚毕业分配到西宁三中任教。

同我一起从保育小学来三中上学的还有三位:米振选,韩月娥,王汉民。王汉民是我的发小,本已被分配到二中,他为了在三中住宿,且能和我一起上学,就提出了转学申请,最后学校同意了他的转学,自此我们又做了6年同窗。
开学后我们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那时候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我报名参加了每周一次课外音乐活动小组,学习拉小提琴。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可以勉拉一曲 “东方红”,和其他同学们比起来差的太多。
除了缺乏“音乐细胞”的天赋,我的体育成绩也很一般,一直是及格水平,所以初中三年与“三好学生”无缘,班主任老师在给我的操行评语缺一栏中写着:谨防骄傲情绪,加强体育锻,提高体育成绩。现在想想还脸红,实在是不好意思啊!
西北地区省市少数民族多,西宁当地多见回族、藏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同学中回族学生占比最多。记得入校后大概是十月底的某段时间,住校的回族同学每晚后半夜起床去学生食堂吃饭,后来才知晓是回族的“斋月”,按照回族的风俗习惯,斋月期间白天不吃饭,只能在夜间吃,称为“闭斋”,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风俗,我觉得很新奇。
1958年的夏天,学校组织我们初二年级的学生去后子河公社参加大炼钢铁运动。炼铁地点离山很近,翻过山就有含铁的石头,参加炼铁的人真不少,有机关干部,有公社社员和我们学生娃娃们,地上扎了不少帐篷,参加炼铁的干部和少数社员都住在帐篷里。我们学生的任务是每天去山上肩挑两箩筐矿石下山送到炼铁炉旁,上下午来回共八趟,一天下来双肩都被压的红肿,但是同学们第一次体验这种生活,即惊喜又好奇,根本就顾不得这些疼痛,每天都在兴奋中度过。
忆起当时又羡慕又嫉妒的一件事,在我们班轮休离开炼铁工地之后,接替我们的另外一个班的同学们,非常荣幸地在后子河炼铁场地,亲眼见到了朱德委员长!那是朱老总1958年视察青海时,在当年7月13日专程到后子河公社察看炼铁现场。为了纪念朱德委员长视察之日,后子河公社很快改为“713人民公社”。
我们后子河公社返校后,学校又组织参加了西宁市老城区北大街和西大街的路面改造劳动,结束后每位同学都获得了一双新布鞋,算是勤工俭学的报酬。
再往后到了秋收季节,我们又去互助县高寨大队和社员们一起收割麦子。
一个暑假的时间里,同学们就参加了这么丰富多彩活的社会实践和劳动,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新奇、兴奋并快乐的,即便过去了60多年,当初经历的许多事情还历历在目,而且从中得到的锻炼仍然受益终身。
进入了新时代,国家制定了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到大中小学各学段,提倡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回想我的初中生活,国家的这项教育方针政策,无疑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真是具有教育人、培养人的综合价值。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了青海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中三年正是1959到1961年的困难时期,饥饿是那段时间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即使这样,劳动实践仍然是少不了的。
高一第二学期开学一个月后,我们就去西宁的北山平整土地种树,一周后又去到离西宁市200多公里外的共和县河卡镇,在草原上开荒,每人手中一把镢头,被分配给一米宽的看不到尽头的草地。
每天早上起床先开荒劳动一个小时才吃早饭,被称作出早工。上午劳动四小时吃午饭,中午休息一小时后又去开荒,晚饭后还要劳动一小时被称作出晚工。每天夜里还要轮流在帐篷厨房帮忙。每天三顿饭,早晚两顿只有大米粥,中午是馒头和咸菜。
记得有一次在轮到我帮厨时,炊事员正在烙饼,一股麦香味儿扑鼻而来,晚饭喝了粥的肚子已有饿感,我是帮厨的可以拿到一个饼子,那时候真是开心的不得了。
转眼到了1962年之夏高三毕业季,国家也从这一年开始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得到了逐步改善,基本上可以保证广人民群众吃的饱了。为了释怀高中三年来的苦与累、难与艰的激情岁月,我们全班同学和班主任老师带着两顶帐篷一起去了西宁市唯一的人民公园.
当时公园里没有任何游乐设施,后来的人工湖也未开挖,仅有的是早些年人工移植的杨、柳树。玩耍了半天后同学们自己做了简单的晚饭,在草地上搭好帐篷准备休息。夜深人静的公园里,只有天上的星星闪烁着,大家围坐在一起说着、笑着、闹着……一直快天亮,不知疲倦。班主任陈老师专门从学校借了照相机,认真地给我们全班同学合影留念,当陈老师在按下照相机快门一刹那,定格了18岁的同学们,从此将要走上成年之路,奔向人生美好的前程。 
回忆中学6年的学习生活,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们都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热情,校园里仍然有琅琅的读书声,也有歌声、笑声,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都能看到同学们锻炼身体的活跃身影,或是进行着班级之间的篮、排球比赛。师生之间相互尊敬、相互护爱,非常和谐,学习生活好率真、好单纯、好朴实,充满了无忧无虑的少年快乐。
6年的时间影像,像一本过往的日记,给我留下了少年学生时代的美好瞬间,记载了生命轨迹,激励我继续走向梦的前程,现在的我依然沉浸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处在困难时期的幸福感之中。
还记得我们那个年代特别流行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话“人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几十年来我经历过光辉和坎坷,也有过诸多遗憾与无奈……凭着自己在父母及老师们的教诲和关爱下,在社会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我没有辜负学校和老师们教导,对人生,社会,家庭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可以说无愧于来到这个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晓 | 最忆黄沙坞
马仲全|回不去的读书时光
程厚斌 | 我在孝中四十年
【河北】李进章|我的班主任们🍀师生篇之一
【王华民】母 校
金盆中学那班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