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创板开市满一年 哪些税务事项需注意?

 作者:本报记者 覃韦英曌 陈俊峰

一年前的7月22日,一声铜锣在黄浦江畔响起,25家首批科创板公司股票在上交所鸣锣开始交易,见证了中国科创板的诞生。如今,科创板上市企业已达143家,总市值超2.87万亿元。回顾科创板开市一年来的表现,业内专家提醒,一些科创板企业还有一些税务事项需要注意。一方面,公开披露信息前,应注意严格筛查税务风险;另一方面,关注2020年8月~12月解禁潮,合规处理税务事项。

公开披露信息前,严格筛查税务风险

上交所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8月3日,共6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2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收到上交所下发的监管措施决定。其中,不乏研发费用核算、股东减持、关联交易等涉税事项导致的风险。

宁波某科创板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受到了上交所的监管关注。上交所在下发的监管关注决定中表示,该公司在信息披露和规范运作方面,有关责任人在职责履行方面存在违规行为。其中,公司研发费用核算不规范,错误地将其他费用计入研发费用,导致企业财务报告中,研发费用多计187万元。

记者发现,不能准确、合规地对研发费用进行归集,一直是科创型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之一。大信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徐贺表示,实务中,还有一些科创板上市公司委托了子公司开展研发,委托研发合同却没有备案,研发费用进而不能加计扣除。对此,徐贺建议科创板上市公司,要加强日常税务管理的准确、规范和合规。尤其是在募集资金后,要重点关注资金使用的税务问题。

实务中,一些科创板上市公司募集到资金后,会将所募集的资金用于开展产品研发,但具体的研发工作可能交由子公司负责。资金如何在母子公司之间进行使用,就需要考虑其中的税务问题。一些科创板上市公司,常以有偿或者无偿借贷的形式,将资金提供给子公司使用;有一些科创板上市公司委托其子公司开展研发,或母公司自主研发,但由子公司派遣部分员工来具体实施;还有一些科创板上市公司将资金拆借给子公司进行研发使用,子公司研发形成知识产权,再授权给母公司来使用等。“不同的方式下适用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都不同,需要科创板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准确、合规地核算。”徐贺说。

上市公司税收问题专家、纳税无忧网创始人唐守信对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做过认真梳理。他认为,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信息披露的合规性,也是科创板上市公司需要关注的问题。举例来说,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S公司2019年年报中披露,2019年度“当期所得税费用”项目金额为-322万元、“调整以前期间所得税的影响”项目金额为55万余元。唐守信认为,这组数据逻辑相悖,存在企业所得税计算上的税务风险。

唐守信分析,《〈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应用指南》中明确,利润表“所得税费用”项目中的“当期所得税”,为该企业当期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计算确定的应缴所得税额。因此,“当期所得税”只能大于或等于0,而不能小于0。当合并报表范围内各纳税主体当期都处于亏损的情况下,“当期所得税”为0。在实务中,如果公司存在以前年度应纳所得税额调整情形,通常所得税费用表中披露的“当期所得税费用”可以是“当期所得税”与“前期所得税调整额”的合计额,即所得税费用表中的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缴所得税+前期所得税调整影响额。如果对前期所得税调整涉及递延所得税费用项目,应体现在“递延所得税费用”项目中。

上例中,S公司年报“会计利润与所得税费用调整过程”中披露的“前期所得税调整影响额”金额为55万元。以此计算,其剔除“前期所得税调整影响额”后公司的当期应缴所得税,应为-377万元,与企业所披露的数据不一致。“可能存在所得税项目核算不准确或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风险。”唐守信说。

关注后续解禁潮,合规处理税务事项

据wind数据库统计,2020年8月~12月,将有29.87万股限售股陆续到期解禁,涉及8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及众多利益相关方。对此,专业人士提醒科创板上市公司及其投资者,合规处理相关的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事项。

单位投资者在出售股票时,需注意增值税问题。资本交易税收专家姜新录介绍,根据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单位投资者出售上市公司股票,需要按照“金融商品转让”计算缴纳增值税,在计算增值税时,增值税买入价如何确定容易出现错误,投资者需要准确确定。

姜新录分析,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二手车经销等若干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9号)的规定,投资者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取得限售股时,应将其实际成本,与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改增试点若干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53号,以下简称“53号公告”)所确定的买入价进行比较,以较高者确认买入价,计算缴纳增值税。具体来说,53号公告规定,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形成的限售股,以及上市首日至解禁日期间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转股,以该上市公司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发行价为买入价。

大力税手平台创始人郝龙航则提醒,如果限售股权利持有人为个人,还将涉及个人所得税问题。“是否及时缴纳税款,是否因为纳税地点发生转移而导致缴纳不及时或不准确,都是科创板上市公司及其持股股东需要关注的问题。”郝龙航说。

有员工持股平台的科创板上市公司,还需关注是否及时、完整地缴纳了个人所得税。股权激励涉及员工个人的所得税事项,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164号)第二条的规定,符合相关条件的居民个人取得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全额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因此,作为扣缴义务人,科创板上市公司在员工行权时,需要将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与员工当期工资、薪金所得分开核算,分别缴纳税款。

郝龙航还提醒,一些上市公司实控人限售股解禁减持,可能会做出一些避税的安排。税务机关如果发现这些避税安排,可能会依据个人所得税法的反避税条款要求上市公司实控人进行纳税调整。

 科创板企业研发投入敢下本

“只要有创新,就会有税收政策的支持”

 作者:本报记者 覃韦英曌 陈俊峰 通讯员 曹迪 蔡奕慧 周益衡

2020年7月22日,科创板开板一周年当天,深圳市震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震有科技招股说明书中显示,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双软认证”企业,目前拥有专利37项,软件著作权85项。据企业财务负责人孙大勇介绍,震有科技自成立以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0%以上,且研发团队整体素质较高,研发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50%以上。

科技、创新,是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共同特征。正如《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所强调的那样,科创板的定位,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在此背景下,一系列覆盖了科创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市一年来,科创板吸引着越来越多“硬科技”企业的目光。据上交所公开数据统计,截至8月3日,科创板共143家公司,总市值超2.87万亿元。已上市的143家公司,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公司合计占比接近六成。143家公司平均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剔除百奥泰、神州细胞、泽璟制药,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10%,其中寒武纪、君实生物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甚至超过了100%。

谈及震有科技能够一直保持较高研发能力的原因,孙大勇坦言,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是重要原因。据孙大勇介绍,震有科技于2018年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企业所得税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按15%的税率计缴企业所得税。不仅如此,公司2019年度发生研发费用4500余万元,其中符合扣除条件的研发费用金额约3900万元,当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近3000万元。“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些减免税款,为公司的资金周转解了燃眉之急。”孙大勇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科创板上市公司来说,税收优惠的支持种类多样。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年限延长至10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等。

“只要有创新,就会有税收政策的支持。”石头科技税务负责人用“极致”这个词汇,来评价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她表示,相比其他A股板块,科创板更加强调上市公司的科创属性。对科创板企业来说,公司是否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并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一环。而这背后,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可以说,税收优惠政策,几乎涵盖了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方方面面,税收优惠鼓励的,都是科创企业需要的。尤其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至75%这一政策,给予了企业的极大支持,让企业研发更有信心,更有动力。

石头科技税务负责人提醒,对于在科创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随着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品牌打响,营业收入大幅上升,可能导致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进而难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根据规定,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2亿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因此,企业如果追求长期发展,必须动态关注这些指标是否满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指引(1.0版)(5)
【走出去税收】2018年1月1日起,企业委托境外研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 企业可考虑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
如何应对税务检查 | 高新技术企业篇Ⅱ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低于60%,是否影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研发支出:应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
每日税务热点问题解答(4月5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