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莘村志‧合阳百良节日礼仪与习俗

 

莘村志编纂组织委员会

顾 问:张占良 马刚虎 寇武超 

        贾建国 马学斌

组委会主任:程军

委 员:吕增民 张群伟 马小军 

        罗朋彬 曹玉娟 马金广

        吕孝曾 王军阳 马养发 

        马永智

莘村志编纂委员会

主 编:吕增民

编 委:张满录 董虎乾 马兴安 

        马雨田 马俊法 马立学

        张红年  董刚 马永亮 

        马力驰 马敏娜

校对:车文军

节日礼仪与习俗

一、春节

俗称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我们莘村,这个千年大村,那也是相当重视的。

午夜时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辞去旧岁,迎来新年。燃放完烟花爆竹之后,将爆竹的灰烬扫到一块,和柏树枝一起燃烧。天灰蒙蒙亮的时候,除夕夜请回的已仙逝的父母及爷婆们已安主,巧媳妇们会提前手脚利落的整理好主前的献饭。

新年的第一天,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本家弟兄、妯娌们就聚集在老屋门前,先行祭拜自己的祖先,向长辈磕头拜年。再到自己的族人自家屋、街坊邻里去看望长辈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磕头,祝长辈福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拜访完所有的家族之后,又回到健在的父母家,请和子女分家另过的父母长辈们去吃团圆饺子。

当然了,这时候本村本组有刚结婚的新媳妇,得请到家吃饭(此民俗主要目的是为了新嫁入本村的媳妇不陌生,借此认个门,也知道哪个是叔?哪个是伯?联络乡情)。也有去上一年出生的男孩家喝酒(俗称纳丁),以期望来年也能为夫家添下一男半女(现在男女平等,不存在性别歧视),以延续家族香火。

午饭(吃团圆蒸碗酒席),晚饭就很随意了,反正现在家家户户的小日子都过得殷实,只要心情好,吃啥都不是很重要了。

初二拜年开始(一般先去丈人家),也就是孩子的外婆家拜年。因为“女的靠娘家,男的靠外家”,所以去丈人家不得马虎,得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提上拿得出手的礼物方可。以前都是面食为主(寿桃等),现在大都是买来的成品礼盒。拜完丈人家之后,按照血缘关系,由近到远依次去拜年。

初五(俗称破五、小年,得燃放鞭炮,给先祖主前献饭)。

不知不觉到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要请上年嫁出去的姑娘吃饭,寓意从此你再不是本村的人了。民间娱乐活动也进入高潮,主要有:社火,看大戏,黄河放河灯,放焰火,上灵泉福山和王村的天柱山祈福等。

特别重大的事情还有:整个初一到十五都是善男信女谈情说爱和媒婆牵线搭桥最忙活的时刻。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中华传统年俗大同小异,充分体现了对天地的敬畏,对先祖的追思,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对儿孙后辈的慈爱期望。十里乡俗九不同,过年的程序基本如此了,也许这也体现了礼在其中……

二、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预示一家人团团圆圆。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花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3、踩高跷、锣鼓。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莘村已经有了一支相当规模,成气候的锣鼓表演队。

4、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孕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三、燎疳节

俗语“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歇一天”,这一天,清理年余,准备进入生产状态。

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会燃起熊熊烈火,人们从大火上跳过去,通过“燎疳”这种形式祛除病毒,祈求健康平安,一年到头都不生病。

四、剃发节

农历二月二又称“剃发节”,民间说法正月期间是不能剪头发的,否则头发就会长不出来的。

这一天,村里的讲究是不能叫娃娃早起,害怕把虫子唤醒了。当天儿童的吃食主要是“眼儿馍”,请巷道中巧手的妇女们把面食蒸制成青蛙、猫、兔子、喜鹊等飞禽走兽模样,蒸熟之后,放于水瓮盖、窗台、灶台、碗柜上面等地方让虫虫吃。

“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五、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交节时间在公历45日前后,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上坟,人们要将烟、酒、食、油云、馍、果品、纸钱等物品放在四方木盘里,拿红布袱子包住木盘,用铁锨在肩上挑着,一手拿着柳枝,大人和孩子一起出发。到坟茔后解开红袱子,把物品摆好,然后开始简单给孩子们讲述先人们的丰功伟绩,之后用锨给墓冢添上新土,插上柳枝,压上记坟纸。接下来磕头、烧纸,祭奠先人。家庭主妇会给每个去上坟的男孩子煮一个鸡蛋,上完坟,孩子们依次把鸡蛋从墓子顶上往下滚,谁的鸡蛋滚得远,谁的福气就大。

“上坟馍”最为代表的就是老窝和萤儿馍,老窝的意思是一家人到自己的祖坟扫墓,萤儿馍代表儿孙后代!扫墓回来的馍只能一家人食用,不准外人食用!

六、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人民群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合阳莘村的端午习俗大同小异,却也有着不同之处。

插艾叶:端午这一天,人们去田地里割上一捆艾草回来,用绳子绑好,挂在大门上面,听老一辈人说,挂艾草可防邪气,保佑人们不受病魔困扰。

吃粽子、吃油糕:大部分的人们都是购买粽子、油糕。在端午节的时候,吃上几个,沾沾节日气息。也有的妇女们结伴,到沟下“打粽子叶”,采摘芦苇叶子用来包粽子。把米和红枣泡好,便开始包粽子。包好,再入锅慢火煮熟。煮熟后剥开,撒点白糖或淋些蜂蜜,香甜可口。

佩戴香包:端午节前夕,大人小孩子佩戴香香包,香包一般由家中长辈制作,制作好后分给家中老少佩戴,尤其是小孩子,手上、脚上、屁股上都需要挂上小香包,村人将那种香包称为“小馄饨香包”,屁股上挂的称为“挂屁股馄饨”,身上胸前佩戴的,则称为“香香包”。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包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小孩子抹雄黄:雄黄属于一味中药,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端午这天用来抹的。家中长辈们一大早就开始用早先准备好的雄黄,用酒兑好,抹在孩子们的额头上、鼻子、耳朵边。以避免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

七、洗晒节

洗晒节也叫晒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普通民众中流传着“六月六,晒丝绸”,莘村人也在这一天洗晒衣服,晾晒厚棉被、皮衣等物品,防止虫蛀。因此这天也叫“洗晒节”。

八、乞巧节

莘村农历七月七历来就有“缚巧娘娘”的习俗,也称为“仿巧娘娘”。是人们对于追求幸福、美满、崇尚婚姻自由的一种美好愿景!

缚巧娘娘:七月七日早饭后,富有组织经验的几个中老年妇女便聚在一起进行筹划准备,把巧娘娘的木偶头像及脚手等道具取出来,涂脂抹粉,描眉点睛。从刚过门的新媳妇家挑选时髦衣裳,满村寻找新款头饰,落实娘娘肩上披的,手上拿的,脚上穿的,桌前摆的各式物品,选定活动场地。

妇女们开始“仿娘娘”,先用木棍和谷秆捆扎一个端坐在椅子上的草人,然后装上头像,安好脚手,从下向上慢慢穿戴,尤其对头部修饰打扮一点都不含糊,织女是神,既要美丽动人,又不能娇艳失态,不穿霞帔戴凤冠,平民本色越重越好,每年穿着必须有别,风姿也应变换。除了仿织女像,还要“仿”一尊牛郎像和王母娘娘像,再要用两个布娃娃装扮成牛郎、织女的一双儿女。

接下来是摆香案,放音响,鸣鞭炮,乞巧活动一步一步进入高潮。

乞巧礼仪:从上祭品开始,几乎是挨门齐户都要做的事,有的端两个面做的寿桃,有的抱一个大西瓜,有的拿两盘鲜水果,当年喜得贵子、金榜题名的家庭还要响个“万字头”鞭炮,买上几包喜糖,全村共同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

九、中元节

又称鬼节,祭祀孤魂野鬼的节日。这一天的傍晚时节,善行义举的人们会为无儿无女、贫困潦倒的亡灵们,焚烧纸钱,施舍物品,安慰游走的灵魂。

十、中秋节

蒸月饼:蒸饼时,头一天晚上用酵坨进行发面,第二天早上和面。要等面团适当发酵后,在里面加入适量剁碎的椒叶、茴香、盐等调料,反复揉搓均匀,然后分成一块块拳头大小的面团,再用短一些的擀面杖分别擀成直径大约20多公分、薄厚不足1公分的圆饼,然后在每个蒸饼表面抹一层食用油,放入锅中进行蒸,这样蒸饼就做好了。这种月饼是地道的农家食品,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和原始烙印,凝结着莘村人们淳朴、厚道、勤劳和崇文守礼的道德品质,饱含着亲情,饱含着母爱,掰一块嚼嚼,会甜到赤子的心里。

送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食品和礼品。中秋节送月饼的礼仪十分讲究,一般是晚辈给长辈送。新结婚的女婿给丈人家送节礼,至少要送四色礼(礼馍、月饼、烟、酒等四样礼),丈人家招待女婿视家境情况摆宴席,和过红白喜事一样的体面。

拜月亮:拜月,也叫做“圆月”。当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悄悄地升起来的时候。这时清风徐来,虫声唧唧。人们按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庭前、院落设立香案,摆上应时的瓜果食品,如枣馍、西瓜、苹果、石榴、葡萄等,还摆上节日的特制食品—月饼,以及毛豆等熟食品。面对明月,全家人焚香跪拜,这就是拜月活动。

十一、重阳节

又称老人节,送糕节。

时值九月,各种菊花竞相绽放,勤劳的农家人就会采摘盛开的上等菊花,泡茶喝,或者家中老年人有常年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症状者,可用菊花泡水冲洗,有清肝明目的作用。

2020起,对80岁以上的老人,村委会会很隆重的举办一些庆典活动,以示对高龄老人的重视。2020年的重阳节,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为全村80岁以上老人每人赠送床单一条。2021年的重阳节,由八组张满录濡墨、四组马学斌老师出资为村里所有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赠送各种各样装裱好的“福”字一幅,寓意老人们福寿康宁,乐享晚年。2022年的重阳节,我村两委会开展道德模范(好公公、好婆婆、好儿媳、好子女、最美志愿者)颁奖活动及全体村干部为8680岁以上老人每人送一床电褥子和一盘鸡蛋,祝福老人健康长久,幸福永久。

十二、国庆节

这一天是举国同庆的好日子,全国人民普天同庆。莘村沿街居民及企事业单位悬挂国旗,街道装饰景观。普通群众利用假期举办婚礼、探亲、旅行等,纪念先烈、慰问老功臣及家属,抚恤生活困难群体。

国庆节前后,人们会举办婚庆嫁娶、乔迁新居,预示着自己家的日子和祖国母亲一样,蒸蒸日上,芝麻开花节节高!有些人还会把自己的微信头像、爱车的装饰等等更换为国旗的颜色,以示自己的爱国之心。

十三、寒衣节

农历十月一日是“寒衣节”。这时时令已值深秋,寒意逼近,子女孙辈给阴间的父母、爷婆送寒衣,焚烧纸钱,希望他们和阳间的人们一样,过个温暖的冬天。

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旧时节俗中存有许多迷信成分,但更多的是包含着浓浓的人情、亲情。

十四、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民谚“冬至馄饨腊八面”。在莘村,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有吃馄饨的习俗(寓意一家老少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据说不吃馄饨害怕把耳朵冻掉。

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要做好防冻工作。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十五、五豆节

民谚“冬至馄饨腊八面,五豆吃的红米饭”,五豆这一天,我们村的大部分人家会把提前泡好的绿豆、黄豆、豇豆、蚕豆、豌豆等五种豆子和玉米糁子一起煮粥吃,称为“五豆节”,主要作用是中和胃气、暖胃的功效。

更有谚语称“吃一五豆,长一斧头;吃一腊八,长一杈八;过一年,长一椽”。

十六、腊八节

腊八节,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习俗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有民谚“过了腊八,长一杈八”,意思是冬至过了,白天变长了。

十七、小年

小年是相对于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民谚“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是每家灶头上最常见的年画了。

沐浴理发:小年的习俗之一就是沐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家家户户准备年货,人们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我们村以前有几个有名的养猪大户,这时候就会宰上几头肥猪,在莘村街道供应村民春节之需。

贴窗花:小年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剪贴窗花也是其中一项。

换灶神画像:小年这一天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大扫除:过了小年,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忙活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十八、除夕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的主要礼俗是“除夕守岁”。午饭过后,打扫庭院,清理垃圾,万事俱备,开始张贴春联。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有时候会在饺子里包进硬币,第二天谁吃到带有硬币的饺子谁来年就最有福气),当然大过年的,得先行给祖先们献饭,之后家人们再动筷子。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品瓜果珍品,大家达旦不寐,以待天明,谓之“守岁”。叙家常,总结当年的喜怒哀乐,筹盼下一年的计划,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熬残年,还讲究吃“忍柿子”(谐音忍事),意思是一家人要相互忍让,不得动怒,和和气气方能生财,家庭才会和睦,家族就会兴旺。

二零二三年二月整理

马敏娜,合阳县百良镇莘村八组人。现任合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神经内二、内分泌科护士长。她热爱生活,心思细腻,繁忙的工作之余喜欢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诉诸笔端慢慢流淌开来,感动万千人!曾在合阳文学第一眼“金水文学”发表文章数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三亲不走,两礼不回”,“三亲两礼”指的是什么?早点了解
合阳莘国水城
春节必看:过年饮食礼仪早知道(图)
岐山饮食中的周礼文化
礼仪展风采
党家垣村民间传统节日中的民俗礼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