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康博客内容转载:关于养生与营养

对“合理体重”的新思考

来自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国家癌症研究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让人们对多少体重算合理的问题产生了新的思考。科学家们发现,体重在理想体重范围上限者不仅比消瘦的人死亡率低,甚至比处于理想体重范围内的人死亡率也低。

目前,对体重的判定往往采用体重指数(BMI),即用实际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WHO公布标准,体重指数(BMI)介于18.525.0之间者为正常体重(注:中国肥胖工作组于2002年公布的适于中国健康成人的BMI的合理范围为18.524.0)。按照WHO标准,如果体重指数小于18.5,属于消瘦;如果大于等于25为肥胖;如果大于30者为重度肥胖。 研究人员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体重指数在2529之间的群体相对于其他体重范围的群体其死亡率更低。而在2529这一BMI范围之中,BMI出于25.0水平的人群死亡率最低,而按照通常的体重划分标准,这些人应被划归临界型肥胖人群。

当然,现在就此问题得出结论为时尚早,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获得更有力的证据以支持或否定上述结论。但这不妨碍我们就有关合理体重与健康的关系问题进行一些新的思考。

 储备适量的脂肪有利于抵御消耗性疾病

通常在正常和微胖的体重范围内,人体在遭受一些感染性、消耗性疾病侵犯时,体内会有足够的脂肪被调动起来对抗病毒细胞或恶性细胞,起到抗病免疫的作用。脂肪细胞能够帮助胰岛素调节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免疫系统对恶性细胞做出反应。因此,拥有适量的脂肪(男性体脂含量不超过总体重的30%,女性体脂含量不超过总体重的35%),并不显著增加肥胖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同时,还有益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为今后进行必要的能量储备。

 有钱难买老来瘦的说法并不科学

从人体健康的角度来说,有钱难买老来瘦的说法并不科学。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的机能都相对减弱,各类退行性病变发生风险增大,因此更应适当储备脂肪,用以防病和抗病。

减肥并不一定能让人更健康

有最新的调查显示,减肥后的人身体健康状况并不比没有减肥的人更好,相反可能造成死亡率增高。这是因为部分患者通常采用一些不科学的减肥方法,或者减掉的不是多余的脂肪,而是水或受体组织(如蛋白质等),这都是损害健康的做法。科学的减肥方法应该是适当节食加运动,而且最好在减肥时能配合使用人体组成测量仪,它可以告诉你减掉的是多余的脂肪还是其他营养成份。如果没有条件使用人体组成测量仪,就要在减肥幅度上严格控制,通常1天减重不要超过0.5公斤斤,1周内减重不要超过2公斤。超过这个速度,可能会对身体健康不利。过度减体重还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者临床结局。

辩证看饮酒

首先,我们看看酒的益处:

1、酒除了含有酒精,黄酒、葡萄酒和啤酒还可以提供其他营养素。黄酒中含有糖分、糊精、有机酸、氨基酸和部分维生素;葡萄酒含有葡萄糖、果糖、戊糖等糖类、多种氨基酸、维生素C(长期放置后部分维生素C衰减)、各种有机酸、矿物质等。啤酒一般含有5%的碳水化合物、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并提供一定量能量,有液体面包之称。

2、适量饮酒可促进胰液等部分消化液分泌,从而增强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示中老年人饭前适量饮酒可能适当弥补消化功能减弱的不足。

3、适量饮用红酒可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大病,更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最大威胁。适量饮用红洒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问题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大规模群体研究表面少量饮用红酒者可降低血压,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具有防止心肺病发作和减少动脉硬化的危险。另外,适量红酒还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并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因而阻止血液在冠状动脉内凝固,起活血化淤的作用,从而也使冠心病发生率减少。来自英国的研究在分析了18个西方国家有关死亡原因与饮食关系的统计数字后,发现红葡萄酒酒的消耗量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之间存在引人注意的负相关关系,即红酒人均饮用量较高的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年人均饮果酒量为25加仑以上)的心脏病死亡率较低;相反,饮用红酒很少的芬兰人的心脏病发作则很严重。

4、适量饮酒有益于人们的心身健康。很多研究表面,适量饮酒能使人精神愉快,缓解忧虑和紧张心理,增强安定感,提高生活的兴趣,对老年人尤其如此。

其次,我们再看看酒的危害:

1、可能因为饮酒而影响正规进食。有些人喜欢采用饮酒替代主食,但往往导致营养素构成失衡,长期以往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2、酒精含有高热量,1克酒精可以产生7千卡的热量,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3、酒精可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水平的突然下降,发生低血糖反应,甚至有致命危险。

4、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饮酒而发生面部潮红、心慌气短等不良反应或加重低血糖反应。

5、长期大量饮用烈性酒还可能使血脂水平升高,动脉硬化,引起脂肪肝甚至肝硬化,或增加心、脑血管发生的危险。

6、白酒中的有毒成分还有甲醇,它可以直接损害末梢神经,可能加重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的损害。

目前,各国营养学会均不鼓励饮酒。如果一定要饮,可适量(每日少于120ml)饮用低度红葡萄酒。尽量不饮用白酒。

饮酒的量应计算在每日的主食范围内。大约1罐啤酒或100毫升红酒或半两二锅头,都相当于半两主食的热量,所以饮用时应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时下流行向酒中掺入冰镇饮料以获得更好口味,但是您要注意几乎所有普通软饮料都含有大量的精制糖,因此我们不主张应用,但水和低热量饮料可适当应用。诸如纯净水、矿泉水、苏打水、低热量饮料(包括用甜味剂制作的可乐等)。

这里必须特别强调一点:不要空腹饮酒,应尽量在饮酒前吃一些碳水化合物类的食品。例如吃一点饼干、果汁、面包等。

附:常见酒类酒精度及热量

酒精度

热量(每100ml)

北京二锅头

58

352Kcal

曲酒

55

330Kcal

黄酒

13

78Kcal

白葡萄酒

12

62Kcal

红葡萄酒

16

68Kcal

啤酒

5

33Kcal

燕京啤酒

4

26Kcal

食用油的三点关注(1)--脂肪酸构成

从量到质――烹调油的脂肪酸构成是其营养价值高低的核心评价指标。

    对于如何科学吃油的问题,人们经历了从关注到关注质与量且以为主的转变。具体来说,人们以往强调糖尿病患者每日进食不超过25克食用油的观点没有错,但却并不全面,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吃什么油的问题。换言之,25克的烹调油究竟采用动物油还是植物油?究竟是采用何种植物油――是花生油、菜籽油、调和油,还是橄榄油、茶油等?这些问题不明确,“25的限量在很多时候会变得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

    近年来,很多国际营养学会提出了每日膳食脂肪(注意:这里指的是膳食脂肪总量,而非仅仅指烹调油本身)的脂肪酸构成比,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在原来强调均衡”――即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111――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对控制血脂和血糖的重要意义。为此,强调在限制饱和脂肪酸的同时,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供热比例,即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11>1,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产热比由以往的10%提高到15%。

    每周进食3次(即相当于隔日1次)橄榄油是值得推荐的。每周可有3次晚餐采用橄榄油烹调,以凉拌菜为主,浇上1015克橄榄油不失为一种好的烹调习惯。

此外,多种植物油交替食用也是重要原则。因为任何一种植物油均有其营养优势,有的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茶油等)、有的富含必需脂肪酸(如亚麻子油等)、有的耐高温的能力更强(如花生油等),交替食用更可满足营养需要,又同时避免长期单一食用某种油脂带来的营养失衡的潜在隐患。

食用油的三点关注(2)--辩证看待“动物油”

辩证看待动物油

    对动物油,包括猪油、牛油、羊油、鸡油、鸭油等,不宜一概而论,而应辩证看待。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动物油中所含有的部分营养素是我们人体必需的,它们中有的参与形成人体的组织结构,有的参与代谢过程,有的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因此,营养学家的观点是适量的来自动物食品的饱和脂肪是需要的。这种适量的概念,在健康人是不超过总能量的10%,在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则要求不超过7%。以1600Kcal总能量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其每日动物油脂总量不宜超过10克。

    如何在既要吃、又不能多吃的前提下,让动物油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分析动物油的成份,以选择最的动物油进食。从下表我们不难发现,在动物食品中,鸭肉的脂肪酸构成中含有近60%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在所有动物食品中的含量是最高的。因此,虽然北京烤鸭的油脂含量高达45%以上,但考虑到鸭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高含量,糖尿病患者适当进食烤鸭类食物(每日不超过4两)是完全可以的。而对于高饱和脂肪含量的牛肉、羊肉、牛油、羊油、黄油等则是不提倡进食的。鱼虾类(特别是河虾)因为富含油脂蛋白,同时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则是动物食品的良好来源。

表、常见动物油脂的脂肪酸构成

食物

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

牛肉

51.8

5.0

43.1

羊肉

48.2

14.3

38.3

猪肉

36.8

12.1

45.6

鸡肉

34.6

24.9

41.3

鸭肉

29.3

9.9

59.2

草鱼

27.0

23.6

39.4

带鱼

44.9

12.8

37.2

对虾

45.9

22.4

23.9

河虾

32.0

9.2

51.4

牛油

61.8

4.5

34.0

羊油

57.3

5.3

36.1

猪油

43.2

8.9

47.9

鸡油

25.9

26.0

45.8

黄油

56.2

6.3

36.7

豆油

15.9

58.4

24.7

花生油

18.5

38.3

40.8

棕榈油

43.4

12.1

44.4

色拉油

14.4

41.2

45.1

食用油的三点关注(3)--植物油如何科学“烹调”

植物油如何科学烹调

好油还要好烹调,不良的烹调方法可使好油变坏,坏油更糟。

不良烹调方法的代表是烹调温度过高。有人为强调菜肴口味,采用大火高温长时间烹调的做法,其结果以牺牲油脂的营养为代价换来单纯的口味的满足,实在得不偿失。以橄榄油为例,在190°C温度下,可保持稳定。但高于此温度,则可能造成不饱和键被破坏,单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还有,油温越高,烹调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越快,营养成分流失也越多。因此,控制烹饪温度,以不超过3成热油温(90摄氏度)的方式烹调才是科学的烹调方式。这样做,将会使因烹调导致油脂变性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喝牛奶“四忌”

禁忌之一:空腹喝牛奶

一是空腹喝牛奶容易腹泻。牛奶中的乳糖需要乳糖酶的分解,乳糖只有分解后,其中的单糖才能够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为人体所吸收。如果小肠中没有乳糖酶或者其活力低下,乳糖就不能被分解,而原封不动进入大肠,并被大肠杆菌等细菌代谢、发酵、产酸、产气,于是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据统计,中国2/3以上的成年人体内缺少乳糖酶。也就是说,中国有6697%(采用不同诊断标准其结果不同)的成年人,只要空腹喝牛奶,或者一次性大量饮用牛奶,就会产生腹胀、腹泻现象。

二是因为空腹喝牛奶后,牛奶在胃肠道通过时间加快,在胃内停留时间变短,排空时间变快,导致吸收效率降低。

所以,喝牛奶时应配上固体食物,最好是配上主食,如面包、蛋糕、点心、饼干等。

如果在生活中,在排除牛奶不新鲜、冰镇牛奶(温度过低)等情况后,饮用牛奶后仍然经常性腹胀、腹泻,你可以凭经验判断自己乳糖酶缺乏或者乳糖酶功能低下。这时你就要分次少量饮用,或者改鲜奶为酸奶。酸奶是经过乳酸菌发酵,蛋白质的含量(2.7%2.9%)与鲜牛奶没有差异。

禁忌之二:与茶、咖啡一起饮用

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离子,茶叶中含有单宁酸,钙与单宁酸反应产生不溶解的钙盐,会影响钙的吸收。咖啡中的咖啡因是强脱钙剂。据统计,大量或长期喝茶、饮用咖啡的人群,骨质疏松几率相对要高一些,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与喝茶或咖啡影响钙的吸收有关。

禁忌之三:用高温或低温方式处理牛奶

妈妈们时时呵护着自己的宝宝,或者是怕牛奶不卫生,或者是因为传统观念,很多人喜欢用新烧的滚烫开水冲奶粉。其实,这种方法并不科学。因为从营养角度来说,高温会使奶中的酪蛋白、乳清蛋白变性;从卫生角度来说,即使是100摄氏度的开水来冲,也达不到消毒作用。

其实,用6070摄氏度左右的温开水冲奶粉是最合适的。

牛奶也不宜高温久煮,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受高温的作用,会由溶胶状态转变成凝胶状态,导致沉淀物出现,营养价值降低。如果考虑消毒而煮沸牛奶大可不必,因为正规厂家生产的鲜牛奶都是经过巴氏消毒法消毒的。

牛奶也不宜冷冻储存,因为冷冻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变性,脂肪分层,且解冻后,蛋白质和脂肪沉淀、凝固,既不利于人体的吸收,也会使牛奶的价值大为降低。

所以,鲜牛奶要避光常温保存。不要贪图痛快热饮或冰镇鲜牛奶。

禁忌之四:用牛奶送服药物

在有些药物的说明书上可能会注明:牛奶不影响该药物的吸收。但不管怎样,送服药物最好用清水,完全没有必要与牛奶同服。因为两者之间可能会相互破坏、相互影响。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与多种金属离子结合,会影响一些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在人体内发挥正常药效。

所以服药与喝牛奶最好间隔一段时间(如一小时以上)。

“有序”进食

很多人很在意日常三餐的质和量,但往往忽视进食的顺序

一些老理儿或习惯似乎在悄悄规范着人们进餐的顺序,如餐后进食水果、餐前先喝口汤、边吃饭边喝饮料或饮茶等等。

可以说,这些顺序有其产生的合理性。然而,在现代营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对此作一分析。

水果:餐前?餐后?两餐之间?

1、餐前:

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糖,并且主要是果糖或葡萄糖,这两种糖均为单糖,在摄入后可直接进入小肠被迅速吸收和利用。因此,用水果来补充糖份,特别是在低血糖状态下作糖份和能量的补充,其作用迅速而有力。

水果中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进食后可产生饱腹感,可缓解身体对食物的需求。

因此,如果餐前进食水果,因为上面两种成份的作用,在进食后往往使食欲降低,使正餐的进食量减小,从而影响蛋白质、淀粉、脂肪等的摄入。

2、餐后:

很多人喜欢或习惯于餐后马上进食水果。其实,饭后马上吃过多的水果,会造成血糖浓度迅速增高,增加胰腺的负担;同时会阻碍甚至中断体内的消化过程,增加肠额外负担,减少某些营养素的吸收。

3、两餐之间:

两餐之间是进食水果的最佳时期。一般的,可以每天在上午910点,下午34点或是睡觉前2小时进食。正常人每日进食1-3次水果均可,种类和数量并无严格地限制;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的前提下,每日可在两餐间摄取一次低糖型或中等量糖的水果,如西瓜、猕猴桃、苹果、梨等。数量约200克左右。

喝汤:餐前?餐后?

首先我们看看汤有几种?

1、清汤:以瓜菜为主煮成,如:白菜汤、丝瓜汤、冬瓜汤等。材料可以选用时令蔬菜、冬瓜、丝瓜、黃瓜、冬菇、竹笙、菜干、豆腐等。饮用这类汤一般无禁忌。

2、浓缩汤:以骨头和去皮肉为主长时间炖出的浓汤。也有以猪骨、鸡脚、连皮家禽肥肉类煮成的饱和脂肪含量高的肥膩汤。应特别注意的是,这类汤由于含有大量嘌呤,痛风病人不宜。同时,这类汤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故对胃肠功能虚弱、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均不宜。

3、其他汤:凡是加有果实类(如木瓜、苹果、雪梨、无花果、红枣、圆肉、莲子等)、药材类(如党参、当归等)、根茎类或干豆类的汤水,入口甜味或粉质感重的,喝太多会升高血糖,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不宜一次性大量饮用。 

餐前饮少量的汤,可以唤醒你的胃,还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润滑并保护口腔、食道肠胃,有利于溶解食物,促进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但餐前喝过多的汤,会稀释消化液,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胃的体积是固定的,大量的汤会占用胃部一定的体积,减少正餐的摄入量,降低摄入食物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因此,对于清淡的汤和其他的汤可以在饭后适量饮用一碗。

饮用酒水:餐前?餐后?

酒,不宜空腹饮用。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不经酶解就可被胃肠吸收,快速饮用后5分钟就可以进入血液,30120分钟就会使血中酒精浓度达到最高值。对采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空腹饮酒,还会产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因此,宜在喝酒前先吃饭菜或少量的主食,补充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以减缓胃肠对酒精的吸收速度,减少因为饮酒过快造成酒精中毒的可能性。然而,应指出的是,总的来看,饮酒弊大于利。如果一定要饮用,应限于低度果酒,每日不超过一小杯。

饮料,应在两餐之间少量饮用。应特别强调的是,不主张小孩以饮料代替水。饮料渗透压高会增加肾脏负担,小孩的胃肠功能不全,在饮用大量饮料后会导致腹胀、腹泻。同时冰冷的软性饮料远低于37,有时甚至是接近0,从而刺激胃部,造成胃痉挛、胃炎、胃痛。因此从冰箱中取出的冷饮宜在室温下放置10分钟后饮用。饮用后要漱口。

饮茶:餐前?餐后?餐中?

茶具有兴奋神经、解除疲劳、消食解腻、增加食欲、降暑止渴、调节体温等多方面作用,因此茶可以在餐前或餐后饮用。但进餐时不宜大量饮茶。否则会影响很多常量元素(如钙等)和微量元素(如铁、锌等)的吸收。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喝牛奶或其他奶类制品时不要同时饮茶。茶叶中的茶碱和丹宁酸会和奶类制品中的钙元素结合成不溶解于水的钙盐,并排出体外,使奶类制品的营养价值大为降低。饮茶以适量为佳,清淡为好,不宜过量饮用过浓的茶,不宜饮用隔夜茶。茶中含有咖啡因,会造成体内钙的流失,同时对神经的刺激大,影响睡眠。这在饮用隔夜茶和浓茶时尤其明显。

一分为二看“胆固醇”

对胆固醇我们应该有个科学的认识。“谈胆固醇色变”,是很多人的真实心态,很多人认为胆固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有百害而无一利”。人们往往产生这样的感觉,希望血中的胆固醇越低越好,希望膳食中的胆固醇越少越好。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对胆固醇的看法,无论是血清胆固醇,还是膳食胆固醇,均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客观评价胆固醇的“功”与“过”。

先看血清胆固醇:正常胆固醇水平对维护人体健康是必需的,它具有诸多的益处,包括:胆固醇是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胆固醇是很多重要激素和维生素合成的前体;胆固醇是大脑、肝脏等重要脏器的组成部分……等等。缺少胆固醇,则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目前的很多临床研究已明确,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增高是导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越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越大,时间也越早。血清总胆固醇每降低1%,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但另一方面,血清总胆固醇降到多低合适?对此,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有人认为血清总胆固醇过低可能引发脑出血或使癌症的发病率增高,特别是对老年人,这一点可能更有意义,但这尚需大量的流行病学的证据来证实。有一些恶液质的病人,血清胆固醇可降至很低水平,这其实是重度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目前一般认为,将血清总胆固醇保持在2.15.2 mmol/L (90200mg/dl)范围内可能较为合适。对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者,应将胆固醇降至180 mg/dl以下。

其次,再看看膳食中的胆固醇:不少人希望从膳食中将胆固醇清除“干净”,似乎不这样作就不能维持正常的血胆固醇浓度。其实,这样做既不现实,也对健康无益。人体中的胆固醇仅有约30%来自膳食(外源性),而70%则来自自身合成(内源性)。若严格限制膳食胆固醇,则体内合成将增加;反之,若膳食胆固醇较高,则体内合成将减少,在一般情况下,二者保持动态平衡。也许,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一些长期吃素食、膳食胆固醇摄入很低的人也可能出现血胆固醇增高。同时,由于胆固醇通常与其他营养素(如蛋白质、部分维生素、部分常量元素和部分微量元素等)共存于膳食中,过分限制胆固醇,有可能同时限制了其他有益营养素的合理摄入,这对健康是不利的。

哪些人需要看营养门诊?

三类人群需要到医院看营养门诊

1、已确诊的疾病患者:特别是肥胖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包括妊娠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肾脏病患者(包括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各类透析患者等)、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出血、冠心病)患者、外科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营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痛风患者、消瘦(营养不足)患者和神经性厌食患者等。

2、没有明确诊断性疾病的人群(特指所谓亚健康状态者):包括超重、进食不规律者、生活方式不合理者和特殊工作条件者(比如在高温情况下工作的人)。

3、特殊生理状况的人群 包括婴幼儿、孕产妇、乳母、高考学生和老年人等。

看营养门诊要做哪些准备?

营养医师(营养师)需要了解患者的身高、体重(近期体重变化)、进食习惯(进食食物种类和食物量)、活动状况、健康查体结果(如某些化验结果)和家族疾病状况等。

能帮患者解决哪些问题?

营养医师(营养师)根据问诊情况,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同时为患者制订个体化营养处方,并监测营养治疗效果,复诊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根据个人情况13个月复诊。

看营养门诊需要花多少钱?

看营养门诊花费的费用不多,一般费用包括挂号费、基本的生化检查和营养药物的费用。

国内营养门诊现状亟须改善

北京三级甲等以上的医院基本上都有营养门诊。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目前有4位营养医师,每周有4个半天的门诊。

大豆降脂作用面面观

大豆能降血脂吗?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不断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显示,适量进食大豆及其制品,有助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降低。甚至,在血脂水平越高的患者,大豆的这种降脂作用表现得越为明显。

来自循证医学的最高强度证据支持“大豆降血脂”这一结论:对38项“大豆与血脂关系”的高质量研究报告的荟萃分析(meta分析)表明,其中的34项研究证实大豆具有明确的降血脂作用。

同时,对于血脂水平正常的人,大豆却没有“进一步”降脂的作用,即不会造成血脂低于正常水平。

大豆怎么降血脂?

大豆的降脂作用,不是仅仅降低某个单一的指标(如血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而且表现在“全方位”地调控血脂水平。

所谓“全方位”,就是可以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有效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有效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所谓“坏的”胆固醇),同时,还保护所谓“好的”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不被降低。这种“扬善抑恶”的独到功效使得大豆在降脂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大豆为什么能降血脂?

大豆何以具有如此神奇的降脂功效呢?这还要归功于大豆所含的几种功效成分,包括大豆蛋白、大豆卵磷脂、大豆异黄酮、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等。它们活着独立或者协同发挥降脂的功效,构成一道抵抗高脂血症的立体的膳食屏障。

具体而言,大豆中的卵磷脂和亚油酸具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每日进食 100克大豆,持续半年以上,可使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出现显著降低;此外,大豆皂甙还能促进脂肪分解,防止脂质氧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并增强血管弹性;还有,大豆中的卵磷脂甚至有增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功效,并以此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另外,大豆异黄酮可有效阻止血小板凝结,减少血管中血块的形成,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美国4070岁女性的冠心病死亡率是日本同年龄组女性的8倍。研究者对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发现,大豆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率的降低作用可能是引起上述死亡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高脂血症患者如何合理进食大豆制品?

首先,应肯定的是,大豆应成为高脂血症患者每日食谱中的必备食物。具体而言,每日进食250毫升豆浆(可与等量脱脂牛奶隔日交替进食)和23两豆腐及其制品(替代部分肉类)是值得推荐的。

同时,应指出的是,不能因为大豆具有一定的降脂功效,就使得高脂血症患者“舍豆类而不进食”,如果放弃其他食物,每日就生活在大豆的食物海洋中,将矫枉过正,导致营养失衡,甚至可能造成蛋白质过量。

还有,应提醒的是,大豆对血脂的调节,毕竟属于非药物的手段。很多高脂血症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是必需的。不能片面夸大大豆的降脂功效,更不能因为进食大豆而擅自停用降脂药物。

总之,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进食大豆及其制品,部分患者再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将有助于高脂血症有效控制血脂。

细嚼慢咽是一种进食艺术

在今天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你发现了吗――

你留给自己吃饭的时间越来越少;

你早在不知不觉中,用“高速”和“高效”武装到了牙齿、舌头和胃肠;

你用更短的时间摄入了更多的食物、能量和油脂;

你用更快的速度成倍增添着胃肠道的负荷;

你将“细嚼慢咽”这一耳熟能详的“经典”进餐理论,变成为一个“旧时代、慢时代的典故”……;

其实,你错了――如果你真的这样的话。

    细细地嚼,慢慢地咽,这不仅是一种进食的方式,更是一种进食的艺术;所享受的不仅仅是食物的滋味,更是营养的滋润和健康的关爱。

细嚼慢咽有什么好处呢?

l         好处1:有助于减肥。

有这样一个减肥的故事:一位“虔诚”的减肥者千方百计寻找最佳减肥法,终于找到有一个“绝对有效”的减肥秘方:一本包装精美的厚书。她迫不及待地查看这本经典,直翻到最后一页才发现四个大字-“细嚼慢咽”。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减慢进食速度确实有助于减肥。

研究发现,同样量的食物,肥胖者用8分钟就吃完了,而消瘦者却用了近20分钟。他们由此考虑用减慢进食速度的方法来进行减肥,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分析细嚼幔咽有助于减肥的原因,可能在于食物进入人体后,体内的血糖会逐渐升高,当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时,大脑食欲中枢就会发出停止进食的信号。当减慢进食速度时,这一变化体现得较为明显;相反,如果进食过快,血糖还来不及升高,大脑还来不及做出相应的反应,进食过程就结束了。当最终血糖增高,大脑发出停止进食的信号时,人们往往早已摄入了过多的食物,并由此造成能量过剩,最终导致肥胖。而将食物细嚼慢咽,则可帮助身体更好地消化吸收,以至还没吃太多食物之前,血糖已经开始升高,刺激大脑并有效降低食欲,避免进食过多,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l         好处2:助消化,防胃病

细嚼慢咽可使食物得到充分咀嚼和研磨,这样减轻胃肠负担。这对于原本就有肠胃疾病的人则更有意义。同时,细嚼慢咽可增加唾液分泌,唾液进入胃后可形成一层保护膜。这层蛋白膜,有助于预防胃溃疡等疾病。

l         好处3:美容养颜

频繁地咀嚼还可以有效地锻炼脸部肌肉,减少皱纹的产生。

l         好处4:预防部分恶性疾病

有人认为,中老年人癌症发病率较高,与咀嚼能力差有一定关系。多咀嚼,有助于消除食物中可逆存在的致癌物质。

什么才算细嚼慢咽呢?

你应该学会悉心关照每一口食物、每一道菜肴;

你要耐心地告诉自己咀嚼25下以上才咽下这口食物,并尝试这样去做直到它变成一种自然的习惯而非强迫的行为;

你要让食物流连在唇边齿间,用舌头上的味蕾从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深度体会不同的滋味,同时满足自己的眼、耳、口、鼻及触觉对食物的五感体验……

怎么才能细嚼慢咽呢?

你应该有一个轻松和从容,而不是嘈杂和急迫的进餐环境;

你应该有一些精心烹制,而不是随意凑合的食品;

你应该暂时地关掉手机和电脑,而不是同时在谈生意或上网;

你应该与自己约定中午1200准时去吃午餐,而不是继续进行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工作;

你应该和同餐的朋友谈谈美食和旅游,而不是研究人士安排或财务报表……

特别是,你应该努力给自己每次早餐20分钟以上、每次午餐30分钟以上、每次晚餐40分钟以上的时间而不是匆匆几分钟来享受一餐,以便给饮食中枢足够的兴奋时间。

“酸碱体质”和“酸碱食物”之说不科学

你是酸性体质吗?你吃的是酸性食物吗?……,近年来,种种所谓的酸碱体质酸碱食物之说左右着人们的思维,让人们不由得不信:酸性意味着危险碱性意味着健康,有人甚至买来pH试纸自测唾液、尿液的酸碱度”……,似乎合理膳食就是追求碱性食物,规避酸性食物;似乎身体健康就是基于碱性体质,远离酸性体质”……

其实,这些说法都没有证据支持,是人们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在酸碱理论大行其道的今天,澄清有关的认识误区,才能真正提高人们对合理营养科学理念的正确理解。

一、人体有强大的酸碱调节体系,几乎难以被食物左右。

人体内的酸性和碱性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在自然健康的状况下,我们的身体通常呈现弱碱性,也就是说,血液酸碱度(pH值)通常维持在7.4左右。人体在不停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不断地摄入和产生酸性或碱性的物质。正常情况下,酸碱物质在体内的浓度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人体会对其进行及时的自我调节,以保持血液的pH值恒定维持于7.357.45范围内。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不断增强与包括食物在内的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因由此建立和完善了一套非常完整和强大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具体来说,功能强大的肾脏可有效地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质,呼吸过程也参与酸性物质的快速排出,而体液作为巨大的缓冲池,在所谓酸性物质发挥作用前,早已将其中和掉。总之,人体正是通过一系列相互配合的奇妙机制,保障内环境的酸碱平衡状态。

在健康状态下,人体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导致酸碱性的改变,除非消化道、肾脏、肺脏等重要器官发生病变,造成人体代谢和酸碱失衡,但这与食物的所谓作用并无实质性的关系。

二、如何科学理解食物的酸碱性

食物的确可以被分为酸性食物(或称成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或称成碱性食物)。

所谓酸性食物(成酸性食物),是指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有磷、硫、氯等元素,使其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这类食物主要包括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谷类以及硬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

所谓碱性食物(成碱性食物),是指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钾、钠、钙、镁等元素,使其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这类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类、奶类以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

此外,还有一些既非酸性也非碱性的食物,如烹调油、黄油、淀粉及食糖等,被称为所谓中性食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决定食物酸碱性的食物灰分,是指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这与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和利用后的代谢产物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目前很多食物酸碱性的说法其实是将食物燃烧后的灰分食物体内代谢后的产物混为一谈了。

实际上,食物被摄入人体后,要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的代谢反应,形成数以千计的产物。这些产物有酸性、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而这些产物的酸碱性其实已经与摄入食物的灰分没有直接关系了。

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即主要是血液的酸碱度)正是上述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仅仅由食物燃烧后的几种矿物质灰分就可以决定的。

三、平衡膳食不等于碱性食物

目前确有大量证据显示,充分摄食蔬菜和水果能够预防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但这并非因为它们是所谓的碱性食物,而是因为它们富含各类对维护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

同时,大量进食动物性食物等所谓酸性食物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不是因为其灰分呈酸性,而是大量吃动物性食物可能导致能量、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等摄入超量,而部分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不足,从而导致肥胖等危险性增高。

实际上,讲求食物多样化、保证荤素合理搭配是平衡膳食的重要原则。各类食物均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司职不同的健康作用,扮演不同的保健角色,相互不可替代。只有和谐共处,才能最终获得最大的健康收益。而一味追求所谓碱性食物,摒弃酸性食物,只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新的不平衡。长此以往,最终损害的还是身体健康。

我们澄清所谓酸碱认识误区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你是酸性体质吗?你吃的是酸性食物吗?……,近年来,种种所谓的酸碱体质酸碱食物之说左右着人们的思维,让人们不由得不信:酸性意味着危险碱性意味着健康,有人甚至买来pH试纸自测唾液、尿液的酸碱度”……,似乎合理膳食就是追求碱性食物,规避酸性食物;似乎身体健康就是基于碱性体质,远离酸性体质”……

其实,这些说法都没有证据支持,是人们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在酸碱理论大行其道的今天,澄清有关的认识误区,才能真正提高人们对合理营养科学理念的正确理解。

一、人体有强大的酸碱调节体系,几乎难以被食物左右。

人体内的酸性和碱性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在自然健康的状况下,我们的身体通常呈现弱碱性,也就是说,血液酸碱度(pH值)通常维持在7.4左右。人体在不停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不断地摄入和产生酸性或碱性的物质。正常情况下,酸碱物质在体内的浓度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人体会对其进行及时的自我调节,以保持血液的pH值恒定维持于7.357.45范围内。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不断增强与包括食物在内的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因由此建立和完善了一套非常完整和强大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具体来说,功能强大的肾脏可有效地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质,呼吸过程也参与酸性物质的快速排出,而体液作为巨大的缓冲池,在所谓酸性物质发挥作用前,早已将其中和掉。总之,人体正是通过一系列相互配合的奇妙机制,保障内环境的酸碱平衡状态。

在健康状态下,人体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导致酸碱性的改变,除非消化道、肾脏、肺脏等重要器官发生病变,造成人体代谢和酸碱失衡,但这与食物的所谓作用并无实质性的关系。

二、如何科学理解食物的酸碱性

食物的确可以被分为酸性食物(或称成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或称成碱性食物)。

所谓酸性食物(成酸性食物),是指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有磷、硫、氯等元素,使其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这类食物主要包括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谷类以及硬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

所谓碱性食物(成碱性食物),是指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钾、钠、钙、镁等元素,使其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这类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类、奶类以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

此外,还有一些既非酸性也非碱性的食物,如烹调油、黄油、淀粉及食糖等,被称为所谓中性食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决定食物酸碱性的食物灰分,是指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这与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和利用后的代谢产物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目前很多食物酸碱性的说法其实是将食物燃烧后的灰分食物体内代谢后的产物混为一谈了。

实际上,食物被摄入人体后,要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的代谢反应,形成数以千计的产物。这些产物有酸性、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而这些产物的酸碱性其实已经与摄入食物的灰分没有直接关系了。

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即主要是血液的酸碱度)正是上述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仅仅由食物燃烧后的几种矿物质灰分就可以决定的。

三、平衡膳食不等于碱性食物

目前确有大量证据显示,充分摄食蔬菜和水果能够预防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但这并非因为它们是所谓的碱性食物,而是因为它们富含各类对维护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

同时,大量进食动物性食物等所谓酸性食物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不是因为其灰分呈酸性,而是大量吃动物性食物可能导致能量、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等摄入超量,而部分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不足,从而导致肥胖等危险性增高。

实际上,讲求食物多样化、保证荤素合理搭配是平衡膳食的重要原则。各类食物均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司职不同的健康作用,扮演不同的保健角色,相互不可替代。只有和谐共处,才能最终获得最大的健康收益。而一味追求所谓碱性食物,摒弃酸性食物,只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新的不平衡。长此以往,最终损害的还是身体健康。

我们澄清所谓酸碱认识误区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用饮食打开你的胃

关键词:胃动力,食欲,反酸,烧心,饮食

    如今,食物越来越多,烹调越来越精,可很多人的胃口却越来越弱,食量却越来越少。不少人对此非常诧异:自己的胃怎么了?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症状令越来越多的人苦恼:食欲降低、口苦、嗳气、稍稍进食就感到上腹饱胀、反酸烧心等等。这些由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的胃肠道疾病导致的症状,正悄悄降低着人们的饮食能力、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所幸的是,我们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状况。其核心是安全、合理、有效地改善胃肠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饮食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应去医院消化科作系统检查,发现或排除各类胃肠疾病或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如果确诊胃肠疾病或其他疾病,应给予积极治疗。只有在有效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之上,才谈得上饮食调控。在排除或治疗各类疾病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胃肠症状采用不同的饮食策略:

   1、没有胃口。

    原因分析:造成食欲降低的功能性原因很多,主要包括精神紧张、劳累、胃动力减弱(胃内食物难以及时排空)等。

    解决对策:调控情绪、放松精神、减缓生活节奏、及时休息,特别强调三餐要有规律,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加强户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饮食上强调种类多样化,避免单调重复,注意掌控食物的色、香、味、形,做到干稀搭配、粗细搭配。多食用开胃食物。在刺激食欲方面,各类调味品作用独到,不妨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另外,应避免粗纤维食物摄入,以免影响胃排空。还有,三餐前禁用各类甜食或甜饮料,否则将雪上加霜,使本来就弱的胃口变得更加糟糕。

    食物及餐次选择:可用山楂、话梅、陈皮等刺激食欲;在水果方面,草莓、甜橙有一定开胃效果,而葡萄、香蕉、荔枝等因含糖较高,可能降低食欲;调味品可选番茄酱、咖喱汁、豆瓣酱、辣椒酱等,但不宜过于刺激,以防矫枉过正。禁用或少用以下食物是重要的,包括油炸食物、韭菜、生黄豆、奶油类食物、甜的碳酸饮料等。大量进食花生、瓜子也不提倡。

   2、进食后早饱

    原因分析:餐前感觉挺饿,胃口也不错,但稍稍进食即感觉上腹饱胀,食欲也随之锐减,这就是所谓餐后早饱。其产生原因主要是进餐后胃动力减弱,容受食物的能力较低,故刚吃一两口,就没有地方再承受更多的食物摄入。

    解决对策:加强胃动力、加速胃排空、加大胃的容受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食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胃动力尚待证实,但毫无疑问,避免摄入损害胃动力的食物是必需的。

    食物及餐次选择:应遵循少量多餐原则,每日采用“3+3”进食法,将正餐中的部分食物(如主食、酸奶、水果等)分出作为加餐,在总量不变的基础上,进食6餐,每餐主食不超过2两,总量约七分饱。禁用肥肉、油炸食物、粗纤维食物。进餐时一定将食物充分嚼烂后再咽下。进食过快,将加重早饱症状。

   3、反酸烧心。

    原因分析:因为胃动力障碍、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等,造成餐后胃内酸性物反流至食管,导致烧心、胸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难以忍受,直接导致摄食障碍。长期胃食管反流还可造成食道的严重损害,甚至恶性病变。

    解决对策:一方面要避免损害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的食物,另一方面要改善胃动力,加速胃排空,防止胃内食物储留。应特别强调的是,注意进食方式和体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食物及餐次选择:禁用损害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的食物,包括咖啡、肥肉、可乐、胡椒面等;禁用损害胃动力的食物,包括肥肉、甜点、油炸食物、粗纤维食物等。采用少量多餐原则,细嚼慢咽。进食后一小时内不宜平躺。睡觉时,注意用枕头等将头部和肩部稍稍垫高一定角度。

糖尿病人如何享受水果?

关键词:糖尿病,水果,血糖

    很多糖尿病人不敢吃水果,因为很多水果吃起来很,其主要成分是糖,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一些水果中还含有少量的淀粉,如苹果、芒果和香蕉等。若食用不当,可升高血糖,使病情出现反复。故长期以来水果被排除在糖尿病食品之外,有些人甚至到了谈水果色变的程度,多数病人都有家人吃瓜我吃皮的经历。

    很多糖尿病人又渴望能吃点水果,因为水果有三宝: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特殊的作用。加之水果色泽鲜艳,风味迷人,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食物,完全舍弃未免可惜。

    这对矛盾如何解决?办法很简单,只要掌握好糖尿病人食用水果的四个要素,那么对大多数糖尿病人而言,完全可以做到既控制好血糖,又享受到食用水果的好处与乐趣。

   要素一:吃水果的时机

    当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即:空腹血糖能控制在140mg/dl(即7.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200mg/dl(即11.1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没有经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就满足享受水果的先决条件了。

    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先将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当水果吃,等病情平稳后再选择水果。

   要素二:吃水果的时间

   水果一般作为加餐食用,也就是在两次正餐中间(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或睡前一小时吃,这可以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而使胰腺负担过重。一般不提倡在餐后立即吃水果。

   要素三:吃水果的种类

   各种水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620%。应选择含糖量相对较低及升高血糖速度较慢的水果。后者对不同的糖尿病人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可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作出选择。一般而言,苹果、梨、橘子、猕猴桃、(一块)西瓜等含糖量相对较低,对糖尿病人较为合适;而香蕉、红枣、荔枝、红果、菠萝、甜桔、葡萄、甘蔗等含糖量较高,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要素四:吃水果的数量

    根据水果对血糖的影响,每天可食用200克左右的低糖水果(西瓜连皮重量不超过500克),同时应减少半两(25)的主食,这就是食物等值交换的办法,以使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保持不变。

   按上述要素去做的同时,糖尿病人还应自己摸索规律,如果能在吃水果前和吃后2小时测一下血糖及尿糖,对了解自己能不能吃这种水果,吃的是否过量会很有帮助。

痛风患者的食物选择

食物嘌呤含量

l类:含嘌呤最多的食物(每100g含嘌呤1501000mg):肝、脑、肾、牛羊肚、沙丁鱼、凤尾鱼、鱼子、胰脏、浓肉汤、肉精、浓肉汁。

2类:含嘌呤较多的食物(每100g含嘌呤75150mg):扁豆、干豆类、干豌豆、鲤鱼、鲤鱼、大比目鱼、鲈鱼、贝壳类水产,熏火腿,猪肉、牛肉、牛舌、小牛肉、野鸡、鸽子、鸭、野鸭、鹌鹑、鹅、绵羊肉、兔、鹿肉、火鸡、鳗鱼、鳝鱼、淡鸡汤、淡肉汤、淡肝汤。

3类:含嘌呤较少的食物(每100g含嘌呤<75mg):芦笋、菜花、龙须菜、四季豆、青豆、鲜豌豆、菜豆、菠菜、蘑菇、麦片、青鱼、鲜鱼、鲑鱼、金枪鱼、白鱼、龙虾、鳝鱼、鸡肉、火腿、羊肉、淡牛肉汤、花生、麦麸面包。

4类:含嘌呤很少的食物(每100g含嘌呤<30mg):奶类、奶酪、蛋类,水果类,可可、咖啡、茶,海参,果汁饮料、豆浆、糖果、蜂蜜、精制谷类如富强粉、精磨稻米、玉米,蔬菜类如紫菜头、卷心菜、胡萝卜、芹菜、黄瓜、茄子、冬瓜、土豆、山芋、莴笋、西红柿、葱头、白菜、南瓜、果酱。                                        

(注:以上食物嘌呤含量分类表多取材于未经烹调的食物,仅供参考。)

急性痛风发作期时的食物选择

    痛风急性发作期只能采用牛奶、鸡蛋,精制面粉及含嘌呤少的蔬菜,多吃水果及大量饮水。禁食一切肉类及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即:禁用123类食物,可任选4类食物。可采用严格低嘌呤半流质膳食、软饭或普通饭。

慢性痛风时的食物选择

    慢性期的病人可在全天蛋白质摄人量范围内,牛奶鸡蛋清可不限量。全鸡蛋每日限用一个。瘦肉类,白色肉类(鱼、鸡)每日可选用100g,也可采用水煮肉类,弃其汤食其肉可减少嘌呤摄人。有建议每有2天按急性期膳食供给,其余5天可选用含嘌呤23类食物。严禁一次吃过多的肉类及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类、浓肉汤类、沙丁鱼等。少用或不用含嘌呤多的蔬菜,如龙须菜、菠菜、蘑菇、鲜豌豆类等。其他可选用精制米面及含嘌呤少的蔬菜(多选用黄绿色蔬菜水果等)。(即:禁用1类食物,限量选用23类食物,任意选用4类食物)。

你需要补充蛋白粉吗?

关键词:蛋白粉,健康人,营养

    很多人希望借助蛋白粉来增进营养、提高免疫力,但人们究竟是否需要补充蛋白粉,补充蛋白粉对人体有何影响,这都是需要搞清的问题。

    所谓蛋白粉,一般是采用提纯的大豆蛋白、或酪蛋白、或乳清蛋白、或上述几种蛋白的组合体,构成的粉剂,其用途是为缺乏蛋白质的人补充蛋白质,如创伤、烧伤、大面积皮肤溃烂、外科大手术后、肿瘤放、化疗患者等;也可用于神经性厌食、小肠吸收障碍等患者;对于孕妇、乳母及胃肠道功能较弱的老年人,也可适当采用蛋白粉。总之,补充蛋白粉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蛋白质不足(而非其他不足)者补充蛋白质(而不包括其他营养素)。可以说,蛋白粉并非是一种适于所有健康人的补充剂,它的应用对象是某些疾病群体、处于特定生理及年龄阶段的个体。在营养学上,将蛋白粉制剂归于组件制剂,即仅仅作为整体营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承担补充全部营养的责任。

   一个体重平均60-70公斤的健康成人,其每日所需蛋白质的量,按每公斤体重计算为0.8-1.0克,即总量约为5070克,这些蛋白质完全可以通过日常膳食来满足。每日进食适量主食(男性6两以上,女性5两以上)1-2袋鲜牛奶(250500毫升)或等量的酸奶或豆浆、1个鸡蛋、3两瘦肉、2-3两豆类制品等,就足以补充健康人每日所需的全部蛋白质。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补蛋白粉,就可能导致蛋白质摄入量超标,从而使人体处于一种高蛋白负荷的状态。

    目前认为,健康人长期处于高蛋白状态不仅没有必要,也于机体有害。

    首先,健康人超量补充蛋白质是没有正性作用的,换言之,健康水平并不因为蛋白质摄入量的过量增加而提高。因为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像脂肪一样储备,过多摄入的蛋白质会经肾脏由尿液排出体外,而无法起到营养作用。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浪费。

    其次,高蛋白质摄入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例如,长期的高蛋白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甚至使肾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并可能因此加速其老化和损害;摄入过多的蛋白质还可促进钙从骨质中溶解,增加钙的丢失。研究表明,蛋白质摄入量每增加1克,就会导致1.75毫克的钙从尿中丢失。长此高蛋白摄入,将使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增加。

    第三,如果一味强调蛋白粉而忽视能量和其他营养素,则可能因缺乏能量而使蛋白质被迫作为劈柴而被燃烧供能,则不能发挥蛋白质构成生命活性物质的功效;也可能因为缺乏某些维生素而使摄入的蛋白质不能正常代谢;一味强调蛋白粉,可能会造成其他营养素,包括脂肪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等的缺乏,从而导致整体营养不良。

   普通人是否需要补充蛋白质,应进行科学评价

    一、对于能正常吃饭的人,看看自己是否存在下述问题:
  1.能正常吃饭,但存在偏食、挑食,特别是不吃或很少吃肉类、奶类、蛋类、豆类食物;
  2.能正常吃饭,但因担心肥胖,而减少进食量,特别是减少动物性食品和豆制品摄入;

    3.能正常吃饭,但因某些原因,采用素食,且不吃或很少吃豆制品。
  如果存在1个或更多,则首先应鼓励自己每日进食50克瘦肉、1个鸡蛋、1袋牛奶(250ml)50克豆腐。
  如果可以做到,则不需补充蛋白粉;如果不能做到,则需要补充蛋白粉(每日10)
  二、对于可以吃饭,但进食前、进食中或进食后,出现下述情况:
  1.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体重降低,生活质量下降;
  2.少量进食后,就早早出现饱胀感,不能再进食者;
  3.进食后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烧心、腹胀、腹泻等情况之一者。
  如果存在1个或更多,首先应去医院检查,积极治疗可能发现的疾病。
  三、经医生确定,手术、创伤、多发骨折等特定病人,可按规定剂量口服蛋白粉。
  四、不能正常进食或进食量少的老年人、大运动量锻炼期间、工作学习压力大的人,可在一般膳食的基础上补充蛋白粉。对儿童和青少年,应强调以自然膳食为主,不宜补充蛋白粉。
   五、急性胰腺炎、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肝性脑病等患者禁用蛋白粉。

合理营养五步曲,向厌食症说“不”

关键词:神经性厌食症(AN), 营养治疗,年轻女性

    新闻回放:马德里时装周于06918日颁布了时装界首条模特禁令:体重指数(BMI)低于18的模特不能登台(即身高1.75m的模特,体重必须达到56kg才有资格入选)。由此,包括名模Esther Canadas在内的五位瘦骨仙当即被不客气地刷下…068月,22岁的女模特Luisel Ramos走秀时,突发心脏病猝死。此前3个月,她为保持体形只以蔬菜沙拉和可乐充饥…061115日,21岁的巴西女模特安娜死于厌食引起的并发症。死前,身高1.74m的安娜体重仅仅40kg,她主要靠吃西红柿和苹果等维持生命其实,为求骨感美而命殒厌食者何止时装界?《昨日重现》(Yesterday once more)的演唱者、著名歌星Carpenter长期严重节食,并服用轻泻剂,导致营养恶化,不幸于198324日死于深爱她的父母怀中,年仅32……

    厌食症多见于年轻妇女,青春期女性厌食症的发生率约为1%,近来有增加趋势。心理紊乱并引发的摄食障碍是导致该病的核心因素。厌食症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其死亡率高达20%,远高于某些急性传染病。患者往往出现体重重度丧失、心动过缓、低血压、体温下降、水肿、电解质异常、低血钾性碱中毒等,女性可出现月经稀少以及闭经,月经尚未来潮的少女常常有月经来潮推迟、乳房不发育等。此外,患者还出现心理变态及精神异常,包括脾气变得急躁、焦虑、易激动,喜欢独处,性格孤僻,与家人关系紧张等。

    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的难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它是一个包括心理+营养+药物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营养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首先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第一步:进行耐心、细致和个体化的心理治疗,使患者建立对体型的正确认识,特别避免敏感数值(如长到××公斤体重)和词语(如脂肪长肉等)的刺激是重要的。

    第二步:采用少量多餐原则,逐步增加进食量。特别注意避免操之过急。每日在3次正餐的基础上,增加3次加餐,同时,减少每餐进食量,以防治出现进餐后胃肠不适。在这一过程中,鼓励患者记录营养日记,包括进食的时间、地点、食物名称、自我感觉等。

    第三步:根据患者的喜好,建立符合营养要求的、以清淡、低脂、保证优质蛋白为核心的食物架构,避免胀气食物(如牛奶、干豆、硬果、生萝卜、肥肉等),同时,满足优质蛋白及微量营养素摄入,鼓励吃清蒸鱼、去皮鸡肉、鸡蛋清、瘦肉、鲜果汁等,实事证明,这些低脂肪食物往往是易于被那些对脂肪敏感的少女们所接受的。同时,可采用一口效应原则,即争取每吃一口饭,就能增加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如采用米粥中添加白糖或肉松,比单纯饮用白粥效果更好。

    第四步:在患者进食增加的情况下,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使其切身感受体重恢复带来的体力改善,从而对这样的改善给予肯定。同时,创造适宜的进餐气氛及家庭氛围,这是帮助患者有效恢复营养的重要条件。

    第五步:在初步治疗成功的基础上,注意建立长期的随访,防止病情的复发。

于康教授《民生开讲》精华语录

于康第一期——如何防治三高

*四大健康基石,即预防慢性病的基石是:第一个合理营养;第二个适当活动,适量运动;第三个心理平衡;第四个叫做戒烟限酒。

*就研究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就是:如果是好的、健康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它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于康第二期——日常饮食与健康

*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的朋友一定特别注意油的控制,这个油的控制就是控制油的类型;第二点是注意油的总量;第二点是注意油的总量,一天总量不能超过三勺;第三个要注意怎么合理用这个油,就是我怎么采用合理的烹调方法去烹调这个油;第四个三高人群的营养里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盐的控制,这个盐分吃多了以后会确定性的引起血压的增高。

于康第三期——善待我们的肠胃

*对胃肠道的这个疾病要特别关注的第一个事,胃肠道有疾患的患者他要吃饭的,一个注意事项是要采取少量多餐的一个原则;第二件事情是要吃非常温和的食物;第三点是一定要按时吃饭;第四点是对于一种特殊的含有一种特殊营养素的食物即七大营养素,胃肠道的病人要更加关注;第五点,就是有很多人有一种反酸、烧心、吐酸水这样一种情况,老中青各个年龄层都有,从饮食上来说有这么几条要特别注意,第一个就是要吃七分饱的饭,第二个是吃完饭以后不要做弯腰的动作去提拉重物,还有就是不要吃完饭以后勒一个很紧的腰带,这样会压迫胃把食物往上反,第四个就是吃完饭以后不要马上平躺,还有就是要注意睡觉的体位,就是姿势。

于康第四期——谈谈免疫力

*维护免疫力的第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人一天的食物要多样化,就是说一天你要吃越广泛的食物越好,七大类营养素是缺一不可的;第二个是在这些食物里头,粮食是根本,就是我们吃的谷类、主食是根本;最后一点免疫力维护是要提醒大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来补充维生素C。

于康第五期——蛋白质与肾病

*肾脏病的朋友吃大量的糖,我们认为不可取,因为大量的糖第一它可以带来甘油三酯的增高,这个在肾脏病是雪上加霜;第二个肾脏病的患者本身食欲是下降的,他如果再吃大量的甜食,那更抑制食欲,所以他更吃不下饭,这样会引起一些营养不良,所以对这个甜食肾脏病患者尽量地要限制别吃纯甜的,这点要注意。

于康第六期——孕产妇与儿童的合理饮食

*儿童营养有哪几个方面重要,第一个方面是培养孩子这个时候的非常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合理的饮食习惯;第二件事情是孩子吃饭要广泛,不能偏食、挑食,在青少年的这个饮食的指南里头特别要强调注意吃的跟运动的配合;还有一点就是要特别强调的,孩子要一天三顿饭,我们不说孩子少量多餐,至少要保证一天三顿,是必须顿顿都吃的;还有一点就是不吃早餐的孩子胆石症的发病率风险增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防癌还是致癌?食物酸碱平衡论不靠谱
央视CCTV解毒青汁,要想身体好,常年要“吃草”
揭秘:食物的酸碱性与健康关系的真相
走出“酸碱平衡”的误区
酸性体质怎么调理
酸性食物 碱性食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