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拓展性阅读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让拓展性阅读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西葛中学语文组的研究课题是“专题性自主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在课题试验阶段,各位语老师都认真学习领会《方案》,不断尝试各种新型的阅读课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与效率。解决了一些问题,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多注重形式新颖,少审视内容质量。

文本的拓展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拓展先要立足文本,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与语文无关或只是想当然地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内容,要忍痛割爱,弃之不顾。

误区二、多作不着边际的拓展,少有教学实际的关注。

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拓展时,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拓展,没有立足于他们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情况教师主导甚至是主宰着文本的拓展,进行着不着边际的盲目拓展。背离文本,背离学生;没有目标,没有侧重;随兴所至,随时所为。尽管对文本的拓展对于教学有其实施的重要价值,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而已。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它看得过于神秘,也毫无必要每课必拓。一句话,文本拓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实施、追求时髦。

误区三多预设性拓展,少生成性拓展。

在文本的拓展中,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在课前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和学习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了诸多的对文本拓展的环节,以便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遨游知识海洋,感受情感世界,碰撞思维火花。这些拓展都是课前预设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课堂的拓展按老师预设的模式画地为牢,按部就班地进行,即使学生一旦出现有价值,有创见的新的想法和思维的火花,也只能是局限在老师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活动,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新颖的思维往往不会出现或者被封杀。老师精心预设的拓展方案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时,就应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根据师生互动的实际进行,以期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生成性拓展的教学形式在时下的课堂中极为少见。

脱离了文本去拓展问题,脱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去进行拓展教学,对文本的主体知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只是热衷于搞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轻松花哨、宏观空泛、自由讨论……学生无须琢磨语言文字便可侃侃而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空空洞洞。这样的阅读教学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好的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实效确有帮助,但形式也是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过分追求形式,必然会冲淡实效”。

带着这些问题,我阅读了中学特级教师,宁阳一中校长魏伯河老师的《语文教学札记》、荆建华《教学模式》、王义堂《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从中找到了些许答案。

(一)需明确的几点认识

1、明晰文本拓展的概念界定。

拓展性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阅读课堂中对文本的拓展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

2、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就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拓展、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文本的拓展教学正是具有了这一理论意义的教学方式。

3、符合语文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用教材教。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本拓展应该符合语文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二)需遵循的几条原则

语文教学应该拓展,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好的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但是否所有的拓展都是有效的呢?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我们在进行阅读文本拓展教学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必要性原则

新课标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教师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了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于是,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和迁移,或进行一些读写结合”“内外互连的阅读强化训练,以显示课堂的容量之大和内容之丰富。诚然,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树立语文教学观,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但有些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的理解的偏差和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观点的断章取义,于是,便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肢解和拓展,想怎样拓展就怎样拓展,想拓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不考虑是否有拓展的必要,于是有些拓展就出现了画蛇添足、喧宾夺主的闹剧。因此,在进行文本拓展时,拓展的必要性应当首先给予充分考虑。 

2、文本性原则

阅读教学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文本拓展,作为语文课堂里一个重要的环节,理所当然地,也应该立足于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进行了接触之后,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真切的赏析、对话文本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如果对文本本身的研读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想像,文本拓展会有何实效可言。

3、适度性原则

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教师不能将拓展环节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卖弄才思,显示课堂教学的新意。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尊重个性、开展个性化阅读,就没有了原则。评价人物,不着边际;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表演课本剧,不尊重课本,随意添加,追求表面热闹。这些都将失去拓展教学的信度

 ()需追求的几个目标

1扎实——有价值的拓展。

在阅读课堂里,希望教师能够力求脚踏坚实的土地头顶蓝天,扎扎实实的研读文本,实实在在的拓展,让学生切实学到新的知识,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学习的愿望。一句话,就是学生在拓展之前和拓展之后的学习状态与能力是否发生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了拓展的价值。

2、高效——有效率的拓展。

在进行文本拓展时,一是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基础的好坏,成绩的优劣,思维的活跃与迟钝等诸多因素充分考虑这次拓展对多少学生是有意义和效果的;二是要考虑到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几个学生有价值和效率,那么这样的拓展应该是不成功的,不能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3、无痕——最高境界的拓展。

对文本拓展应该是不露痕迹的拓展,是水到渠成的拓展且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文章主旨,扩大学生的思维,其实这就是最高境界上的文本拓展,不是为了文本的拓展而进行的拓展,而是有教无痕,润物无声,这样的拓展无疑是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底和素养做保障的。

如果教师能够以此为方向,那么我们的拓展就是务实的拓展,我们的学生就是真实的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了真实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文本拓展教学固然有着非常多的自身优点,也正在被广大语文教师所实践着,但是,它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得到规范和有效的实施,那么我们教师就只有脚踏实地的以文本为基础,以原则为准绳,努力实现拓展教学的扎实、高效、无痕的目标。相信只有在现实的课堂里,我们的拓展才能够找到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

(四)、拓展阅读的形式。

1、以点带面式的阅读

《语文教学札记》一书中提到一种读书方法: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动阅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涉猎面。

八年级下册第15课《喂――出来》是日本微型小说作家是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名著导读第二篇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同样是科幻小说,可以做为类比阅读,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大量的相关性书籍完全可以联系起来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和扩大知识面。在读一本重要的书或文章时,应当由些及彼,带读其它书,向四面八方拓展开去。

2、自由阅读

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到图书室,阅读室自由阅读各类书籍,借阅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随时做读书笔记,摘录重要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

3、读书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

(五)、拓展阅读的具体方法。

1、课前预习时引导课外阅读,收集信息资料,了解、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以笔为枪,与反动文人作斗争,一身傲骨令人敬仰,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鲁迅先生的奇文轶事,从这些事中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让学生更完整的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先生。更有助于课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课中拓展阅读,事例信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在教学《再塑生命》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位盲、聋、哑,却能克服重重困难,成为著名活动家的海伦·凯勒有更详细,具体的认识,我先向学生推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海伦的自传,又从书中找到了几段海伦的心理描写,当堂阅读,勾起学生对海伦更大的兴趣,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3、课后延伸拓展,铺架阅读桥梁。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生的结束,而应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端。所以应在课文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

学了《过零丁洋》一诗,让学生搜集像文天祥一样爱国的诗句,及爱国人士,了解他们的事迹,丰富古诗积累,学了《喂――出来》,引导学生读《海底两万里》体会科幻小说的魅力。

拓展阅读形式多样,范围更广阔,迁移、比较、积累并存,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保证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终将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张坤

                                             09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悟“比较阅读”——阅读优秀课改经验所感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如何构建好高效课堂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读写结合”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