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修养——洗净语文课堂上的浮华:支玉恒(一)

洗净语文课堂上的浮华

支玉恒(著名特级教师)

最近几年,在一些大型公开课上,出现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浮华之风。授课者极尽“包装”、渲染、夸张、展示等手段,极力追求奢华、轰动、“精彩”、“艺术”的课堂效应,使课堂呈现了一种类似于流行歌曲演唱会的“盛况”,使课堂成了时装式的展品。

公开课,由于它的公开性,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示范性和传播性。公开课上浮华风气扩而大之,愈演愈烈,再加上一些教育类媒体推波助澜,因此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趋之若鹜,纷纷效法,大有泛滥之势!

语文课究竟要学习什么学问?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公开课真的不能像家常课一样上吗?……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所有关心课程改革的人深入思考。

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

这个问题课程标准讲得很明确,“三维目标”做了更具体的规定,这里不再重复。在所有的学科里,除语文外其他的学科,都是要学习语言的内容,只有语文课是学习语言形式——语言本身的。因此,语文教材不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篇篇的选文。每一篇选文只是一个学习语言的例子。学生就是要凭借这一个个例子,来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并使自己的语言得到积累。学好了课文的语言文字,透彻地理解了文本内容,学会了文本的表达形式,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自在其中了。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有些课堂,很少进行语言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味,而是围绕文本内容,外加大量的补充“学习材料”,甚至不惜整堂课多媒体课件狂轰滥炸,过度渲染、张扬所谓人文性,说是要给学生以新时代的“心灵的洗礼”。然而,语文课的中心目的究竟是要学习语言,还是要上成品德修养课?这些老师显然弄颠倒了。语言工具的训练和其人文性的教益,是教学这一矛盾运动过程对立统一的整体。语言文字中已经蕴含了深刻活泼的情感和意趣,蕴含了广博丰厚的文化积淀。学好了语言文字,学生自然就领悟和接受了其人文的熏陶和文化的营养,根本用不着脱离文本、脱离语言去搞什么“心灵洗礼”。否则,除了增加课堂虚幻的观赏性,没有任何价值。难怪有人说,“新课改以来,人文性弄玄乎了,工具性弄模糊了”。真是一针见血地直指这类课堂的毛病。

公开课讲给谁听,谁是课堂的主人

这一问题似乎不用回答,但就是这“不用回答”的问题,却出了不少问题。公开课虽然要老师们一起来听,但也是要听执教者怎样上课。因此,公开课也是上给学生的,学生仍然是课堂的主人。然而有些教师却真的忘记了这一点——他们的公开课,不是上给学生,而是上给评委、上给听课的老师看的,因此难免滋生取悦观众的心理。他们不把课堂当作学生成长发展的圣地,而当成自己展示所谓个人才华的地方;不是关注学生是否有所获得,而更多的是惦记自己讲得是否“出彩”。这样的课,有太多的个人功利色彩,于学生却无实质的帮助。学生只不过是老师表演的“道具”,最多是讲课老师的陪衬或配角。这样的课堂,看不到对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耐心细致的辅导,看不到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看到的是老师的歌舞书画,或旁征博引、说古论今、口若悬河般的激昂演说;看不到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一字一句、一笔一画的示范,看到的是旁若无人的自我陶醉,抑或是制作精美、音像俱佳的课件。这样的课,只能说是看似“精彩纷呈”,学生并无真正受益的“装饰品”。为了让听课教师确有所获,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开课的示范和研究价值,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克服炫耀思想,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上好每一节公开课。使自己的每一次登台,都能为教学改革作一点贡献,使公开课更具生命活力,真正成为老师们喜爱的教学研究形式。

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语言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清晰准确、通俗易懂、亲切生动、有情有趣,富有启发性、教育性和感染性。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最好的教学语言是口语化的语言。口语生动自如、亲切易懂,学生有亲近感,教师也便于操作,笔者对此深有体会。不过有人嫌口语太平常,不精彩,于是备课时就把课堂上要说的话,全部预先设计好,课堂上再一句句地背给学生听。但背出来的全是书面语,学生听了或许觉得句句精彩,但有一种疏离感,甚至听不懂。也有的教师确实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但他们嫌口语缺少诗意,有失文雅。于是,大量的书面语在课堂上出现。例如:“XX有大美,但它不言。它不言,我们言。当我们十一二岁读《XX》,犹如在缝隙中观月;当我们读了高中,上了大学再读《XX》,我们就可以在乎台上把玩月亮了!让《XX》来疗养我们的心。”这一大段引用清人张潮《幽梦影》的话,郑重其事地讲给小学生,他们无法理解其基本意思,更别说体味其深邃的含义了!也有的教师本来就缺乏语言修养,但又不愿显出“平庸”,甚至不惜生造词语,语言半文半白,含混不清,学生只能瞠目结舌。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营造课堂上的“精彩”,用意虽不错,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真正感人有效的教学语言,还是规范的、亲切自然的口语。例如于永正老师的课,一向采用口语教学,课堂效果出奇地好。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笔者向来认为,语文的问题应该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的语文,应该用中国的办法来教。既强调本色,又主张继承传统。归纳起来,就是强调母语本体的回归。中国语言是随着中国人的生命发展而发展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使它在世界上独占一席。“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当代的语文教育的根基”,因此讲授母语,应该讲究“诵读,感悟,涵泳,体味,积累等体现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为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活泼的读写说,更需要文文静静地思考、揣摩、潜移默化。但在我们的有些课堂上,为了活跃气氛,动辄游戏、绘画、表演、欢声雷动……我们并不反对适当的肢体活动,但语文课上的任何活动,都应为学习语言文字服务,一定要去除课堂上过多的“非语文”现象。教《黄山奇石》,多半节课学生都在用肢体“塑造”黄山奇石的模样;教《鸟的天堂》整节课都在观看制作精美的电视片;教《晏子使楚》表演三个故事用了35分钟;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正文草草带过,却扩展到朱自清的《背影》及其他父爱母爱等好几篇文章,把语文课上成了家庭情感大观,等等,不一而足。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没有问题,关键要看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活跃和用什么手段追求活跃。笔者在绍兴讲朱自清散文《歌声》时,孩子们读第一段“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一句,读不出那种陶醉的情态。有一个孩子说能读“醉”了,结果他把“神迷心醉”四个字像醉酒似的唱了出来,孩子们都兴奋地鼓起掌来,台下的老师们也大笑,气氛不能说不热烈、不活跃。但这种活跃并不是真正的语文的活跃。后来读到末段意趣相近的句子,这位同学又举手要读,我问他:“你还要唱吗?”他说:“是的。”我说:“咱们不唱了,咱们要诵读。”我舍弃了一次即将发生的活跃,但维护了语文的本色。我常想,我们不应该把课堂的活跃等同于热闹,不能把课堂变成简单的闹闹哄哄,还是要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

公开课真的不能上成家常课吗

的确,公开课与常态课是有很大的区别,如环境不同、学生生疏、时间有限、有特定要求、听课者众多、执教者心情紧张等等,所以有人为公开课不能上成常态课找了不少理由。但是,不管有多少区别,有个根本点是永远相同的——都是给学生上课。既然都是给学生上课,就理应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就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就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就应该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是我们有的公开课太重形式,太重课堂表面效果(精彩程度),执教者太顾忌自己的形象,以至于学生作壁上观、收获甚微;听课教师可看不可学,从而失去了公开课示范性、研究性的价值。因此有人怀疑:这些老师回自己班里上课不知是不是这样上?如果自己日常都不这样上,怎能拿来示范、研究?

其实,仍然有不少老师的公开课搬到了日常课堂上讲,这样的公开课完全可以上成家常课,至少可以尽量接近家常课。这样的坚持就会使我们的公开课真正起到引领、启发的作用。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但要关注每个学校、每位老师,也应该关注日渐增多、规模越来越大的公开课。因为公开课动辄冠以“名师”、“优秀教师”、“青年新秀”头衔,影响确实太大了。希望每一位公开课的执教者能实实在在、安安静静地去上语文课,洗净公开课上的浮华,让我们的公开课更好地为课改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公开课?
于老谈简单语文
真实,课堂的生命
返璞归真语文课【铜官山区教育网】
别拿语文不当语文
用语文的眼睛看语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