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业术语
A 

安全隔离期(休药期):最后一次施药与收获的间隔天数。

返回

B

半数致死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能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所需剂量(致死中量)或浓度。LD50或LC50数值越小,表示外来化合物毒力越强;反之,LD50或LC50数值越大,则毒力越低。
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害流行前(即当病原菌接触寄主或侵入寄主之前)施用于植物体可能受害的部位,以保护植物不受侵染的药剂。
避病(escape):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机会较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轻的现象称为避病。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变态:昆虫在从卵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管的阶段性变化,即经过若干次由量变到质变的几个不同发育阶段,这种变化叫做变态。按昆虫发育阶段的变化,变态主要分为两类: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
病程(pathogenisis):对寄主植物而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因而也称为病程。
病害化学防治(chemical control):利用化学药剂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病害季节流行曲线(disease progress curve):针对任何一种病害,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定期系统调查田间发病情况,取得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随病害流行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再以时间为横座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称为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
病害流行(epidemic):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病害农业防治(cultural control):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利用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调节病原物、寄主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方法。
病害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利用对植物无害或有益的微生物影响或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动,压低病原物的数量,从而控制植物病害发生与发展的一类控制措施。
病害物理防治(physical control):指通过利用物理方法清除、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来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指病害从寄主植物的上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主要涉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及病原物的初侵染与再侵染三个方面。
病害预测(predietion):根据病害发生发展、流行规律和必要的因素监测,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未来病害发展趋势和流行程度作出定性或定量估计的过程。
病情指数:指作物染病部位(如叶片、茎秆、穗、果)上病害为害程度。
病原物(pathogen):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病原物越冬(越夏):指病原物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场所渡过不利其生存和生长的冬天(夏天)的过程。
病状:一般把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
病症:有些病害在病部可见的一些病原物结构称为病症。
不完全变态:是有翅亚纲外翅部中除蜉蝣目以外的昆虫所具有的变态类型。个体发育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成虫的特征随着若虫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翅在若虫体外发育。由于若虫除翅和生殖器管尚未发育完全外,其他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均与成虫基本相同,因此不完全变态又被称为渐变态。它们的幼期通称为若虫,如蝗虫、盲蝽、叶蝉、飞虱等。
不育剂:指进入害虫体内后,可直接干扰或破坏害虫的生殖系统,使害虫不能正常繁殖的农药。这类农药又分为雄性不育、雌性不育和两性不育三种,如绝育磷。
捕食作用(predation):指土壤中的一些原生动物、线虫和真菌捕食真菌的菌丝和孢子、细菌或线虫的现象。

返回

 

C 

铲除性杀菌剂:对病原菌有直接强烈杀伤作用的药剂。这类药剂常为植物生长期不能忍受,故一般只用于播前土壤处理、植物休眠期或种苗处理。
成虫期:成虫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交配、产卵,繁衍后代。因此,昆虫的成虫期实质上是生殖时期。
(病害)重寄生作用(hyperparasitism):指植物病原物被其他微生物寄生的现象。这种寄生物称为重寄生物,有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等。被寄生的病原物可以是病原真菌、病原细菌和植物线虫等。目前,生物防治中利用最多的是重寄生真菌,如哈兹木霉寄生立枯丝核菌等。
初次侵染(primary infection):也称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最初引起的侵染。
触杀剂:接触到昆虫体(常指昆虫表皮)后便可以起到毒杀作用的药剂。
触杀型除草剂: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移动,只能杀死所接触到的植物组织的药剂。
传染性病害:见“侵染性病害”。
春化作用:一些植物如白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低温诱导才能开花,我们把这种低温对开花的诱导作用称为春化作用。
雌雄二型:同一种昆虫的雌雄成虫除了第一性征(生殖器管)不同外,有些昆虫雌雄两性在触角、身体大小、体色及其他形态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
催芽(pregermination):将吸水膨胀的种子置于适宜条件下,促使种子迅速而整齐一致萌发的措施。

返回

 

D 

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直接由“+”、“-”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以后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膨大成棒状的担子(basidium)。在担子内的双核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担子上产生4个外生的单倍体担孢子。
单年流行病害(monoetic disease):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病原物数量能不断积累并导致流行成灾的病害。
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
定向选择(directional selection):寄主抗病品种有利于病原物相应的毒力基因的选择作用,称为定向选择。
定植(transplanting):在设施或露地培育的幼苗长到一定大小后,就要移栽到设施或露地里生长,这一次移栽称为定植。
毒性(virulence):一般指不同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相对的致病能力,主要用于病原物生理小种与寄生品种表现相互作用的范围。同一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对同一寄主的致病力可以大不相同。致病力强的称为强毒力,致病力弱的称为弱毒力,不致病的称为无毒力。
多抗性(multiple 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多胚生殖:多胚生殖也是孤雌生殖的一种方式,如膜翅目中的茧蜂科、跳小蜂科、广腹细蜂科等内寄生蜂,1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可分裂成2个以上胚胎,最多可至3000个,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其性别则以所产的卵是否受精而定。受精卵发育为雌虫,未受精卵发育为雄虫。因此一个卵发育出来的个体,其性别是相同的。
多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除雌雄异型外,在相同的性别中,还具有2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称为多型现象。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除初侵染外,还有再侵染的病害。                                                                                  

返回

 

E 

恶性杂草(worst weed):将那些分布发生范围广泛、群体数量巨大、相对防除较困难、对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杂草定为恶性杂草。在全国范围内,定为恶性杂草的共有37种。                                       

返回

 

F 

发病率:指发病的株(或叶、茎秆、果)数占被调总数的百分率,用于表示作物病害的程度及范围。
发病期:经过潜育期后,从寄主植物出现症状开始即进入发病期。发病期是病斑不断扩展和病原物大量产生繁殖体的时期。
发芽势(germinating power):反映种子发芽速度和发芽整齐度的指标。指在规定时间内供试样本种子中发芽种子的百分数。
繁殖体(子实体 fruiting body):当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就开始转入繁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fruiting body)。真菌的繁殖体包括无性繁殖形成的无性孢子和有性生殖产生的有性孢子。
仿生合成农药:以天然产品中的活性物质作为母体,进行模拟合成或作为模板据以结构改造、研究合成效果更好的类似化合物。
非介体传播:在病毒传播中没有其它生物体介入的传播方式称非介体传播,包括汁液接触传播、嫁接传播和花粉传播。病毒随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传带而扩大分布的情况也是一种非介体传播。
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由非生物因素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非小种专化抗性(race-nonspecific resistance):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某个品种对所有或多数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这种抗性不存在小种专化性,所以称为非小种专化抗性或一般抗性(general resistance),过去常称为水平抗性(horizontal resistance)。
粉剂(dusts):主要是供喷粉使用的低浓度粉剂,是古老剂型,后来发展了高浓度粉剂,供拌种、配制毒土等使用。
分散剂(dispersing agents):有两种,一种为农药原药的分散剂,是一种具有高粘度(5~10Pa·S)的物质,例如废糖蜜、纸浆废液的浓缩物,通过机械作用,可将熔融原药分散成胶状颗粒,例如浓乳剂、悬浮剂、乳粉等剂型。另一种为农药粉剂的分散剂,具有防止粉粒絮结,利于分散的助剂,一般为一些表面活性剂。
分散度:药剂被分散的程度,是衡量制剂质量或喷洒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覆盖治草:指在作物田间利用有生命的植物(如作物群体、其他种植的植物等)或无生命的物体(如稻壳、泥土或腐熟有机肥、水层、色膜等)在一定的时间内遮盖一定的地表或空间,阻挡杂草的萌发和生长的方法。
孵化:幼虫从卵壳中出来的过程称为孵化。
负交互抗性(negative cross resistance):指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使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返回

 

G 

感病(susceptible):病原物侵染后,寄主植物发病较重的称为感病。感病的植物与病原物之间是亲和的。根据感病能力的差异,植物的感病性也可进一步分为高感和中感等类型。
耕作治草(tilling control):借助土壤耕作的各种措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消灭杂草幼芽、植株或切断多年生杂草的营养繁殖器管,进而有效防治杂草的一项农业措施。
功能性他感:如果他感化合物是通过微生物降解来的,间接来源于植物则称为次生他感化合物,其作用称为功能性他感。
共生(symbiosis):两种不同的生物紧密结合在一起生活,而且双方在营养、空间等方面都获益的一种互利关系称为共生。例如,根瘤细菌与豆科植物共生而形成根瘤。在根瘤中,根瘤细菌依赖植物组织中的营养物质得以生存和繁殖,而又通过其固氮作用为植物提供氮素。
共栖(commensalism):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均无利害,或一方可从对方得益但对对方无害,这种现象称为共栖。例如,植物表面通常生有许多非病原微生物,它们只是利用植物表面渗出的营养物质,并不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是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有些昆虫完全或基本上以孤雌生殖进行繁殖。这类昆虫一般无雄虫或者雄虫极少,常见于某些粉虱、介壳虫、蓟马等。
光能利用率:指单位面积上植物的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百分比。

返回

 

H 

候种期:指土壤用药后与种植之间的间隔期。
化感作用: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有害的(或有利的)影响。
化学保护:指病原菌侵入寄主植物之前用药把病菌杀死或阻止其侵入,使植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
化学除草(chemical control):一种应用化学除草剂有效防治杂草的方法。
化学合成农药:由人工研制合成,并由化学工业生产的一类农药。
化学控制技术:蔬菜化学控制技术就是通过使用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化学免疫:免疫是一种生物固有的周体抗病能力,这种抗病性是可以遗传的。化学免疫是利用化学物质使植物产生这种抗病性。
化学治疗:植物被侵染发病后用化学药剂控制病害的发展。
缓释剂(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s):可以控制农药有效成份从加工品中缓慢释放的农药剂型。
活体营养生物(biotroph):是指在自然界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它包括过去的所有专性寄生物和少数寄生性很强的兼性腐生物,如霜霉菌、白粉菌、锈菌、黑粉菌等病原真菌以及较难培养的细菌、类菌原体、病毒、病原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返回

 

I J 

积年流行病害(polyetic disease):指病害从少量发生起,需要经过年度间的病原物积累过程,才能造成危害的病害。
寄生(parasitism):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并获取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且前者对后者没有任何益处或有害,这种现象称为寄生。
寄生性:绝大多数病原物与植物之间都是一种寄生关系。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parasite),而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机械除草(mechanical control):在作物生长的适宜阶段,根据杂草发生和危害情况,运用机械驱动的除草机械进行除草的方法。
基因对基因学说(gene-for-gene theory):在寄主植物中控制抗病性或染病性的基因与在病原菌中控制无毒或毒力的基因是相对应的。针对寄主植物的每一个抗病基因,病原菌迟早也会出现一个相对的毒力基因。毒力基因只有克服其相对应的抗病基因,才能表现毒力反应。
急性中毒:一些毒力较大的农药如经误食或皮肤接触及呼吸道进入体内,在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头昏、心、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若不及时抢救,即有生命危险。
嫁接育苗:将栽培品种幼苗的地上部移接在具有优良根部性状等的其他带有根系茎(砧木)的蔬菜或植物幼苗上,形成一个新的组合苗,并将其培育成健壮的秧苗。
间苗(thinning):无论采用条播还是穴播,由于受到种子发芽率大小以及土壤水分、温度和气体条件等限制,常取田间应有植株5倍以上的播种量进行播种,这样能够出苗的植株必然会超出实际需要,必须用人工方法将其间除,称为间苗。
间作(intercropping)、混作(mixed cropping)和套作(relay intercropping):2或2种以上的蔬菜隔畦隔行或隔株同时有规则地栽培在同一块地上称为间作。而将不同蔬菜不规则地混合种植则称为混作。前作蔬菜生育后期在它行间或株间种植后作蔬菜,前后作共生的时间较短称为套作。
交互保护作用(cross protection):指植物在事先接种一种弱致病力的微生物后不感染或少感染强致病力病原物的现象。交叉保护可发生在同种真菌或细菌的不同菌株间或同种病毒的不同株系间,也可发生在不同种甚至不同类的病原物之间。例如,用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的弱毒株系接种可防治番茄花叶病毒强毒株系的侵染。
交互抗性(cross 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称为交互抗性。
胶体剂(colloidal formulations):加水后可将制剂溶散成为胶体状或类似胶体状悬浊液的块状、粗粉状或黏胶状农药剂型,如50%胶体硫,其药粒直径比悬浮剂更小,为1um以下。
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配子囊融合成一个细胞,并在这个细胞中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的厚壁孢子。接合孢子萌发时进行减数分裂,并长出芽管,端生一个孢子囊或直接形成菌丝。
介体传播(vector transmission):指病毒依附在其它生物体上,借助其它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染。
浸种(soaking):即指在适宜水温和充足水量条件下,促使种子在短时间内吸胀的措施。
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每一种蔬菜在它一生中由光合作用所形成的全部干物产量中,只有其中一部分如果实、种子、叶球、花球、块茎、块根以及嫩叶、嫩茎等等,才是可食用的一部分,而一般的根,茎,叶等是不作为食用的,一般把可以食用的部分的产量叫做经济产量。而把一生中所合成的全部干物产量叫做生物产量(包括可食用的及不可食用的部分)。
竞争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competition):当杂草生长存留对作物产量的损失和无草状态下作物产量增加量相等时的天数,即为竞争临界期,指作物对杂草竞争敏感的时期。在临界期,杂草对作物产量的损失将非常显著。
竞争作用(competition):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生物之间争夺空间、营养、氧气和水分等的现象。其中,以空间竞争和营养竞争最重要。空间竞争是指有益微生物对植物表面空间,尤其是对病原物侵入植物的位点的争夺和占领,使病原物难于侵入。
局部侵染(local infection):病原物侵入后扩展的范围局限于侵入点附近,这种侵染称为局部侵染,所形成的病害称为局部性病害。
拒食剂:可影响昆虫的味觉器官,使其厌食、拒食,最后因饥饿、失水而逐渐死亡,或因摄取不足营养而不能正常发育的药剂。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能造成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菌核(sclerotium):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表皮细胞壁厚、色深、较坚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但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从上面形成新的繁殖体。菌核的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通常似绿豆、鼠粪或不规则状。
菌丝(hypha),菌丝体(mycelium),菌落(colony):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许多菌丝在一起统称菌丝体。菌丝体在基质上生长的形态称为菌落。
菌索(rhizomorph):是由菌丝体平行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植物的根有些相似,所以也称根状菌索。菌索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

 返回

 

K 

抗病(resistant):病原物侵染后,寄主植物发病较轻的称为抗病。抗病的植物与病原物之间亲和性较差。根据抗病能力的差异,植物的抗病性可进一步分为高抗和中抗等类型。
抗病性(resistance):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减轻所造成损害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抗菌作用(antibiosis):指一种生物通过其代谢产物抑制或影响另一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或生存的现象。这种代谢物通常称为抗生素。
抗性杂草生物型(resistant weed biotypes):指在一个杂草种群中天然存在的遗传能力的某些杂草生物型。
抗药性(resistance):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昆虫抗药性是指种群的特性,而不是昆虫个体改变的结果。
可溶性粉剂(soluble powers):可直接加水溶解使用的粉状农药剂型,又称水溶性粉剂(water soluble powders,简称WS)。
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s):易被水润湿并能在水中分散、悬浮的粉状剂型。以不溶于水的原药与润湿剂、分散剂、填料混和,经粉碎而成。该剂加水可稀释成稳定的、。分散性良好的可供喷雾用的悬浮液。
矿物源农药:起源于天然矿物的无机化合物和石油的农药,统称为矿物源农药。
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脑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类似物和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等,对昆虫的生长、变态、滞育等主要生理现象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些化合物统称为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s,IGR’s),即第三代杀虫剂。这类农药生物活性高、毒力低、无残留、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对人畜和其他有益生物安全,但杀虫作用比较慢。                         

返回

L 

粒剂(granules):由原药、载体和助剂加工成的粒状剂型。它是由粉剂派生和发展的多规格、多形态、多用途的剂型。
连作(succession cropping):指1年内或连年在同1块土地上重复栽作相同作物的种植制度。
两性生殖:通过雌雄交配后,精子与卵子结合,雌虫产下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或称两性卵生。
龄和龄期:刚从卵中孵化出的幼虫叫1龄幼虫,脱1次皮的叫2龄幼虫,脱2次皮的叫3龄幼虫,依次类推,脱皮次数多为4~6次;两次脱皮之间的间隔时间叫龄期。
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化出幼虫(若虫)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卵期。
卵胎生(孤雌胎生):雌虫未经交配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这种孤雌生殖的方式称卵胎生。
轮作(rotation):指在同一块地上,按一定的年限,轮换栽种几种亲缘关系较远或性质不同的蔬菜作物,通称“倒茬”或“换茬”。
轮作治草:轮作是指不同作物间交替或轮番种植的一种种植方式,是克服作物连作障碍,抑制病虫草害,促进作物持续高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农艺措施。通过轮作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伴生性杂草,尤其是寄生性杂草的危害。  

返回

 

M 

慢性中毒:有的农药虽然急性毒力不高,但性质较稳定,使用后不易分解消失,污染了环境及食物。少量长期被人、畜摄食后,在体内积累,引起内脏机能受损,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过程。
免疫(immune):植物几乎完全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称为免疫。具免疫性的植物与病原物之间是完全不亲和的。实际上,植物对病原物的免疫反应代表抗病的最高程度,表示绝对抗病。
灭生性除草剂:在常用剂量下可以杀死所有接触到药剂的绿色植物体的药剂。                                                                                                                                                               

返回

N 

耐病(tolerant):植物忍耐病害的能力称为耐病。有些植物虽然受病原物侵染程度基本一致,即发病程度相近,但由于体内的补偿功能较强,因而对产量影响较小。这类品种常称为耐病品种。例如,杂交水稻与常规稻相比,对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侵染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内渗作用:有些药剂仅能渗透作物表皮而不能在作物体内传导,药剂从叶表面渗进叶片内能杀死背面的蚜虫。因药剂不能从这片叶输送到另一片叶中去,对没有着药的叶子上害虫就没有效果。药剂的这种作用叫做内渗作用。
内吸剂:使用后可以被植物体(包括根、茎、叶及种、苗等)吸收,并可以传导运输到其他部位组织,使害虫吸食或接触后中毒死亡的药剂,如吸食而引起中毒的,也是一种胃毒作用。
内吸作用:指不论降药剂施到作物的哪一部位上,如根、茎、叶、种子上,都能被作物吸收到体内,并随着植株体液的传导而输导到全株各个部位;传导到植株各个部位的药量,足使为害这部位的害虫中毒死亡,而药剂又不妨碍作物的生长发育。
粘着剂(stickers):能增加农药对固体表面粘着性能的助剂。因药剂粘着性提高而耐雨水冲洗,提高持效性。如在粉剂中加入适量粘度较大的矿物油,在液剂农药中加入适量的淀粉糊、明胶等。
浓乳剂(stock emulsions):为水包油型不透明乳状液体农药剂型。以水不溶性农药原油、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及水为原料,经匀化工艺制成,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
浓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固体原药分散、悬浮在含有多种助剂的水介质或油介质中能流动的高浓度黏稠剂型。以水为介质的浓悬浮剂常称为悬浮剂;而以油为介质的浓悬浮剂常称为油悬剂,可供飞机或超低容量喷雾用。
农药半衰期:农药在某种条件下降解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农药半衰期或农药残留半衰期。
农药保质期:农药产品在工厂生产包装之日到没有降质降效的最后日期的这段时间叫做保质期。在保质期内,农药产品质量不能低于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值,使用者按农药标签上的防治对象、施用方法、使用浓度(或剂量)等各项规定应用,应能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而不会产生药害。
农药残留: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农药剂型(pesticide formulations):原药经加工因形态及用途不同而区分为各种剂型,如乳油、粒剂等。
农药“三证”:指农药准产证、农药标准和农药登记证。“三证”以产品为单位发放,即每种农药产品,同一种农药产品不同厂家生产,都有各自的“三证”。
农药药害:若使用农药方法不当,技术要求控制不严,不但不能达到杀虫、防病、除草、调节作物生长的效果,还能引起被保护的农作物或种子发生不正常的生长发育或生理症状或其产生质量下降、落叶、落果、叶子变黄、严重叶斑、凋萎、灼伤、矮化、生长缓慢、畸形、徒长乃至枯萎或植株死亡或种子发芽率降低等,发生这样的现状便称为药害。
农药制剂(pesticide preparations):在一种农药剂型中按其有效成分含量、用途不同等可生产很多种产品,这称为农药制剂。
农药助剂(adjuvants):指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用于改善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又称为农药辅助剂。
农药最高残留量(MRL):指在农产品、食品和饲料中法定的农药残留最高浓度,以每1千克食物中所含农药的毫克数(mg/kg)表示。它是按照农药标签上推荐的使用方法施用农药后,在食物中产生的最大残留量,而不是残留量的平均值。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也称为栽培防治,它是利用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主观地对作物系统进行调整,以创造有利用作物生长,不利用有害生物发生的条件,从而达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  

返回

O P 

培土:指在植株生长期间将行间土壤分次培于植株根部的耕作方法,一般结合中耕除草进行。
破肚:萝卜幼苗初期,肉质根主要是伸长生长,当幼苗具有五六片叶时逐渐进行加粗生长。由于次生生长,根的中柱开始膨大,向外增加压力,造成初生皮层的破裂,俗称“破肚”,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肉质根开始进入加粗生长阶段。破肚一般历时 5~7d,破肚结束可看做是幼苗期结束的标志。                                            

返回

 

Q 

潜育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寄主开始表现症状的一段时间。
侵袭力(aggressiveness):一般指病原物具有的与致病力有关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使寄主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
侵染性病害(infectious disease):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个体之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为传染性病害。
侵入前期:指病原物侵入前与寄主植物存在相互关系并直接影响病原物侵入的时期。
侵入期(penetration period):从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到侵入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秋熟旱作物(autumn crop):指在夏季播种在秋季收获的旱地作物,包括玉米、棉花、甘薯、高梁、大豆、花生、烟草、麻类、小杂粮、甘蔗等作物。
驱避剂:施用后可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颜色、气味等)使害虫忌避或发生转移、潜逃现象,从而达到保护寄主植物或特殊场所目的的药剂。
趋光性:昆虫趋向光源的反应行为,称为趋光性。如夜出活动的夜蛾、金龟子等,具趋光性。
趋化性:昆虫对化学物质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行为,称趋化性。如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等对糖醋气味有很强的趋性,菜蛾、菜粉蝶趋向于散发有芥子油气味的十字花科蔬菜等。
区域性恶性杂草(worst regional weed):虽然群体数量巨大,但仅在局限地区发生或仅在一类或少数几种作物上发生,不易防治,对该地区或该类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的杂草,定为区域性恶性杂草。

返回

 

R 

人工除草(manual control):通过人工拔除、割刈、锄草等措施来有效防治杂草的方法,也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除草方法。
日光温室(helio greenhouse):指无人工加温设备,靠太阳辐射为热源的温室,是中国最主要的温室类型,占温室总面积的95%以上。
溶剂(solvents):是溶解农药原药的溶剂,多用于加工乳油,要求毒力低、不易燃、成本低、来源广。常用的有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溶菌作用(1ysis):指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芽管细胞或菌体细胞消解的现象,有自溶性溶菌和非自溶性溶菌之分。
乳化剂(emulsifiers):能使原来不相混溶的两相液体(如油和水),其中一相液体以极小的液珠稳定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乳浊液,起这种作用的助剂称为乳化剂,如烷基苯磺酸钙,聚氧乙基脂肪酸等。
乳油(emulsifiable concentrate):入水后可分散成乳状液的油状均相液体剂型。乳油加工所用设备简单、配制技术易掌握,即将原药溶于有机溶剂中,再加乳化剂,三者互溶而成。乳油中有效成份含量高,一般贮存稳定性好,药效高,使用方便。
润湿剂(wetting agents):又称湿展剂,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易于在固体表面润湿与展开的助剂,如茶枯、纸浆废液、洗衣粉、拉开粉等。
若虫期:不完全变态类昆虫自卵孵化到变为成虫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若虫期。                                          

返回

 

S 

杀菌作用:杀菌剂真正把病菌杀死。从中毒表现来看,主要是孢子不能萌发,因而不能侵入作物体内。
生活史(年生活史):指一种昆虫从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在一年内的发生过程,包括发生的世代数,各世代的发生时期及与寄主植物发育阶段的配合情况,各虫态的历期以及越冬的虫态和场所等。
生命周期:生物体从发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生命周期。
生态经济阈值:杂草群体在其与作物共生全生育期后造成的净损失 值等于除草成本时所处的水平。
生态治草(ecological control):指在充分研究认识杂草的生物和生态学特性、杂草群落的组成和动态,以及“作物-杂草”生态系统特性与作用的基础上,利用生物的、耕作的、栽培的技术或措施等限制杂草的发生、生长和危害,维护和促进作物生长和高产,而对环境安全无害的杂草防治实践。
生物除草(biological control):利用不利于杂草生长的生物天敌,像某些昆虫、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食草动物或其他高等植物来控制杂草的发生、生长蔓延和危害的杂草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与为害,以减轻或避免其为害。
生物富集(生物浓集):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能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力。
生物化学选择性:利用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差异产生的选择性。
生物源农药: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分为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三大类。
生长相关性:植物各个器官或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制约的现象即为植物的生长相关性。
生长周期性:植物或器官的生长速度随昼夜或季节更替而发生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具体表现为昼夜周期性和季节周期性。
世代:昆虫完成由卵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繁殖时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世代。完成一个世代,即一代。
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起点,通过取食或被取食而相互联系的链式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环节数目简单的只有3个,多的可达5~6个。
食物网:一个单纯的食物链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总是由许多彼此相互联系、。具有某些共同环节的食物链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即食物网。
种子使用年限:指种子具有生产使用价值的年数。
蔬菜工厂(vegetable product factory):指在完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设施条件下,高度技术集成的、可连续稳定运行的蔬菜生产系统。
输导型除草剂(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施用后通过内吸作用传至杂草的敏感部位或整个植株,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
水剂(aqueous solutions):农药原药的水溶液剂型。水剂中含有少量表面活性剂。
死体营养生物(necrotroph):是指在自然界可以从死的寄主组织或有机质中获取养分的生物,它包括过去的所有兼性寄生物和多数兼性腐生物,如大多数病原真菌和细菌。                         

返回

 

T 

他感作用(allelopathy):指植物植株向环境中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株生理生化代谢及生长过程的现象。
他感作用治草(allelopathic control):利用某些植物及其产生的有毒分泌物质能够有效抑制或防治杂草的方法。
体外致病(exopathogenicity):有些土壤中植物根际的微生物并不进入植物体内进行寄生,但可分泌一些有害物质,使植物根部扭曲,引起植株矮化,这种致病方式称为体外致病。
填充剂或称填料(fillers,carriers):农药加工时,为调节成品含量和改善物理状态而配加的固态物质。使原药便于机械粉碎,增加原药的分散性,是制造粉剂或可湿性粉剂的填充物质,如黏土、陶土、高岭土、硅藻土、叶蜡石、滑石粉等。
条播:条播是在高畦顶部的中央划深 0.6 ~1.0厘米浅沟,将种子均匀地播在沟中,覆土平沟。条播较省工,但播种量较多,定苗时株距不甚整齐。
同宗配合(homothallism):真菌的有性生殖存在性分化现象。有些真菌单个菌株就能完成有性生殖称为同宗配合。
突变(mutation):病原物遗传性状上发生突然变化通常称为突变。
蜕皮:从卵孵出的幼体通常很小,取食生长之后不断增大,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坚韧的体壁限制了它的生长,就必须蜕去旧表皮,代之以新表皮,这种现象叫做蜕皮。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或蜕皮。

返回

 

U V W 

完全变态:有翅亚纲内翅部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幼虫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同成虫截然不同。幼虫在不断生长经若干次蜕皮变为形态上完全不同的蛹,蛹再经过相当时期后羽化为成虫。因此,这类变态必须经过蛹的过度阶段来完成幼虫到成虫的转变过程,如三化螟、玉米螟、甲虫、蜂类等。
胃毒剂:只有被昆虫取食后经过肠道吸收进入体内,到达靶标才可以起到毒杀作用的药剂。
微胶囊剂(microcapsule formulations):物理型缓释剂,将很微小的农药液体或固体包裹在保护膜中,粒径一般为30~50um,使用时药剂通过囊壁缓慢的释放出来。
稳定剂(stabilizers):可抑制或减缓农药有效成分分解;有的具有抗凝作用,又称抗凝剂,能防止农药制剂在贮藏过程中物理性能变坏,如粉状制剂结块、乳剂分层等。
稳定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如果寄主群体的抗病性多样化,对病原物的选择将使病原物群体组成趋向稳定,这种选择作用称为稳定选择。
雾滴垂直水平比(直平比):指降落在垂直表面上和水平表面上雾滴密度的比值。直平比的数值越大,说明雾滴降落在垂直面上的数量比水平面上的越多。对防治叶片较垂直生长的水稻、小麦等作物上的病虫害越有利。直平比的数值越小,说明雾滴降落在水平面上的数量越多,对防治叶片较水平生长的棉花、油菜等作物上的病虫害越有利。
雾滴覆盖密度:低容量和超低容量喷雾所用的喷洒药液浓度很高,而每亩喷洒的药液的量很少,施药后药剂在作物表面上不是以液膜的形式覆盖,而是以雾滴覆盖,雾滴与雾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种在单位面积上沉积的雾滴数量,就叫做雾滴覆盖密度,常以作物表面上每平方厘米覆盖多少个雾滴来表示。
物理性除草(physical control of weeds):指用物理性措施或物理性作用力,如机械、人工等,致使杂草个体或器官受伤受抑或致死的杂草防治方法。
无杀菌毒力的植物保护药剂:药剂喷到植物上,在能起到防病效果的浓度下,对病菌本身却没有毒力或几乎没有毒力。
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指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无性繁殖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孢子。常见的无性孢子有三种类型: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无性阶段:也称无性态(anamorph),往往在生长季节可以连续多次产生大量无性孢子,这对病害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无性型:只有无性阶段即单倍体时期,如半知菌。                            

返回

 

X 

吸器(haustorium):有些真菌如活体营养生物侵人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机构称为吸器。
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ction):病原物可以从侵入点扩展到寄主的大部分或全株,这种侵染称为系统侵染,所引起的病害称为系统性病害。
相对生产率(经济系数K):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的比例,称为相对生产率。
小种专化抗性(race-specific resistance):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具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对病原物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其他多数小种则不能抵抗。这种抗性称为小种专化抗性,过去常称为垂直抗性(vertical resistance)。
颉颃(antagonism):两种不同的生物不能生活在一起,若在一起,对一方或双方都有害,具有颉颃作用,这种现象称为颉颃。例如,土壤中的绿色木霉可以产生抗菌物质影响丝核菌(Rhizoctonia)等许多真菌的生存和活动。
辛醇/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溶解在辛醇/水的混合物中时,该物质在辛醇和水中浓度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通常以10为底的对数形式(LogPow)表示。辛醇/水分配系数是用来预计一种物质在土壤中的吸附性、生物吸收、辛脂性储存和生物富集的重要参数。
昆虫休眠(蛰伏):指由于不利环境引起的生命活动暂时停滞现象,当环境条件变好时能立即恢复生长发育。昆虫的休眠有因冬季低温引起的冬眠,有因盛夏高温引起的夏眠,也有因食料缺乏而导致的饥饿休眠。
休眠孢子囊(resting sporangium):通常是由两个游动配子配合形成的合子发育而成,萌发时发生减数分裂释放出单倍体的游动孢子,如壶菌、根肿菌。根肿菌的休眠孢子囊萌发时通常仅释放出一个游动孢子,故其休眠孢子囊也称为休眠孢子。
选择性除草剂:即在一定浓度和剂量范围内杀死或抑制部分植物而对另外一些植物安全的药剂。
穴播:是按行、株距所定的位置在垄上作长 5 ~ 6厘米,深 1.0厘米的浅穴,将种子均匀播在穴中,覆土平穴。 穴播费工,但播种量小而株距较均匀。
熏蒸剂:以气体状态通过昆虫呼吸器官进入体内而引起昆虫中毒死亡的药剂。                          

返回

 

Y 

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者多有长期连续接触一定剂量农药的过程。中毒症状的表现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最后表现往往与急性中毒类似,有时也可引起局部病理变化。
烟剂(somokes):引燃后,有效成份以烟分散体系悬浮于空气中的农药剂型。
抑病土(disease suppressive soil):自然条件下对病原物生长发育不利、在有病菌存在时病害发生很轻或不发生的土壤称为抑病土。将抑病土与病土掺和可使病土获得抑病能力。
以草治草(weed control with herbs):指在作物种植前或在作物田间混种、间(套)种可利用的草本植物(替代植物);改裸地栽培为草地栽培或被地栽培(被地栽培是指在有植被分布的农田种植某种作物的方式),确保在作物生长的前期到中期田间不出现大片空白裸地,或被杂草所侵占,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上可利用植物的聚集度和太阳能利用率,减轻杂草的危害;以及用价值较大的植物替代被有害杂草侵占的生境。
异核现象:含有不同遗传性细胞核的菌丝或孢子萌发的芽管间可以进行融合,形成异核体,这种现象称为异核现象。
抑菌作用:杀菌剂抑制病害生命活动的某一过程,使之不能发展,并非将病菌杀死。在受抑制的一定时间内失去致病能力,而作物继续生长。当药剂被洗除或分解后,病菌仍能恢复生命。
异态交替(世代交替):一些昆虫是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的,故称为异态交替。
异宗配合(heterothallism):多数真菌需要两个性亲和的菌株生长在一起才能完成有性生殖称为异宗配合。
引诱剂:使用后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光、颜色、气味、微波信号等)可将害虫诱聚而利于歼灭的药剂。
营养体: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蛹期:蛹期是全变态昆虫由幼虫转变成成虫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虫期,是成虫的准备阶段。
幼虫期:全变态类昆虫自卵孵化到变为蛹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幼虫期。
油剂(oil solutions):农药原药的油溶液剂型。加工时有的需加助溶剂或化学稳定剂。该剂专供超低容量喷洒,又称超低容量喷雾剂(ultra low volume agents)该剂一般含农药有效成份20%~50%,不需稀释直接喷洒。
有性阶段:也称有性态(teleomorph),一般在植物生长或病菌侵染的后期只产生一次有性孢子,其作用除了繁衍后代外,主要是渡过不良环境,并作为病害最初侵染的来源。
有性生殖(sexualreproducion):真菌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配子囊(gametangium),通过雌、雄配子囊结合产生有性孢子。其整个过程可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鱼毒:当各种水流,沟塘和水田或井,有或混有一定量的农药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发生不正常生长,出现异常生理现象,甚至死亡,这种有毒物质对鱼类的毒力,就称之为鱼毒。农药的鱼毒大小通常以鱼类毒力试验半数致死浓度LC50来表示。
羽化:不全变态昆虫末龄若虫蜕皮变成为成虫或全变态昆虫的蛹由蛹壳破裂变成为成虫,都称为羽化。
原核生物(procaryote):指一类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但无固定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它的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内,没有核膜包围而形成的固定细胞核。细胞质中含有小分子的核蛋白体(70S),没有内质网、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
原药:未经加工的农药称为原药,多为有机合成物质,固体的称为原粉,液体的称为原油。                                     

返回

Z 

杂草防除阈值:指杂草造成的损失等于其产生的价值时所处的草害水平。为了使草害防治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防治费用应小于或等于杂草防除获得的效益。
杂草防治(weed control):将杂草对人类生产和经济活动的有害性降低到人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杂草的防治不是消灭杂草,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控制杂草。
杂草覆盖度:用来表示杂草的发生密度和生长量对地面覆盖的程度。
杂草检疫(weed quarantine):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植物检疫法,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技术、科学地对输入或输出本地区、本国的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中夹带的有潜在性危害的、有毒、有害杂草或杂草的繁殖体(主要是种子)进行检疫监督处理的过程。
杂草农业防治(agricultural control):指利用农田耕作、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等控制和减少农田土壤中杂草种子基数,抑制杂草的出苗和生长,减轻草害,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损失的杂草防治的策略方法。
杂草群落(weed community):农田杂草群落是在一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构成一定杂草种群的有机组合。这种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重复出现的杂草种群组合,就是杂草群落。
除草剂生物测定(bioassay):通过测定除草剂对生物影响程度,来确定它的生物活性、毒力或浓度。除草剂生物测定和其他农药的生物测定一样必须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有对照药剂,即标准品以及空白对照。
杂草危害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 level):作物增收效益与防除费用相等时的草害情况。
杂草休眠:指有活力的子实及地下营养繁殖器官暂时处于停止萌动和生长状态。休眠可以保证种子在一年中固有的时期萌发出苗,如遇不利生态因素,还可以使子实萌发推迟数年,从而确保种族的繁衍。
杂草学(Weed Science or Herbology):研究杂草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生理与生态、发生、分布和危害、分类与鉴定、种群生态、群落结构与演替、各种防治方法及原理、杂草的利用等内容的综合学科。
杂草种子库(weed seed bank):也称繁殖体库。杂草种子成熟后散落在地上,经翻耕等农事操作被埋在土中,年复一年的输入,在土壤中积存大量的各种杂草种子。在任何时候,田间土壤中都包含有产生于过去生长季节的杂草种子,也包括营养繁殖器官。这些存留于土壤中的杂草种子或营养繁殖体的总体称之为杂草种子库。
杂草的综合防治(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eed):在对杂草的生物学、种群生态学、杂草发生与危害规律。杂草-作物生态系统、环境与生物因子间相互作用关系等全面、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运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生态学的手段和方法,有机地组成治草的综合体系,将有危害性杂草有效地控制在生态经济阈值水平之下。
再次侵染(secondary infection):也称再侵染,初次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又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和健康的植物。
增效剂(synergists):本身无生物活性,但能抑制生物体内解毒酶,与某些农药混用时,能大幅度提高农药毒力和药效的助剂,对防治抗性害虫及延缓抗药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真菌(fungus):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细胞壁,以吸收为营养方式,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真菌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两个阶段。
真他感:具有他感作用的物质称作他感化合物。如该物质直接来源于植物的分泌或分解出来的,其产生的他感作用称为真他感。
症状(symptom):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
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pathogen)破坏寄主、诱发病害的能力。不同的病原物致病能力很大。为了表示这种差异,植物病理学中通常使用毒力和侵袭力等术语。
致病性分化(pathogenic differentiation):通常人们将同种病原物中不同菌株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称为生理分化或致病性分化。
治疗性杀菌剂:在植物已经感病以后,可用一些非内吸式杀菌剂,如硫磺直接杀死病菌,或用具有内渗作用的杀菌剂,可渗入到植物组织内部,杀死病菌,或用内吸式杀菌剂直接进入植物体内,随着植物体液运输传导而起治疗作用的杀菌剂。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由于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收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激素(内源激素或天然激素):植物体内自行产生的一种生理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它可由产生的部位或组织运送到其他器管。这类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虽极微,但作用确很大,是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植物伤害:由于虫伤、雹伤、风灾、电击及各种机械损伤对植物造成的破坏没有一个逐渐变化的病理过程,因而伤害和病害也是有区别的。
植物生长调节剂:仿照植物激素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可能与植物激素不完全相同,但有类似的生理效应和作用特点,即均能通过施用微量的特殊物质来达到对植物体生长发育产生明显的调控作用。
植物遗传性疾病:植物本身由于遗传原因有时出现病变,如白化苗、先天不孕等,称为遗传性疾病,它与外界致病因素无关,因而不同于一般病害。
植物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不同种类植物间的竞争叫种间竞争,如稗草与水稻(杂草与作物)间竞争,稗草与鸭舌草(杂草与杂草)间的竞争。
植物种内竞争(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间的竞争称为种内竞争,如稻田稻株间竞争,不同稗草个体间的竞争。
滞育:昆虫在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等外界因子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停滞状态。由于光周期呈季节性变化,因此,滞育发生在一定的时期,并有固定的虫态,也是该虫必然出现的一种遗传属性。
中耕(tillage):蔬菜生长期间于雨后或灌溉后在株、行间进行的土壤耕作,有时结合除草同时进行。
种衣剂:含有黏结剂的农药包覆在植物种子外面并形成比较牢固药层的剂型。
种子饱满度:通常用“千粒重”表示。同一品种的种子,千粒重越大,种子就越饱满充实。
种子寿命(seed longevity):又叫发芽年限,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子保持发芽能力(生活力)的年数,与遗传性、采种的环境条件、种子成熟度、种子收获与贮藏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主导因素(key factor):诸多流行因素中,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害的流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流行的主要因素。
壮苗(strong seedling):指生长整齐、形态健壮、适应性强、生产潜力大的高素质秧苗。
自毒作用(autotoxicity):同种植物不同个体间的他感作用,常称作“自毒作用”。
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
自然耐药性(tolerance):指一种昆虫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
自然平衡位(EP:Equilibrium position)或称平衡密度: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处于相对动态平衡状态,害虫种群数量在相当时期内,由于自然控制因子的作用,在一个平衡水平线的上下波动,人们将此水平线称为自然平衡位。
子座(stroma):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子座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返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685《园艺病虫害防治》(审定)A.doc
新农业的空间 [http://2696378561.qzone.qq.com]
植物病理学专业高级植物病理学
种果蔬,掌握这个“病害分析方法”,至少省一半的治疗费!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与一般农药、杀菌剂类产品的区别
【现象】土壤学不应忽视对作物土传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