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煤制烯烃离过剩有多远?路线之争与竞争格局

 


文/ 中债资信煤炭行业研究团队


从需求端看:中国烯烃产品潜在进口依赖度达到45%,下游以聚乙烯、聚丙烯产品为主,未来几年整体需求增速有望维持在7%左右的水平;从供给端看,烯烃产能结构以石油基的为主,整体产能利用率接近90%;产品以通用合成材料为主,差异化程度较低,高附加值、功能性、专用产品比例不高。目前中国烯烃产品仍处于进口替代阶段。


石油基烯烃市场占有率达到90%,但由于前期油价高位运行导致石化企业投资石油基烯烃利润微薄,目前在建产能主要以煤及甲醇制烯烃产能为主,预计2020年在建产能将实现完全达产,届时中国的烯烃进口依赖度将降至20%左右,受能源格局及资源禀赋影响,进口烯烃在品质、价格方面有一定优势,进口需求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届时我国烯烃市场可能面临一定过剩风险。


生产成本方面:煤制烯烃的主流技术路线主要包括MTO(甲醇制烯烃)和MTP(甲醇制丙烯)两种,主流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生产设备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持续满负荷生产并生产出高品质产品的难度较大,因而技术水平对项目运营及经营绩效影响仍很大。目前陕西、内蒙古等地煤制聚烯烃目前完全生产成本在6000~6500元/吨,而截至2015年9月底,大连商品交易所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结算价分别约8250元/吨和7064元/吨,虽然油价下跌导致烯烃产品价格也明显下降,但目前已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仍具备较好的盈利性。油价下跌使传统石油基产能成本竞争力大幅提高,目前煤制烯烃与石油基烯烃成本水平大致相当。随着供给的不断增加,煤制烯烃整体利润空间面临不断缩小的压力。


前文回顾:煤制烯烃行业供需关系与成本竞争力分析


三、价格、盈利及各路线分化


1.煤制烯烃工艺路线:主流技术路线主要包括MTO和MTP两种,主流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生产设备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持续满负荷生产并生产出高品质产品的难度较大,因而技术水平对项目运营及经营绩效影响仍很大。


目前我国烯烃产品差异化程度仍较小,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成本高低是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技术路线下,煤制烯烃的工艺流程都主要包括“煤—煤气化—净化—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烃—烯烃分离—烯烃聚合”等,主流的煤制烯烃方法有MTO(甲醇制烯烃)和MTP(甲醇制丙烯)两种,具体来看又包括MTO(美国UOP及挪威海德鲁共同研发的甲醇制烯烃)、DMTO(中科院大连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烃)、S-MTO(中石化上海研究的甲醇制烯烃)和MTP(德国鲁奇公司技术)等。


从原料煤来看,动力煤、褐煤均可作为煤制烯的主要原材料(无烟煤和焦煤由于售价较高,用作煤化工经性不强),褐煤一般较多采用荷兰的壳牌炉,而优质动力煤一般选用美国的德士古炉,一般来说活性更高、更易气化、杂质更少的煤炭更适合作煤化工原料,选用杂质高的褐煤虽然可以节约采购成本,但后期气化、净化等环节需要的投资也往往更高。


我国煤化工发展过往的发展经历中,技术装备水平由于全球煤化工的领先发展,并且主要研发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有偿授权使用,一定程度降低了煤化工行业的技术壁垒,技术入门对于项目新建的制约影响已经较小,但是生产设备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持续满负荷生产并生产出高品质产品的难度较大,因而技术水平对项目运营及经营绩效影响仍很大。




2.煤制烯烃完全成本:目前陕西、内蒙古等地煤制聚烯烃目前完全生产成本在6000~6500元/吨,已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仍有较好的盈利空间


各项目因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煤炭、水、电等采购价格、财务利息支出等不同,其综合成本呈现一定差异,且成本结构也会因原料采购价格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来说,生产1吨烯烃需5~6吨原料燃料煤、45万吨水和1300度电。根据神华、中煤等披露的信息,并结合中债资信近期调研结果,估计目前陕西、内蒙古等地煤制聚烯烃目前完全生产成本在6000~6500元/吨,其中原料动力占比45%左右、利息10%~15%左右、折旧摊销25%左右。而截至2015年9月底,大连商品交易所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结算价分别约8250元/吨和7064元/吨,虽然油价下跌导致烯烃产品价格也明显下降,但目前已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具备较好的盈利性。以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煤榆林能化”,其产品基本上全部为煤制烯烃)为例,2015年上半年中煤榆林能化聚烯烃产量34.60万吨,实现收入28.74亿元,净利润达到5.29亿元。


甲醇制烯烃方面,通常来说生产1吨烯烃需3吨甲醇,即生产60万吨的烯烃需要约180万吨的甲醇,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建设成本约80~100亿元左右。一般来说,具备“煤-甲醇-烯烃”一体化产业链的项目,由于其在煤制甲醇环节可能仍有一定盈利、且在甲醇供应品质及稳定性方面保障能力都更强,其整体盈利能力略优于外购甲醇制烯烃企业,当然也不排除煤制甲醇环节亏损导致外购甲醇更有成本优势的可能性。


未来3~5年内,煤及甲醇制烯烃将迎来大规模产能投放,我们预计近两年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尚能盈利,但随着供给的不断增加,煤制烯烃整体利润空间面临不断缩小的压力。




3.与石油基烯烃的成本比较:油价下跌使传统石油基产能成本竞争力大幅提高,目前煤制烯烃与石油基烯烃成本水平大致相当


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烯烃产品仍以石油基为主,受制于前期石油价格高位运行,石油炼化企业生产烯烃利润水平很低甚至亏损,以上海石化为例,2012~2014年其树脂及塑料(2014年聚乙烯、聚丙烯收入合计占该板块总收入的近80%)的毛利率仅分别为-3.97%、1.52%、5.23%,但2014年下半年以来,石油价格快速下滑,截至2014年9月底,国际石油价格较2014年6月底下跌了55%左右,而同期在供给缺口仍存、下游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支撑下,中国聚乙烯、聚丙烯产品价格只下跌了约30%左右,受益于产成品-原料价差的增加,石油基烯烃产能盈利能力明显,2015年上半年上海石化树脂及塑料的毛利率大幅升至23.74%(较2014年同期增加20.53个百分点),煤制烯烃优势企业如神华(2015年上半年以煤制烯烃为主的煤化工板块毛利率为28.2%)毛利率较石油基烯烃仍有优势,但考虑到煤制烯烃的平均成本水平一般要高于神华的成本水平,预计在目前的油价水平下,煤制烯烃与石油基烯烃盈利水平大致相当,但如果再考虑到煤制烯烃巨大的能耗、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的较高环境成本,煤制烯烃的竞争力就会有所削弱。虽然过去几年,由于石油基烯烃基本不盈利,油企也基本无上马油基烯烃项目的动力,但若低油价持续,石油基产能成本竞争力会有所增强,则不排除中石化、中石油将会新增石油基烯烃产能,届时将会进一步增加烯烃的供给压力。




四、竞争格局

石油基烯烃市场占有率达到90%,未来市场竞争将趋于激烈,煤及甲醇制烯烃主体市场占有率将有所提高。


我国烯烃产品的生产仍以石油基为主导,2015年上半年中石化、中石油的合计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随着煤及甲醇制烯烃项目产能的投产,烯烃原料多元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若中石油、中石化不大幅新建烯烃产能(目前两大石化巨头尚未公布大规模扩建石油基烯烃项目的计划),根据上文分析,则未来3~5年内,煤及制烯烃产能占总产能的比重将增至35%左右,煤及甲醇制烯烃主体的市场占有率将明显提高。


石油基烯烃产能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下属炼厂,竞争秩序相对比较稳定,影响石油基产能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国际油价水平,中债资信将对两大巨头是否大量上马烯烃产能保持关注。


煤及甲醇制烯烃细分市场竞争秩序方面,由于投资主体众多,各企业效率水平也呈一定分化。总体来说,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水平(第二代DMTO技术比第一代DMTO技术产量提高10%左右)、煤炭、水、电等原料动力的采购价格及供应稳定性、管理团队效率等,上述因素将通过影响企业的综合成本进而决定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排序,整体来看,内蒙古、陕西地区在资原材料保障、环境容量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区域内煤及甲醇制烯烃项目竞争力相对较强。从目前已投产的项目看,除神华的煤及甲醇制烯烃产能达到该细分市场总产能的32%以外,其他主体如中煤集团、陕煤经集团的产能占比均在15%以下。未来随着煤及甲醇制烯烃产能的不断释放,预计市场竞争将趋于激烈。





五、政策导向

煤制烯烃产业有一定的过热倾向,政策以限制性鼓励为主,环保标准的趋严将增加煤化工项目核准的难度


煤制烯烃行业的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大,由于煤制烯烃行业利润空间较好,部分地区尤其是煤炭主产地发展煤制烯烃未充分考虑到水资源、大气污染、固体废弃污染等环境因素的制约,煤制烯烃产业的发展有过热倾向。从2012年以来出台的各项政策看,目前国家对煤制烯烃产业整体采取的是限制性鼓励的政策,这主要体现在:


(1)从严布局煤化工项目,朝规模化方向发展,新建煤制烯烃产能规模要达到50万吨/年以上,形成较高资金进入壁垒;


(2)提高煤制烯烃的技术水平,鼓励采用国内自有知识产权的先进可靠的洁净煤气化、空分、净化、硫回收、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烃、烯烃分离等系列工艺技术;


(3)鼓励烯烃产品后续产业链向差异化、精细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4)关注环保和能耗,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标准。通常来说,煤制烯烃项目的政策审批有三个主要节点,获发改委路条、获环评通过、获发改委正式立项批文。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将中国电力投资集团鄂尔多斯煤制烯烃等9个煤制烯烃升级示范项目审核权下放至省级发改委,预计在助在煤炭企业脱困的政治经济压力下,省级发改委对于煤制烯烃项目审批政策将趋于宽松。但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1月1日起,“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部分环保不达标(如硫排放量、碳排放量、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等)的聚烯烃生产企业面临考验,而环保部对于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气等新型煤化工项目的审批也愈发严格,2015年以来新型煤化工项目环保闯关无一通过,环保标准的趋严将增加煤制烯烃项目核准的难度,对规范国内竞争秩序有一定正面作用。




六、结语


未来3~5年,将是煤及甲醇制烯烃的产能集中投放期,若在建产能如期达产,则煤制烯烃产能占总产能的比重将由2014年底的12%增至35%左右,烯烃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由于我国烯烃产品仍处于进口替代阶段,目前已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尚有较好的盈利空间,但未来大规模煤制烯烃产能的投产将使我国烯烃供给缺口大幅降低。考虑到进口聚烯烃在品质、价格等方面仍可能有一定优势,自产烯烃不可能完全替代进口,届时烯烃产业可能面临一定的过剩风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谈恒力石化系列<七>从恒力石化的视角看煤化工
我国煤化工进入转型关键期 将以石油替代产品为主
中国煤化工2013回顾及展望
【行业观察】甲醇:化解过剩,锻造MTG利器
【趋势】煤化工发展:功Vs过谁更多?您来说说看!
旧题未解,又添新忧——“最赚钱”的煤制烯烃“钱”景几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