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坚守初心 执着探索|纪念课程改革20年系列④

当我动笔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深处悄然涌起动情的回忆,久久挥之不去。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碎片连接成一条丰富多彩的追梦之路。

1970年的盛夏,我怀揣教育理想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启程。我教语文、教数学、做班主任,一干就是25年。后来进入教研队伍,一干又是近25年。回首从“儿童教育”到“教师教育”的历程,往事历历在目,情怀犹在心头。

我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前行,我循着中国教育改革的脉搏走来。

一、从“追分”走向“育人”——儿童数学教育的探索

我正式踏上教育征程、开始教师的生涯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读书无用论”在中国社会盛行,教育常规被打乱,教学秩序被破坏,学校几乎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功能。但所幸,很快到了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知识就是力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重新回归。吸吮着时代的新鲜空气,我的心头涌动着无尽的兴奋,浑身似有使不完的力气,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天道酬勤,我所教的毕业班成绩连年优秀, 我辅导的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团体总分连续多年在全区名列前茅,学生纷纷步入市、区重点中学。当我奔着升重点、得高分这一目的,在一讲到底、讲实、讲透的所谓“高效”课堂中乐此不疲时,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课堂上,我的学生的表情有些麻木,目光有些呆滞,缺少了朝气和童趣。于是,我的课堂除了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和责备,但课堂气氛越发死气沉沉,更有一些学生开始不愿学习。这让我痛苦而不安,我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为什么?这样真的对吗?如何改变这种教与学的状态?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心中凝聚起来。我决心通过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而又积极主动发展”的教学新路。

在特级教师刘梦湘和马芯兰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实验。我大胆地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核心概念为统领,将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重新整合成六个有联系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简称“六条龙”教学),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发展变化中的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形成脉络清晰的立体知识模块,让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结构。在不断地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系统化、逻辑化的数学知识,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习方法的迁移,从而获得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今天回想起来, 与当前提倡的深度学习理念下单元整体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结构化的内容,使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有不断理解、深入思考和运用的机会,缩短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有自信、有能力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中,我改变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自学”“讨论”“操作”等多种学习方式,总结了“对应”“假设”“转化”等十余种思维训练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考试方法上,我提出将纸笔测验变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考试与平时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考试模式。在内容上,将过去侧重考查知识转变为知识与能力并重,特别是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式上,从过去的单纯“笔试”转变为“笔试+口试+操作”的多种形式,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让学生口、手、脑并用;在对考试结果的评价上,改变以期末考试为评价学生数学成绩的唯一标准,采取平时分数与考试分数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超常思路、在解决问题上有新颖和独创性的给予加分。学生一次没考好,再给他们第二次改正的机会,为学生的再次进步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这项考试改革在当时引起了一些风波,但今天看来我仍倍感欣慰,它虽然不能改变“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大环境,但毕竟使班级小环境出现晴天。在课堂上时常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爱学、会学、善学的感人场面。

这项实验在不增加课时、不设早晚自习、不占用其他课时的情况下,使学生用一年时间学完两年的数学课程,并提前一年参加全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统一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应届毕业生的成绩。实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后来,该实验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教育科研项目,并获得“北京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奖”,引起多家媒体的报道及教育界同行的关注。

然而,让我的实践真正找到理论归宿的是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让我豁然开朗。我惊喜地发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提出的“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教育追求,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如此契合,这让我心中无比激动。我全身心地投入这场新课程改革中,有登高望远、如沐春风之感。从那时起,“三维目标”走进我心中,让我有了明确的教学改革方向。我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开始转向关注过程和学生身心成长。我开始用心去感悟学生的每一丝变化,用情去激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我开始动脑筋想尽办法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支持性学习环境。在学生的眼中,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授知识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愉悦的“立体教师”。

新课程改革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由过去的“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发展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教育的关注点发生了彻底转变。新课程改革为我们践行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本质特征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2002年,我正式调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任小学数学室主任,拥有了更大的工作平台。为做好工作,我首先对北京市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收集到近千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和他们认为困难的问题。我发现,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确立了“创设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的课题研究,以此奠定了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我以“儿童心理学”为指导,以“儿童学习理论”为支撑,带领北京小学数学教师积极研究、探索实践,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求,研发出特色课堂实践,即“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这8种课堂紧紧围绕“促进儿童发展”这一核心,引导儿童在学习中充满好奇、兴趣与求知欲,让他们经历刻骨铭心的学习过程,获得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经验,拥有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良好感受。

在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带领教师努力创设孩子们喜爱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关注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更加丰富多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教学过程成为每个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的重要历程。

2008年,我明确提出了“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学的主张。我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和认知规律的视角重新审视小学数学教学。儿童需要“有含金量”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更需要以“契合度”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活动,双重的价值取向成为缺一不可的教学关注点。为儿童提供“有营养”的数学学习,就要选择有价值且丰富的学习资源,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为基础知识定准位、打好桩;为儿童提供“好吃”的数学学习,就要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好玩又有意思的学习情境,设计儿童喜爱的数学活动。使有意义的数学变得有意思,使有意思的数学活动变得有意义。坚守数学教学规律,坚守儿童学习规律,二者有机结合。

为了让儿童拥有更幸福的学习经历,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与成长,我构建起“儿童学科教育”立体坐标系(图1)。

在这一坐标系中,顶天立地的纵轴上清晰地书写着“儿童”。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每一位儿童放在心上,关爱儿童是做好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儿童,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才不会陷入学科本位。坐标系中向右伸展出去的横轴是“学科”。教师只有潜心研究学科教学,把握学科本质,充分发挥不同学科教学的优势与作用,才不会使学科教学偏离轨道。坐标系中向远方伸展出的第三个轴是“教育”。教育是人与人的理解与沟通,是人与人的交互影响。教育将儿童与学科和谐统一起来,唤起儿童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与自信;教育是以恰当的方式让儿童感受学科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体会知识的广泛应用及独特的魅力,使儿童爱学、善学、会学、能学,从而有效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和学习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越发感受到培育核心素养是人一生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和根本。改变学习方式,是促进儿童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追分”到“育人”,我追随着课程改革一路走来。

二、从“一个人”走向“一群人”——教师团队建设的探索

课程改革正当时的2008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来自北京市的72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和教研员组成了学习、研究、实践儿童数学教育的学习共同体,成为传播辐射儿童数学教育的火种,使“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得以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传播。我从此开始了从“一个人” 走向“一群人”的团队研修实践。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确定了团队发展目标、工作宗旨及研修规划,将探索优秀教师成功教学实践经验及其研究成果作为引领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资源;尝试以团队教研服务方式,在基层学校针对实际需要,组织一线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系列研修以及后续实践跟进研究;在此过程中探索将教师培育为有情怀、有能力,既能上课,又能研究,能引领周边教师共同成长的资源型骨干教师。

在十多年的教师团队研修中,我和72名团员共同带动北京市边郊区县的教师,形成了多方参与、多向获益的研修机制,构建了六种实用又有效的教师团队研修策略,即:名师引领,从成功经验中汲取专业养料;课例研修,借助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开展行为干预;课后访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同伴互助,互动建构中生成教学实践知识;建立'1+10+N’的辐射合作研修机制;资源建设,基于教学实践策略的研究。

工作站用全新的教师团队研修模式创设生动的课例研讨环境,引领每位教师主动参与基于课例的互动研修。教师变“被设计、被培训”为“我设计、我研修”,有效吸引了基层教师的全程参与,激发了广大基层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的强烈需求和教学工作积极性,缓解了许多教师的职业倦怠。

工作站克服面授教学的规模限制,创建“教师网络研修课程”,发挥了网络教育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并创造了导学教师与学员结成1∶30的学习班级,每月开展1次在线专题答疑,并完成相关模块的作业。创建了不断更新的网络资源平台,先后为北京市远郊区县数千名农村一线数学教师提供了有质量保障的新课程研修服务,也帮助在职教师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我们还在房山、怀柔、密云、门头沟、延庆、平谷、顺义、昌平、大兴、通州10个区建立了农村工作分站,实现了北京市农村地区全覆盖,对成千上万的基层教师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北京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十多年来,工作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带起了一支优秀的骨干教师团队,团员们努力学习实践,在基层学校发挥了骨干引领作用。针对教学创新实践开展专题研究,我们先后出版了团队成果系列丛书20余册和大量视频影像资料,多篇文章在教育杂志发表,在全国小学数学界得到了较高评价和广泛应用,成为全国一线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资源。

团队的研修历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 团队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唤起更多的教师的整体进步,从“一个人”走向“一群人”,用一群人去影响更多的人,让优秀的教育资源不断扩展延伸。

三、从“小学课堂”走向“人民大会堂”——我的成长之路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我也进入了更加理性的思考阶段。我再一次叩问儿童教育的本质,追问儿童数学教育的价值。慢慢地,一个鲜明的思路呈现在我面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幸福,“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魂,它必须成为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初心。于是,我提出了“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的主张,呼吁将数学教学由单纯的数学学科教学走向丰富的数学教育,达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当再进一步追问“如何在具体的数学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一个清晰的思路进一步形成——用心挖掘数学教学中的育人潜能。数学教育是一种人类理性探索、求知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承的过程,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实践过程。我首次提出了“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烙下五颗理性精神的印”,即: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坚守责任、拥有毅力、反思自省。让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健全人格与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回顾从教的50载,我更加坚信儿童教育的核心是要促进儿童幸福的成长;教师教育的核心是促进教师情怀与专业的全面提升。我们要把儿童放在心上,做温暖的教育,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我们要把教师放在心上,做智慧的研修,让教师获得职业的幸福。50年不忘初心的坚守,有艰辛、也有坎坷,但更充满着快乐和幸福,做一名好老师、好教研员是我努力的方向。

2013年3月5日,我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 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时,被国务院聘请任国家督学,参与全国基础教育的督察工作。

从“小学课堂”走进“人民大会堂”,从这一刻开始,我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教研员,从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研究者,到成为一名人民的“代言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有兴奋,有激动,但更多的是压力与责任。

于是,在深度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总要求自己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了解情况。我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多项议案,如“关于环境保护问题”“关于养老问题”“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问题”“关于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待遇问题”等。这些议案均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复,有些意见被采纳。我努力承担社会责任,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回首往事,我庆幸自己职业生命的历程正逢祖国改革开放兴盛期,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影响下的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的成长搭建了广阔平台,我用执着与热情在这片教育的热土上播种了希望,收获了教师职业的幸福。在多年不懈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我独立撰写出版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等4本数学专著,我的教学论文多次获奖,并在小学数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 我参与了全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审查工作;参与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21年版)的审定和修订工作。2021年,我应邀在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会场做了“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专题发言。我主持的有关“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获得教育部及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期待有更多的儿童能享受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我期待有更多的教师能享受到职业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坚守初心,执着探索!伴随着课程改革,我这样一路走来,并将一直走下去。

(作者: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志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学校行动”
(3)“全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在哪里
窦桂梅:我当校长这几年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如何设计将STEAM教育融于幼儿园活动中?云鹿幼儿园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