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透过毫端蛛丝马迹,他推断神龙兰亭是大王真迹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丰碑,也是研习书法者的案头必备,但真迹一直成迷。现今传世的大多是贞观时期的摹本,最著名的是唐人冯承素临摹的“神龙本”。但却有人借助现代高清的印刷技术,透过毫端的蛛丝马迹大胆推断,“神龙本”根本不是摹本,而是大王王羲之的真迹。

经典的魅力在于可以穿透时光。1600多年前的永和九年(353年)上巳节,王羲之与东晋名流41人齐聚会稽(今绍兴)兰亭,曲水流觞,即兴赋诗。众人诗篇结集,王羲之为之作序,是为《兰亭序》。序中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美景,又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人生感怀和心事浩茫。如今我们面对《兰亭序》字帖,即使不懂书法,也可以从字句、笔画之间,感受晋人飘逸洒脱的风骨和精神。

相传此文乃王羲之在饮酒微醺的状态下挥笔写就,事后他曾多次重新抄录,无奈再也写不出原来的神韵了,只得作罢。

后世将王羲之推上至高地位的,是书法造诣也很高的唐太宗李世民。他亲自为王羲之作传,“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晋书·王羲之》)

据说,唐太宗珍藏王羲之真迹三千六百纸,心慕手追《兰亭序》,又命令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临摹。还找来拓帖高手,采用双线勾填法,拓印了多个拓本。双线勾填是先用很细的笔锋将字的外框先描出来,双勾完再把内部填满,让字看起来像原稿。其中最出名的,是唐人冯承素临摹的“神龙本”,该卷签有唐中宗李显的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兰亭”。

但《兰亭序》真迹在唐太宗之后成谜。有史料记载,说唐太宗曾对高宗耳语交代后事,“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嘱高宗把《兰亭序》真迹随葬昭陵。但《兰亭序》真迹到底在哪里,却成了千古悬案。

神龙本《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帖心长69厘米,宽24厘米,单字大小的约1.5平方厘米。这么小的字,仅凭肉眼难以对其笔画有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但现代的高清印刷技术,却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日本二玄社出版的高清放大版神龙本《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单字放大了15倍,这就使得每个字的笔画纤毫毕现,细节展露无遗。

而正是透过毫端的这些蛛丝马迹,让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北京城市学院书法系的袁宗玉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终推断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神龙本《兰亭序》其实就是王羲之的真迹!

袁宗玉对高清神龙本《兰亭序》的324字,逐一逐笔进行了细致观察,发现很多字的笔画中,都有一些小分叉和笔画外的多余笔毫留下的小丝线,他将其称为“附毫”,或者叫“贼毫”。而这些细小的附毫,细到字在原大小时几乎看不到,只有放大后才能看清楚。它们并非书写时有意为之,而是行笔过快、笔尖毫毛分叉、纸张粗糙等造成的,是双勾不可能勾出来的,也是凭借纯手工无法完成的。(如下图中悟字长横两端,尤其明显,圆圈处是袁兄所标,其他不一一赘述。)

他又发现,放大后的全部神龙本《兰亭序》324字的所有笔画,两面都不十分光滑,边缘变化参差多样,完全符合一次性书写的样子。如果再与一些典型的双勾临摹字帖对比,例如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自叙帖》,以及王羲之其他手札《丧乱帖》、《二谢帖》等,其单字的笔画边缘都非常整齐,规律性很强,双勾特点更为突出,差别明显。因此袁宗玉认为,神龙本的《兰亭序》并不是双勾版本,而是王羲之的真迹!

以此为基础,袁宗玉又搜罗各种文献,从理论的角度,对神龙本《兰亭序》做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论证,例如一些书写中本该存在的涂改、破笔等瑕疵的存在;例如《集字圣教序》中的一些用字与神龙本《兰亭序》完全一致……等等,提出了更多有力的佐证。

袁宗玉兄是我的好友,尽管平时见面并不多。作为书法爱好者,他时常毫无保留地给我一些专业指导和建议,受益匪浅。作为书法家和书法老师,他对书法的投入程度,其实早就超出了单纯的喜好,用痴迷来形容也不为过。

袁兄当年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在老家当了几年的语文老师,但对书法的热爱和执著放不下。从2000年开始,他用了9年时间,先后考了八次书法研究生,是的,真的是八次!因为英语成绩不佳,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师从王元军教授。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为了理想这样去奋斗的人算是稀有品种了。

所以当看到他在朋友圈秀自己与人合作新著《神龙兰亭证》时,就不客气地跟他讨要了一本,收到书的时候,看到他用毛笔在扉页上题的大字,不羁一如其人。

其实关于《兰亭序》的真伪,仍然是个敏感的问题。袁兄自己说,面对“天下第一行书”,有了一点管窥之见,不说出来,似乎对不住一个书法工作者的称谓。哪怕不见得正确,能给别的研究者带来点滴启发也是好的。

我相信这是他的初心,以我对他的了解,他生性不羁,豪爽旷达,名利对他不是多重要,有魏晋之风,但对书法艺术的探索,却是孜孜以求勇猛精进。

忘了说一句,书圣王羲之是琅琊人,也就是现在的临沂,那里也是袁兄的家乡。

前几天,他微信上说又有新的发现,一些字的笔墨有浓淡的变化,有的还有明显的洇渍,说明书写时一直在加水调墨,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推断找到了新的佐证。

作为业余书法爱好者,我翻完袁兄的大作,感叹他的一“丝”不苟。另外还有个新发现,知道了历史上五代时期有个盗墓贼盗掘昭陵,盗宝图录上并没有《兰亭序》,似乎是《兰亭序》没有跟唐太宗随葬的证据。那个盗墓贼跟我是本家,名字的发音跟我都一样,叫温韬,哈哈。

想一想,真是有趣的缘分。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王羲之《兰亭集序》不止写错一个字?(文/图)
谷鸣:从神龙本与褚临本《兰亭序》中窥探用笔和临摹问题(二)
徐利明
收藏!再也没有比这更高清的《兰亭序》了
今日书法: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东晋永和...
来自1300年前的《兰亭序》,70年前就值50块钱,这才是“第一行书”的真面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