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秀清:孔子的课堂是怎样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编者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老师,孔子的课堂是怎样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能让我们一睹人物风采。



01
不能错过的标题


问题一:这虽然是一个按照开篇句截取出来的标题,但仍然值得关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标题中包含了几个人?

一眼看去,四个人。果真如此吗?再看“侍坐”,完整的标题应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 )坐呢?

这是五人的在场。


问题二:四个弟子,一位老师,四位弟子的称呼用的是名还是字?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人物资料:

①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60岁。

②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51岁。

③曾皙,姓曾,名点,字皙。39岁。

④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31岁。

⑤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18岁。


结合这份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标题中人物是按照年龄来排列的,体现了儒家长幼有序的原则。

对人物的称呼,标题中用的是“字”,人物对话中用的是“名”。古人称呼别人一般用字,这是敬。孔子称呼弟子用名,传递的是日常的亲切和自在的谈话氛围。他说,由啊,说说你的想法吧(而不是仲子路同学,请你回答问题)

02
“志”中见人物风采


活动一:学生朗读课文,说说师生谈话的主题

“志”:老师问志——学生言志——老师评志

何为“志”?“志”者,藏也。志者,心之所向。陈涉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陶渊明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志,让人热血沸腾,但又常常深藏于心,不愿意说出来。

但本文中,孔子的几个弟子为何说出来了呢?从孔子对弟子的称呼上来看,是一种非常自在的聊天氛围。从侍坐的情景看,有人在聊天,有人在鼓瑟,应该不是正襟危坐的姿态。孔子可以问弟子之志,弟子也可以问孔子的看法。(虽然孔子的一“哂”有些微妙,把弟子们都笑谦虚了,但仍然是真性情的流露)


活动二:师生共同分角色朗读,感受问志、言志

老师读孔子的话,学生分别朗读几个弟子的话

设计说明:师生共同参与,还原对话氛围


问题三:每个人的志各是什么?他们怎样谈他们的“志”的?


 

1、子路谈志:

杨绛:四书里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钟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很多弟子里,他最直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


子路的“志”,是救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危境,是强国。“摄乎”“加之”“因之”“且”,子路言“志”多用加法。他不断给自己设置难题,然后又信心满满地去解决它们。

这样的子路,体现的是自信、有抱负,敢于担当。

这样的子路,会冲动地第一个举起手,他鲁莽、轻率,然而又鲁莽地这样可爱。

 

2、冉有言志

冉有的志是“足民”,这也是一个极好的理想。

让人关注的是冉有“言志”的态度。


冉有是第二个起来发言的人,在四个发言人中,不为最先,不为最后。时机把握得特别好,在发言时,他应该是对孔子进行了一番察言观色。对于第一个发言者子路的话,夫子的态度是“哂之”,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朗的笑,冉有看在眼里,于是,他小心地收起了自己的野心。和子路不同,他的发言里到处都是减法:从六七十到五六十,从仅仅“足民”而不谈礼乐,冉有的话是谦虚的,但谦虚中也有藏不住的野心。不过是大国和小国的区别。孔子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最后点评的时候说: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是肆意张扬的,冉有是不动声色的。冉有是低调的,却难掩其锋芒。

 

补充资料: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冉有用矛与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

 

3、公西华言志

公西华之志: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我们看公西华的志向,应该把“志”放到十八岁的少年人身上去看。十八岁的青年,会憧憬什么?

公西华的理想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这个理想让公西华看起来有点少年老成。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其精神层面的东西。

“非曰能之,愿学焉”,年轻的公西华,是谦虚的、内敛的、沉稳的,但他的理想在庙堂之上,又是高远的。难怪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在三个人言志的铺垫之下,曾皙出场了。他的出场是优雅的,诗意的。鼓瑟稀,舍瑟而作。这是个课堂上看似不专心但把问题回答得十分让老师满意的学生,他回答了些什么?他的“志”为什么让孔子怦然心动?

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异”在何处呢?

子路的“志”:强国

冉有的“志”:足民

公西华的“志”:礼治

曾皙的“志”?

03
“志”中读人物理想


问题四:怎样理解曾皙的“志”?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有点像我们现代人的一次春游,但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了不起的春游。

春风骀荡,春寒褪尽,阳光正暖,万物在蓬勃生长。脱去厚重的棉衣,迎着温暖的春风,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去沂河里沐浴,洗去一个冬天的尘垢和沉重,在高台上吹风,风吹起长发,吹动衣袂,唱着歌归来。

 

这样的一幅画面里有什么?

世界的安宁、万物的生长、生命的解放、人与人的融洽、人与自然的亲善……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安乐,国家太平,人能像人一样活着。仁者,人也。


一部巨著才能表述清楚的内容,曾皙用了一个鲜活的场景来表达,让人心动不已。


问题五:对弟子们的志,孔子的态度是什么?


对子路是“哂”,对冉有和公西华,是“小”中看出了“大”,对曾皙,是“喟然叹”。

“哂”是讥笑还是微笑?

“叹”是赞叹还是感叹?

子路们的理想不好吗?

强国、足民、礼治,这些不也正式孔子周游列国所希望的吗?

但子路们所谈的理想:强国、富民、礼治,都还在去往理想的途中。

曾皙已站在理想的终点,他描绘的是理想世界的其乐融融。

这个理想,不正是大同的模样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个理想,让我们自然而然想起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如果是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哪里来这份从容悠闲和自在?曾皙的理想,看似切近,但在“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时代,又是何其渺茫。

 

资料:

· (1)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 (2)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而时不我与,方与二三子私相讲授于寂寞之滨,乃忽闻曾皙浴沂归咏之言,若有得其浮海居夷之意,故不觉喟然而叹,盖其所感者深矣。(南宋黄震《黄氏日钞》)

所以,孔子的“叹”,有赞叹,有感叹。是一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最终发现“道不行”的一声叹息,是弟子与己心意相通的感喟。


问题六:从师生的对话中,你读到了怎样的孔子和他的弟子?

每一个人物,风采不同,子路的直率,冉有的谨慎,公西华的少年风采,曾皙的洒脱、孔子的睿智。这些,都隐含在他们的“言”和“行”里,听言,能知其心,观行,能晓其人。

在他们的各不相同中,我们又读到了很多共同的东西。

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公西华,还是年过半百的子路;无论是谨小慎微的冉有,还是潇洒出尘的曾皙,他们怀揣的都是一颗滚烫的救世之心,怀揣着重构人间秩序的理想,他们永远热情洋溢,并随时准备启程去为自己的理想奔忙。他们胸怀天下,他们希望强国富民,天下大治,他们的理想,不是一己的显达,不是一己的安稳。正是他们,开启了中国读书人兼济天下的追寻之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浅析《侍坐》中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实录教学设计
《论语?先进?子路等侍坐章》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理解性默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